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麦对白茅他感作用影响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相似文献   

2.
油菜对千金子的化感作用及其化感物质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油菜茎根水提液对后茬稻田中恶性杂草千金子的化感作用,并分离鉴定了化感物质。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油菜的水提液对千金子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对幼苗生长无影响,同时对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安全。利用室内生测及GC-MS方法鉴定抑制千金子种子萌发的化感物质为有机酸,抑制率达100%。其主要成分为油酸、棕榈酸、芥酸、亚油酸、硬脂酸、二十碳烯酸及山嵛酸。  相似文献   

3.
分别从萌发率、根长、苗高、干重及鲜重等方面初步研究了麦田常见杂草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L.)水提物对小麦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水提物在较高浓度下对小麦种子萌发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不同浓度处理对小麦苗期的生长均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银胶菊的花对小麦的化感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温室盆栽法,研究了银胶菊的花水浸提液对小麦生长及其生理生化机制的影响,以明确其对小麦的化感作用。结果显示,花水浸提液抑制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且抑制强度随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而加强;随着花水浸提液浓度的增加,小麦叶片光合作用、光合色素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磷(P)和丙二醛(MDA)含量升高,氮(N)含量呈现先降低后趋于正常的变化趋势,硝酸还原酶(NR)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没有显著变化,而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表明银胶菊的花水浸提液抑制小麦叶片光合作用,提高了小麦叶片的MDA含量,并降低了小麦叶片SOD、POD和CAT的活性。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以小麦和杂草共存的生态群落为基础的生态防控技术,采用田间小区自然生长的方法,对青海高原10个主栽小麦品种(系)的化感作用进行评价。通过计算各小麦品种(系)对田间主要杂草各项生长指标的抑制率、化感指数,综合评价各小麦品种(系)在田间的控草作用强弱。结果表明:各小麦品种对田间杂草总株数抑制率为23.67%~45.85%,鲜重抑制率为43.64%~76.23%,干重抑制率为34.19%~76.24%;10个品种(系)对田间优势杂草自生油菜(Brassica napus L.)和密花香薷(Elsholtziadensa Benth.)的化感指数(RI值)绝大多数为负值,说明10个品种(系)对田间优势杂草种群均表现出抑制作用,其中高原448号品种田间化感抑草作用最强。基于最远邻近距离法,将1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聚类分析得出:高原448号、阿勃化感抑草作用最强,高原437号、青春38号、乐麦5号、互麦14、互麦15号、通麦1号化感抑草作用中等,互助红和品系74化感抑草作用最差。  相似文献   

6.
以10个常规小麦品种为受体,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通过分析麦田杂草播娘蒿、猪殃殃水浸提液对不同小麦品种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探讨2种杂草对不同小麦品种化感作用的差异,客观评价不同小麦品种的抗草潜力。结果表明,2种杂草对不同品种小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化感作用,以RI值作为化感作用的评价指标,播娘蒿水浸提液对不同品种小麦的化感作用由大到小为衡观35洲元9369山农17周麦24泰山6426西农979新麦26济麦22084380山农21,猪殃殃水浸提液对不同品种小麦的化感作用由大到小为洲元9369周麦24衡观35山农17泰山6426济麦22新麦26084380西农979山农21。  相似文献   

7.
问荆(Equisetum arvense)水浸液对盆栽小麦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问荆生长对作物的化感效应, 以小麦为材料, 采用生物测定法研究不同浓度问荆根茎水浸液对5个小麦品种‘龙麦26’、‘垦九10’、‘龙麦33’、‘龙辐18’、‘格来尼’的株高、叶长、叶面积、干鲜重比及叶片丙二醛含量(MDA)、可溶性糖含量(WSS)、过氧化氢酶活性(CAT)、过氧化物酶活性(POD)的影响。结果表明, 问荆根茎水浸液对各品种小麦根冠比及叶片WSS含量、CAT活性、POD活性具有促进作用, 对小麦叶面积、叶长、干物质积累具有抑制作用, 且促进和抑制作用均随问荆水浸液浓度的增加呈增强趋势。说明问荆生长对小麦有一定的化感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青藏高原地区青海省东部干旱区域常见杂草旱雀麦(Bromus tectorum Linn)作为受体,用琼脂共培法对青藏高原青海省东部干旱区域8种主要栽培小麦品种进行化感作用的评价。结果表明:8种小麦品种对旱雀麦的发芽率、发芽势抑制强度为2.78%~69.44%,其中高原448抑制作用最强,乐麦5号抑制作用最弱,青春38、高原437、通麦1号对旱雀麦种子萌发的抑制率都达到10%以上,而互助红、互麦14则对旱雀麦种子萌发表现为负的抑制率。相关性分析得出:处理间化感作用的差异在根长、芽长、干重方面的P值分别为0.0166、0.0194和0.0001,达到显著水平,鲜重P值大于0.5,无相关性。利用化感作用效应指数(RI值)作为化感指标,结合聚类分析得出高原448化感作用最强,青春38、高原437、通麦1号、阿勃化感作用中等,互助红、互麦14号、乐麦5号没有化感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利用小麦品种化感抑草潜力控制杂草所涉及的生态效应问题,从化感作用、生态位理论及其关系的角度展开论述,探讨了小麦化感抑草潜力及化感品种释放后的麦田杂草种群消长动态及生态位变化趋势等生态效应及关键科学问题,以期为合理利用小麦化感作用及其化感品种抑草潜力有效控制杂草提供生态依据和重要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人工腐解方法研究了人参根系腐解物对3种十字花科作物小白菜、油菜和萝卜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人参根系腐解物对小白菜和油菜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且降低了α-淀粉酶的活性;对小白菜和油菜幼苗的生长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对萝卜种子的萌发和o-淀粉酶活性表现为中、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对其下胚轴和鲜重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小麦根腐镰刀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1991-1994年对山东省11县市的小麦根腐病标样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及致病性测定,鉴定出6种镰刀菌,有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Smith Sacc)、禾谷镰刀苏(F graminearum Schw)、尖孢镰刀苏(F oxysporum Schl)、串珠镰刀苏(F moniliforme Sheld)茄病镰刀苏(F solani(Mart) Sacc)及木贼镰刀菌(F eq  相似文献   

12.
分别用含0.01%的芸香甙,槲皮素2-十三烷酮的人工饲料连续饲养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1~7代,测定不同处理的棉铃虫种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变化以及幼虫对杀虫剂的反应,以单独人工饲料养的各种作对照,芸香甙F1代对甲基硫磷的耐药性提高3倍,槲皮素F1,F2代和2-十三烷酮F1代对甲基对硫磷的耐药性有所提高,对灭多威和溴氰菊酯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与病害消长因素分析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9  
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田间发生规律大体有冬前发生期、越冬稳定期、返青上升期、拔节盛发期和抽穗后枯白穗显症期五个阶段。小麦越冬前和早春拔节期有2个发病高峰,小麦根围土中病原菌群体数量消长也出现相应的2个高峰,病菌数量高峰较小麦发病高峰约提前20—25天。秋冬降雨量的多少是影响冬前病害发生的主导因子,影响春季病害发生程度的重要气象因素是温度。相关性测定表明,温度与病害发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因地制宜适期精量播种、平衡施肥和冬前防除麦田杂草等栽培技术,均能有效地控制和减轻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为害。  相似文献   

14.
葱紫斑病菌毒素的纯化及除草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们对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研究和认识的深入,毒素在农药研究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特别是把植物病原真菌毒素作为开发除草剂的内源活性物质已有成功的实例。Suemitsu等报道葱紫斑病菌(Alternaria porri)毒素(以下简称AP-毒素)由4种物质组成,但有关其除草生物活性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作者对AP-毒素的分离提纯及对稗草的生物活性作了初步研究,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菌种:葱紫斑病菌(Alternaria porri)是由典型病斑分离获得的纯培养物。  相似文献   

15.
眉豆疫病的病原鉴定及药剂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广州地区近年出现眉豆疫病,其病原菌经形态,培养性状等方面研究,鉴定为Phytophthora vignae Purss。人工接种除为害眉豆外,不可侵染长豇豆,赤豆,赤小豆及绿豆等。但无伤或刺伤法接种均不能侵染黄瓜瓜条,甜和苹果果实以及马铃薯块茎。试验结果表明,眉豆是豇豆疫病的新寄主,甲霜灵及杀毒矾M8防治效果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6.
小麦灌浆期抗禾谷缢管蚜的生化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禾谷缢管蚜不同小麦抗性品种灌浆期麦穗的几种化学物质和含水量测定表明,抗蚜性与氮素-氨基酸、锌和植物总酚的含量有关。主成分分析表明,高含量氮素-氨基酸、锌和植物总酚对降低该蚜虫的繁殖率最有利,高含量锌可以提高若蚜的死亡率,提高这些物质含量对小麦品种的抗蚜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分析氮素中的17种氨基酸表明,高含量异亮氨酸和酪氨酸有助于小麦的抗蚜性。  相似文献   

17.
泽漆对小麦的为害损失及经济阈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泽漆的发生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人工接种结合田间自然出草进行泽漆不同密度对小麦为害损失试验。1995-1996年研究结果表明,泽漆发生密度和小麦产量及穗数损失率的最佳数学模型均直线函数关系,方程分别为:Y=-0.3918+1.519X,Y1=2.232+1.553X。泽漆的发生为害对小麦穗粒数、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经济阈值计算结果表明,用使它隆进行防除,泽漆发生密度达3.0株/m^3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形态特征与抗麦长管蚜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1985—1986年在北京西郊利用23个冬小麦品种,研究了叶色、叶上绒毛、旗叶长和宽、旗叶长×宽、旗叶着生角度、株高、芒长等形态特征与抗麦长管蚜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叶色与感蚜性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在时间序列上,相关关系减小,并在蚜虫发生高峰时消失;旗叶长及长×宽与感蚜性呈显著的正相关,且在蚜虫发生的前期作用较大;小麦叶上绒毛与感蚜性的关系不显著;芒长和株高都与感蚜性呈显著的正相关,但芒长作用在蚜虫发生前期,而株高则作用在蚜虫发生后期;旗叶着生角度在后期也与感蚜性呈显著的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基本上与相关分析的结果一致,山此可揭示出形态特征综合决定抗蚜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小麦链格孢叶枯病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70年代以来,在黄河中游麦区发生了一种病原菌未知的小麦叶枯病,1993年至1996年依据柯赫氏证病律进行了病原学研究。结果由陕西、甘肃和河南等省采集的田间病叶标样,发现了11个小麦链格孢(Alternaria triticina Prasada and Prabhu)分离菌株。在PCA平板上培养,该菌的初生分生孢子梗着生由(1~)2~5个孢子构成的短链,分生孢子褐黄色,宽卵球形、椭圆形,具3~8个横隔,0~5个纵隔或斜隔,分隔处缢缩,孢子体20~50 μm×10~15 μm,假喙柱形或膝状,5~47.5 μm×4~5μm。接种小麦叶片上出现长卵形、椭圆形褐色斑点,进而扩展成长条形和不规则形病斑,周边有亮黄色晕圈。严重发病常导致叶枯,叶片大部死亡。  相似文献   

20.
小麦抗虫品种对麦长管蚜种群及蚜茧蜂寄生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不选择性为主的小麦抗蚜品种(系)KOK-1679、L1和小白冬麦可显著降低麦长管蚜的种群增长率,对燕麦蚜茧蜂的抗害作用没有负面影响。燕麦蚜茧蜂的控害作用可使小麦植株的株高增长率和叶面积显著提高,但使叶绿素含量提高幅度不大。以2龄麦长管蚜接蚜9日后,低感品种红芒红上该蚜的种群增长率为94.21%,而高抗品系KOK-1679仅为18.05%。对僵蚜及成蜂的观察表明,抗性品种(系)中的成蜂羽化时间缩短,羽化率升高,寿命延长。尽管其寄生率较红芒红低,但可能是麦长管蚜在不选择性抗蚜品种(系)上的定殖率低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