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解析与揭示我国泡桐丛枝病发生区域扩散和流行规律, 科学制定病害防治策略与对策, 分别于2018年至2020年在我国4大泡桐分布区内选取37个代表性城市与乡镇调查点, 对泡桐丛枝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泡桐种类与栽植生境等进行了调查; 采集休眠病枝于室内水培萌芽和外植体组织培养, 并提取泡桐总DNA采用PCR与LAMP方法检测植原体?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4大泡桐分布区中黄淮海暖温区和西北干旱区是该病害发生的重病区, 而西南亚湿热区次之, 江南温暖湿润区受害最轻?多数情况下, 同一地区的城区与乡镇的总体发病率和危害程度存在一致性; 在一些泡桐人工林主栽区与传统重病区呈现出中幼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明显降低的趋势?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泡桐丛枝病病情指数与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除来自陕西省西安市楸叶泡桐组培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相对较低外, 其他不同泡桐种类和地区来源染病外植体的组培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达93.3%~100%和52.1~76.9, 泡桐休眠病枝萌芽的植原体综合检出率为76.5%?因此认为我国泡桐丛枝病发生与危害的南轻北重差异受气候?寄主抗性以及种苗带菌等因子的影响; 研究结果将为针对不同生境的泡桐丛枝病制定综合防控策略与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泡桐丛枝病发病的地理变异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3种泡桐在不同纬度上的感病率和感病指数,以及郑州市内及周边11年以下树龄泡桐的感病规律。结果表明,泡桐丛枝病的发病状况明显与纬度高低相关,在24°N~28°N和38°N~40°N丛枝病发病较轻;白花泡桐、毛泡桐和兰考泡桐对丛枝病的抗病性不同,其中毛泡桐具有较高的抗病性;泡桐的发病率和发病指数与树龄呈正相关,树龄越大发病率和感病指数越高;幼年树因发病级别不同死亡率也不同,发病程度越重死亡率越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苗金波 《植物保护》1984,10(3):38-39
河南全省约有泡桐三亿株,丛枝病的病株率一般为30—70%,部分严重地区达95%。据调查病树比健树每株每年少生长立木桐村0.0052立方米,全省每年因丛枝病影响,少生长立木桐树23万立方米以上,损失木材价值约5千万元。  相似文献   

4.
 在真核生物中,DNA甲基化可导致基因特异表达、细胞分化和染色体失活等[1,2],可在不改变DNA碱基排列顺序的同时,阻断遗传信息的传递,从而引起形态等性状的变化[2]。泡桐(Paulownia spp.)是我国重要的速生用材和绿化树种之一,对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丛枝病发生给我国泡桐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种植泡桐的积极性。自从发现泡桐丛枝病病原为植原体以来,人们对其病原和丛枝病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3,4],但对寄主 染病泡桐本身分子生物学研究较少。近年来,虽然科技工作者对丛枝病泡桐蛋白质组和DNA甲基化水平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4],但至今国内外未见有关DNA甲基剂对泡桐丛枝病发生影响的文献报道。因此,本文以毛泡桐丛枝病组培苗为材料,利用巢式PCR和SSR技术,研究了DNA甲基剂 甲基磺酸甲酯(MMS)对毛泡桐丛枝病发生和DNA碱基序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泡桐丛枝病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泡桐丛枝病是影响泡桐生长的严重病害,此病在我国分布甚广,尤以华北平原为害严重。最常见病状为丛枝型,极少见花变枝叶型。健康泡桐实生苗经病树皮嫁接表现典型丛枝病状。用电镜观察病枝叶的超薄切片,在韧皮部筛管中发现有大量类菌原体(MLO)。类菌原体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200—820nm,具有10nm厚的单位膜。用病枝叶汁液接种不能传病。病树的种子不带毒,采用种子育苗可减少丛枝病的发生。用病树根及带毒苗繁殖可以传病。防治丛枝病可推广种子繁殖。严禁从病区引种种根和苗木。用40—50℃温水浸种根30分钟或用1000单位四环素溶液浸种根12小时。用10000单位四环素、5%硼酸钠注入病树干基部髓心或用根吸方法,都有明显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组织化学技术快速检测泡桐丛枝病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迪纳氏染色和萤光显微镜技术——苯胺蓝染色法,和DAPI染色法,可从感染泡桐丛枝病的嫩茎和叶柄及将MLO转接到长春花上,表现典型症状的嫩茎和叶柄中诊断MLO的侵染。病株切片的迪纳氏染色阳性,健株切片阴性。苯胺蓝染色病株韧皮部产生的特异性萤光区域比健株大。DAPI染色可直接检测韧皮部组织中的MLO,而且韧皮部萤光强度与MLO的密度和外部症状严重度呈正相关。三种染色方法比较结果说明,DAPI染色法是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更强的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天津滨海新区泡桐丛枝病病原进行分类鉴定。采用植原体16S rDNA通用引物R16mF2/R16mR1对患病植株总DNA进行PCR扩增,得到约1.4 kb特异性片段。克隆测序、Blast比对和iPhyClassifier分析结果表明,天津滨海新区泡桐丛枝植原体16S rDNA基因片段长1 432 bp,与国内泡桐丛枝植原体PY株系相似性最高,达99.86%,归属于16SrI组(aster yellows group,翠菊黄化组)D亚组。系统树构建与分析显示,泡桐丛枝病天津滨海株PaWB-TJBH与16SrI其他亚组亲缘关系较近,同在16SrI组进化枝上,与16Sr I-D组亲缘关系最近;16S rDNA序列RFLP电子酶切图谱表明,PaWB-TJBH属于16SrI-D组一个成员,与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泡桐筛管内胼胝质与抗丛枝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泡桐丛枝病是我国泡桐树上最严重的病害问题。这一病害的重要控制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9.
植物黄化病是一类常见的植物病害。其主要症状为:叶片黄化,植株矮化,侧枝丛生,花部变叶,生长阻滞等。它是一种整株性植物病害,随着症状加剧,使植株衰弱,最后可致死。草本植物患黄化病后的症状,通常比木本植物更为显著。植物黄化病造成严重损失,如我国泡桐丛枝病在主要泡桐产区普遍发生,其中华北平原尤为严重,以山东省荷泽、济宁两地市泡桐老产区为例,一般发病株率在50%左右,重者在80%以上,个别发病重的地段甚至达100%。据调查资  相似文献   

10.
几种植物类菌原体(MLOs)的分子检测及其遗传相关性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密西根翠菊黄化病MLO 16S rDNA序列为依据,参照有关引物序列,改进合成寡核苷酸R1和L1作为引物对,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以甘薯丛枝病(SPWB),泡桐丛枝病(PWB),枣疯病(JWB)和枣疯病长春花(JPWB)罹病植株中提取的DNA为模板,扩增出了1.2 Kb的MLO 16S rDNA片段。该方法所需罹病植株的总DNA量分别为:甘薯丛枝病2×10-2 ng/μl,泡桐丛枝病0.4×10-2 ng/μl,枣疯病0.8×10-2 ng/μl,感染枣疯病的长春花0.3×10-3 ng/μl。对1.2kb 16S rDNA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首次确证枣疯病的罹病植株中存在枣疯病MLO和泡桐丛枝病MLO混合侵染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龙眼丛枝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标勋 《植物医生》1996,9(1):13-13
龙眼丛枝病及其防治(海南省白沙县植保植检站)龚标勋白沙县植保植检站专业人员于9月6日深入白沙镇方香管区专业户吴理文果树苗基地检查,发现刚调进的龙眼苗中发生丛枝病有21株,约占这批种苗的10%。这批种苗是未经植保植检部门同意私自从广东省高州调进的储良和...  相似文献   

12.
在植物病害中,有一类植物黄化病害,最常见的症状表现:枝叶丛生、叶片变小、矮化、萎缩、花变叶等。例如桑树萎缩病、泡桐丛枝病、枣疯病、柑桔黄龙病、翠菊黄化病、芝麻变叶病等均属于黄化病害。这类病害自1967年日本土居研究揭示桑树萎缩病病  相似文献   

13.
甘薯丛枝病在我国东南沿海主薯区流行多年,发病率高,是影响我国甘薯产量和品质的一个主要限制因子。其典型症状是植株叶小、褪绿、矮缩和侧枝丛生。甘薯丛枝病病原物是一种类菌质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MLO),现在国际上统称植原体(Phytoplasma)。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区泡桐丛枝病发生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京市区泡桐丛枝病调查结果表明,2a以上树龄的泡桐树平均病株率为19.23%,病情指数达10.27,病害随树龄增大而加重。小片纯林受害最重,行道树次之,散植株最轻。周围高建筑物和稠密的植被可有效地阻止病害通过介体传播。在城市特殊生态环境中,种苗带毒是病害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子。在植株休眠期,病树丛枝的筛管中类菌原体(MLO)浓度降低,但仍有一定数量的MLO存活  相似文献   

15.
濮阳市防治泡桐大袋蛾取得经验王永太,刘长书(河南省濮阳市林业局457000)泡桐是河南省濮阳市平原绿化的优势树种。随着栽植面积的扩大,1990年以来大袋蛾在濮阳、清丰、范县、台前老桐区相继暴发成灾,受害面积40余万亩,800余万株,该虫除危害泡桐外,...  相似文献   

16.
和慕平  郭香书 《植物检疫》1993,7(5):376-376
1 我市检疫对象的发生蔓延情况据资料记载1979年以前,河北武安市只有黄连木种子小蜂、泡桐丛枝病、枣疯病3种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但随着苗木、接穗的调入,相继发生了白杨透翅蛾、根癌病、栗瘿蜂、板栗疫病等多种检疫对象。1989年5月份在行道树上发现了柳蛎盾蚧,1990年春又在毛白杨树上发现了杨圆蚧,1990年8月对全市检疫对象普  相似文献   

17.
 1984年3月在海南岛崖县、陵水县和海口市均发现豇豆(Vigna sesquipedalis)丛枝病。同年6月海口市农科所夏种豇豆的发病率为1~3%。  相似文献   

18.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分类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是仅次于真菌和病毒的第3大类病原生物,侵染植物可引起许多重要的病害,造成农作物的严重减产,例如国内外普遍发生的茄科植物的青枯病,水稻白叶枯病,大白菜软腐病;有国外危害严重,国内尚未发生的检疫性病害梨火疫病和玉米枯萎病,还有在国内较普遍的泡桐丛枝病和枣疯病等。  相似文献   

19.
两种抗生细菌防治林木病害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假单胞菌(代号P751)和蜡状芽孢杆菌(代号BC752)是从马尾松叶上分离的两株杆状细菌,对松赤落叶病、泡桐炭疽病、镰刀菌等5种林木病菌孢子有溶解作用,溶菌率达85.67~99.27%;对松赤枯病等3种病菌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对多种化学农药具有抗性。田间试验,防治泡桐炭疽病、松赤落叶病、杜仲环剥烂皮等5种林木病害具有不同程度的效果。经用两菌液拌种飞机播种造林试验,使马尾松叶枯病降低27.55~72.25%,出苗率有所提高。这两株杆菌对人畜基本安全。  相似文献   

20.
新疆八一农学院朱懋顺教授1973年首先发现此病。他于1980年采来病株,经作者鉴定为苜蓿丛枝病。后经调查,新疆不少县市有此病为害。特别是老病区,如乌鲁木齐南戈壁托里牧场及兵团石河子垦区紫泥泉种羊场的老苜蓿地平均发病率可达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