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唐代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由此而把茶叶作为药用,继而  相似文献   

2.
《茶叶通讯》2008,35(3)
各位专家、学者,市州茶叶学会、茶业协会、团体会员、个人会员及茶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是前人对茶的利用历史最权  相似文献   

3.
茶与中医药,关系密切。早在远古时代,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唐代陆羽在《茶经》中也谈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可见,茶的最早发现和  相似文献   

4.
<正>没有茶树,也就无所谓茶叶、无所谓茶文化。茶文化之源,不是陆羽之《茶经》,不是唐人饮茶之习俗,而是神农氏尝百草发现第一棵茶树之传说。《神农本草经》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陆羽《茶经》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先民古老的传说虽然有夸张虚构之处,但"学者们对传说特质的认知有两个侧重,一是作为标志物的客观的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光辉灿烂文化历史的民族。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神农本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将茶叶放入壶中冲泡所得味甘饮料,可生津解渴,提神醒脑,增加生活享受条件。中国茶文化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饮茶与健康     
正"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本草经》此为茶之为饮之发乎!茶最早为人们发现作为药用及饮料问世,流传于民间作药品,以及少数民族作饮料,已有数千年历史。单从历代治病应用单方、复方、验方不仅治疗常见病、多发病,还治顽症,它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茶叶与抗癌     
许良中 《茶报》2004,(4):17-18
茶作为传统饮料在我国已有约5000年历史。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早就有饮茶健身的记载。最早的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汉代《神农本草》也记载了“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并把茶列入365种药物之中。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在“食论”中说“苦茶之食,益意思”。  相似文献   

8.
如今,茶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早已成为生活中最必不可少的饮品.茶最早以"荼"字见于《神农本草经》中,"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意思是用茶叶去解药物的毒性,这证明茶叶最初是作为药用出现在历史中,后期在药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食用、饮用等.茶叶的作用与其茶性密不可分,正如中药的药性决定了其药效.这足以见...  相似文献   

9.
周崴 《福建茶叶》2016,(3):404-405
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国粹之一,经历数千年历史长河的冲刷,成为华夏民族的瑰宝之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有关茶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本文以中国茶文化为核心展开论述,并且阐述了中国茶文化遗产景观的法律保护问题,以期为类似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1 茶起源于中国茶叶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早开发的野生植物之一 ,根据现有农业史料和傣文 (云南省傣族的一种文字 )的记载 ,以及在云南茶区发现的大茶树来分析 ,就不难了解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的那座海拔 40 0 0 m的南糯山就是世界上茶叶的原产地。相传神农氏的年代 ,茶叶就当作治病的良药 ,有“神农氏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而解之”之说。东周时代 ,烈王姬喜 2年 (公元前 3 74年 )的时候 ,茶叶曾一度当作补品饮用 ,后来在诗经中还有“谁谓荼苦 ,甘之如荠”可作佐证。在公元 2世纪 ,东汉名医华佗著《食论》中也曾谈到“苦茶食之 ,可以…  相似文献   

11.
周崴 《福建茶叶》2016,(10):238-239
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国粹之一,经历数千年历史长河的冲刷,成为华夏民族的瑰宝之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有关茶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本文以中国茶文化为核心展开论述,并且阐述了中国茶文化遗产景观的法律保护问题,以期为类似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茶与健康专题(一) 茶与健康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最早以具有解毒功效而被发现.之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以茶治病的经验,并对茶的保健功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中就有"诸药为各病之药,荼为万病之药"的记载.17世纪后期,中国饮茶习俗和茶的保健知识一同传入欧洲,当时茶是在药房里销售的,而且价格昂贵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茶叶从药用到饮用,直至今天成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时尚之所以能在全球风行,茶叶具有保健功效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茶兴于唐盛于宋,起初作为药用,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民间经典传说,从西周起,至今作为饮品已有三千余年。一、茶是茶、药是药,两者不等同古今中外,世界上专家学者、文人雅士,乃至国家领导人物中对茶的高度评价不胜枚举,可以概括为"四个最":1200多年前茶圣陆羽(733-804年)提出,茶为"为饮最宜"的饮品;曾经习医深谙医理的孙  相似文献   

14.
饮茶有益健康,世人皆知,也是古今医学所肯定的共识,目前更引起世界的关注。我国早在秦汉《神农本草)}已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唐《本草拾遗》记载“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明《本草纲目》述茶“苦、甘、微寒、无毒”;明《雷公炮制药性解})称茶人心、肝、脾、肺、’肾五经。一般认为甘味多补而苦味多泻,可见茶是攻补兼备的良药,而茶一味能归经遍及五脏,反映茶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近年,据《中国茶经》统计九十二种古籍,茶的传统功效有二十四项,再加上对现代疾病如心血管病、放射损伤、肿…  相似文献   

15.
张秀萍 《中国茶叶》1993,15(5):18-19
茶与茶疗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宝库中的光辉一页。数千年来,茶与茶疗在祖国医药学防病治病,促进人体健康的保健事业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早在4000多年前茶已被收入我国第一部医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之中,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代著名药物学家陈藏器评述茶的功效为“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进一步指出了茶是一味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的良药。自汉代以来,历代  相似文献   

16.
饮茶有益健康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贤强  王立新 《茶报》2000,(4):18-21
茶叶作为一种饮品,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廉价、最有效、最易坚持,因此也是饮用量最大的保健品。从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之”说明“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那么,我国饮用茶叶已有5000年的历史。所以对茶的养生与医疗研究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小小一片茶叶含有500多种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7.
茶叶是一种健康饮料,我国古代很早以前就是把茶叶作为药物而利用的。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本草拾遗》上就载有“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明顾元庆《茶谱》上记述:“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饮茶的好处及茶叶的药用价值。1982年在浙江省商业厅的倡议和协助下,对若干茶叶进行了分析,现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栽种茶树、制作茶叶的国家,饮茶始于中国,不论是欧美的茶文化还是日本的茶道,都源自中国并深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早在远古时代,"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以说我们的祖先最先喜欢茶是因为它的药用价值。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茶开始与宗教扯上联系,成为佛家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唐代,陆羽写出了《茶经》,他从茶的自然物  相似文献   

19.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最早以具有解毒功效而被发现。之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以茶治病的经验,并对茶的保健功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中就有“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的记载。17世纪后期,中国饮茶习俗和茶的保健知识一同传入欧洲,当时茶是在药房里销售的,而且价格昂贵。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茶叶从药用到饮用,直至今天成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时尚之所以能在全球风行,茶叶具有保健功效是其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现代茶医学研究的广泛开展,探明了茶叶中含有的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等功能成分,对人体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抗病毒,以及治疗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医疗保健功效。各种功能性的茶饮料、茶食品、茶医疗保健品也因此相继开发,走入市场。茶已成为“绿色、健康”的代名词,走进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为了使广大读者全面了解茶对人体的保健作用,本刊约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陈宗懋研究员撰写“茶与健康”专题,按茶叶的不同保健功能对茶与人体健康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甬茶溯源     
郑明道 《中国茶叶》2011,33(3):29-29
茶叶,在汉代以前还没有一个正名,许慎《说文解字》一书中没有茶字,只有"荼"字,"从草从余声"。《诗经》"堇荼如饴,皆苦菜也"。《晏子春秋·神农食经》曰"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说文解字》"茗荼芽也。"《尔雅·释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