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早就听人说:“昆明四季如春,思茅四季长青。”今春我到思茅,算是一饱眼福而了此夙愿了。我没有坐飞机,而选择了汽车。汽车沿着弯延曲折的盘山公路颠簸了一天后,终于在离墨江县城不远的元江镍矿招待所停下了。第二天早晨,天刚蒙蒙亮,汽车就启动了。可因为时令才刚刚过了严冬,早晨放眼望去,到处是灰蒙蒙的一片,待天亮的时候,  相似文献   

2.
在彩云之南的滇西南边疆,有一个与越南、老挝、缅甸3国相连,国境线长达486公里的地方,它就是被誉为“绿海明珠”的思茅。在这片4538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长着一种四季常青的针叶树种,它就是世界闻名的思茅松。多年来,思茅松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250多万思茅人相依为命,谱写了一  相似文献   

3.
从勐腊县城出发,我们乘坐的中巴冒着霏霏细雨,沿着崎岖不平的"弹石路"崴来扭去,大约一个小时以后,补蚌到了。 1969年4月,我从故乡黄浦江畔来到勐腊县的傣族村寨插队;1972年2月,被分配到远离县城的瑶区公社工作。那时不通公路,来来往往都要徒步经过补蚌,我们常常停下来,靠在望天树下歇脚、打尖。屈指算来,离开勐腊已经22年了,如今旧地重游,今非昔比,这里已被辟为旅游景点,在望天树上建起了著名的"空中走廊"。  相似文献   

4.
记忆力 记忆力强,通常是勤奋的收获. 而你的记忆力,却是你职业特点所造就.看通缉令,你只用一遍,便将犯罪嫌疑人的面貌特征、体形口音、证件号码记得牢牢.于是,在茫茫人海里,你便能够一眼认准,召唤战友把他捕擒.  相似文献   

5.
阳春三月,缅桂花溢出了幽香,凤凰花绽出了绒团,这时正是滇西南一带大地葱绿,群鸟争鸣的时候,我又一次来到了拉祜山乡扎别阿爸家的掌楼上。见到久别的熟人,扎别阿爸又是用竹筒盛来米酒,又是在火塘边烤起麂子肉,还为我烧出了别有风味的香竹焖饭。见我吃得津津有味,他眯起那透出酒色的双眼满意地说:“先让你尝尝拉祜的鲜味,待会还给你看更热闹的!”看着扎别阿爸那诡秘和霭的脸色,我真想问个究竟。但我又想起拉祜人是含蓄的,不喜欢什么事都打破砂锅问到底。可扎别耶鹰隼般锐利的目光毕竟窥探到了我心里想的,小声地说:“鹦哥又回来了——”  相似文献   

6.
我的家乡德宏,曾经是野象出没的地方,史籍上有“古乘象国”之称。虽说今天这里已很难找到野象的踪迹,但一个个与象有关的地名,仍然保留了下来,离我们寨子不远的象滚塘,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象滚塘,顾名思义,即象打滚嬉戏的地方,直到二十多年前,那里都还有象群出没。我们寨子,三四十岁的人,大都见过野象,而我,直到长大后,离开我们的寨子,到外面上学工作后,才在北京昆明的动物园里见到了大象。同时也只能靠动物园里见过的大象,来想象当年象滚塘的野景,这对我来说不能不带点悲哀的色彩。象,在我们景颇族的心目中,是幸福、吉祥的象征,特别是白象,更是神圣之物。直到今天,景颇人家每盖起新竹楼,都要用金黄色的茅草扎成金链扣和金象牙,装饰在新竹楼的两端,以示生活的  相似文献   

7.
松树(散文)     
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花草树木,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国旗四周的四棵松树了。它们像四位威武的解放军战士守卫在旗杆四周。 当第一缕春风吹向大地的时候,松树上结出一个个小米般嫩黄色的小豆豆,它们像刚出生的婴儿躲在松针丛里,只露出个小脑袋。在春雨的滋润下,小豆豆渐渐长大,变大,顶端排开了,软软的。啊,原来是新的松针。 新松针长的很快,渐渐地,它长大了,又尖又硬。晨扫时,我发现地上落一些老松针。一连几天都  相似文献   

8.
心愿(散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小时候学到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即被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打动了。 所幸,我的童年是在一个绿树依依的小村庄度  相似文献   

9.
她儿时生活的老屋院子里有一棵矮矮的栀子树,一天,她竟然无意中发现树上打了个花苞。她觉得太奇怪,不由仔细端祥起来。她几乎每天都会去看一看那个神秘的花苞,又一天一天地掐指等待。突然  相似文献   

10.
从自治乡政府到明月寨,只消再爬那个五里坡了。乡文书阿贵淘好了一锣锅糯米,留我吃饱了肚子再走。他听说我是上明月寨去帮助村里办文化夜校,高兴地说:“进了文化夜校,又学文化,又学农业技术,还能知道天下大事,人人心里明亮多了。我家奶奶八十六了,还夜夜柱着拐杖去参加呢。”在我掏笔记本,准备记下他这番感受时,他发现我挎包里装着两对电池和几包蜡烛,  相似文献   

11.
秋天来了!秋风阵阵,万里无云,天是那样的高,那样的蓝,虽无白云作伴,天空并不寂寞,正与南飞的大雁攀谈。瞧,大雁在蓝天上写诗,一会儿写大大的“一”,一会写大大的“人”,哦,它们在歌唱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歌颂大自然最聪明的主人——人类,用蓝天上的字迷和人类对话。而我们,  相似文献   

12.
绿荫(散文)     
近几年,大街小巷种植了越来越多的树木,净化着城市的空气,装点着城市的容貌。工作之余每当我推开窗子,凝视着窗下那伟岸挺拔的松树之时,总想起和父亲进山采集松种的往事。虽然时光如流水匆匆过去,而今我已是一名干部了,但往事仍是那样执著地占据着我的心头。采松树籽,虽不如采摘引人流涎的野果那样迷恋我们这些贪嘴的孩子,可是山里那迷人的风光和清新的空气,却是极有魅力地吸引着我们。山里是怎样一种风光啊!秋色中的家乡恰似一幅绚丽多彩的油画:溪流顺着龙屈蛇盘的大山潺潺而去,满山遍野挺立着苍苍青松和白桦。青松虬枝铁干,苍劲古雅:白桦亭亭玉立,秀美袅娜。故乡的山,虽缺少火红的枫叶,但秋风中,桔黄色的杨、桦叶子的摇晃,绝不逊于香山红叶的娇姿。何况更有啁啾的山雀,可口的浆果,能时时(?)人们解除疲  相似文献   

13.
兰情(散文)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未秆过我香”。佳句出自苏拭(林兰)诗。也许是为了“香”字的缘故吧?我也就自然而然地与兰花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爱兰、林兰,每天都被那洁白成环黄关有的色彩,纯朴典雅的叶片,清远四溢的幽香所陶醉。兰属植物种类较多,全世界有五六十种,国兰有30多种。对兰总的记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人工栽培兰花则始于宋,而炽于清。时至今日,养兰之风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似投拉普尤甚。有“囊王”、“香祖”等美称的兰花,藏于深山薄丛,不为孤独而不劳馨;踞于高堂雅宝,也不因受宠而激世。宋代王青学称:“挺挺花卉中,…  相似文献   

14.
手(散文)     
三十年来,我握过的手多得无计其数──茧手、嫩手、黑手、白手、粗手、细手,还有唐跟一样的红酥手,但都不曾留下印象。猪年杏月,万物睁开了怪松的睡眼,人们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植树造林。在牛角山林场我握过一双手。我敢说,今后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一握到他。我马上就能说得出那是巴二林的手。与他见面同平素一样,先礼节性地握握手。在握手的瞬间,我惊讶了:他的手简直是半截麻栗树!我想抽回手,但被他那似万能胜的手粘住了。我低下头用四只眼察看。翻过来看手。:,调过去看手背。他的手里木色,手的纹路粗而深,染着土色。看得出…  相似文献   

15.
吉谱车如一匹野马,在崎岖蜿蜓的林间公路上奔突。车窗外,阵阵幽香随着轻风扑入车内,直袭得人心旷神怡。探头望去,只见漫山遍野开满了油茶花,如瑞雪,似祥云,连绵起伏,缀满了整个的山岗。在寒冬即将来临的时节,看到这千山方壑中如此壮观的景象,我不禁对油茶树顿生了许会情意。油茶是一种极普通的乔木,躯干不高,斜枝逸出,既没有白杨的挺拔,更没青松柏的伟岸。但顽强的生命力简直惊人。岩缝间,石堆里,荒坡上,随处可见它那不卑不亢的身影。七月流火烧不死它,严寒霜雪冻不死它,一年四季,常青的树叶蕴含无限的生机。在僻静荒凉…  相似文献   

16.
瞬间(散文)     
当几片白云悠然从空中飘过,就像流星在时间的隧道里投下的光影,时间如白驹过隙般从身旁飞驰而过,我们连叹息一声都来不及。然而,不同的人,对于时间又有着不同的感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总是那样漫长却又如此无奈。一年一度的相逢便成了他  相似文献   

17.
故乡(散文)     
我的故乡位于县城西北面一条狭长的山沟里.从沟尾到沟口也不过七八里,主沟的两侧布满了大大小小二三十条小毛沟.村子就建立在沟西一片比较平缓的山坡上,坐西北向东南,全村四五百口人都姓郝,顾名思义所以叫郝家沟.我小的时候,故乡可以说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小山庄.碧兰的天空,清澈的小溪,众多的野兽,烂漫的山花,清新的空气……这一切虽然已过去了数十年,但至今仍是那样的熟悉.……  相似文献   

18.
绿色(散文)     
绿色,是这个世界为人创造的最圣洁美好的色彩。绿色,总能让人们想起什么:青春、纯真、诚挚、温柔、宁静、春天、明快。绿色,总会让人们心里过滤去一些喧嚣、浮躁,滤就出一些空明般的澄静、透明,洒满湿润的温馨。 寻找绿色,不能在城里。城里的绿色早已被污染:树的绿叶灰蒙蒙一片,罩上厚厚一层灰土和汽车排放的油烟;公园里的湖水更是绿得惨不忍睹,不是漂浮着塑料袋,就是荡漾着一层刺目的油污,绿得像陈年的厚重的霉苔铁锈。 真正赏心悦目的绿、朱自清曾经吟咏的美丽动人的女儿绿,只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只在大自然深处。别光迷恋那  相似文献   

19.
云南山茶芳名最有趣者,首推"恨天高"。云南山茶多达百种以上,其名如"玛瑙"、"蝶翅"、"紫袍"、"靖安茶"、"早桃红"等等,皆或以产地或以花形或以颜色或以放花迟早命名,写实已矣。恨天高,唯独例外。一个"恨"  相似文献   

20.
小时候,我常到野外玩。有一次我发现村后的荒坡上长着一簇枝条纵横的草本植物,方形的茎上长满小刺,枝头开着一撮撮五色俱全的小花,十分美丽。于是我便怀着欣赏的心情走到它身边,然而却闻到一股令人作呕的臭味,我马上飞快地溜开了。后来我才从大人口中得知这种植物俗名叫臭草,怪不得它那么臭呢!此后,我一见到臭草就感到厌恶,远见远避。1991年秋,我带着绿色的梦想考入广西林校,没想到入学不久我即在学校的植物标本园里遇见臭草──那是一节辩认植物的实习课,我自然无法回避。当时植物去师以赞赏的语子介绍名沙这种植物俗名叫臭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