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衰”是高粱生产和育种上存在的普遍现象。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生理性病害。经4年研究证明它是草酸青霉(Penicilliem axalicum)和纤细交链孢霉(Allernaria allernala)于初花期浸染而引起的一种高粱穗部病害。主要症状是颖壳及与其连接的枝梗组织坏死,阻止了养分、水分向上输导,造成籽粒秕瘦变小。一般减产10%以上。这是国内首次报道的高粱新病害,定名为高粱青霉颖枯病,此病在初花期用多菌灵防治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高粱青霉颖枯病在我国华北、东北等地均有发生,特别是杂交高粱问世以来,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粱的主要病害之一。1984—1987年作者对山西省高粱青霉颖枯病进行了病原、症状、侵染及防治等试验研究。该病从灌浆初期即开始显症。颖壳由绿色变为褐色或灰色。胚乳变灰变暗。颖壳与枝梗连接处组织逐渐变为红色或暗红色,并趋于坏死、干枯,影响养分、水分向上输送,使籽粒秕瘦变小,颖壳张开度减小,籽粒表面绉缩,色泽发暗,光滑度降低。导致千粒重、出粉率、发芽率、发芽势下降。蛋白质、氨基酸含量下降,单宁含量上升。发病后一般减产10%以上。  相似文献   

3.
水稻颖枯病近年在广州市南部稻区发生严重。1997~1998年,通过田间调查和药剂防治试验,初步了解该病的发生特点,提出了以种子消毒、健身栽培和喷药保护为主的配套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4.
小麦颖枯病在全国冬、春麦区均有发生,若遇上湿润年份很可能大流行.在农业防治基础上,狠抓种子处理和小麦分蘖前期或挑旗期喷药防治,可较好控制其为害.  相似文献   

5.
 早衰是高粱生产和育种上存在的普遍现象。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生理性病害。经4年研究证明它是草酸青霉(Penicilliem axalicum)和纤细交链孢霉(Allernaria allernala)于初花期浸染而引起的一种高粱穗部病害。主要症状是颖壳及与其连接的枝梗组织坏死,阻止了养分、水分向上输导,造成籽粒秕瘦变小。一般减产10%以上。这是国内首次报道的高粱新病害,定名为高粱青霉颖枯病,此病在初花期用多菌灵防治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南部县是水稻颖枯病常年轻发区,2007—2009年大发生,特别是2009年大面积暴发,其原因主要是病源数量较大、降雨多、田间管理粗放、化学农药施用不当及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等因素。对该病的防治,应强化认识,加大宣传,普及防治知识。  相似文献   

7.
 从高梁重病地块的病苗上,分离到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罗氏白绢小菌核菌(Sclerotium rolfsii),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rmatum)6种真菌,其中以前三种的分离量比较大。致病性测定表明:立枯丝核菌的AG5是高梁苗病的病原菌,而其它5种分离菌只能造成微侵染,基本上不是致病菌,也不能促进立枯丝核菌对高梁幼苗的侵染。苗龄10-15天是从田间分离病菌的最好时期。多数表面消毒剂不适合立枯丝核菌的分离。不正常的温度、光照、湿度条件,容易导致错误的病原学结论,接近自然发病的条件的控制是研究病原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印丽萍 《植物检疫》1992,6(4):254-254
在对截获的假高粱籽实进行萌发试验时,经常发现有时萌发率高,有时则很低。籽实的萌发受其本身休眠特性和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果外界条件恒定不变,而通过对籽实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萌发结果明显不同,则种子的萌发受种子本身内部特性的影响。本试验基于此基础进行。  相似文献   

9.
假高粱籽实的萌发与颖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扬汉  王建书 《植物检疫》1994,8(6):321-323
对处于休眠期的假高粱籽实进行萌发试验,结果:(1)带颖壳的籽实不萌发,剥去颖壳的籽实有少量的萌发;经GA3处理,带颖壳的籽实仅个别萌发,剥去颖壳的籽实萌发率显著提高。表明颖壳具有机械阻力,限制籽实对水分和激素的吸收,降低萌发率;(2)剥去颖壳的籽实加入剥下的颖壳,籽实不萌发。经GA3处理,萌发率显著提高。表明颖壳对籽实的萌发具有化学抑制作用;(3)内颖基部的脉纹裂痕和上部的脉脊所形成的空隙,是适于籽实萌发的形态特征,有助于籽实的胚根由内颖基部突破颖壳和胚芽从顶部伸出颖壳。作者认为,假高梁的颖壳既有利于籽实休眠以度过不良环境条件,又具有适应籽实萌发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0.
花生芽枯病     
张建成 《植物医生》1996,9(5):11-11
花生芽枯病张建成(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莱西266601)花生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花生病毒病是花生上的重要病害,而花生芽枯病是亚洲花生上最重要的病毒病害,每年都造成极大的产量损失。花生芽枯病于1949年在印度首次报道。近年来,印度及国际半干...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玉米纹枯病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从辽宁省各地分离到93个玉米纹枯病菌株,经菌丝融合测定,结合培养性状及酯酶同工酶谱带比较,首次明确了辽宁省玉米纹枯病菌的主要菌丝融合群为Rhizoctonia solani AG1-IA。致病性测定表明:R. solani AG1-IA是辽宁省玉米纹枯病的主要致病菌,其中以丹东RS-9501菌株的致病力最强;品种间存在抗性差异,沈试28最抗病,沈试29最感病。研究发现不同生育期的玉米下位叶鞘对纹枯病菌的抗性存在差异,按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顺序递减,这种趋势在第7叶位上表现较第3叶位明显。此外,还从碳源、氮源,VB1,温度,pH值,病菌存活力和腐生定殖能力6方面研究了玉米纹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2.
华北区玉米、高粱、谷子纹枯病病原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玉米,高粱和谷子纹枯病在华北地区发生极为普遍,并日趋严重。作者从该区采集作物病组织,进行丝核菌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从玉米上得到77个丝核菌分离物,分属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中的AG-1-IA (68.8%) AG-1-IB,AG-3,AG-5等菌丝融合群(AGs)和禾谷丝核菌(R.cerealis)中的CAG-3,CAG-6,CAG-8,CAG-9,CAG-10等菌丝融合群,(CAGs).从高粱上得到26个分离物,分属AG-1-IA(77%),AG-4和AG5.谷子上得到30个分离物,分属AG-1-IA (80%)。和AG-4。另外从莠子上得到3个分离物,分离AG-1-IA和AG-4。主要融合群在不同作物和地理上有一定的一致性.致病性测定表明,AG-1-IA的分离物对寄主作物有极强的致病性,但分离物间的差异明显,AG-5的分离物对高粱致病力较强,CAG-10的分离物对玉米有较强的致病力,其余各融合群的分离物致病力均较弱。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主要玉米对矮花叶病抗病性的鉴定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1998年选取山西省当前推广和拟推广玉米杂交种及亲本自交系,采用自然感染与人工接种相结合方法,对MDMV抗性和F1抗性遗传进行了研究,旨为选育推广抗病品种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双亲抗×抗、感×抗,其杂种F1抗性表现显性效应,F1病情指数0~8.2,均可达到抗病保产的目的,但感×抗必须在无病区制种才能获得成功.试验认为抗×抗是选育抗MDMV杂交种最佳组配方式,感×抗应视为过渡组配方式加以利用,而感×感,F1病情指数31.9~37.5,产量损失严重,应禁止在病区制种与推广.  相似文献   

14.
CONTROL OF HALO BLIGHT IN OAT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5.
16.
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根据野外调查和测立资料分析,认为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过程,至少在有史记载以前的晚更新世末期(即25000-12000aB.P.间)就已断续存在。现代土地沙漠化过程是自然环境特别是干旱多风的气候因素起控制作用,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则是叠加在自然环境之上,对沙漠化的发生与扩展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并讨论了未来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区土地沙漠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小麦纹枯病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44个品种83块麦田小麦纹枯病为害损失的测定,明确小麦纹枯病可引起小麦显著减产。病级1~4级,穗粒数降低依次为3.39%、4.68%、5.97%、15.99%,但差异并不显著。千粒重降低依次为2.15%、5.74%、10.53%、18.66%,减产依次为7.21%、12.22%、25.05%、37.72%,千粒重降低是减产的主导因素。同一病级的为害损失,品种间有明显的差异,表现出耐病和敏感的不同,稻茬小麦损失大于玉米茬小麦。小麦群体病株率(X_1)和病情指数(X_2)与产量损失率(L)的关系符合二次曲线:L=0.2072X_1-8.0747×10~(-5)X_1~2-1.4937(n=67,R=0.7181),L=0.4346X_2-3.4835×10~(-4)X_2~2-0.8787(n=67,R=0.7530)。防治适期在小麦返青拔节期3月15日前后。小麦纹枯病防治指标商榷为病株率15%,或病情指数4%。  相似文献   

18.
人类活动对晋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晋西北地处我国北方生态环境脆弱的农牧交错带,同时又是资源富集,资源与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剧了该区以土壤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为主的环境退化问题。因此,加强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