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小麦条锈菌野生菌系(CYR29-1)及其7个毒性突变菌株测定小麦品种的抗锈性分化,发现水源11、抗引655和无芒中四群体对某些菌系有抗病性分化,一些抗源品种和后备品种也出现比例不同的抗感植株和不同低反应型的植株,证实这些品种群体对不同菌系具有抗病异质性。讨论了品种抗锈性分化的原因及在抗病品种丧失抗锈性中的作用,对改进小种鉴定、应用抗源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粉锈宁喷雾防治小麦条锈病,每666.6m~28克用药量对各类型感病小麦品种的效应是有显著差异的,对慢锈品种和前期中感,但抽穗后有抗性的品种均可控制为害,而对极感品种则未能控制产量损失;等比系列用药量对各类型感病品种的效应也是有明显差异的,在 ED_(50)和 ED_(95)(克/666.6m~2)平均值上,极感品种为9.38和74.85,高感品种为4.53和25.43,中感品种为3.62和20.96,慢锈品种为1.82和15.30。根据这一结果,模拟出各类型感病品种大田防治的每666.6m~2适宜用药量,高感品种9—12克,中感品种7—9克,慢锈品种4—6克,并经实践证明,这一剂量标准是可行的。拌种对压低各类型感病品种的成株期病情也有明显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类型品种流行速度不同。  相似文献   

3.
我国小麦条锈病菌传播与高空气流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982~1984年间每年8月下旬至11月下旬,收集兰州、天水、武都、西宁、拉萨、乌鲁木齐、呼和浩特、丽江、西昌、成都、西安、汉中、宜昌等13个代表性地点的高空气流动向,风速及气流上升与下沉等资料,进一步分析我国主要越夏区的条锈菌源可能传播动向。结果表明,在3000米以下高空,气流复杂多变,向各方向活动,病菌可随气流向各麦区广泛传播;在5500米高空,气流活动以西风为主,占47.5%,其次为西北风,占26.5%,再其次为西南风,占17.6%,而且高空风速达11.3米/秒,这进一步说明3000米以上高空气流对甘、青、宁、川越夏菌源基地由西往东向各个方向吹送条锈病夏孢子更为有利;也说明越夏菌源基地在3000米以下的气流由东往西同样有效。但由于栽培、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关系,越夏菌源基地以西地区不种冬小麦,向西传播的作用很小。因此,根据高空气流所揭示的动态,确凿阐明了我国小麦条锈病主要越夏菌源基地关键传播时期的菌源是由西往东传播。  相似文献   

4.
小麦混合品种对条锈叶锈及白粉病的群体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小麦感病品种津丰一号和抗病品种冀麦24号为材料,研究了两者在混合种植情况下,对条锈叶锈及白粉病的群体抗性机制。结果表明群体抗性由密度效应、阻挡效应和诱导抗性效应组成,其中密度效应自始至终发挥着主要作用,其它两种机制均是在生长季节后期才表现明显。同一抗性机制在不同种病害上所表现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小麦混合品种对条锈叶锈及白粉病的群体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小麦感病品种津丰一号和抗病品种冀麦24号为材料,研究了两者在混合种植情况下,对条锈叶锈及白粉病的群体抗性机制。结果表明群体抗性由密度效应、阻挡效应和诱导抗性效应组成,其中密度效应自始至终发挥着主要作用,其它两种机制均是在生长季节后期才表现明显。同一抗性机制在不同种病害上所表现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小麦锈菌对粉锈宁敏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粉锈宁防治小麦锈病在我国已广泛使用。为了查明锈菌对粉菌宁敏感性动态,本研究以EC50、95和99.9作为衡量锈菌对粉锈宁的敏感性和判断抗药性的三个指标,通过对粉锈宁使用历史显著不同的两类地区锈菌标样的测定和比较,来掌握锈菌对粉锈宁敏感性的基础数据及其抗药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粉锈宁拌种对小麦条锈病长效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粉锈宁拌种对条锈病的长效机制,在于对病菌的有效浓度很低,既能抑制病菌,又能提高寄主抗病性,呈现枯斑反应,不形成夏孢子堆;麦株中药剂浓度下降较快,但绝对含药量消解较慢,并且根部还可吸收经种子至土中的药剂,从而能保持相当长的有效期。  相似文献   

8.
 连续4年在我国小麦条锈病常发易变区的陇南, 采用对52个感病反应型小麦品种的潜育期、病情指数和千粒重损失率3个指标综合评分的方法, 进行了慢条锈性鉴定与评价, 筛选出高度慢条锈品种6个, 中度慢条锈品种7个, 低度慢条锈品种12个, 分别占11.54%、13.46%和23.08%。鉴定评价体现了慢锈性特点, 结果可靠, 简便易行, 适合筛选慢条锈品种并为生产上加以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此外, 通过研究对小麦品种慢条锈性的稳定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持久抗条锈小麦品种抗病性特点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利用我国15个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和致病类型,测定了国内外7个持久抗条锈小麦品种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尽管不同持久抗病品种苗期抗病谱有很大差异,但成株期对许多供试菌系均表现有效抗性。抗病温度敏感性试验显示,随着培养温度由低温、常温向高温提高,持久抗性品种抗性逐渐增强,表现为反应型和严重度降低。抗病基因分析表明,持久抗病品种不仅含有温敏型微效抗病基因,而且含有成株抗病基因,它们共同对品种持久抗条锈性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小麦品种抗条锈现状及对策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小麦条锈病在四川连年大发生。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大面积生产小麦品种抗锈性的丧失。分析本省小麦品种抗锈性现状,是新审定品种区试抗性水平有较大提高,但新品种一经大面积推广后抗锈性衰退现象十分严重。目前本省已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包括提高品种审定时的抗锈性指标,实行老品种"退役"制,加大品种更换的力度和合理品种布局,以及建立科学的抗锈性评价体系等。但要进一步提高本省小麦品种的整体抗锈性水平以控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为害,还需要加强品种抗源及其抗性遗传背景的研究,加强学科间协作和对外交流,加大良种补贴面等。  相似文献   

11.
小麦品种C591的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牛永春 《植物保护》2006,32(6):39-41
C591是原产于印度的普通小麦品种,苗期和成株期均对中国小麦生产上流行的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主要生理小种表现良好抗性。本文以感病品种Taichung29作母本、C591作父本通过杂交制备了F1代、F2代和BC1代种子,用人工接种方法研究了C591及其杂交后代对小麦条锈菌不同生理小种的苗期抗性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显示,C591与Taichung29杂交F1代植株对小麦条锈菌条中19号、条中29号和条中32号小种均表现出与C591相似的高抗,说明C591中的抗条锈基因主要为显性表达。根据杂交F2代、BC1代植株的抗性分离情况和F1代植株及亲本的抗性表现,说明C591中至少具有3对抗条锈基因,针对条锈菌不同的生理小种其有效性是不同的。对条中32号小种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条中29号小种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和2对隐性基因的独立控制,对条中19号小种的抗性受2对显性基因独立控制。结果表明,C591作为抗源在我国小麦抗锈育种中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SSR标记分析我国几大小麦产区主栽品种中抗锈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为小麦抗条锈育种亲本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以当前条锈菌优势小种接种成株期小麦,从几大小麦产区主栽品种中筛选出抗条锈品种。然后利用SSR标记对筛选出的抗锈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 27对SSR引物在上述抗锈品种中共检测到104个等位变异,平均为3.85个;引物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210~0.712之间,平均为0.455;抗锈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平均为0.723,表明筛选出的抗锈品种遗传多样性较低,亲缘较近。[结论] 聚类分析的结果将抗锈品种分为了4个类群,类群的分布与亲缘的远近和品种的地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小麦慢条锈品种成株期抗性组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经2001-2003年对典型慢条锈品种成株期抗性组分测定结果表明,慢条锈品种具有如下特征:反应型和普遍率与快条锈品种差异不大,但病情指数低且上升速度缓慢;侵染点数少;潜育期相对较长;相对寄生适合度较小;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大等特点。提出了潜育期和病情指数是田间鉴定品种慢条锈性与否的简易、快速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抗条锈基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17  
  相似文献   

15.
小麦对锈病小种专化的抗性迅速丧失,促使人们注意寻找更为稳定的抗锈类型,慢锈性即其中之一。慢锈性小麦可以抑制病原的繁殖和扩展,表现为侵染率较低,潜育期较长,孢子堆较小,产孢量较少等。在河南以郑州地区为代表,小麦叶锈的发病高峰一般在5月中旬,距收获仅半月左右,若能利用慢叶锈性品种将发病高峰适当推迟,便会减轻损失。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开始探索小  相似文献   

16.
小麦持久抗条锈性品种里勃留拉抗性遗传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和对环境安全的措施。由于条锈菌高度变异性和抗源单一化,品种抗病性很容易被病菌新毒性小种克服,一般3~5年便会“丧失”原有的抗病性。因此,研究和利用持久抗病性材料对于解决品种抗性丧失问题以及小麦条锈病的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小麦品种里勃留拉自1974年引进以来在甘肃陇南小麦条锈病常发易变区种植达30余年之久,最大种植面积34000hm2。虽然历经10余个条锈菌生理小种的考验,抗病性依然十分稳定[1]。目前关于其抗病性遗传机制的报道多…  相似文献   

17.
小麦品种N.Strampelli的抗条锈性遗传分析与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 West.f.sp.stritici引起的气流传播性病害,遍及世界各主要麦区,也是我国小麦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和对环境安全的措施[1].小麦品种N.Strampelli自1974年从意大利引入以来,经受了不同年份十几个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的考验,抗病性至今依然十分稳定[2].一般持久抗病性品种以感病或以中抗到中感为特征,而N.Strampelli在大多数年份表现免疫[2-3].作者研究了其独特的抗病遗传机制.  相似文献   

18.
小麦高温抗条锈性表达与木质素合成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高温抗条锈性小麦初生叶接种条锈菌毒性小种(CY29)在高温处理下,呈高温抗性的不亲和反应,寄主叶内酚酸含量和木质素含量比对照均有特异性的增加,酚酸含量增加(12h)早于木质素含量的增加(24h),但酚酸含量在高温24h后又逐渐下降,木质素的积累则持续增加。常温下的亲和反应受侵叶内的木质素含量与对照没有差异,酚酸含量则低于对照叶片。接种CY29的弱毒突变菌系(Mut29)后,寄主呈小种专化抗性,寄主叶内的木质素合成发生在花斑出现之前。上述结果从生化角度表明高温抗条锈性的表达与木质素的合成和积累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中国75个国审小麦品种抗条锈基因推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75个小麦品种对条锈病抗病基因状况,根据供试品种与21个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条锈菌菌系的互作反应,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种侵染型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已知抗条锈病基因中,Yr1Yr2Yr3Yr5Yr6Yr7Yr8Yr9Yr17Yr27YrAYr25YrSuYrSpYrSk等基因以单基因或基因组合形式分布在49个小麦品种(系)中,Yr3所占比例为26.7%,Yr2为20.0%,Yr2、Yr3以基因组合形式存在的占14.7%;其次,携带Yr9的品种有12个,占16.0%;携带Yr1YrSp的品种各10个,均占13.6%;其余推导出的抗条锈病基因比例均在10.0%以下。镇麦8号、宁麦15和生选6号感染所有菌系,推导其不含有已知抗条锈病基因。  相似文献   

20.
豫鲁皖三省重要小麦品种抗条锈基因推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对26个不同毒性谱的小麦条锈菌菌系的反应,并结合品种系谱分析,研究了河南、山东和安徽3省的50个重要小麦生产品种所具有的抗条锈基因。结果表明,没有1个品种可抵抗所有供试的26个条锈菌菌系,在已知的抗条锈基因中Yr 9所占比例最大,至少存在于17个品种中,Yr 2和Yr 1次之,分别存在于10个和8个品种中,个别品种则具有Yr A、Yr 3或Yr Sel,还有些品种可能具有未知的抗条锈基因或基因组合。由于上述已知基因对目前的条锈菌优势小种基本上均不抵抗,培育和推广具有效抗条锈基因的新品种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