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实验室小试和现场中试的基础上 ,采用预制床处理工艺对辽河油田4种不同类型石油污染土壤进行实用规模的生物处理技术研究。工程运行结果表明 ,当稀油、稠油、特稠油和高凝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总量 (TPH)为25.8—77.2g·kg-1时 ,经过84d的运行 ,TPH去除率为38 %—60 %。TPH的降解速率除与微生物的生长环境有关外还与石油的理化性质密切相关。4种油污染土壤的降解速率依次为 :稀油>高凝油>稠油>特稠油 ,TPH的组分对其降解速率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为大规模石油污染土壤异位生物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黄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室内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实验室筛选的邻单胞菌属SY23菌株,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对黄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了石油污染土壤在加生物菌剂翻耕、加生物菌剂不翻耕、不加生物菌剂翻耕、不加生物菌剂不翻耕4种不同条件下的强化修复试验.结果表明,生物菌剂对石油污染土壤有着良好的降解效果,翻耕对于提高生物制剂对石油的分解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加生物菌剂翻耕试验组的石油去除率为84.8%,而不加生物菌剂不翻耕试验的石油去除率仅为24.0%.  相似文献   

3.
复合菌群的构建及其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富集分离、筛选出3株高效降解石油的微生物菌株,通过生理生化特性研究及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3株菌均属于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研究和比较了它们与实验室保存的4株菌(分别属于Gordonia sp,Comamonas sp,Pesudomonas sp)降解石油的能力。这7株菌株对石油的不同组分具有不同的降解能力,对7株菌进行不同的组合用以研究复合菌群对石油的降解。结果表明,由两株Rhodococcus sp,一株Gordonia sp和一株Pesudomonas sp组成的复合菌群D,降解石油的能力超过任何单一菌株和其他组合菌群。混合菌群D在5d的培养中能降解70.3%的石油总量和71.4%的芳香化合物。混合菌群D能降解99.8%的C13-19烷烃,92.6%的C20-26烷烃,82.2%的C27-32烷烃以及90.2%的植烷。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对土壤中石油的降解率达到50%以上。降解土壤中石油的最适温度为10~30℃、pH值为6.5~9.5,接种量需要在106CFU·g-1以上。  相似文献   

4.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壤酶活性是土壤微生物生物化学过程的综合反映。为了探究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研究,采用筛选和分离的3株对石油烃有良好降解效果的降解菌构建了混合菌体系,开展了石油污染土壤模拟生物修复实验,考察了不同修复时期土壤石油烃残留量、石油烃表观降解率以及四种土壤酶(脲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脂肪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石油污染土壤经40 d生物修复后,石油烃表观降解率达到64.4%。在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中,脲酶活性在0~24 d上升较快,24 d后趋于稳定;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相似,均在前期上升随后略有下降;脂肪酶活性有一个快速上升阶段(0~16 d),而后又出现明显的下降。进一步统计分析表明,脲酶与石油烃残留量呈显著负相关性(r=-0.916,P<0.05);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与石油烃残留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74(P<0.01)和-0.969(P<0.01);而脂肪酶活性与石油烃残留量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物修复技术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项用于污染土壤治理的新技术,同传统的土壤化学、物理处理技术相比具有经济、高效、无二次污染、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在治理受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土壤环境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受到广泛关注。对生物修复的发展情况包括生物修复技术的概念、基本原理和特点、种类、主要影响因子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指出目前土壤生物修复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今后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应用前景,并就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土壤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原理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苏增建  李敏  王颖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742-1744
概述了土壤石油污染的危害及其现状,介绍了主要的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及研究进展.同时指出在石油污染土壤的治理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用低成本、无污染、高效率的生物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找适宜的石油污染盐碱土壤的野外生物修复模式。[方法]以实验室前期保存和新筛选的石油降解细菌菌群为基础,制备固体菌肥,首先在室内条件下研究C∶N∶P、菌肥施入量对降解率的影响,并将菌肥施入量、植物种类、土壤翻耕对野外土壤污染修复效果的影响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菌肥的降解特性决定了石油污染物的降解效率,无效的菌肥在室内外试验中都会削减石油污染物的修复效果;在适宜的土壤C∶N∶P条件下,新鲜菌肥的施入量增加,可有效提高石油污染物的降解率。足够的菌肥施入量能够在短期内(10~20 d)发挥高效降解作用。在野外修复模式研究中,翻耕对扰动盐碱土壤的石油污染修复作用有限,土著优势植物碱蓬比苜蓿更适于植物-微生物的联合修复。[结论]在野外条件下,适宜的盐碱土壤石油污染修复模式为碱蓬+10%新鲜菌肥+不翻耕+营养(C∶N∶P=100∶5∶3)。  相似文献   

8.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玉米和向日葵两种植物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考察了外源菌(DX-9)对植物修复的强化和协同效应,对"外源菌-植物"修复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在10000mg·kg-1污染浓度下,150 d玉米、向日葵试验区土壤中石油降解率分别为42.5%和46.4%,较对照区提高了100.5%和118.9%.外源节细菌的施加可使生物修复速度显著加快,150 d"DX-9-玉米"和"DX-9-向日葵"试验区石油烃降解率分别达到72.8%和76.4%,较同期单独植物修复的降解率提高了71.3%和64.7%.500 d各试验区土壤中石油烃降解率分别为95.5%、96.1%、97.6%和98.9%,土壤中石油烃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规定限量(<500mg·kg-1);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生物群落分布、呼吸强度及植物不同部位中石油烃的残留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玉米、向日葵与节细菌对石油污染土壤的联合生物修复效果显著;经过两年修复,污染土壤恢复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9.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鹤茹  刘燕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1013-11014,11017
综述了生物修复类型中的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的特点及如何利用植物、微生物对污染土壤进行生物修复,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石油污染盐碱土壤生物修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污染盐碱土壤的生物修复从机理上看,最主要的作用是微生物的降解能力,而植物和其他措施则主要起着辅助和刺激土壤微生物发挥效用的作用.因此,将石油污染盐碱土壤的生物修复模式划分为生物强化、生物刺激以及生物强化和生物刺激组合的三大类.生物强化主要强调石油污染物降解的直接加强措施,使该作用成为修复的主流或强势;而生物刺激则强调环境因素的改变,使生物强化效果提高的各种间接措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生物强化和生物刺激联合模式是提高石油污染物快速降解转化的主要生物修复模式.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降解率方面,生物刺激<生物强化<生物强化和生物刺激的组合.根据污染土壤的具体情况,一般采用的生物刺激手段越丰富,降解效果越好.一般地,影响石油降解的顺序为营养>表面活性剂>电子受体.因此,生物强化是生物修复的主体,辅助以适当的生物刺激手段是石油污染盐碱土壤生物修复模式的首选.而成本有限时,应优先考虑营养刺激.  相似文献   

11.
被石油污染的土壤通常所含石油烃成分复杂并且盐碱化、板结化,其有效治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油田污染物通常具有石油含量高、成分复杂、矿化度高、可生化性差的特点,给微生物处理法带来一定难度,其关键是选用高效石油烃降解菌.嗜盐菌独特的细胞结构及嗜盐特性使其在油田污染治理中具有极大的潜在应用价值,为此综述了油田土壤污染的特点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嗜盐菌的特点、分类、嗜盐机制及其在石油污染治理中的应用,论证嗜盐菌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可行性,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嗜盐菌强化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被石油污染的土壤通常所含石油烃成分复杂并且盐碱化、板结化,其有效治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油田污染物通常具有石油含量高、成分复杂、矿化度高、可生化性差的特点,给微生物处理法带来一定难度,其关键是选用高效石油烃降解菌。嗜盐菌独特的细胞结构及嗜盐特性使其在油田污染治理中具有极大的潜在应用价值,为此综述了油田土壤污染的特点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嗜盐菌的特点、分类、嗜盐机制及其在石油污染治理中的应用,论证嗜盐菌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可行性,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强化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技术措施、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特性,以及对土壤中烃类解吸、扩散、促进微生物细胞吸收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危害,综述了生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机理及技术。  相似文献   

15.
对生物修复大庆原油污染土壤的最佳条件进行了筛选,并在最佳条件下开展了工程规模的模拟修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选定的三个污染浓度范围内,污染浓度高的土壤石油烃的去除率最高,修复初期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率较高,修复后期土壤中石油烃的生物降解速率趋于平缓;60 d内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率达到80%;7个月后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率达到99%.研究表明,在适宜条件下采用生物技术修复大庆原油污染土壤,可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石油污染状况及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石油污染状况及近年来该区油污土壤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分别对微生物、植物及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方法进行综述,强调生物强化技术在生物修复中的突出地位及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方法的应用潜能。由于石油污染物的复杂性,现存技术在实际修复中效果并不明显,提出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酶功能基因、将代谢组研究融入油污土壤的修复、深入探究植物根际分泌物与微生物作用及菌根真菌生物降解机制的建议,旨在对黄土高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探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对促进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Diesel contaminated soil(DCS) contained a large amount of the hydrocarbons and salt which was dominated by soluble sodium chloride. Aggregation process which made the desired aggregate size distribution could speed up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the hydrocarbons since the aggregated DCS had better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than the non-aggregated material. Artificial aggregation increased pores 〉30 μm by approximately 5% and reduced pores 〈1 μm by 5%, but did not change the percentage of the pores between 1 and 30 μm. The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non-aggregated DCS was 5×10-6 m · s-l, but it increased to 1×10-5 m · s-l after aggregation. The compression index of the non-aggregated DCS was 0.0186; however, the artificial aggregates with and without lime were 0.031 and 0.028, respectively. DCS could be piled 0.2 m deep without artificial aggregation; however, it could be applied 0.28 m deep when artificial aggregates were formed without limiting O2 transpo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