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茶尺蠖性信息素腺体部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鳞翅目害虫性信息素的研究中,性信息素的提取方法主要有:①剪取雌蛾产卵器或腹部末端用溶剂萃取;②切取腺体用溶剂萃取;③用载体(porapakQ、Tenax、活性碳等)吸收气体等,一般后两种方法提取的粗提物杂质含量较少。为了摸索茶尺蠖(Ectropic oblqua)性信息素的腺体提取方法,通过形态学解剖观察、分段提取生物测定及电镜扫描等手段,首先对茶尺蠖雌蛾的性信息素腺体部位作了初步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灰茶尺蠖性信息素田间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茶尺蠖是我国茶树重要的食叶害虫,严重影响茶叶的质量和产量。为了给灰茶尺蠖性信息素的田间应用提供指导,本文对其性信息素缓释载体类型、诱捕器类型、诱捕器高度以及使用间距等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灰茶尺蠖性信息素以异戊二烯橡胶塞为缓释载体对灰茶尺蠖雄虫具有最好的引诱效果,效果优于硅胶塞和PVC毛细管;5种测试诱捕器中,船型诱捕器最适合引诱灰茶尺蠖;当诱捕器置于茶树上部25βcm时,引诱效果最好;诱捕器保持15βm的间距时,诱捕效率最高。本研究结果可为灰茶尺蠖性信息素应用于雄虫诱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茶尺蠖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尺蠖是我国茶园的主要害虫之一,对它的生物防治有关学者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从利用天敌、昆虫信息素、生物农药等方面对茶尺蠖的生物防治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中国茶叶》2008,(6):41-41
通过对茶尺蠖的性行为习性进行详细观察,掌握茶尺蠖性信息素释放规律。结果显示,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5.33、4.31天;羽化主要集中在18:00~凌晨2:00,而交尾时间在21:00~24:00,其中23:00左右是交尾高峰。结果表明,雌成虫有多次产卵现象,雄成虫具有多次交尾行为;采集性信息素的最佳时间在雌成虫羽化后第2天的22:30左右.  相似文献   

5.
茶尺蠖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尺蠖是茶树上一种重要的食叶性害虫,分布于我国各茶区,经常在局部茶园暴发成灾,对茶叶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茶尺蠖病毒是控制茶尺蠖自然种群消长的重要因子,主要包括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和茶尺蠖小RNA病毒。本文综述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生物学特性、扩繁、制剂的研发与应用、定性定量检测技术的建立、重组NPV病毒和茶尺蠖小RNA病毒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为更好的利用病毒防治茶尺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与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为茶园两种重要的食叶性害虫,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利用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在室内测定两种尺蠖的生长发育指标及年龄-阶段特征存活率、雌成虫年龄-阶段特征繁殖力、年龄-阶段特征寿命期望值、年龄-阶段特征繁殖值和种群参数,并分析各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灰茶尺蠖的1、2、4、5龄幼虫发育历期、幼虫总历期、蛹期及成虫寿命(分别为3.22、2.55、1.43、4.56、15.34、7.98、7.59 d)均显著低于茶尺蠖(分别为4.07、3.05、2.16、5.71、18.83、8.88、10.65 d);灰茶尺蠖2~5龄幼虫存活率(分别为100.00%、95.00%、62.00%和96.00%)均高于茶尺蠖(分别为93.00%、71.00%、45.00%和80.00%);灰茶尺蠖平均世代周期(32.412 d)显著短于茶尺蠖(36.016 d)。灰茶尺蠖年龄-阶段特征存活率、内禀增长率比茶尺蠖高,平均世代周期(T)比茶尺蠖短,其种群能更迅速扩增。研究结果为灰茶尺蠖和茶尺蠖室内种群饲养提供基础数据,为两近缘种的竞争机制及种群控制策略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确定不同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a nucleopolyhedrovirus,EoNPV)毒株对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和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毒力水平的差异,为有效提高茶尺蠖病毒的防效提供理论基础.采用浸渍法,测定EoNPV浙江毒株(EoN...  相似文献   

8.
茶树对茶尺蠖抗性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丹  陈亮 《茶叶科学》2014,34(6):541-547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 (Prout)]危害严重降低了茶叶产量和品质。业已表明,不同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品种对茶尺蠖取食的胁迫反应复杂多样,探究茶树对茶尺蠖的抗性机制,对于鉴定茶树抗虫性等级,发掘利用抗虫基因资源以及培育抗虫良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简述茶尺蠖危害概况入手,总结了当前茶树对茶尺蠖抗性机制研究的新成果,指出了目前茶尺蠖抗性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当前的研究动向与前景。  相似文献   

9.
除虫脲是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化学名称为1-(4-氯苯基)-3-(2,6-二氟苯甲酰基)脲,它具有胃毒及触杀作用,能抑制昆虫几丁质的合成,使幼虫在蜕皮时不能形成新表皮,致使虫体畸形而死亡,对鳞翅目害虫有特效。1992年,进行了对茶尺蠖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溴氰菊酯即溴氰苯醚菊酯(商品名Decis)是法国鲁塞一尤克拉夫公司1979年开发的耐光性的合成拟除虫菊酯,在我国茶树害虫防治上,经多次药效测定和田间大面积防治示范,证明对茶尺蠖等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均比常用农药辛硫磷等大数十倍。近年来,该农药在生产上的施用面积也逐渐扩大,施用结果也证明该农药确是一种防治效果好、残效期长、使用安全的好农药。但是,由于在同一地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或农  相似文献   

11.
茶尺蠖普通气味结合蛋白(GOBP)的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触角总RNA为模板,根据同源性设计简并性引物,采用RT-PCR扩增结合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普通气味结合蛋白GOBP1和GOBP2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分别命名为EoblGOBP1和EoblGOBP2。EoblGOBP1的cDNA全长为1 528 bp,开放阅读框501 bp,编码166个氨基酸残基,预测分子量Mw=18 835.63 D,等电点pI=5.45,cDNA和氨基酸序列在NCBI/GenBank的登录号分别为FJ156732和ACN29680.1。EoblGOBP2的cDNA全长为1 315 bp,开放阅读框405 bp,编码160个氨基酸残基,预测分子量Mw=18 002.75 D,等电点pI=5.32。cDNA和氨基酸序列在NCBI/GenBank的登录号分别为FJ156733和ACN29681.1。两个气味结合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中都含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具有气味结合蛋白的典型特征,与已报道的鳞翅目昆虫气味结合蛋白的同源性为分别62%~82%和76%~88%。  相似文献   

12.
茶树不同成熟度叶片对茶尺蠖发育适合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饲养方法,研究了取食茶树不同成熟度的叶片对茶尺蠖发育与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嫩叶有利于茶尺蠖产卵量的增加,成叶有利于茶尺蠖幼虫生长发育,老叶则不利于茶尺蠖取食,尤其对低龄幼虫影响更大。从茶尺蠖生命表参数的变化来看,成叶较有利于茶尺蠖种群的发展,老叶上茶尺蠖种群发展最慢。但是,3种叶片均能维持茶尺蠖完成世代循环。不同茶树叶片化学物质含量分析表明,氨基酸、水分含量是影响茶尺蠖生长发育的主要营养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茶尺蠖不同发育阶段对叶片营养需求有所不同,嫩叶和成叶的营养成分对茶尺蠖发育存在互补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对EoNPV的敏感性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席羽  殷坤山  肖强 《茶叶科学》2011,31(2):100-104
采集来自浙江、湖南、湖北和江苏省的7个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进行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对EoNPV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浙江杭州种群和江苏宜兴种群对EoNPV的敏感性较高,饲毒后11d幼虫全部死亡,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8.32×104PIB/mL和8.61×104PIB/mL;其他5个地理种群茶尺蠖对EoNPV的敏感性较低,饲毒后11d的死亡率均在30%以下,致死中浓度LC50在1.35×107~6.03×107PIB/mL之间;其中敏感性最低的浙江衢州种群和敏感性最高的江苏宜兴种群毒力差异达724.5倍。  相似文献   

14.
为获得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的趋光/避光反应特征、光谱反应范围及性别差异,采用光行为学的方法研究了370~600 nm范围内的18种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对成虫趋光、避光反应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单色光均能引起灰茶尺蠖成虫一定的趋光或避光反应,雌虫在橙光(600~605 nm)、绿光(520~525 nm)、紫光(370~375 nm)范围内趋光性明显;雄虫在绿光(520~525 nm)、紫光(395~400 nm和390~395 nm)范围内趋光性明显;雌虫在冰蓝青光(490~495 nm)、蓝光(440~450 nm)和红光(660~665 nm)范围内避光性明显;雄虫在紫光(400~405 nm)、蓝光(440~450 nm)、冰蓝青光(490~495 nm)和自然白光(CK)范围内避光率较高。研究表明,灰茶尺蠖成虫对不同波长光的趋、避性存在差异,性别对其光谱行为反应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茶尺蠖是茶园中一种重要的鳞翅目害虫,主要以幼虫取食危害茶树叶片,给茶叶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茶尺蠖在寻找配偶、产卵地以及觅食活动中其嗅觉系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嗅觉系统中的一个普通气味结合蛋白——EoblGOBP2为研究对象,在克隆得到的EoblGOBP2基因基础上,通过对EoblGOBP2进行原核表达、分离纯化后,利用1-NPN的荧光竞争结合法研究了体外重组EoblGOBP2与茶树挥发物的结合生理功能。Scatchard方程显示EoblGOBP2与1-NPN的解离常数KD为2.310 μmol·L-1。在荧光竞争结合实验中,7种待测配基均能使1-NPN的相对荧光强度降低到50%以下,表明与EoblGOBP2均有较强的结合能力,而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结合能力最强,KD值达到4.353 μmol·L-1。本研究7种配基均为茶树叶片挥发物,表明EoblGOBP2在茶尺蠖嗅觉系统对茶树挥发物的信息识别结合功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茶皂素对雷公藤乳油防治茶尺蠖幼虫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茶皂素对雷公藤乳油防治茶尺蠖幼虫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用1、2、4mg/ml茶皂素浸叶处理,对茶尺蠖2龄幼虫的毒杀作用不明显,第7天的毒杀效果只有27.03%~37.84%。用雷公藤乳油0.8、1.6、3.2、6.4mg/ml和12.8mg/ml浸叶处理,对茶尺蠖2龄幼虫的毒杀效果在第7天分别为27.27%、33.78%、40.54%、56.76%和63.51%。在0.8mg/ml浓度的雷公藤乳油中加入4mg/ml的茶皂素,对茶尺蠖幼虫的毒杀作用(84.42%)显著高于加1mg/ml茶皂素的毒杀效果(68.83%);而加入2mg/ml和4mg/ml的防效差异不显著。向不同浓度的雷公藤乳油中加入2mg/ml茶皂素,对茶尺蠖2龄幼虫的共毒系数在第1、3、5、7天分别为667.68、981.61、1706.15和1209.76,即增效5.68~11.10倍,达到相同的使用效果可减少雷公藤用量85%以上。对茶尺蠖4龄幼虫增效1.00~6.91倍,减少雷公藤用量50%以上。  相似文献   

17.
14种植物精油对茶尺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能够应用于茶园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推—拉”策略的行为调节剂,在室内测定了茶尺蠖成虫对14种植物精油的趋性反应,及植物精油对茶尺蠖雌虫产卵行为的干扰作用,并采用叶碟法测定了植物精油对茶尺蠖幼虫的拒食作用。结果表明,罗勒、迷迭香、肉桂、茴香及天竺葵5种植物精油对茶尺蠖成虫表现出一定的驱避活性,并且迷迭香油和天竺葵油还能显著干扰雌虫的产卵活动。在3个浓度处理下,茴香、罗勒和藿香植物精油对茶尺蠖3龄幼虫表现出显著的拒食活性。随着精油处理浓度的升高,茶尺蠖幼虫的拒食率升高,生长率随之下降。试验结果证明迷迭香、罗勒、茴香及天竺葵等植物精油对茶尺蠖具有显著的行为调控功能,具备作为茶尺蠖防控剂开发的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灰茶尺蛾是我国茶园中重要的食叶害虫。本研究对求偶高峰期的灰茶尺蛾雌虫,采用正己烷浸提腹部末端方法提取性信息素,利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筛选性信息素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活性成分进行鉴定,最后将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进行田间诱捕试验。GC-EAD结果显示,灰茶尺蛾性信息素提取物中有两种成分可引起雄虫触角的电位反应。GC-MS分析结果确定两种活性成分分别为顺3,顺6,顺9-十八碳三烯(Z3,Z6,Z9-18:H)和顺3,顺9-6,7-环氧十八碳二烯(Z3,epo6,Z9-18:H)。田间引诱试验表明,不同比例性信息素在田间显示不同的引诱效果,当Z3,Z6,Z9-18:H和Z3,epo6,Z9-18:H以4∶6的比例配比,总剂量为1 mg时,田间引诱效果最佳。该研究结果为灰茶尺蛾性信息素的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