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秋亚家庭农场在长期的稻鸭米生产经营实践中,以稻鸭共作技术为核心集成应用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重点示范推广了稻田套播紫云英高效栽培技术、基于稻鸭共作的水稻机插秧技术、稻鸭共作技术、频谱式太阳能杀虫灯技术,在此基础上,创建了秋亚牌稻鸭米特色品牌。  相似文献   

2.
稻鸭共作农作系统的生态效应与技术模式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稻鸭共作生态技术是将雏鸭全天候放入稻田,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来刺激水稻生长、促进物质循环和改善稻田环境,构建了种养结合、节本增效、物质循环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的农作模式,笔者综述了稻鸭共作技术对水稻的物质积累、壮秆效应、根系活力、病虫草害控制及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稻田甲烷排放及控氮截流的影响,阐述了近年来稻鸭共作生态农业实施中投放绿萍、一稻两鸭、零日龄放鸭、沼稻鸭循环及防虫网全程覆盖等成功实践的种养模式,指出了稻鸭共作生态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稻鸭共作农作系统的技术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连云港市稻鸭共作高效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稻鸭共作技术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的推广应用情况,详细阐述了稻鸭共作的生育特点以及对水稻生育动态、产量及病虫草害等方面的影响。并对稻鸭共作的优势进行评价,提出了稻鸭共作的配套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4.
稻鸭共作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静  高亮  朱毅 《作物杂志》2020,36(3):1-6
稻鸭共作是亚洲地区广泛推广应用的水稻种植模式,具有降低综合温室效应、生物性抑制病虫草害、提高土壤质量、改善水体环境、稳定水稻产量和提高稻米品质等作用,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是发展循环农业、保证食品安全的有效种植模式。本文追溯了稻鸭共作的发展历史,梳理了近年来稻鸭共作模式下的生态环境效应和效益研究,概述了稻鸭共作的种植新模式,并提出了今后稻鸭共作模式下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鸭在稻田间的运动规律,揭示不同鸭品种在田间的行为学差异以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稻鸭共作试验田9块(766 m2/块),按225只/hm2分别放入役用鸭(绿头野鸭♂?金定鸭♀)、金定鸭、白改鸭等3个鸭品种,通过视频监控系统,采用连续观察法记录鸭在每天的5:00—20:00时间段内在田间的游动、休息、采食等行为的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连续观察5天。经观察发现,鸭田间活动高峰一般是在早上5:00—7:00,8:00—11:00以及15:00—18:00等时间段,役用鸭和金定鸭每天的活动时间分别为324.50 min(36.06%),315.75 min(35.08%),极显著高于白改鸭264.50 min (29.39%) (P<0.01)。采用役用鸭、金定鸭、白改鸭进行稻鸭共作后,水稻产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2.75%,20.14%和10.89%。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鸭游动时间相关性分析发现,结实率、理论产量与游动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9,P<0.01;r=0.858,P<0.01),千粒重、实际产量与游动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627,P<0.05;r=0.767,P<0.05)。研究结果表明:役用鸭对水稻的增产效果最好,且发现游动时间可作为影响稻鸭共作水稻产量的重要评价指标。该研究结果为稻鸭共作鸭品种的筛选以及稻鸭共作系统水稻产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6.
稻鸭共作系统的生态学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稻鸭共作技术作为一项环保型的生态农业技术,现已在中国多个省份和其他许多亚洲国家中得到应用和推广。稻鸭共作系统中具有很多的生态学效应。对该系统中鸭子活动对水稻植株产量性状、群体结构、稻田杂草、水稻病虫害与天敌、稻田土壤、稻田水体、稻米品质、稻田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今后应加强对上述生态学效应的内在机理与生态学过程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实践。  相似文献   

7.
稻鸭共作是以水田为基础,种优质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先进环保型农业技术。该技术利用家鸭的杂食性,消灭稻田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在稻田里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增氧效果,利用鸭粪作为稻田的高效有机肥料,在水  相似文献   

8.
稻鸭共作优质高效集成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稻鸭共作技术示范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移栽密度、肥料运筹、役用鸭选用等多项试验,研究明确了优质高效的稻鸭共作集成配套技术,即选用高产兼顾优质的水稻品种和优质役用鸭品种(目前为镇役4号)搭配高邮麻鸭等地方鸭进行配伍;提高水稻栽插密度至1.5万穴/667m^2左右,施足基肥,适施促花肥,合理肥水运筹管理农艺措施.频振式杀灯等物理防治措施.役用鸭和生物农药等生物防治措施,必要时采用晶体敌百虫进行化学防治,对病虫害实施综合防治,以提高水稻产量;再次要加强役用鸭的防疫、防毒(农药和肉毒)管理,在水稻抽穗前15~20d进行役用鸭的催壮育肥,提高鸭子成活率和体重等。  相似文献   

9.
稻鸭共作技术的特点与关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鸭共作是以种植优质稻为核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种养结合的生态型农业新技术。它是在继承我国传统的稻田放鸭的基础上 ,改稻鸭松散型结合为紧密型结合的一种新型稻作方式。稻鸭共作生产出的稻米和鸭肉为绿色食品 ,符合当今社会的消费需求 ,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和欢迎。近年来 ,该项技术在我国南方稻区正悄然兴起 ,应用范围和面积不断扩大 ,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和推广应用前景。 2 0 0 2年 ,扬州市选择生态环境优越、水资源丰富的里下河地区 ,进行了稻鸭共作技术的试验和示范 ,一举获得成功 ,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2 0 0 3年应用面积将达到 0 …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秋亚家庭农场绿肥、稻鸭共作及产业化经营发展案例的总结和剖析,提出了通过稻鸭共作模式生产稻鸭米和产业化经营可以实现种植业的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总结了绿肥、稻鸭共作的6个关键技术环节,以及秋亚家庭农场创建品牌、进行品牌运作、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做法。  相似文献   

11.
于洪泽区水稻产业基地开展稻虾共作模式关键生产技术研究,探讨不同水稻品种和田间管理方式对稻虾共作模式中水稻、小龙虾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之间稻谷产量存在明显差异,经过对水稻产量的检测分析得出,润两优香丝、连两优1204、金香优100、丰两优4号和赣优7328等品种较为适宜洪泽湖流域稻虾共作模式种植。杂交籼稻相比于常规粳稻,更有利于小龙虾的生长。稻虾共作模式在保障水稻和小龙虾产量的前提下,可以节省肥料10%~15%,可以减少饲料10%。稻虾共作模式,可以减少肥料、饲料和化学农药的投入,起到“节本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役鸭放养密度对有机水稻生产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役鸭不同放养密度对水稻产量及成品鸭的出售效益进行试验示范,综合分析稻鸭共作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通过适宜的役鸭放养密度(20只/667 m2),可以有效控制稻田杂草群体的消长,役鸭密度过高影响水稻产量,放养密度20只/667 m2的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3.
云南稻-鸭共生模式效益的研究及综合评价(一)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通过研究稻-鸭共生对高原粳稻的产量及相对生长率(RGR),净同化率(NAR),群体生长率(CGR)和叶面指数(LAI)的影响效果,分析了稻-鸭共生模式产量高于传统农作的原因,为稻-鸭共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稻田养鸭是利用水稻田的特殊环境,在水稻无需治虫除草的前提下,及时放养一定数量的鸭,形成鸭稻共育、稻鸭双丰收的生态高效模式。稻田养鸭能降低水稻生产成本,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据匡算每亩可增加效益300元以上。为更好地推广稻田养鸭技术,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五点: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稻鳖共作技术发展迅速,国内学者对这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对于技术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稻鳖共作对稻田病虫草害的影响、对稻田土壤环境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从技术应用角度来说,不同地区的不同学者均开展了大量实践工作,明确了技术规范,部分地区形成了技术规程。部分学者还开展了“稻-鳖-鱼-鸭”“、稻-鳖-鱼”等进一步的创新工作。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在4个方面对该项研究进行了展望,分别是稻鳖共作关键技术的创新、对鳖品质质量的研究、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地区的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稻鸭共栖生态种养能实现共促双盈,稻田中的虫、草等有害生物可为鸭的生长发育提供一部分优质饲粮;鸭粪是水稻的上好有机肥,鸭在稻田中运动与觅食有除草、除虫和中耕等作用,稻田可不用化学或人工除草,病虫害防控的压力也大大减轻,降本增效明显。稻鸭共栖水稻可增产10%~15%,每亩节省除草和防治病虫害等费用50~100元,每亩养鸭能增收200元以上。稻鸭共栖如果没有抓好水稻和鸭良种选用、水稻栽与管、育雏和放养、水稻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分析了稻鸭萍共作系统的生态结构,绿萍在系统中的生长动态和增产效应。结果表明,通过鸭子和绿萍在稻田生态位的添加,使原来的稻田食物链结构趋向复杂化,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效促进了水稻产量性状的表达和稻米品质的改善。稻鸭萍处理由于鸭子的作用,利于绿萍的分萍、倒萍,促其生长,绿萍生长后期倒萍速度明显低于稻萍处理。随着鸭子的不断成长,对萍的采食量也不断增加,整个共作期间每只鸭可食鲜萍量40.8kg。总之,稻鸭萍共作系统是一项种养相结合,节本增效的生态工程技术。  相似文献   

18.
稻鸭共作是利用鸭的杂食性以及活动性,不仅能取食稻田内的杂草害虫,还能对稻田土壤起到中耕的作用,刺激水稻生长,同时排出的粪便作为肥料,可生产出安全优质的大米,增加生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云南稻-鸭共生模式效益的研究及综合评价(二)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对云南高原冷浸田稻-鸭共生模式水稻生产效益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稻-鸭共生模式的水稻经济效益明显高于传统稻作方式的水稻生产效益,以稻-肉鸭共生模式效益为最好。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连年规模化稻鸭共养对稻田土壤性状、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设置连续10年(2010—2019年)大田规模化稻鸭共养和常规水稻高产栽培的2组处理,调查研究了稻田土壤养分含量、水稻产量结构、稻米品质、重金属含量以及农药残留等指标,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水稻种植相比,多年稻鸭共养后土壤容重降低5.65%,0~10 cm耕层土壤中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8.71%、14.29%、9.68%和8.34%,提升了稻田土壤肥力;稻鸭共养的水稻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提高了11.3%、2.9%和3.2%,有利于形成大穗,但有效穗减少使水稻产量降低16.4%;稻鸭田稻米的糙米率和精米率分别提高了4.8%和3.6%,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著下降,蛋白质含量提高7.5%,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与常规田差异不显著,总体来说稻米品质得到了改善;稻鸭田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稻米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农药残留均符合绿色标准。因此,连年稻鸭共养能够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提升稻米品质,但有效穗的减少使水稻产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