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栽培稻起源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早期稻作遗址最多的国家,是重要的栽培稻起源地之一。栽培稻起源地有一元说和多元说两种观点。根据中国栽培稻起源地的必备条件,一元说包括云南起源说、华南起源说、长江中下游起源说和淮河上游起源说四个主要假说,以长江中下游起源说的证据最为充分。多元说主要观点是栽培稻起源是多中心的。研究栽培稻起源对研究农耕文化和人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问说水稻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稻的起源学说,基于江西省万年县野生稻到栽培稻植硅石和花粉完整驯化遗存的考古发现,提出了万年县是中国稻作的起源地之一,为研究中国栽培稻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仅以此书献给母校沈阳农业大学,并感谢教导我的老师和帮助过我的校友。第一章稻的由来(接上期)第三节野生稻在谈论野生稻话题前,要特别说明的是,水稻发源地各有不同说法,但栽培稻是由野生稻进化产生的这一结论是没有异意的,人类所有栽培种均由野生种演化而来,这符合生物群体进化规律。但野生稻是起源在哪里,有一元、二元论,中国的野生稻发现研究工作起步较晚,这不等于野生稻在世界上起源晚。中国野生稻种从现在调查看主要分布在云  相似文献   

4.
大豆起源与进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了解大豆的起源问题,才能更科学地指导大豆种质的搜集、分类、研究和利用。此外研究大豆的进化,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大豆遗传特性的演替规律,为改良和培育大豆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但是起源的时间及在我国的发源地是一个历史久远的问题,本文就大豆起源的五种假说及大豆进化的研究进展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综述和讨论了稻的起源、分化和传播等的考古与现代生物学研究的一些成果。笔者根据这些研究成果描绘了稻的起源和传播路线,即稻起源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或华南地区,分化成籼粳稻后一路向北传播至我国的北方,最后到达日本和朝鲜等国家(以粳稻为主);另一路向南和西南方向传播至我国西南地区和福建等地,再经我国西南地区传至缅甸、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国家(以籼稻为主),最后经印度传至欧洲美洲,从福建经台湾和琉球群岛传至日本。稻的分化亦有多种研究成果和推论,但从籼粳重要的栽培特征和农艺性状基因看,一次起源的可能性更高。文中还穿插介绍了稻的起源和传播中的一些人文传说和神话故事。  相似文献   

6.
只有了解大豆的起源问题,才能更科学地指导大豆种质的搜集、分类、研究和利用。此外研究大豆的进化,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大豆遗传特性的演替规律,为改良和培育大豆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但是起源的时间及在我国的发源地是一个历史久远的问题,本文就大豆起源的五种假说及大豆进化的研究进展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7.
正据中国农科院最新消息,该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分子设计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构建了一个全基因组基因功能单倍型(gcHap)数据集,全面揭示了亚洲栽培稻基因功能单倍型自然变异特征,提出亚洲栽培稻多起源(驯化)假说。相关研究成果新近发表于《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杂志上。团队成员、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徐建龙介绍,目前,关于水稻种内两个亚种indica(籼)和japonica(粳)起源的假说主要有2种:一是单起源假说,  相似文献   

8.
 应用扩散筛选法,从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样品中发现了大量炭化稻米。形态学研究表明,贾湖古稻多数为栽培粳与偏粳稻(L/W为1. 88-2. 48),少部分为栽培籼与偏籼稻(L/W为2. 50~3. 00)。该遗址文化层14C测年树轮校正值为8942~7868 a BP,这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炭化稻米。这一发现对于我国乃至世界稻作起源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还从古环境及农业起源机制方面,分析了贾湖先民较早开始稻作文化的原因,并提出了具有古气候边缘过渡效应的淮河流域或许是我国栽培稻起源地之一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大麻是我国最早驯化栽培的植物之一。认识和研究野生大麻有助于开展大麻的遗传育种工作,也有助于了解大麻的起源和进化。为此,我们除了对野生大麻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外,还作了盆栽和田间试验,与栽培大麻作对比观察。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杂草稻是生长形态与栽培稻相似,而稻米质量、落粒性和休眠性等性状不符合栽培稻生产需求的一类杂草。江苏省是我国杂草稻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杂草稻的起源、性状和防控,杂草稻群体作为种质资源用于栽培稻品种改良尚无系统研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优良种质资源是栽培稻育种以及品种改良中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本研究收集21个江苏省不同地区的杂草稻群体、6个栽培稻品种和2个杂草稻对照群体为材料,通过在海南同质园种植,测定18个表型性状,分析其性状的多样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杂草稻的齐穗期和齐花期均明显早于栽培稻,杂草稻的实粒数和总粒数均较优于栽培稻,杂草稻资源群体表型性状变异系数为2.99%~196.29%,多样性指数为0.27~2.06,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结实率,其次为实粒数、剑叶长/宽和总粒数。相关性分析表明,18个表型性状之间大部分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始穗期和始花期与株高、穗长、剑叶长宽比、总粒数、实粒数、千粒重、分蘖数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穗长、剑叶长宽比、分蘖数、始穗期、始花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将18个表型性状集中在累计贡献率为70.57%的6个主成份,其中正相关影响最大的性状是杂草稻的始穗期、始花期、齐穗期、齐花期、总粒数、实粒数等性状。聚类分析将23个杂草稻群体在欧式距离为5时分为5大类。18个指标综合评价D值>0.68的有3个群体,其中,来自南通如皋WJ-NJ1的D值最高(0.715),其次是来自常州金坛WJ-CZ1(0.698)和盐城市辖区WJ-YC2(0.682)。本研究为杂草稻种质资源在未来的辅助育种以及栽培稻品种改良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大豆起源与进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近年来大豆起源与进化研究取得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旨在促进大豆起源与进化基础生物学研究,为促进野生种质在大豆改良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栽培大豆(G.max)对生态环境反应极为敏感,同时适应性也很强,这一方面已有许多报道。为探索野生大豆(G.Soja)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我们进行了初步研究与分析。从分析结果看出,野生大豆主要性状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与栽培大豆有着许多极为相似的规律,可为研究大豆起源、进化、分类和正确利用野生大豆的种质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分子设计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构建了一个全基因组基因功能单倍型(gcHap)数据集,全面揭示了亚洲栽培稻基因功能单倍型自然变异特征,提出亚洲栽培稻多起源(驯化)假说,并开发了适用于功能单倍型数据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全基因组预测的软件包——HAPS.相关研究成果于2月10日在《分子植物(M...  相似文献   

14.
以沈农265与杂草稻WR03-12为实验材料,采用盆栽替代法研究杂草稻与栽培稻灌浆期不同器官的氮素含量及积累量的变化。盆栽模拟试验证明,在同一时期栽培稻各器官的含氮量和氮素积累量随着杂草稻插入比例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中栽培稻根部受影响最为显著。对不同处理产量进行方差分析表明,栽培稻单株产量随杂草稻插入比例的增加明显下降,处理间皆达到极显著水平。杂草稻单株穗数、穗粒数和单株产量受种植比例影响均极显著。  相似文献   

15.
关于稻作起源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稻作起源要开展多学科研究的重要性,相互比较启发,才能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迄今为止稻作起源的多学科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同时也带来不少新问题, 表现在稻作起源德单源和多源的分歧;野生稻和栽培稻关系的分歧;考古发掘还存在的地区空白及稻作传播方向的矛盾;稻作起源和民族学研究的不足,稻作本身籼梗怎样起源,如何分化的问题,水稻和陆稻二者先后关系的不同意见等。作者在对选些问题作出归纳的同时,也谈了自已的看法,希望有助于问韪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栽培油菜的起源和进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分析中国栽培油菜主要性状进化趋势的基础上,对中国栽培油菜的分类系统进行了补充完善。并通过油菜野生种分布、特有类型和原始类型分布、外类群分布、古代文化遗址考古及古代文献考证和地质与气候背景资料分析,提出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西部高山、丘陵地区是我国栽培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的起源地,并提出了芥菜型油菜起源与进化的另一条路径,即芥菜型油菜可能是由新疆毛芥染色体加倍演化而来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正11月9日,中国科学院谢华安院士等倡导召开的、中国科协主办的第54期中国科技论坛"中国稻作起源地学术研讨会"于江西万年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水稻科技、考古、农业文化和历史等领域的科学家们对亚洲栽培稻起源和演化等考古和分子生物学等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广泛的介绍和讨论。最后,谢华安院士主持形成结论,亚洲栽培稻起源于10 000年以前的以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及其周边和以南地区。"野稻驯化,万年之  相似文献   

18.
<正>2005年11月8日,集中了当今世界研究农业起源最权威专家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再次来到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进行联合考古发掘,研究中国水稻起源。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稻作起源的“印度说”、“珠江上游说”、“长江中下游说”等观点一直争论不休。而 2004年,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的一粒被证明是一万二千年前的古栽培稻,对于揭开水稻起源之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表明了玉蟾岩遗址在世界稻作农业文明起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同源四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黄群策  梁芳 《杂交水稻》2003,18(4):66-68
以4份同源四倍体水稻(Oryza sativa,2n=4x=48)和4份二倍体水稻(Oryza sativa,2n=2x=24)为母本,以4份非洲栽培稻(Oryza glaberrima,2n=2x=24)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配组,共配制32个杂交组合。研究结果表明,非洲栽培稻分别与亚洲栽培稻中的两种倍性水平的水稻品系进行杂交均表现出一定的可交配性,生殖隔离并不很严格。然而,不同倍性的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其结实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二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不容易杂交,其结实率比较低(0.32%—1.93%),而同源四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较容易杂交,其结实率比较高(1.22%—8.86%,)。由此认为,利用同源四倍体水稻为母本与非洲栽培稻杂交更容易将后者的遗传物质引入亚洲栽培稻。  相似文献   

20.
不同密度杂草稻对栽培稻群体形态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沈农265田中插入不同密度的杂草稻WR03-12,研究杂草稻对栽培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杂草稻的竞争对栽培稻的叶片长宽和株高影响不大,对栽培稻的产量影响较大,在9、7、5、3、1株杂草稻/m2处理中,栽培稻分别减产44.65%、36.89%、24.67%、17.58%、1.37%,其中使栽培稻显著减产的最低密度为3株杂草稻/m2。杂草稻的竞争使栽培稻的穗数和穗粒数显著减少,结实率和千粒重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