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寻防治牛蛙红腿病的有效方法,通过药物敏感试验筛选出几种敏感药物,结合自制的红腿净,对人工感染红腿病的牛蛙及其蝌蚪进行药物对比性治疗试验,并对2个蛙场自然发生红腿病的牛蛙进行了现场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红霉素为牛蛙红腿病病原菌高度敏感药物;以腹腔注射庆大霉素兼用红腿净浸泡治疗牛蛙腿病疗效最佳,以红腿净浸泡结合口服土霉素治疗牛蛙蝌蚪红腿病,效果较好,发病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导致棘胸蛙烂皮病的病原菌及其防治方法,从病死的棘胸蛙头部、腿部和肝部分离得到3株病原菌,分别命名为LJ10201、LJ10202、LJ10203。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16SrDNA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鉴定,确认LJ10201、LJ10203菌株为弗氏柠檬酸杆菌,LJ10202菌株为布氏柠檬酸杆菌,分离得到的菌株感染健康棘胸蛙可使棘胸蛙出现烂皮病症状。分离得到的LJ10201菌株对新霉素、头孢拉定(先锋Ⅵ)等9种药物敏感,LJ10202菌株对头孢拉定(先锋Ⅵ)、氯霉素敏感,菌株LJ10203对新霉素、阿奇霉素等8种药物敏感。本研究为棘胸蛙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是福建省特色有药用和食用价值的蛙类品种,目前棘胸蛙的养殖已经逐步实现规模化,但是养殖中的疾病问题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逐年加重。白内障病症是常见的棘胸蛙细菌性疾病之一,为解析棘胸蛙白内障的致病菌以及对该病的防治,对患白内障病棘胸蛙的器官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并进行鉴定,同时进行了人工感染确定其致病性,最后通过抑菌圈法检测该菌株对2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从患白内障病的棘胸蛙内脏中分离的细菌进行人工感染后,可导致正常蛙出现白内障病的病征,通过16SrDNA序列鉴定为彭氏变形杆菌Proteus penneri。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氯霉素、多粘菌素B、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米诺环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呋辛、哌拉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敏感,而对其他多种药物耐受。本研究表明彭氏变形杆菌可导致棘胸蛙出现白内障的病征,为棘胸蛙养殖过程中白内障病的诊断及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白内障病的病原,进行了病原菌分离、人工感染、分离菌理化特性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从患病棘胸蛙分离出2种致病菌Mm1和Mm2,将其大腿肌肉注射感染健康棘胸蛙,表现出与自然发病蛙相似症状。通过理化特性与16S rDNA基因序列鉴定,分离菌为摩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其对链霉素和庆大霉素高度敏感,对氨苄西林和头孢他啶产生抗药性。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其感染可引起棘胸蛙白内障病,发病棘胸蛙的晶状体、肝、肠和肾损伤严重,出现组织溶解、核溶解等现象,且在肠部出现包涵体。本研究发现摩氏摩根菌可感染棘胸蛙,导致棘胸蛙白内障病,并初步研究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病理特征和药物敏感性,以期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患病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中分离到BN1306菌株,经肌肉注射回健康棘胸蛙,复制出棘胸蛙白内障病的基本症状,并显示对棘胸蛙有较强的致病性。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测序等方法鉴定该致病菌为布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braakii)。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诺氟沙星、链霉素、四环素、吡哌酸高度敏感,对氟哌酸、头孢哌酮、庆大霉素、青霉素、新霉素、林可霉素、先锋霉素和红霉素不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离并鉴定棘胸蛙歪头病病原。[方法]从患歪头病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体内分离到致病菌,分别采用4种不同方式进行人工感染试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 DNA测序等方法进行鉴定,并采用抑菌圈研究该菌株对1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除口服方式外,肌肉注射、皮肤损伤浸泡、皮肤不损伤浸泡感染途径均能使棘胸蛙发病并导致死亡,且对蛙有较强的致病性。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 DNA测序等方法鉴定致病菌为脑膜炎败血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meningosepticum)。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致病菌对万古霉素、头孢哌酮、庆大霉素和红霉素高度敏感,而对吡哌酸、链霉素、四环素、诺氟沙星、青霉素、新霉素、林可霉素、先锋霉素不敏感。[结论]棘胸蛙歪头病病原为脑膜炎败血金黄杆菌。  相似文献   

7.
烂皮病是棘胸蛙人工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细菌感染而引起的蛙表皮溃烂。该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严重影响棘胸蛙养殖的经济效益。解析溃烂皮肤中的细菌多样性,对于棘胸蛙烂皮病的诊断以及防治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收集了患烂皮病棘胸蛙的健康和溃烂部位的皮肤样本,采用细菌16sRNA片段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挖掘烂皮病棘胸蛙的溃烂皮肤中的细菌结构特征。结果显示,溃烂皮肤中细菌的丰度和多样性均显著低于健康皮肤。在门分类水平上,溃烂皮肤的优势菌门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而健康皮肤的优势菌门是蓝细菌门/叶绿体Cyanobacteria Chloroplast、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在属分类水平上,溃烂皮肤的优势菌属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健康皮肤中的优势菌属为链形植物属Streptophyta、不动杆菌属。不动杆菌属虽然为健康皮肤和患病皮肤的共有属,但是溃烂皮肤中的不动杆菌属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皮肤。研究结果解析了患烂皮病棘胸蛙的皮肤中可能...  相似文献   

8.
三、蛙病敌害的防治 蛙类四季均有发病机会,因此要掌握它的主要规律,以达到防治的效果。1月~3月、10月~12月主要是蝌蚪水霉病、蛙红腿病;4月~6月各种寄生虫类病;7月~9月高温季节,因水质恶化,产生气体导致中毒病。 (一)病害 1.红腿病:由病毒引起,病蛙腹部及腿部肌肉呈点状出血,肌肉呈红色,活动迟钝,拒食。 防治方法:将病蛙捞起放在10%~15%的盐水中浸泡5分钟~10分钟,两天后可治愈,然后把病蛙移入另一池中,再用万分之一的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 2.肿腿病:因腿部受伤后被细菌感染而引起,病蛙腿部水肿呈瘤状,影响摄食,…  相似文献   

9.
全人工养殖中国林蛙,常见的蛙病有红褪病、气泡病、肠炎、烂皮病、皮下充气病等。主要由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侵染所致。下面介绍症状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棘胸蛙又名石鸡、石冻、石蛙、石坑蛙等,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食用蛙,药食同源,是名贵的山珍之一。棘胸蛙养殖投资少、经济效益高,是山区农民致富的一条好门路。棘胸蛙对生活环境要求较高,在人工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水域水质恶化、饲养管理不善等原因,常发生一些病害,给养殖者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现将棘胸蛙养殖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供养殖者参考。一、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相似文献   

11.
棘腹蛙、棘胸蛙和双团棘胸蛙血细胞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棘腹蛙、棘胸蛙和双团棘胸蛙的人工饲养、两栖类血液生理学和比较细胞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采用常规血涂片Wright染色法对水城地区的棘腹蛙(Paa boulengeri)、棘胸蛙(Paa spinosa)和双团棘胸蛙(Paa yunnanensis)的血细胞进行显微观察、形态参数测定。结果表明:3种棘蛙的血细胞在形态上区别不大,大小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患病个体结合人工感染试验、PCR检测和系统发育分析对分离病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将患病的棘胸蛙肝、脾、肾等组织研磨匀浆液接种鲤鱼上皮瘤细胞(EPC),出现明显细胞病变。人工注射感染棘胸蛙表现出与自然患病相似的症状,14 d累计死亡率达到80%。通过对蛙病毒MCP基因的PCR检测及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分离的棘胸蛙病毒与蛙病毒属病毒的相似性在99%以上,且与蛙病毒属FV3病毒类群聚为同一分支,暂命名为棘胸蛙蛙病毒(Quasipaa spinosa ranavirus,QSRV)。  相似文献   

13.
在野生棘胸蛙的驯养过程中,必须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特别是早期预防尤为重要。预防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既要增强蛙的抗病能力,又要消灭病原体,还要改善生活环境,如加强营养,保持生产环境安静,防止受伤,严格检疫,隔离病蛙,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棘胸蛙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奠定基础,并为棘胸蛙的遗传组成分析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湖南省石门棘胸蛙为试验材料,腹腔注射秋水仙素,取其骨髓细胞,进行低渗、固定,采用空气干燥法制片,吉姆萨染液染色,观察棘胸蛙染色体核型和特征.[结果]棘胸蛙染色体数目为2n=26,占所观察分裂相总数的88.33%;核型公式为2n=26(4sm+9m),没有发现随体和次缢痕.[结论]湖南石门棘胸蛙没有异形性染色体.棘胸蛙染色体核型存在地域差异(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5.
《农村新技术》2022,(5):40-41
<正>为进一步加强养殖蛙类(牛蛙、黑斑蛙、棘胸蛙、棘腹蛙等)用药监管,不断加大对蛙类养殖中违规使用禁(停)用药、不遵守休药期规定和未建立真实完整生产记录等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蛙类产品质量安全,保证行业规范、健康发展,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开展蛙类养殖违法违规用药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开展蛙类养殖违法违规用药专项整治行动。  相似文献   

16.
<正> 1 人工养殖棘胸蛙的意义:棘胸蛙又称石蛙、石棒、岩蛙、石鸡等,成蛙体重一般为100~400g,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它不但营养丰富,味道甘美,而且还具有健肝润肺、清心明目、乌发驻颜、治疗疳疾等药用功效。由于野生棘胸蛙资源日渐匮乏,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进行人工养殖棘胸蛙,投资  相似文献   

17.
棘胸蛙是一种可用于揭示叉舌蛙科系统发育及地理分布格局的重要经济蛙类。对8个地理种群的棘胸蛙进行形态特征指标的测量,收集汇总数据,寻找环境因子与地理种群的关联。不同地理种群棘胸蛙的形态特征存在显著的分化,其中安徽池州种群棘胸蛙与其他地理种群的棘胸蛙形态分化最为明显,尤其是与贵州遵义种群形态差异显著,已达到种间可区分的水平。环境因子与棘胸蛙各形态特征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前肢长与体长的比值与温度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年均降水因子、气压因子、纬度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棘胸蛙不同地理种群形态变化不符合贝格曼定律,而符合“初级生产力假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蛙类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多克隆抗体,建立间接ELISA检测方法,进行病原菌在宿主体内的示踪研究,为病原菌的致病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分离自患歪头病的棘胸蛙的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um)RsB1151018NA甲醛灭活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兔抗血清。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间接ELISA的检测方法;兔抗血清多克隆抗体采用Protein A亲和层析柱分离纯化,以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标记后的抗体与感染RsB1151018NA的棘胸蛙不同脏器组织的冷冻切片反应,荧光显微镜观察,跟踪RsB1151018NA在棘胸蛙体内的迁移。【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制备的兔抗棘胸蛙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多克隆抗体血清效价为1∶5.12×10~5,纯化后的抗体效价为1∶1.6×10~4,且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检测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具有高度特异性,与其他水产常见病原菌没有交叉反应,检测灵敏度为1.0×10~4 CFU·mL~(-1)。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在棘胸蛙体内随血液循环而分布至全身,可侵袭肌肉、肝脏、肾脏、脾脏、肠道、心脏、眼和脑等组织器官,肾脏、眼和脑感染程度最严重,推测这三个组织器官是其靶器官;创伤感染是可能的感染途径之一。【结论】建立的检测方法能够快速、灵敏、特异地检测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对蛙类歪头病的防控和早期诊断可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另外利用免疫荧光检测病原菌在宿主体内的迁移,研究病原的致病机理及发病过程等,能为防治药物的研发和防治方法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贵州黔东南棘蛙的肌肉营养价值,采用常规氨基酸分析方法测定黔东南棘胸蛙、棘侧蛙和棘腹蛙3种野生棘蛙肌肉的氨基酸组成与含量,并以鸡蛋蛋白质为标准蛋白,以WHO/FAO氨基酸参考模式为标准对其进行氨基酸营养评价。结果表明:黔东南3种野生棘蛙肌肉的氨基酸组成一致,其中含有苏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5种,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4种鲜味氨基酸。棘胸蛙、棘腹蛙和棘侧蛙肌肉中氨基酸总量分别为84.19%、87.43%和86.12%。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比值分别为39.79%、40.07%和39.06%,在蛙科动物中均属于较高水平。3种棘蛙肌肉中,均以谷氨酸的含量最高,天冬氨酸的含量次之,蛋氨酸含量最低。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表明,棘蛙肌肉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显示,棘胸蛙为86.72、棘腹蛙为89.79、棘侧蛙为86.22。综合各项指标分析,贵州黔东南3种野生棘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20.
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方法,分别在不同水质、不同清洗养殖池周期、不同郁闭度条件下,观察棘胸蛙存活及生长情况,分析仿自然条件驯养棘胸蛙效果,提炼相关经营技术,从而提高驯养棘胸蛙水平。结果表明:引用无人类污染源头水,无论是否消毒,均有利于棘胸蛙存活;对于锅底方形池,清理周期2周1次最佳;对于深沟式仿生态养殖池,清理周期可放宽至4周1次;提升郁闭度有利于棘胸蛙生长量增加,但将养殖池添加绿植的方法无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