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目的】掌握美国大豆种植状况及产量时间空间动态,辅助制定我国大豆生产政策、 调整大豆种植结构以及确定大豆国际贸易数量。【方法】基于2007—2017 年美国大豆产量 县域统计数据并协同运用地理信息技术,采用变化率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重心迁移法分 析了近10 年美国大豆产量年际变化、波动趋势及空间变化特征。【结果】美国大豆产量高值 区域,仍是传统的主产区,主要分布于中部平原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密苏里河流域。近10 年间大豆产量呈增加态势,且近5 年增长迅速,其中2009、2014 年增速较快;大豆产量全 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 指数介于0.669~0.726 之间,存在显著的集聚效应。局域空间自相关 Moran′s Ii 指数聚集图中高—高(HH)聚集区和低—低(LL)聚集区占比最大且有不断扩张 的趋势;大豆产量空间重心先南移后北移再向西南方向迁移,向西南方向迁移明显,总体位 移87.71km。【结论】近10 年美国大豆产量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集聚效应明显,产量 重心显著向西南方向迁移,其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综合共同驱动的结果。文章为分析全球 大豆运行态势、预测国际大豆价格以及我国农业相关政策制定等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美国农业部提供的CDL数据,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提取了2008—2017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遥感统计数据信息并进行探索分析,运用变化率法、动态度法、重心迁移法分析探讨了美国近10年大豆种植面积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大豆种植面积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密苏里河流域;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变化率呈上下波动态势,2013—2014年变化率最大为11.21%,2010—2011年变化率最小为-5.91%;近10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动态度为2.91%,大豆种植面积总体呈上升态势;2008—2017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重心呈现向西北—东南—西北方向迁移的规律,总体偏移距离为143.86km。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准确掌握建国以来中国小麦生产的总体变动趋势,为产业结构的继续优化和调整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计算历年全国小麦种植面积、产量重心的方法和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1949—2005年的资料,分析建国以来全国小麦种植重心、总产量重心以及单产重心的移动轨迹、偏移距离等。【结果】总体上,20世纪70年代以前小麦生产重心向北、东方向偏移比较明显,70年代以后逐渐回移并趋于平稳,说明东西部、南北方的差距经历了先加大后缩小的变化过程。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小麦单产重心偏移变化比较剧烈,总偏移距离最大,种植面积的总偏移距离最小,总产量重心的总偏移距离介于两者之间。【结论】建国以来小麦生产重心偏移总体上从剧烈走向平稳,南北方种植面积扩张速度基本平衡,西部扩张速度大于东部。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在耕地资源有限情况下合理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的问题,文章基于1991—2019年中国大豆生产的省级面板数据,在控制资源禀赋、外部环境和市场因素的情况下,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变化的影响机制以及主产区优势在上述影响机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在非主产区省份,劳动力成本上升会降低大豆种植面积,在主产区省份,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影响会被主产区优势所弱化,甚至还会增加大豆种植面积,分区域来看,主产区优势的调节效应仅在西部地区不显著,在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显著为正,说明大豆种植面积的合理扩大应该集中在大豆主产区省份,而非盲目扩大,进而依靠规模经济来降低生产成本,利用主产区优势来弱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冲击。因此,提出在主产区合理扩大种植面积,形成规模化种植,降低生产成本;在种植面积扩张有限的情况下,增加技术和育种方面的投入,提升大豆单产和品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1985—2015年中国县域芝麻生产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阐明我国芝麻生产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1985—2015年的我国县域芝麻生产统计数据,采用集中度、重心迁移、产量贡献率、优势度等指标,对我国芝麻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85—2015年,我国芝麻产量和面积的分布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大别山山脉一带和辽宁省西北部;全国芝麻单产水平不断提升,种植面积自2000年起小幅缩减,而产量变化处于明显的波动状态。2)30年间,全国芝麻产量集中度和面积集中度变化波动较小,集中地区分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国芝麻产量、面积重心同步向南偏西方向迁移,迁移距离分别为252和344 km。3)我国芝麻生产的主导因素一直为面积,占比为40.0%—49.9%;我国芝麻的生产优势区主要在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四省。近30年来,我国芝麻种植变化受其自身特性、病虫害、湿害以及政策等影响,芝麻生产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优化和调整我国芝麻生产的政策倾向、种植结构、良种研发以及栽培管理等方面尤显关键。  相似文献   

6.
国家大豆生产主产区在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主产区近年来呈现向北部移动的趋势.黑龙江省北部的大豆种植面积现已达到1500万-1700万亩,是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的25%.是全国大豆种植面积的10%。选育适应这一生态区种植的高产、稳产、秆强、抗逆性强、植株繁茂、适于机械化作业的大豆新品种意义重大。国家保护大豆新品种“黑河38号”,具有早熟、高产稳产、品质优良、对重茬病害具有较好抗性、适应性强等优点。适应于这一区域的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1949-2009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稻谷种植面积、总产量及单产资料,分析全国稻谷种植面积重心、总产量重心以及单产重心的移动轨迹、偏移距离等。结果表明:(1)1949-2009年,稻谷种植面积重心、总产量重心,整体上均呈现出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2)稻谷单产重心偏移轨迹从东西方向来看,20世纪50、60年代先向东偏移,此后逐渐向西回归;从南北方向上来看,单产重心呈现波动上升、下降趋势,大约在33°N-34°N之间移动。(3)从重心总偏移距离来看,种植面积最小,总产量次之,单产最大;从偏移方向来看,三者均是向东北、西南方向偏移的年份居多,说明稻谷生产东北、西南方向的发展不平衡状态较西北、东南方向的严重。(4)稻谷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南北方向上的动态变化相对东西向的变化剧烈,而单产则是东西向的变化比南北向的变化剧烈。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1949-2009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稻谷种植面积、总产量及单产资料,分析全国稻谷种植面积重心、总产量重心以及单产重心的移动轨迹、偏移距离等.结果表明:(1)1949-2009年,稻谷种植面积重心,总产量重心,整体上均呈现出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2)稻谷单产重心偏移轨迹从东西方向来看,20世纪50.60年代先向东偏移,此后逐渐向西回归;从南北方向上来看,单产重心呈现渡动上升、下降趋势,大约在33°N -34°N之问移动.(3)从重心总偏移距离来看,种植面积最小.总产量次之,单产最大:从偏移方向来看,三者均是向东北.西南方向偏移的年份居多,说明稻谷生产东北.西南方向的发展不平衡状态较西北、东南方向的严重.(4)稻谷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南北方向上的动态变化相对东西向的变化剧烈,而单产则是东西向的变化比南北向的变化剧烈.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中国甘蔗生产的时空变化及区域优势,基于1985—2018年全国各省(不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及各县的甘蔗生产数据,分析我国甘蔗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量化种植面积、单产及互作等因素对甘蔗产量的贡献率,同时评估全国甘蔗生产的优势度。结果表明:1)1985—2018年,中国甘蔗种植面积先增加后下降,产量和种植面积变化趋势一致,主要集中在桂中南、滇西南、粤西和琼北等区域;2)在我国甘蔗种植区域内,近50%的县种植面积和产量降幅均>50%,42%的县单产增幅>50%;3)中国甘蔗产量贡献长期表现为种植面积主导,2010—2018年单产主导比例下降约5%;4)2010—2018年,中国甘蔗的生产优势地区一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和广东省。2001—2018年,国内原料蔗生产的高成本和国外进口食糖的低价格造成我国食糖供给失衡、企业亏损,严重限制了甘蔗产业的发展。因此,应合理布局甘蔗种植面积、提高甘蔗单产、积极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等,以降低甘蔗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重心理论分析了中国三大平原玉米种植面积、单产的时空差异和生产集中度的区域分布特征以及生产重心的变化轨迹。基于2001—2019年的数据,计算了三大平原12个省份的玉米区位熵指数,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索玉米生产布局变迁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三大平原的玉米生产重心经历了从东北平原到华北平原再到东北平原的转移;自然因素、经济发展、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政策都是影响玉米生产布局的重要因素,其中政策的影响最大。因此,建议政府针对主产区制定差异化政策,保障玉米种植的效益,同时继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促进玉米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全球水稻主产区和主产国水稻生产及贸易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可为我国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基于FAO统计数据库,选取1961—2019年的水稻生产及进出口的数据,整理分析全球水稻生产的发展历程、产区分布、种植面积及进出口情况;并利用优势指数分析我国与其他水稻主产国在水稻生产上的差距。【结果】...  相似文献   

12.
张峰 《北京农业》2012,(21):19-20
当前,国内外关于大豆高产与超高产技术方面的研究甚多,并记录下了高产与超高产的国家。比如美国的Cooper选择培育的半矮秆大豆品种,年产量达到了400.0kg/667m2,最高产量甚至达到了530.0kg/667m2。日本所选择培育的东京1号大豆年产量达到了210.0~413.0kg/667m2。我国黄淮地区安徽省蒙城县种植的"MN91413"生产田为1081.21m2,年产量达到了315.1kg/667m2,2000年辽宁省海城市,生产田为3134.90m2,年产量达到了327.2kg/667m2,我国大豆产量最高的要属1999年新疆选育的"新大豆1号"在生产田为765.05m2中,年产量达到了397.1kg/667m2。主要以新疆为例对大豆超高产的品种及栽培技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991—2010年中国和黑龙江省大豆的播种面积、总产量及单产数据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了黑龙江省大豆生产情况及其在全国大豆生产中的优势地位,并利用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对近20年中国各地区的大豆产量进行显性比较优势分析,系统分析当前中国及黑龙江省大豆的生产现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优势显著,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平均为5.51,位居全国第1,且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应从提高大豆品种的单产和品质,发展绿色、有机大豆产业及拉动相关产业等几方面继续发挥优势并发掘新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4.
张越  郭耀辉  赵颖文 《农学学报》2023,13(3):95-101
深入分析中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增产空间格局、作物结构、贡献因素,为维系其增长态势、优化粮食生产布局、调整种植结构,实现主产区粮食稳步增产提供决策依据。运用LMDI分解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法,将主产区粮食总产量分解为播种面积和作物单产2种因素,分析其增产格局及增产贡献因素。从主产区粮食增产量的空间分布来看:北方主产区优于南方主产区,粮食增产重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北移趋势;增产结构上看,玉米为主要贡献品种,其次为小麦,稻谷贡献率最低;主产区粮食增产贡献因素来看,单产的贡献率高于播面的贡献率,且空间差异明显。分作物看稻谷和玉米的播种面积效应为正值,玉米大于稻谷,小麦的播种面积效应产生负向影响;3种作物的单产效应均为正值,小麦的单产效应最为显著,小麦>稻谷>玉米。面积增加和单产提高都对主产区粮食产量增加产生了积极的贡献。对于主要依靠播面增加来提高产量的地区,应调整种植结构,合理轮作,挖掘优势作物,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土地产出;对于单产贡献显著的地区,要发展特色产业优势区,形成集群化发展,在生产、流通、销售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防止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大豆是主要的粮油兼用作物,东北三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大豆气候生产潜力高产稳产性区域分布及其变化特征,明确不同区域限制大豆高产稳产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可为东北三省大豆合理布局、防灾避灾以及高产稳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将研究时段划分为1961—1980年(时段Ⅰ)和1981—2019年(时段Ⅱ)两个时段,利用调参验证后的DSSAT-CROPGRO-Soybean模型模拟研究区域大豆潜在种植区各站点气候生产潜力,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大豆气候生产潜力高产稳产性区域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结合大豆冷害和干旱指标,明确不同高产稳产性区域冷害和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统计方法,明确限制大豆高产性和稳产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结果】(1)与1961—1980年(时段Ⅰ)相比,1981—2019年(时段Ⅱ)大豆潜在种植区增加2.81×106 hm2,占研究区域总土地面积的3.57%;(2)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稳产区面积占比减少,其中高产稳产区面积占潜在种植区内总土地面积的比例由17.67%减少到17.11%,高产不稳产区占比由13.54%增加到15.13%,低产稳产区占比由34.98%增加到38.17%,低产不稳产区占比由18.58%减小到18.49%;(3)研究时段内,大豆生长季冷害发生频次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高产稳产和高产不稳产区冷害特别是严重冷害发生频次高于低产稳产区以及低产不稳产区;大豆生长季轻旱和中旱发生频次增加,重旱发生频次减小;(4)大豆产量变化与冷害发生频次呈负相关关系,产量变异性的变化与冷害和干旱发生频次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三省大豆潜在种植区呈北移西扩趋势,可种植面积增加;大豆高产不稳产和低产稳产面积增加,高产稳产区和低产不稳产区面积减少;不同高产稳产性区域内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不同,低产区较高产区总体低温冷害发生频次高,不稳产区较稳产区干旱发生频次高。但在高产稳产性变化区域,冷害发生频次下降,干旱发生频次上升。总体而言冷害是大豆高产性的主要限制因子,冷害和干旱是大豆产量不稳定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6.
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在引进美国大豆平作密植的基础上,与黑龙江省传统垄作相结合而形成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在新时 代发展下不断提高粮食产量意义重大。大豆是我国农业种植的重要品种之一,我国大豆年种植面积 在五百万到七百万公顷之间,稳居世界第三位。据了解,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大豆种植面 积由于亩产量低、经济效益不好等原因的影响在逐年下降,这就导致当前我国每年需要从国外大量进 口大豆,在此背景下不断提升大豆育种质量,提高大豆单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美国玉米科研生产实践对黑龙江玉米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是世界上玉米种植面积及产量最多的国家,在玉米的生产、科研及推广等方面的研究都非常的先进和科学,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对指导中国玉米生产,特别是黑龙江玉米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美国中部大平原Iowa和Nebraska玉米的种植、科研和推广等方面的考察与交流,归纳出美国玉米生产情况是:美国玉米耕作与栽培体系更科学,农艺农机结合更紧密,应用综合抗性强的转基因玉米品种和科学合理的肥水管理等,同时,全面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和提升。从中得出对我国农业及玉米种植的启示是:农机与农艺结合要切合实际,加大保护性耕作推广力度和中低产田改造,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开展精准农业研究并运用于实践指导生产,加强转基因技术、节水增效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黑龙江土地规模经营,加强农民培训以提高素质,加强对玉米增产潜力和实际产量差异影响因素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花生发展及主产区的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花生主产区发生了较大的演变,并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分析花生主产区演变特征,对于指导生产及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解放以来中国花生生产情况的分析认为:我国花生种植面积扩大空间变小,提高单产和品质是主产区花生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随着产业的发展, 优质专用花生品种种植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主产区花生加工业将深入发展,进而促进花生产业效益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和作物受灾面积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华北地区种植结构演变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1981—2015年河北、河南和山东3个华北地区粮食主产省的作物生产、农业生产投入和作物受灾面积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1—2015年,华北地区玉米和花生种植面积均显著增加,大豆和棉花种植面积均显著减少,冬小麦和油菜种植面积保持相对稳定;冬小麦、玉米和花生总产量显著增加,大豆和棉花总产量显著下降;1981—2015年所有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均显著增加,其中冬小麦、玉米和花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速率较快,大豆和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增速较慢;2)1981—2015年,华北地区氮肥、磷肥和钾肥等肥料投入和有效灌溉面积均显著增加,增长速率分别为14.3万t/年、7.2万t/年、7.3万t/年和12.2万hm~2/年;3)旱灾是影响华北地区作物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1981—2015年各省旱灾受灾面积显著减少;4)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增加是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升的主要推动力,自然因素中旱灾是造成作物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作物之间的比较优势是华北地区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