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比较小麦宽幅匀播不同行距配置效果,确定适宜本地区的最佳行距配置,特设12 cm+8 cm、16 cm+8 cm、20 cm+8 cm、24 cm+8 cm、等行距20 cm对照共5个行距处理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理论测产以净行距20 cm+播幅8 cm处理最高,较净行距16 cm+播幅8 cm处理高1 719 kg/hm~2;实际产量净行距12 cm+播幅8 cm处理最高,较对照等行距20 cm处理高2 100 kg/hm~2,说明前期形态指标只是一个参考,前期指标高不能决定后期产量就高,特别是拔节前,各种指标不是最后的参考指标,净行距12 cm+播幅8 cm处理是适宜的行距配置。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研究小麦宽幅匀播在淮南地区的适应性。[方法]以扬麦19为材料,利用不同的密度(225万、300万、375万/hm~2)和行距(15、20、25 cm)组合,通过测定各处理从开花期到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探索适合宽幅匀播栽培技术的最佳密度行距组合。[结果]各处理从开花期到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呈先上升再下降的单峰曲线,在灌浆1期时叶绿素含量到达高峰,并且此时基本苗为300万/hm~2,行距为25 cm的处理叶绿素含量最高。各处理的产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最佳基本苗为300万/hm~2,最佳行距为25 cm。产量和旗叶叶绿素含量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灌浆1期的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11月初播种的小麦采用宽幅匀播高产栽培技术时,以基本苗300万/hm~2、行距20~25 cm为最佳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5.
小麦宽幅匀播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农业科技》2015,(18)
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技术是一项改密集条播为宽幅精播的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高产栽培技术。根据濮阳市推广应用该项技术的经验和问题,对品种选用、地块选择、整地与施肥、播期播量、田间管理等技术进行了系统介绍,对播种环节的播种机具调整、行距与地力的适应性配置、行进速度与播种深度、镇压等环节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6.
小麦宽幅匀播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试验示范结果,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要求,从标准范围、选地整地、土壤处理、施肥、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方面规范了小麦宽幅匀播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5)
[目的]试验确定麦棉套作模式下小麦适宜的播种方式与播量。[方法]于2014-2015年与2015-2016年在曲周试验站,采用裂区设计,主因素为播种方式(匀播(Y)与条播(T)2个水平),副因素为播量(187.5kg·hm~(-2)(R1)、225.0kg·hm~(-2)(R2)、262.5kg·hm~(-2)(R3)和300.0kg·hm~(-2)(R4)4个水平),调查小麦的基本苗、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结果]匀播有利于提高小麦的内行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边行穗数在干旱年型(2016年)显著低于条播,而千粒重显著高于条播,其它产量性状与条播差异不大,平均产量匀播在2015年、2016年分别较条播提高5.1%与5.7%;随播量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呈增加趋势,穗粒数、千粒重呈下降趋势,在多雨年型降低播量有利于产量提高,在干旱年型增加播量有利于产量形成,小麦播量在225.0~262.5kg·hm~(-2)时产量稳定性较好。[结论]在麦棉套作模式下,采用匀播技术,播量控制在225.0~262.5kg·hm~(-2)间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一体化匀播栽培技术对新疆南疆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一体化匀播和常规条播2种不同的播种方式,研究不同播种方式下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结果】与条播相比,匀播处理有利于叶绿素含量(SPAD值)的提高,增大了叶面积指数(LAI),促进干物质的积累,有效提高了籽粒产量。与常规条播相比,匀播处理节省整地、撒肥及播种作业费1 320元/hm2,节约肥料投入成本421.5元/hm2;2年籽粒产出效益分别增加了5.93%(2017年)和22.75%(2018年)。【结论】冬小麦一体化匀播具有高产、节本增效、肥料利用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11.
12.
《山东农业科学》2019,(10):35-39
耕作方式是影响小麦产量水平发挥的关键因素,明确其对小麦农艺性状指标的影响,可为选择适宜该区域的高效耕作方式提供理论支撑。本试验设免耕(NT)、旋耕(RT)、深松(DL)和深翻(DT)四种耕作方式,研究其对小麦光合性能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NT)有利于小麦植株根重密度(DRWD)的增加,旋耕(RT)的小麦根重密度最小,两地区(德州和泰安)小麦免耕(NT)和旋耕(RT)处理的根重密度分别相差25.7%和21.7%,差异达显著水平;免耕(NT)处理的小麦叶绿素值(SPAD)最高,有助于灌浆后期叶片捕捉更多光能供光合作用所用,从而增加小麦产量;深松(DL)处理能够显著增加开花期叶面积指数(LAI=5.4),相反旋耕(RT)处理的开花期叶面积指数最小为3.6,两者相差33.3%,差异显著;两地区各耕作方式处理的小麦旗叶光合速率(Pn)表现为:NT﹥DL﹥RT、DT和NT、DL﹥DT﹥RT;泰安地区成熟期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免耕(NT)处理为22 673.6 kg/hm~2,旋耕(RT)处理为18 930.3 kg/hm~2,总体表现为NT﹥DL﹥DT﹥RT;从产量构成因素看,免耕(NT)和深松(DL)处理更有利于小麦栽培高效轻简方式的形成和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沟播对盐碱地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麦6号为材料,设置平播(CK)、沟内2行、沟内3行3种处理,探究了沟播对盐碱地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花后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与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绿素SPAD值、穗数、千粒重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每穗粒数呈显著(P0.05)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两种沟播处理较平播显著提高了盐碱地小麦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并提高了胞间CO2的利用能力。与CK相比,沟播显著(P0.05)提高了小麦产量与穗数,但其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沟播主要通过影响小麦的穗数进而影响小麦产量。通过对不同栽培方式下光合特性及产量等因素的分析,确定沟内3行是盐碱地小麦较为合理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播期和密度对新疆南疆滴灌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分析适宜的播期及种植密度,为生产实践提供依据。【方法】以新冬22号(少穗型)和邯郸5316(多穗型)为材料,采用裂区田间试验设计,主区为3个播期:9月23日(B1)、10月4日(B2)和10月15日(B3);副区为4个播种量:播种量3.15×106 粒/hm2(M1)、5.1×106 粒/hm2(M2)、7.05×106 粒/hm2(M3)和9×106 粒/hm2(M4)。【结果】滴灌冬小麦旗叶Pn和Tr在扬花期最大,新冬22号在B2播期、邯郸5316在M3播期下平均Pn最高。B2M2处理的Pn最高,新冬22号和邯郸5316分别达15.45和16.94 μmol CO2/(m2·s);Tr以M2处理最大M4处理最小,随播期延迟,Tr呈缓慢上升趋势,并以B2M2(新冬22号)或B2M1(邯郸5316)最高,分别为6.35和6.08 μmol CO2/(m2·s);旗叶SPAD以扬花期达最高,平均SPAD随密度增大或播期延迟而减少,B1M1处理最大,其次为B3M1(新冬22号)和B2M1(邯郸5316)。【结论】建立了播期、播量与产量的关系模型,提出了高产条件下群、个体发育指标。新冬22号在10月1日播种、播量315.30 kg/hm2,邯郸5316在10月2日播种、播量262.47 kg/hm2时产量最高,分别达8 271.88和9 116.19 kg/hm2;提出了晚播增密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6.
以常规条播(CK)为对照,研究秸秆粉碎微垄覆盖沟播(T1)、秸秆粉碎微垄覆盖宽幅沟播(T2)对小麦产量、生育进程、苗期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秸秆粉碎微垄覆盖沟播和秸秆粉碎微垄覆盖宽幅沟播均能明显提高小麦产量.秸秆粉碎微垄覆盖宽幅沟播能明显延迟小麦生育进程,且这种影响在分蘖期表现最突出.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能够明显改变0~15 cm土层土壤温度,对15 cm以下土层土壤温度无显著影响.各处理主要影响08:00以后0~15 cm土层土壤温度,并且时间段不同,对各土层的影响也不同.小麦产量与06:00的土壤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08:00的土壤温度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小麦生育时期延长,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北疆棉区棉花苗期霜冻、大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棉花大面积重播的问题较严重,结合机采棉不同种植方式,研究播期对杂交棉不同配置方式下生育进程、光合物质累积及产量的影响,探讨机采模式下杂交棉产量形成的规律,对机采棉灾后栽培技术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杂交棉选用鲁棉研24号,以常规品种锦棉993号为对照品种,设正常播期和晚播(较正常播期推后24 d)2个播期,设置低密度等行距(行距76 cm)与高密度宽窄行(行距66 cm+ 10 cm)两种机采棉配置方式,生育期间调查棉花生育进程,测定棉株干物质、产量构成等.[结果]正常播期条件下,机采等行距种植能发挥杂交棉鲁棉研24号的生长优势,在保持较高收获铃数的同时,单铃重大,棉铃吐絮良好,产量最高,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有利于杂交棉实现优质高产;在晚播条件下,虽然棉株苗期、蕾期缩短,但较正常播期开花晚10 d,棉铃吐絮晚,花铃期延长15~20 d;光合物质积累总量低,单铃重和单位面积总铃数均明显下降,产量显著降低.晚播对机采等行距模式下杂交棉实收籽棉产量影响更大,收获前吐絮率下降了51.2;,减产严重.[结论]新疆棉花实行机械采摘,采用等距机采模式,杂交棉适时早播有利于充分发挥杂种优势,实现棉花高产稳产和节本增效的目的;若由于气候原因造成播期推后,则宜选择常规品种,采用适于机采的宽窄行配置方式,确保获得一定的实收产量,减轻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8.
19.
为探究不同基肥和播种密度对冬小麦‘西农805’干物质积累及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基肥为主区,设施小麦缓释肥(P1)和常规氮磷钾肥配施(P2)2个处理,以播种密度为副区,设112.5 kg/hm~2(D1)、150 kg/hm~2(D2)、187.5 kg/hm~2(D3)、225 kg/hm~2(D4) 4个水平。结果表明:不同基肥对小麦旗叶干物质积累量、旗叶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均未达显著影响,对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千粒质量有显著影响;播种密度对小麦净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千粒质量、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在同一基肥条件下低播种密度处理的小麦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及旗叶SPAD值较高;基肥和播种密度的交互作用对小麦净光合速率、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在施用小麦缓释肥条件下150 kg/hm~2播种密度的光合特性及产量优于其他处理,在常规氮磷钾肥配施条件下187.5 kg/hm~2播种密度的光合特性及产量优于其他处理,小麦籽粒产量达到最大为5 722.02kg/hm~2。综合来看,冬小麦‘西农805’最佳基肥和播种密度为P2D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