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畜禽业》2013,(6):63
<正>5月1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中国-世界卫生组织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联合考察组的考察报告。报告判断,虽然目前活禽养殖场未发现该病毒,但它们很有可能是传染源之所在,病毒随后在活禽市场不断扩大,最后导致人感染。报告称,目前尚不清楚为何重症病例以老年男性城市居民为主。可能原因是这些病例仅是更多大量轻症病例和无症状病例的冰山一角,而被观察到的主要是最易  相似文献   

2.
凌育燊 《畜禽业》2002,(11):28-29
5 禽肺病毒(APVS)感染 禽肺病毒(APVS)是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禽呼吸道病.因其首先从南非的有鼻气管炎的病火鸡中分离出来,故最初曾将之称为火鸡鼻气管炎病毒(TRTV).迄今已知存在有A型和B型两种病毒分离株,主要引起幼火鸡和雏鸡的鼻气管炎.  相似文献   

3.
《畜禽业》2013,(6):15
<正>自5月中旬我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区陆续终止流感流行应急响应以来,各地已逐步恢复活禽交易。但有专家指出,此次禽流感后,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以活禽消费为主的市场形态将距离市民越来越远,冷鲜制品将会逐渐成为消费主流。上海海洋大学校长潘迎捷表示,中国几千年来形成有吃现宰活禽的习惯,但他认为,冷鲜鸡销售是大势所  相似文献   

4.
禽白血病是由反转录病毒禽白血病病毒(AL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肿瘤疾病的总称。主要造成禽类产蛋率降低、肿瘤发生,同时引起感染鸡的免疫抑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着国内外养禽业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5.
杨文秀 《畜禽业》2009,(10):35-36
<正>活禽市场监管是保证人民群众食肉安全的一道主要的保护屏障,加强活禽市场监管目的是为了加强活禽经营市场管理,规范活禽经营行为,预防和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保护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为  相似文献   

6.
《畜禽业》2014,(10)
<正>在9月5日农业部在北京召开H7N9流感防控形势专家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H7N9流感监测和研究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据统计,今年1-8月,全国各级兽医实验室累计采样监测病原学样品21万份,血清学样品41.4万份。结果表明,截至目前,从家禽和环境中分离到的H7N9病毒对家禽仍无致病力。活禽市场仍是病毒感染人和家禽的主要风险来源。专家认为,今冬明春H7N9流感防控任务依然较重,防控工  相似文献   

7.
<正>禽蛔虫是寄生于禽鸟小肠中的一种大型线虫,呈黄白色,圆柱状,禽鸟进食感染性虫卵就会发病。该例鸽蛔虫病,是由于鸽子吃食感染性虫卵而发病死亡,其后我们对全群采取驱虫、消毒、抗应激等措施,未发现新增病例和死亡病例,现将该例鸽蛔虫病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禽痛风是禽体内蛋白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常呈散发状态,临床上以白色尿酸盐沉积为特征,若不重视可造成大面积动物死亡,以下是一起蓝孔雀痛风病发病死亡的病例,对于其他禽鸟在痛风病诊治上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禽流感是以A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 养禽业的一种传染病,由于禽流感病毒的血清亚型 众多,不同血清亚型之间及同亚型不同毒株对禽类 的致病性不同,不同禽类及同种禽类中不同日龄.不 同饲养管理条件下的禽群对禽流感病毒的抵抗力不 同,禽流感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高致病性禽流感病 毒可引起100%的鸡群发病,75%以上的病鸡死亡; 无致病性禽流感毒则不引起任何症状,仅能从感染 鸡的血清中检测出禽流感病毒抗体;禽群感染温和 性禽流感病毒后,临床上则以精神沉郁,采食减少, 有呼吸道症状,拉黄绿色稀粪,产蛋下降,零星死亡 为特征.其流行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禽感染呼吸系统疾病比较严重,影响了增重及饲料利用率,使产蛋率降低,胴体品质降级,甚至造成相当数量的死亡,影响了养禽的经济效益。禽的呼吸道病在养禽生产中比较复杂,疾病的种类很多,有病毒引起的,有细菌和支原体引起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等。临床表现流泪、流鼻涕、咳嗽或打喷嚏、喘气、哕音和呼吸困难等。解剖发现绝大多数病死禽有2种或2种以上的病变,以喉头和气管发炎较多,常见气囊增厚、气囊炎、支气管肺炎、化脓性肺炎、多发性浆膜炎等,我们称之为禽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禽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有原发性和继发性感染,常常为混合感染,极少有独立性疾病,其主要病因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1.
《畜禽业》2013,(6):60
<正>距发现新型禽流感病毒H7N9已过去两个月,对于疫源的确认某种程度上仍停留在猜想阶段。从农业部发布的信息来看,目前只在活禽交易市场的样品和野鸽样品中分离到H7N9禽流感病毒,在畜禽养殖场、野鸟栖息地和屠宰场采集的样品中均未分离到H7N9禽流感病毒,各地家禽养殖场排查未见异常情况。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疫病研  相似文献   

12.
《畜禽业》2012,(8):75
<正>8月1日,据美国食品安全新闻网报道,美国疾控中心日前表示,近日美国22个州出现了由活禽引发的沙门氏菌疫情,目前疫情已造成76人感染,17人住院就医。  相似文献   

13.
《畜禽业》2016,(6)
正6月14日,记者从北京市疾控中心获悉,今年报告的首例禽流感患者自5月21日发病以来,病情进展较快,目前病情危重,仍在医院接受隔离治疗。现已确认,该患者是在日常家禽养殖过程中感染了H7N9禽流感病毒,且不排除北京居民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可能,特别是与禽密切接触的人员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14.
《畜禽业》2012,(6):15
<正>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疾控中心(CDC)日前表示,近日美国23个州爆发了活禽引发的沙门氏菌疫情,已造成93人感染,感染者接触了带菌鸡鸭可能是疫情爆发的原因。37%的感染者为10岁以及10岁以下的儿童,本次疫情菌株有3种,分别为婴儿沙门氏菌、纽波  相似文献   

15.
《畜禽业》2012,(12):17
<正>2010—2012年三年来国家相关实验室临床检测信息,我国商品肉鸡群中平均H9隐性感染率是1%~2%,发病死亡鸡群中H9N2感染率是72%~85%。临床上发现目前H9发病后多并发有其它病毒、细菌等;相当部分会同时并发两种以上病毒。常见形式是H9+病毒+细菌+支原体+致病因子,气囊炎是最终结果。混合感染的禽群,很多时候混感的病原是病  相似文献   

16.
对发生一起肿瘤性疾病的某种鸡场,全面检查病死鸡内脏器官的眼观病变和组织学病变,并作羽髓马立克氏病病毒抗原的检测。从发病特点,多种内脏器官出现肿瘤,法氏囊出现萎缩或肿瘤,显微病变检查结果及马立克氏病病毒抗原的检测结果等几方面综合分析,可以确定该鸡群的肿瘤性疾病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和禽白血病毒感染引起的,是马立克氏病和禽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混合发生。  相似文献   

17.
《畜禽业》2012,(12):71
<正>2010-2012年三年来国家相关实验室临床检测信息,我国商品肉鸡群中平均H9隐性感染率是1%-2%,发病死亡鸡群中H9N2感染率是72%-85%。临床上发现目前H9发病后多并发有其它病毒、细菌等;相当部分会同时并发两种以上病毒。常见形式是H9+病毒+细菌+支原体+致病因子,气囊炎是最终结果。混合感染的禽群,很多时候混感的病原是病  相似文献   

18.
家禽免疫抑制性病毒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振书 《畜禽业》2004,(6):26-27
很多病毒感染可使动物机体产生免疫抑制,导致疫苗免疫失败以及继发感染发病率增加。本文主要介绍了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AV)、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和禽白血病病毒(ALV)等病毒引起家禽免疫抑制的机理,对如何防止和控制免疫抑制性病毒的感染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龚才伟 《畜禽业》2019,(7):83-84
H7N9流感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H7N9亚型流感病毒仅在禽间发现,对家禽无致病性和人均无致病性~([1])。由于繁复的家禽流通网络,加速了病毒间的混合与重配,让病毒不断寻找最具适应性的基因组合,从而导致高致病H7N9变异毒株的出现。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3月底通报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人感染H7N9病例,上海市和安徽省共发现3例人感染H7N9流感,自此我国人感染H7N9流感病毒便拉开序幕~([2-3])。农业部2017年3月24日官方通报湖南永州一蛋鸡场发生H7N9疫情,至此禽感染高致病性H7N9流感病毒也拉开序幕,据通报我国2017年家禽共发生9起H7N9疫情,每一起疫情发生后都会给国家和人民的财产造成重创。人们谈"禽"色变,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该病自发现以来,已在全球范围内流行,无论是从养禽业的蓬勃发展还是从公共卫生安全,做好H7N9流感的免疫、监测和剔除势在必行。通过对H7N9流感病毒的分析以及如何做好家禽H7N9流感病毒的预防与剔除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供兽医工作者和广大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20.
《畜禽业》2014,(10)
<正>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病毒,能引起发病鸡的肝脏、法氏囊和脾脏的肿瘤。鉴于目前J亚群禽白血病引起的特殊的病理变化、病毒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和病毒垂直传播的传播方式,利用疫苗和药物来控制种鸡场中J亚群禽白血病基本不理想,因此,利用相关的诊断技术,鉴别并淘汰J亚群禽白血病带毒鸡和发病鸡,阻断病毒的垂直传播方式;同时,在快速诊断、净化的基础上,提高饲养管理水平,进行科学的管理,密切注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