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雷国明 《昆虫天敌》1994,16(4):187-187
稻螟蛉Naranga aenescens多年来一直视为害虫。其幼虫啃食稻叶成缺刻,有时把禾苗或稻叶吃成刀割状。然而笔者30余年从事水稻病虫调查研究和田间监测,认为稻螟蛉是害虫还是益虫应该重新评价。修水县地处赣西北边陲山区,地理座标为北纬28°41′~29°22′,夭(?)资源丰富,稻田用药少。笔者每年在该县稻田、草丛和诱测灯下可见到大量稻螟蛉成虫,尤以5~8月为多;早春见蛾早,盛夏蛾量大,在测灯下一晚可诱到500~600头,在稻田可捕百头蛾、采千粒卵。  相似文献   

2.
2016—2017年,在江苏仪征、通州开展了稻纵卷叶螟性诱监测,及其与网捕、赶蛾、卵巢发育进度调查和卵量调查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雌雄比接近、雌蛾卵巢成熟度较高的情况下,性诱雄蛾数量与网捕雄蛾、雌蛾以及性成熟雌蛾数量之间都呈显著正相关,即性诱可以反映田间稻纵卷叶螟种群性成熟动态。在稻纵卷叶螟以本地宿留为主的发生期,性诱蛾量、赶蛾蛾量及田间卵量动态一致,都在8月中、上旬出现高峰;而在迁出期,尽管赶蛾量增长到全年最高水平,但性诱蛾量较低,田间卵量零星。  相似文献   

3.
王贺军 《植物保护》1988,14(1):55-55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等原因,近年豆天蛾为害日渐加重。1987年见蛾时间长,诱蛾量之多超过历年。曲周县5月29日始见蛾;香河县6月14日见蛾,到7月底1台黑光灯共计诱蛾2960头,比去年同期多2346头;廊坊7月上中旬诱蛾量是去年同期的9倍;馆陶日诱蛾441头;大城日诱蛾444头。 曲周县调查,卵株率81%,百株有卵230粒;虫株率77%、百株虫量105头。永年县卵株率90%,百株有卵180粒,幼虫120头,最高210头。衡水地区发生33.3万亩。从全省田间调查情况看,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进入产卵孵化盛期,8月上中旬为幼虫盛期,也是为害和防治适期。 发生严重的原因;除大豆种植面积扩大,过去没有防治习惯和经验,累计虫量增  相似文献   

4.
协调应用稻田耕沤、性引诱剂诱蛾及Bt防治第一代二化螟等措施,即在越冬代二化螟盛蛹期耕沤稻田、在盛蛾期挂放性引诱剂、在第一代二化螟盛卵期施用Bt,对第一代二化螟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在不同类型诱捕器挂放同一企业同一批次生产的二化螟性引诱剂,其诱蛾量有明显差异,水盆诱捕器诱蛾量最高,为蛾类通用型诱捕器的2~6倍。  相似文献   

5.
基于性诱剂监测的梨小食心虫防治指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明确梨小食心虫性诱剂水盆诱捕器诱蛾量与梨果着卵量的关系,建立一种简单实用,基于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量的防治指标,于2010和2011年在陕西蒲城梨园调查了梨小食心虫在早酥梨上的着卵情况及其与性诱剂水盆诱捕器诱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梨小食心虫在梨果胴部的着卵量显著高于其它部位,占总卵量的92.00%;百果卵数、卵果率随果实的增大而增加,直径70mm以上果实的百果卵数和卵果率均显著高于直径65 mm以下的果实.据此建立了诱蛾量与卵果率、百果卵量的回归方程,分析得出当以卵果率1%和百果卵量1粒为防治指标时,基于性诱剂监测的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指标分别为每天每诱捕器2.27和2.32头;以卵果率2%和百果卵量2粒为防治指标时,则分别为每天每诱捕器2.61和2.58头.  相似文献   

6.
利用糖醋毒液诱杀稻纵卷叶螟成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大多是采用化学农药.如果在螟蛾始盛期,利用其趋化性,设置糖醋毒排进行诱杀,同样可以达到防治的目的.近年来,一些县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利用糖醋诱蛾器诱蛾,代替田间赶蛾,改进稻纵卷叶蛾成虫的调查方法.笔者所在凌云县病虫测报站亦采用此法.笔者在实践中得到启发:用同样的原理、参照其方法,诱杀稻纵卷叶螟成虫,应可以是防治该虫的一种可行的办法.在此特提出来与同行们讨论.并暂订名为“糖醋毒液诱杀法”.  相似文献   

7.
采用诱捕率指标,评价了田间不同成虫密度下,性诱剂诱捕器不同放置密度对小菜蛾种群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在放置性诱剂后的前6 d内诱捕作用较小,其后诱蛾效果不断增强,第10-15 d出现诱蛾高峰,20 d后显著下降.在田间小菜蛾成虫不同密度下,诱蛾效果随诱捕器数量的增加而加强.当诱捕器放置密度相同时,诱蛾量随菜蛾密度的升高而增加,诱蛾率在高密度下反而下降.同时,性诱剂可有效地减少小菜蛾的田间落卵量,第6-12 d开始卵量下降.15~21 d后落卵量降至最低.与对照菜田相比,其落卵量可减少17.85%~72.19%.  相似文献   

8.
余庆县地处贵州省东部 ,水稻常年种植面积1 .5万 hm2 。稻纵卷叶螟是其主要害虫之一 ,以 3、 4代为主害代。 2 0 0 0年 ,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 0 .8万hm2 ,成灾 0 .2万 hm2 ,是近几年来的重发年。1 发生特点1 .1 迁入期较晚2 0 0 0年 3月 1日挂排 ,5月 1 1日排下见虫 ,比1 999年晚 8d,比历年晚 2 d。1 .2 第 3代排下诱蛾量大、田间赶蛾虫量小第 3代排下在 5月 2 3~ 2 7日 ,6月 4~ 8日 ,6月 1 2~ 1 9日出现迁入蜂 ,分别诱虫 497头、 881头、1 78头 ;5月总计诱蛾 685头 ,是 1 999年同期的4.42倍 ,6月总计诱蛾 1 1 70头 ,是 1 999年同期的4…  相似文献   

9.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系稻田赤眼蜂优势种,对稻纵卷叶螟卵有时田间自然寄生率可达50%以上,并能寄生于三化螟卵,寄生率可达30%~40%。因此,在稻田散放稻螟赤眼蜂,是防治稻田害虫的优良天敌之一。稻螟赤眼蜂中间寄主范围较窄,在人工繁殖中仅能寄生于纵卷叶螟卵、三化螟卵、米蛾卵,粉斑螟卵等小卵。而蓖麻蚕卵、柞蚕卵和松毛虫卵等大卵均不被寄生。因此,人工培育时多以米蛾卵进行繁殖。人工体外培育稻螟赤眼蜂国内外尚未见有成功的报导。为了大量繁殖稻螟赤眼蜂并为机械化繁蜂开辟新路子,我们自去年开始进行了用人工饲料体外培育该蜂的研究。采用腊卵涂上引诱物质,营养液添加无机盐及用薄膜制人  相似文献   

10.
1975~1980年在肖山县棉区应用高斯(Gossyplure)性诱剂预测棉红铃虫的发生,并用常规测报方法作比较。第一代红铃虫80%发蛾日,室内蛾峰比高斯诱蛾峰早3~10天,平均6.8天。与棉田百株棉卵高峰比较,室内蛾峰与卵峰相差8~17天,平均13.7天;高斯诱蛾与卵峰相差1~13天,平均6.8天。高斯诱蛾预测更为可靠。第二代查虫花预测50%蛾峰与高斯诱蛾峰相差2~6天,平均4.2天。虫花预测蛾峰与卵峰相差1~6天,平均2天;高斯诱蛾峰与卵峰相差3~7天,平均4.5天。两种预测方法均为可靠。第三代以二代至三代的30天期距预测与高斯诱蛾峰相差1~15天,平均7.3天。期距预测与卵峰相差2~16天,平均6.6天;高斯诱蛾峰与卵峰相差2~8天,平均4.7天。高斯诱蛾要比期距预测更为可靠。六年的二代蛾量(7/21~8/20)与青铃被害率的相关系数为r_(0.1)=0.729<0.75水平;降雨量(7/21~8/15)与青铃被害率的相关系数r_(0.05)=0.811<1-0.8561,达显著水平。根据以上关系,得到二元回归预测式为:Y=46.843+0.0176X_1—0.1235X_2。 x_1为二代蛾量,x_2为降雨量,y为青铃被害率。当y>50为重发年,y<35%为轻发年,y在35%~50%之间为中发年,求得各年的危害率理论值与实测值基本符合。应用高斯性诱剂诱蛾,越冬代单盆累计蛾量达300头时,棉仓和棉秸堆第一次喷药,此后每七天一次,直至一代蛾羽化末期;第二代150、400、700头;第三代100、250、400头,分别施药,可以提高防效,节约农药。  相似文献   

11.
2021年,在江苏省开展大范围稻纵卷叶螟智能性诱监测试验,以期为稻纵卷叶螟智能化、精准化、网络化测报及其在水稻生产中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智能监测的自动计数准确率较高,调查南京、泰州3个监测点诱蛾量及天数准确率均在70%以上。智能性诱监测与田间赶蛾获得的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较为一致,但智能性诱监测的峰期明显滞后于田间赶蛾。田间赶蛾数据与其后2~5 d的智能性诱监测数据之间具显著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01、0.923、0.928、0.905。本研究表明,稻纵卷叶螟智能性诱监测能够较为准确地反应田间发生动态,初步满足生产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2.
1992年棉铃虫在我市大发生,市郊县黑光灯诱蛾,越冬代累计诱蛾量21—113头,1992年一代总蛾量为497—1538头,是1977—1991年平均值61头的8倍多。10月份发蛾到10月15日,1992年共诱到2761头,1991年为63头;全年总诱蛾量为22980头,是1991年3750头的6.1倍。 洛阳市1992年棉花15万亩,大部分棉田伏前桃、伏桃未保住。孟津县1.5万亩棉花,不完全统计,绝收者达5000亩以上,其余的减产也在4成以  相似文献   

13.
为验证稻纵卷叶螟食诱监测效果,于2020年在江苏张家港开展了水稻田稻纵卷叶螟不同监测方法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食诱剂诱捕器对五(3)代稻纵卷叶螟成虫具较好的监测效果,诱蛾高峰与灯诱和人工赶蛾结果基本一致,与田间幼虫发生情况相符,其诱蛾量高于性诱剂诱捕器处理。不同监测方法下,六(4)代稻纵卷叶螟成虫诱蛾量均较低,食诱处理未监测到明显的成虫高峰。  相似文献   

14.
草地螟是一种迁飞性暴发成灾的害虫。可为害作物近200种,特别是对甜菜、向日葵、苜蓿、马铃薯、瓜类、玉米等作物威胁大,大发生时可造成农作物严重减产或绝产。2004年5月下旬以来,大量草地螟成虫迁入本区,在山川各地均有发生,且发生范围广,虫口密度大。5月20日,固原市原州区测报站调查,城郊各乡路边杂草、小麦等地蛾量达60~70头/m2,百步惊蛾3700头;彭阳县测报站调查,古城、红河、崾岘等路边杂草、小麦等地蛾量达65~75头/m2,百步惊蛾3850头;西吉测报站5月25日调查,5d黑光灯诱蛾860头,百步惊蛾5000头,百复网蛾量410头;惠农测报站5月27日调查…  相似文献   

15.
试验表明,以每667m2设置4个诱捕器,并沿蔬菜种植行呈直线排列诱蛾量最多,22d内共诱得雄蛾453头,诱捕器数量每667m2设置5、6个的效果与4个的诱蛾量差别不大,但都高于设置3个诱捕器.通过性诱成虫,田间落卵量明显少于常规化防区50%以上.并讨论了小菜蛾性诱捕器在田间的设置与诱蛾效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黄冈市浠水县开展稻纵卷叶螟成虫种群动态的食诱监测试验,结合性诱、田间赶虫等监测技术的田间对比,结果表明食诱监测可以准确反映田间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动态,并且其峰次、峰期比性诱所得数据完整清晰,和田间赶蛾所得数据基本一致。黄冈市浠水县共检测到3个峰期,依次为6月下旬、7月上旬和8月下旬。从日均诱蛾量和峰日蛾量看,食诱监测总体优于性诱,但差于田间赶蛾;从雌、雄蛾的总量对比看,食诱监测性比大于1。综合分析表明,食诱监测具有使用方便、反应灵敏、雌雄同诱等优点,可用于精准监测稻纵卷叶螟成虫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7.
福建水稻白背飞虱生活史及在杂草寄主上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4~1975年在福建沙县和1982~1985年在福州等地对白背飞虱生活史和某些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白背飞虱在沙县一年发生7~8代,世代历时夏季气温28~29℃为24~26天,秋冬季气温23~26℃时为32~40天。以卵越冬。一雌产卵量为180~300粒,多者达773粒。白背飞虱在稻株上的产卵部位,随水稻生育期的推延而逐渐上移。分蘖期卵多产在稻茎下部叶鞘组织内;孕穗期多产在稻茎中部;乳熟期多产在稻叶基部中肋组织中。水稻不同生育期长、短翅型成虫、幼龄和老龄若虫在稻株上取食栖息的部位不同。白背飞虱在稻田喜选择稗草产卵,并能取食,完成世代,“拔稗除卵”对防治稻飞虱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二点委夜蛾是玉米的新害虫,2011年在黄淮海夏玉米区暴发,已经成为该区夏玉米苗期的重要害虫.2012年在山西省洪洞县对二点委夜蛾A、B两种性诱芯的诱蛾性能进行了田间测试.结果表明,在6月21日至8月17日,B诱芯的平均诱蛾量是A诱芯的2.49倍,显著提高了诱蛾数量.B诱芯的单盆单日最大诱蛾量达到280头,而A诱芯最高仅为85头.两种诱芯的田间有效期均达58 d,对二点委夜蛾的诱蛾量季节动态基本一致,且B诱芯的蛾量高峰较A诱芯早、峰值更明显.可见B诱芯的诱蛾性能比A诱芯具有明显优势,可应用于二点委夜蛾成虫的动态监测和诱杀防治中.  相似文献   

19.
2020年7月-10月在我国南方3大稻区的6省(区)12个点开展了稻纵卷叶螟成虫种群动态的食诱监测试验, 并与性诱?灯诱和田间赶蛾等传统监测技术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食诱监测可准确反映田间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动态, 其峰次?峰期与性诱?灯诱和田间赶蛾基本一致?4种监测方法在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稻区?单季中稻区和华南双季晚稻区同期监测到3个?2个和1~2个峰次, 峰期依次为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和9月中旬?从日均诱蛾量和峰日蛾量看, 食诱监测总体优于性诱, 但差于灯诱和田间赶蛾; 食诱监测的专一性较高, 靶标数量占总诱虫量的比率一般高于85%, 但不及性诱(95%以上); 从雌?雄蛾的总量对比及逐日对比看, 食诱监测性比均大于1?综合分析表明, 食诱监测具有使用方便?反应灵敏?专一性较强?雌雄同诱的优点, 为精准监测稻纵卷叶螟成虫种群动态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20.
稻田泽蛙产卵习性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泽蛙(Rana Limnocharis Boie)又叫“梆声蛙”(见照片),为我地稻田蛙类中数量最多的类群。其体型瘦小,行动活泼,捕食量大,是稻飞虱、稻叶蝉、稻螟虫、稻纵卷叶螟和稻蝽蟓等多种害虫的重要天敌。据福建莆田县渠桥公社1975年报道,每亩稻田放养泽蛙500—800只,防治三化螟效果达90.3—91.5%。我们1980年小区试验,每亩放养泽蛙500只防治稻飞虱、稻叶蝉,效果达到76.7%,放蛙区比对照区飞虱数量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