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Mitochondria from healthy oat seedlings oxidized succinate with good respiratory control and high ratios of adenosine diphosphate to oxygen. After treatment with victorin, the pathotoxin responsible for symptoms of Victoria blight of oats, susceptible seedlings yielded mitochondria with little respiratory control and lower ratios of adenosine diphosphate to oxygen. No such effects were obtained with victorin-treated resistant seedlings or when victorin was added directly to mitochondria from healthy susceptible or resistant plants.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victorin-induced disease results in a reduction in efficiency of the energy-generating system of isolated mitochondria.  相似文献   

2.
C型雄不育玉米组培筛选专一性抗病株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培养2个C型胞质雄不育玉米杂交种的胚性愈伤组织时,加入玉米小斑病菌专化侵染性C小种两个菌株C7和C87-200的混合毒素,筛选出抗毒愈伤组织,经继代分化,获得抗病雄性不育再生植株。发现花粉育性和抗病基因不连锁,其下一代R#-1穗行仍表达抗病及雄性不育性状。  相似文献   

3.
用不同浓度的毒素处理抗感不同的大豆品种的根部,研究毒素对大豆细胞根部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浓度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稀释50倍,浓度为0.1794mg·mL-1)处理抗感不同大豆品种的根部后,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根部细胞内部结构均遭到了明显的破坏。适宜浓度的毒素(稀释100倍,浓度为0.0897mg·mL-1)处理抗感品种根部后,抗病品种细胞内部结构基本上比较完整,而感病品种细胞内部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线粒体绝大多数都出现了空泡化。这说明只有在适宜浓度毒素处理下,才能在细胞超微结构上区分出抗感品种在抗性上的差异。本研究为揭示毒素在细胞水平的致病机理及寄主抗毒素的机理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 susceptible and resistant mitochondr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tochondria isolated from etiolated shoots of blight-susceptible and blight-resistant corn plants were subjected, in various respiratory states, to the pathotoxin released by Helminthosporium maydis (race T). The addition of the pathotoxin to susceptible mitochondria caused respiratory rate and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changes. The addition of pathotoxin to susceptible mitochondria suspended in a potassium chloride reaction medium induced an immediate and irreversible swelling regardless of the respiratory state of the mitochondria. This membrane swelling correlates with the observed respiratory and coupling effects of the pathotoxin. In all instances, mitochondria isolated from blightresistant corn failed to exhibit any of the above responses to the pathotoxin.  相似文献   

5.
玉米大斑菌致病毒素及其应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大斑菌接种玉米幼苗和用大斑菌的培养滤液处理玉米根冠细胞的试验证明,大斑菌无论在体内或体外均能产生致病毒素。大斑菌不同菌株,1号和2号生理小种所产生的毒素作用强弱不同。在不含Ht_1基因的玉米1号小种(真16号菌株)的毒力明显强于2号小种(260号菌株)。大斑菌毒素制剂以病叶提取液的毒素作用最强。毒素的生物测定以根冠细胞测定法精确度高。用大斑菌接种玉米幼苗后形成的病斑大小和其毒素处理玉米离体根冠细胞的死亡率呈正相关,接种和处理含Ht_1基因的RB37Ht_1自交系的结果也相同。可见,应用大斑菌毒素可以代替大斑菌分生孢子接种玉米鉴别1号和2号生理小种和自交系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6.
对大豆疫霉根腐病原菌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毒素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探讨,并用抗感不同大豆品种的切根苗进行了毒素生物活性及最佳浓度的测定、筛选。结果表明:毒素的提取采取弱极性的有机溶剂萃取的方法比较理想,尤其是用乙醚萃取;用稀释100×浓度的毒素处理抗感不同的大豆品种的切根苗可以产生与病原菌下胚轴接种法相同的症状,同时也证明该毒素是一种非寄主专化性毒素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在亚致死浓度的选择压力下,分别用玉米大、小斑菌毒素筛选玉米单倍体胚性细胞无性系,获得了抗性细胞团。然后用毒素及病菌孢子处理,初步阐明了抗病性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关系,为玉米单倍体愈伤组织抗病性鉴定提供了生化依据。  相似文献   

8.
陈桂平  客绍英  陈玉芹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392-16394
[目的]为深入研究菘蓝对根腐病的抗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不同浓度菘蓝根腐病菌毒素处理菘蓝幼苗,筛选最适处理浓度;对最适浓度毒素处理过的菘蓝幼苗的外部形态进行鉴定,并测定其可溶性蛋白的含量。[结果]稀释10、20倍毒素处理过的菘蓝幼苗在试验期间全部萎蔫死亡,稀释40、50倍毒素处理过的菘蓝幼苗在试验期间大部分无病变现象,稀释30倍毒素处理过的菘蓝幼苗病变现象明显,处理72 h后50%幼苗萎蔫死亡。经稀释30倍毒素处理的菘蓝幼苗可溶性蛋白的谱带大体相同,但也出现了个别特异性条带;经毒素处理的样品蛋白条带数多于对照,且染色较深。[结论]菘蓝根腐病菌毒素的筛选压力以稀释30倍最好。  相似文献   

9.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植物的抗病虫及抗逆育种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利用致病毒素筛选抗病突变体是一快速有立的抗病育种途径。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利用玉米小斑病菌毒素筛选抗病突变体的进展情况,并提出了建立筛选体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0.
通过30种化合物对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brassicae毒素钝化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Na+、碱性物质和KMnO4。对毒素具有很强的钝化作用,而且随着浓度的提高,钝化作用增强,钝化物在离休叶片上的防效为63~100%;2000mg/L的化合物对白菜黑斑病分生孢子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对菌丝生长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玉米自交系抗丝黑穗病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方法,评价了84份玉米自交系对丝黑穗病的抗病性,依据发病株率将抗病程度分为高抗、抗、中抗、感病和高感5个等级。试验筛选出高抗自交系11份,抗病自交系10份,中抗自交系17份,并讨论了新抗病系的选育以及现有抗病系的合理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12.
根系分泌物影响黄瓜枯萎病抗性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黄瓜品种津研4号(感枯萎病)、津春4号(抗枯萎病)和云南黑籽南瓜为试验对象,探讨根系分泌物影响黄瓜枯萎病发生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经感病品种根系分泌物处理的植株根系活跃吸收面积低于其他处理,而伤害度高于其他处理。未经根系分泌物处理的对照植株接菌后10 d内根系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高于根系分泌物处理植株。接菌后,以抗病品种根系分泌物处理的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上升较明显。对照植株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于接菌后48~60h出现一较明显的活性峰。对照植株、经抗病品种根系分泌物处理的植株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于接菌后12 h出现一小的活性峰,比感病品种根系分泌物处理早12 h。试验结果与不同处理枯萎病发生轻重存在相关性,说明不同抗性品种的根系分泌物是影响黄瓜抗病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玉米圆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致病毒素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圆斑病菌1号和2号生理小种均能产生对寄主具有选择性的致病毒素(HC—毒素)。根据HC—毒素处理玉米根冠细胞后细胞的死亡情况,能较确切地反映如同分生孢子接种结果一样的抗感反应。HC—毒素的生物测定以根冠细胞测定法较精确。测定不受光照影响。培养基中性偏酸有利于活体外培养获得毒素作用较强的滤液。  相似文献   

14.
通过温室幼苗接种鉴定、田间自然鉴定的方法,研究了几个欧亚种葡萄品种的自交和杂交后代群体的霜霉病感病性及其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利用感病的欧亚种葡萄品种进行自交或杂交,在其后代群体中也能出现一些抗病单株,虽然它们的比例较少;后代群体中抗病植株的比例与亲本的感病性呈反相关。温室幼苗接种鉴定结果与田间自然鉴定结果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叶片抗病性与果穗抗病性呈正相关。本文对利用欧亚种葡萄品种间霜霉病感病性的差异进行优质抗病育种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TheChangesonActivityofSomeProtectiveEnzymesinMaizeSeedlingsunderHt-toxinStressHanJianmin;DangJingao;ZhuJiehua;LiWenfeng;LiGua...  相似文献   

16.
研究以玉米单倍体胚性细胞无性系和玉米小斑病菌致病毒素为试材,首先测定了pH值、温度和光照等因素对愈伤组织的离散细胞自然存活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致病毒素的最佳处理条件,从而建立了一套玉米愈伤组织抗病性的鉴定体系──离散细胞染色法。试验证明,该技术体系可操作性强、快速简便、灵敏可靠,可在其他许多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的抗病突变体筛选中引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加方便有效地利用Basta来筛选带草铵磷(PPT)抗性Bar基因的转基因拟南芥,对不同时期喷洒不同浓度Basta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拟南芥转化体刚长出2片真叶时对Basta比较敏感,此时开始喷施效果比较好;PPT含量为13.5%的情况下,稀释2 000~4 000倍喷施效果好,此时既可有效筛选出阳性苗,又不会抑制阳性苗的生长;第一次喷施后6天左右移栽阳性苗较好,此时可以明显区分出阳性苗,且移栽后缓苗快、长势好。  相似文献   

18.
不同基因型玉米受HT-毒素胁迫后细胞内CaM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ELISA方法测定了亲和组合与非亲和组合玉米叶片内钙调素(Calmodulin,CaM)浓度的变化,旨在明确不同组合中CaM的变化趋势以及CaM是否参与玉米体内由大斑病菌HT-毒素所引发的信号转导途径。通过观察CaM特异性抑制剂三氟拉嗪(Trifluoperazine,TFP)对玉米叶片上HT-毒素诱导的R型病斑的影响,明确TFP是否可抑制玉米的抗病反应。结果发现,玉米受到HT-毒素胁迫后,叶片内CaM浓度迅速上升,总的趋势是亲和组合中的CaM曲线多呈平台状或单峰状,而非亲和组合中的CaM曲线多呈双峰状,在不同组合中CaM的变化差异显著;TFP可使叶片病斑由抗病的R型病斑转变为感病的S型病斑,说明TFP可抑制玉米的抗病反应。推测,由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激发的防卫反应信号转导途径与CaM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利用基因枪转化法将抗除草剂的bar基因和抗二化螟的SCK(修饰后的CpTI)基因导入到优质粳稻恢复系超优一号中。经对转基因植株进行分子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经田间除草剂抗性检测和二化螟接种鉴定,表明转基因稳定株系直到T6仍表现高抗除草剂且没有分离,说明bar基因能稳定遗传并高效表达;转基因恢复系与非转基因恢复系相比,抗虫性有所提高,但提高程度在株系间有差异。经对转基因恢复系所配杂交组合进行除草剂检测和优势测定,表明转基因杂交稻也高抗除草剂,且F1全部正常结实,结实率达80%以上,并具很强的杂种优势,说明亲本抗性基因通过制种已转移到F1中并得到高效表达,同时说明外源基因的导入没有改变原受体的优良性状;经对部分转基因杂交稻进行纯度鉴定,表明秧田喷施除草剂后,本田的不育株率和杂株率明显降低,特别是两系杂交稻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毛桃对根癌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评价毛桃的根癌病抗原价值,以实生苗为试材,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研究了毛桃(Prunus persica)对发根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rhizogenes)的抗性。结果表明:接种的103株实生苗的株平均瘤径0~24 mm,群体平均瘤径8.77 mm;其中3株未发病,3株瘤径1.00~3.00 mm,7株3.01~5.00 mm,32株5.01~8.00 mm,58株>8.00 mm;评价为免疫、高度抗病、抗病、感病和高度感病型株率分别为2.90%、2.90%、6.79%、31.10%和56.31%。本研究中,毛桃对发根土壤杆菌高度感病,实生群体内存在广泛的抗性分离现象,其中有免疫基因型植株,是珍贵的根癌病桃树抗原和桃砧木抗根癌病品种选育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