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降低处理成本并达到较为满意的白度稳定效果 ,该文主要研究了几种助剂协同处理对黑杨APMP纸浆干 湿热和光返黄的抑制作用效果 .采用了几种较优的黑杨APMP纸浆光稳定剂 (紫外吸收剂ZW 1,ZW 2及抗氧剂抗坏血酸、次亚磷酸钠 )组合处理纸浆 .研究发现 ,抗坏血酸和其它助剂共同处理纸浆同它单独作用情形一致 ,随其用量增加对纸浆诱导返黄促进作用增大 ;用特定的助剂组合共同处理纸浆 ,可以在降低助剂总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的改善黑杨APMP纸浆的光稳定性 ,与它们单独处理效果相比存在着协同作用效果 .ZW 1 抗坏血酸 次亚磷酸钠是该研究中最优的助剂结合  相似文献   

2.
优选助剂组合ZW-1/抗坏血酸/次亚磷酸钠处理黑杨APMP纸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光稳定效果.用紫外光辐照、干/湿热老化处理,作者对组合中各助剂优化用量以及助剂组合处理改善黑杨APMP纸浆光稳定性能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组合中各助剂优化用量分别为0.25%,0.5%,1.0%;助剂组合处理能够有效改善黑杨APMP纸浆光稳定性能,是因为减少了模拟光老化过程中芳核羧基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从黄蘖种皮中提取黑棕色色素的方法。对4种不同溶剂进行了筛选,确定出水为最佳溶剂,原料与溶剂的最佳配比为1∶20。用紫外光谱、纸层析、薄层层析等方法和黄蘖色素颜色反应测得的结果证实:黄蘖色素属于黄酮类化合物。黄蘖色素合糖量较高、质量好,在pH值3~9时稳定性较好,耐光性、耐热性均较强和稳定。  相似文献   

4.
底栖生物对黄颡鱼养殖水体净化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底栖生物不同生物量对黄颡鱼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以黄颡鱼夏花培育水体为试验水体,以三角帆蚌、螺蛳作为净水生物,每种底栖生物分别设3个不同生物量,三角帆蚌的生物量为3 600 g/m3、7 200 g/m3、10 800 g/m3;螺蛳生物量为285 g/m3、428 g/m3、571 g/m3.每周取样1次测定总氮、总磷和COD,每6 d取样1次测定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处理60 d后测定黄颡鱼的成活率和增重率.结果表明,三角帆蚌的净水效果较螺蛳好,生物量在7 200 g/m3时,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最好,对总氮、总磷、氨氮、亚硝态氮及COD的去除率分别为38%、37%、40%、54%、30%,并且黄颡鱼的成活率和增重率也最高.螺蛳生物量428 g/m3时,对总氮、亚硝态氮、COD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因此,在黄颡鱼养殖水体中每立方米放养12只三角帆蚌(生物量7 200 g/m3),能够有效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并提高黄颡鱼的成活率和增重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采青及返青烟叶烘烤品质。[方法]以K326下部4片不适用鲜烟叶为原料,在烘烤前增加捂黄处理工艺,并喷施2种不同配方的生物制剂复合物,研究其对烤后烟叶的经济性状、物理外观、质体色素、常规化学成分和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探索适合的捂黄处理技术。[结果]2种捂黄处理能够缩短烘烤时间66 h,烤后烟叶含青率降低,并以T_2处理黄烟率最高。类叶比以T_1处理略好于T_2处理,优于对照。烟叶总糖、氨基酸、淀粉、蛋白质含量受捂黄处理的影响较大,均以T_1和T_2处理后烟叶含量较高,感官评吸质量以T_2处理较优。[结论]捂黄处理能够改善采青及返青烟叶的烘烤特性,提高烤后烟叶的内在品质,可为采青及返青烟叶有效利用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正> 万灵(Lannate)是美国杜邦公司研制的一种内吸性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其优点是杀虫谱广,残留低,与有机磷农药混用有增效作用。为探明该药对苹果黄蚜(Aphis pomiDe Gner)和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Walsingham)的防治效果,1991年进行了该项试验。一、试验处理和方法 1.试验地点试验在栖霞县中桥乡区吕家村苹果园进行。供试品种为6年生红富士(防治苹果黄蚜)和15年生小国光(防治桃小食心虫)。水  相似文献   

7.
茶黄蓟马是芒果等果蔬的重要害虫。为了揭示其对低温的耐性,通过测定低温致死中温度、致死中时间分析若虫和成虫的耐寒性。茶黄蓟马经短时低温处理后,处理温度与处理时长均显著影响其存活,随着处理温度降低且处理时长延长,死亡率逐渐增加。低温处理24 h后第2天的致死中温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为4龄若虫(似蛹)、3龄若虫、2龄若虫、1龄若虫和成虫,分别为–1.13、0.78、1.64、1.67和4.14℃;在4℃低温下,茶黄蓟马3龄若虫的致死中时间最长,为5.43d,成虫最短,为2.01d;1至4龄若虫及成虫的致死中时间从长到短的顺序为3龄若虫>4龄若虫>2龄若虫>1龄若虫>成虫。说明茶黄蓟马3龄若虫对低温忍受的时间较长,而1龄若虫和成虫对低温忍受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8.
染色材已广泛应用于竹窗帘、竹工艺品、竹地板和竹家具等领域。但是,染色材在应用过程中易受光照影响而褪色和变色,特别是紫外光。以4年生新鲜毛竹为试验材料,对常用染料染色材耐光性进行研究,并采用添加紫外线吸收剂、壳聚糖前处理竹材等方式探索提高染色竹材耐光性。结果表明,所选染料中,酸性染料染色材的耐光性最好,大多数染料的染色材在光照下明度变化最小,红绿轴色品指数变化最大;紫外线吸收剂或者壳聚糖前处理均能提高活性染料和酸性染料染色材的耐光性,后者的效果优于前者,对酸性染料,ΔE降到5以下,但2种方式对碱性染料和分散染料作用不明显;壳聚糖前处理与紫外线吸收剂相结合对染色材耐光性的作用较2种方式单独处理效果差。  相似文献   

9.
水生植物对黄颡鱼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和苦草4种水生植物对黄颡鱼养育水体的净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水花生生物量为715 g/m<'3>时,养殖水体氪氮、亚硝态氮去除率分别为74%、45%;水葫芦生物量为1072 g/m<'3>时,水体总氮、总磷、氨氮、亚硝态氮去除率分别为67%、75%、96%、86%,黄颡鱼的增重率和成活率提高;水浮莲生物量为1 072 g/m<'3>时,水体氨氮、亚硝态氮去除率分别为61%、33%;苦草生物量为129 g/m<'3>左右时,水体总氮、总磷、氨氮、亚硝态氮去除率分别为49%、50%、98%、86%,黄颡鱼增重率和成活率显著提高.显然,放养水葫芦、种植苦草降低了养殖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从而改善了鱼类的生存环境,促进了鱼体生长.水葫芦最适生物量为1 072 g/m<'3>,苦草最适生物量为129 g/m<'3>.  相似文献   

10.
羧甲基淀粉钠共聚高吸水树脂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紫外光引发聚合的方法制备羧甲基淀粉钠-丙烯酸-丙烯酰胺三元复合高吸水性树脂,并对羧甲基淀粉钠用量、丙烯酰胺用量、丙烯酸中和度、光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及紫外处理时间进行单因素试验研究,探究此6因素对吸水率的影响。另外,对羧甲基淀粉钠用量、光引发剂用量和交联剂用量这3个因素进行了响应面试验分析,进而确定羧甲基淀粉钠接枝高吸水树脂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使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及热重分析等测试方法对产物的内部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羧甲基淀粉钠(Carboxymethyl starch sodium,CMS)与单体丙烯酸的质量比1∶11.3,丙烯酸(AA)中和度为70%,光引发剂安息香二甲醚(Benzoin dimethyl ether,BDK)占单体丙烯酸的质量百分比为0.41%,交联剂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olyethylene glycol 200 diacrylate,PEGDA)占单体丙烯酸的质量百分比为0.54%,丙烯酰胺(Acrylamide,AM)占单体丙烯酸的质量比为36%,紫外光照射聚合时间为15 min时,效果最佳,此时吸水率为1 770.89 g/g。  相似文献   

11.
<正>黄菖蒲适应范围广泛,可在水边或露地栽培,又可在水中挺水栽培,是少有的水生和陆生兼备的花卉,水生花卉中的骄子,观赏价值极高。近几年,黄菖蒲在园林中用量逐渐增大。黄菖蒲常用繁殖方式有播种繁殖和分株繁殖。1播种繁殖1.1选地、整地、施肥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富含有机质,且排灌方便、交通便利的田块作苗床。按苗床与大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解决红花大金元上部叶难落黄、不易烤的问题.[方法]通过进行不同激素处理,研究其落黄、烘烤效果.[结果]喷施乙烯利600~ 800倍液浓度,促进红花大金元品种烟叶上部叶的落黄成熟效果最好,喷施72 h后进行采收最佳;使用乙烯利熏蒸烘烤烟叶,烘烤效果最好,能够有效促进烟叶变黄,缩短烘烤时间,降低燃料和电力消耗量,从而降低烘烤成本.[结论]使用乙烯利喷施或熏蒸烘烤烟叶,难落黄烟叶落黄效果及烘烤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13.
黄椋子树是重要的木本油料之一。黄椋种子小蜂是晋东南黄椋子产区的毁灭性害虫,幼虫于种实内食害种仁,致成空壳,被害果较正常健果小呈粉红至褐色,健果墨绿色。从1959年以来由于连年受其为害,几乎无好种实可收,造成当地人民食油困难。作者对其形态、生活史及习性作了系统观察研究,绘制了形态图。并开展了大面积防治示范,收到良好的效果。以老熟幼虫于被害种实内滞育越冬,多数一年1代,部分可滞育1-2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化蛹期,蛹期7-12天。成虫出种实后2-3天开始交配产卵;雌雄比3-4:1;卵产于幼果内,每果只产1粒卵,卵期5-7天。幼虫8月中旬至9月上旬老熟越冬。采用农业、人工和药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收到良好效果。5月底成虫始发期地面施用触杀剂,毒杀成虫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4.
黄槐花中叶黄素的提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进行黄槐花中叶黄素的提取试验。[方法]采用溶剂浸提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黄槐花中叶黄素的适宜提取条件。[结果]结果表明:叶黄素标准品在丙酮中的溶解性最好;黄槐花中叶黄素出现最大吸收峰值的波长为450 nm;不同提取条件对黄槐花中叶黄素提取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溶剂浓度>时间>料液比>温度;当提取条件为90%丙酮3、5℃下、料液比为(g/ml)1∶10,浸提2 h时,在波长为450 nm条件下,黄槐花中叶黄素出现最大吸收峰值。[结论]该研究为黄槐花叶黄素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1年生黄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实生苗进行土壤盆栽试验;试验肥料分别为氮肥(尿素,N质量分数为46%)、磷肥(过磷酸钙,P2O5质量分数为14%)、钾肥(硫酸钾,K质量分数为60%),以不施肥处理作为对照(CK);施肥设计3种组合,T1(施N肥0.25 g/株、施P肥0.20 g/株、施K肥0.10 g/株)、T2(施N肥0.50 g/株、施P肥0.20 g/株、施K肥0.20 g/株)、T3(施N肥0.75 g/株、施P肥0.20 g/株、施K肥0.30 g/株),共4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重复10株,共120株;处理30d后,进行各评价指标的测定。以黄栀子幼苗株高、地径、叶面积、叶片叶绿素质量分数、光合日变化以及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为评价指标,分析氮磷钾平衡施肥对黄栀子光合特性的影响,优化黄栀子幼苗氮磷钾的施肥设计。结果表明:不同施肥配比的黄栀子幼苗株高、地径、叶面积、生物量与对照相比,均有显著性提高。黄栀子幼苗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相似文献   

16.
以西南农业大学选育的渝黄1号和SH212个甘蓝型黄籽油菜品种为材料,切取其无菌苗的子叶和下胚轴分离纯化原生质体。种子萌发时低温处理可明显提高原生质体活力;光照处理对子叶原生质体活力有较大影响;酶液配比对原生质体产率影响较大;用“过滤-离心-漂浮法”进行纯化,用21%蔗糖,800转/min纯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1技术原理黄贮,是相对于青贮而言的一种秸秆饲料发酵办法。与青贮使用新鲜秸秆、自然发酵不同,黄贮是利用干秸秆做原料,通过添加适量水和生物菌剂,在压实进行窖贮。秸秆经过微生物发酵处理后,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并将其贮存在一定设施内的技术称秸秆微生物发酵贮存技术,简称黄贮或微贮技术。  相似文献   

18.
黄菖蒲对水中阿特拉津污染的去除贡献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明确植物对水体阿特拉津(Atrazine,ATZ)污染去除的贡献,筛选适宜的修复植物,通过历时35 d的水培试验,比较了挺水植物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在抑菌(添加氨苄青霉素)和不抑菌条件下对不同浓度(0.5、1、2、4 mg·L-1)ATZ的消解率和消解速率,以及ATZ在植物体内的运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ATZ消解率随初始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ATZ初始浓度、微生物和植物均是ATZ消解率的显著影响因素,影响的重要性依次为ATZ初始浓度 > 微生物 > 植物。植物对ATZ消解的贡献率不抑菌处理(34%~49%)显著高于抑菌处理;微生物对ATZ消解的贡献率,无植物处理(28%~41%)显著低于有植物处理;ATZ初始浓度≤4 mg· L-1时,对植物去除污染物的贡献无显著影响(P=0.371),而对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的贡献影响显著(P=0.039)。黄菖蒲能够吸收ATZ并向茎叶转运,植物体内ATZ含量与ATZ初始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同时ATZ可在植物体内发生降解。因此,黄菖蒲对水培系统中ATZ的去除贡献较高,具有修复水体ATZ污染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为更有效地利用水生植物黄鸢尾处理牛场养殖废水,初步探明黄鸢尾净化牛场养殖废水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以不同稀释比例牛场废水水培黄鸢尾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黄鸢尾的生长速率与稀释浓度的关系,分析黄鸢尾生长速率与各个污染物指标去除率之间相关性,研究黄鸢尾在牛场废水不同稀释浓度下的耐受性。结果表明:黄鸢尾作为水质净化系统中常见的植物,能有效降低牛场废水中的氮磷,净化水质。当牛场废水浓度高于T3水平(15∶1稀释)时,表现出生长受抑制,一周之后,黄鸢尾对COD、NH4+-N、TN和TP的去除率可以达到57.1%、59.49%、82.59%和72.39%,其中对TN、TP去除效果最为显著。研究表明,当牛场废水稀释之后,控制稀释比例在T3水平时,黄鸢尾生长不会受到抑制,对牛场粪污废水中的污染物表现出较好的消纳和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20.
对2011-2012年度黄淮南片小麦预备试验的248个小麦品种(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为,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偏相关分析,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构成因素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都为正值。黄淮南片高产小麦的选育应保持适宜的穗粒数,增加千粒重,稳定有效穗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