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家致富》2006,(9):28-28
本品溶入美国高科技AZONE透体物质及超微ADSORB物质.玉米植株吸收更快更彻底。使用后玉米植株矮化,下部茎秆强壮.气根发达.根层数增加.抗倒伏能力增强:叶绿叶厚.结穗高度降低,棒大粒饱满,双棒数增加.减少秃尖空秆.减轻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增强抗病、抗涝、抗旱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多效唑处理对玉米植株抗旱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200×10-6、300×10-6多效唑处理玉米种子或苗期灌根,测定有关生理指标,评价其对玉米植株抗旱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处理植株的含水量、干鲜比、根冠比和渗透调节能力明显增加。单位时间内失水率降低。处理后,植株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强度高于对照。丙二醛和质膜相对透性的测定表明,处理植株膜受伤害的程度很轻。处理植株内脯氨酸含量低于对照。这些结果表明,多效唑处理可以提高玉米植株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3.
玉米植株残体还田后土壤胡敏酸理化性质变化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玉米植株残体施入土壤后,土壤胡敏酸的一系列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变:胡敏酸的阳离子交换量增加,色调系数提高,相对色度降低,抗絮凝能力增强,电泳速度加快,并且胡敏酸由A型向B型、P型和Rp型转变。这些性质发生改变最大的时期皆发生在玉米植株残体施入土壤后的第60~75天。就玉米植株残体不同部分施入土壤后对上述性质变化的影响而言,玉米秸秆的作用大于玉米根茬。  相似文献   

4.
玉米是山西省的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较大,仅次于小麦。玉米植株高大,大多为2.6~3.0米,不但影响产量,而且给收获带来很大难度。在玉米上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化控,可以显著降低玉米植株的高度,使叶形直立短而宽,叶片增厚叶色深,株形短健节间短,根系发达气根多,抗倒早熟且稳产,玉米苞大粒满尖。玉米使用化控技术后,可使植株高度降低20~35厘米.穗位高度降低0.4~0.6米,产量增加15%-3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江苏省新沂市黑岗土土壤类型上玉米锌肥不同施用量对玉米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为大面积推广玉米科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田间小区对比试验,研究锌肥不同施用量对玉米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锌肥能够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施用锌肥处理的玉米在产量及植株性状上均比对照处理明显增加。[结论]玉米产量随锌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当硫酸锌施用量为15.00 kg/hm~2时增产效果最显著,可比对照增产1 074.0 kg/hm~2,增产率达12.41%。  相似文献   

6.
氮磷钾对秋玉米农艺性状和植株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南方秋玉米上配施氮磷钾肥,探讨其对秋玉米农艺性状和植株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极显著增加了秋玉米的株高、苞位高、茎粗、全氮量和全磷量,而极显著降低了植株的全钾量;施磷极显著增加秋玉米茎粗、全氮、全磷和全钾量,显著增加株高,而对苞位高无影响;施钾则极显著增加秋玉米植株全磷量,极显著降低株高、苞位高、全氮和全钾量,而对茎粗无影响。施氮和施磷能改善秋玉米的农艺性状,提高植株的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7.
青贮玉米是高秆作物,生长后期浇过水后,植株易倒伏。采用深耕、浇足灌匀底墒水、合理密植、中耕、蹲苗等技术措施,促使植株根系深扎,降低植株高度,控制个体的营养生长,使株高、穗位降低,叶片收敛,塑造理想的丰产株型。  相似文献   

8.
玉米倒伏是指玉米茎秆节间折断或倾斜。玉米倒伏的方式有3种:根倒、茎折、弯倒。根倒是玉米植株自地表处连同根系一起倾斜歪倒。如春季播前整地效果差,中耕管理不及时,使植株根系不发达,降水多、土壤湿度过大,雨水浸泡而使土壤松软,玉米根系的固持能力下降;茎折是玉米植株拔节后倒伏,是从基部某节位折断,茎秆折断的部位有的是幼嫩的节、有的是节间,自身有恢复能力。有的抽穗时倒伏,植株常相互挤压,很难自然恢复直立状态。茎秆发育不良和瞬间强风是引起茎折的主要原因;种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稀施保对玉米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选择玉米品种苏玉29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生育期、不同施用量、不同调节剂3个试验,以清水处理为对照,研究稀施保对玉米植株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明确植物生长调节剂稀施保的应用时期、施用量及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稀施保在14叶展开期(大喇叭口后期)、375 mL/hm~2用量时应用效果最佳。可以显著降低植株株高,提高抗倒能力,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用核磁共振波谱法研究了施人玉米秸秆和根茬后土壤胡敏酸(HA)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植株残体施用后,土壤HA的烷基链变短且多分支;土壤HA的芳香度降低,芳香碳减少,而烷基碳和烷氧碳增加,HA的脂肪族特性增强,氧化程度降低;发生变化最大的时期在施人玉米植株残体60d左右,且玉米秸秆对土壤胡敏酸的影响要大于根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玉米幼胚体细胞无性系植株再生及其移栽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产中广泛应用和具有利用前途的 CEE尖端齐等19个玉米自交系为供试材料,进行幼胚培养,通过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分化和植株再生等阶段,已获得再生植株及其后代种子,对再生植株及其后代进行了观察,本项研究对影响玉米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继代、植株再生及其移栽和正常化生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其中CEE自交系胚性愈伤组织已继代14个月以上,仍能保持其胚性和分化能力,为利用体细胞无性系进行抗性变异体筛选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有效的再生系统。  相似文献   

12.
一、玉米矮壮丰1.功能特点①玉米矮壮丰可把玉米的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能有效控制玉米的高度,使玉米植株矮化,结穗高度降低,下部茎杆强壮,气根发达,根层数增加,抗倒伏能力增强。②使用本品可加速细胞环流,提高细胞活  相似文献   

13.
试验以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玉米的主要营养器官为对象,通过测定植株主要营养器官(茎杆、叶片、叶鞘)的物理性状和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研究不同收获期植株剪切力和饲料营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叶鞘和茎秆的剪切力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而增加,适口性和饲料营养特性逐渐降低。玉米植株在乳熟期和蜡熟期收获,适口性和营养成分含量最佳,同时在乳熟期收获更优于蜡熟期。  相似文献   

14.
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单产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密度过大会导致株间竞争,对玉米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如群体通风透光不良、植株早衰、易倒伏、易染病等,导致玉米产量下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密度增大后,冠层透光能力大大减弱,使玉米植株中下部叶片严重光照不足,导致光合生产率下降。  相似文献   

15.
玉米倒状及其影响因素(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玉米倒伏的类型、对产量的影响,同玉米倒伏有关的植株特性以及玉米伏的环境因子和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利用数量遗传学方法,在低钾土壤上研究耐低钾基因型玉米植株茎秆长度性状和苗期叶片耐性指数的遗传模型及其关系。结果表明:耐低钾基因改变了植株高度、穗上茎长和穗位高度的各遗传效应;在所有遗传效应中,降低玉米耐性的遗传效应占主导地位:玉米耐低钾特性受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控制;主效基因是由增强耐性和降低耐性的两种基因类型构成,其互作增加玉米耐性,微效基因及其互作降低耐性。  相似文献   

17.
西玛津在玉米植株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西玛津在玉米植株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结果表明:玉米植株添加浓度在0.05~0.5mg/kg时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9.3%~91.2%,变异系数为1.43%~3.31%。西玛津的最小检出量为0.04ng,植株样品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2×10-3mg/kg,该方法的准确性、精确性、灵敏度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用该方法测定了西玛津在玉米植株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西玛津在玉米植株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消解半衰期为13.3d。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我地农村人员大量外出务工,剩余劳动力减少,直播玉米面积有所增加,导致玉米植株偏高,加之我地自然灾害(大风、雨涝)频发,高秆玉米倒伏已经成为制约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合理科学使用玉米化控技术以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确保玉米稳产、高产,减轻自然灾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已经成为目前玉米栽培的关键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玉米植株营养含量及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春玉米植株不同生长期及成熟期各结构部位的营养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玉米雄穗在花蕾期、初花期、盛花期和末花期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2.53%、11.03%、10.45%和8.95%;籽实成熟期为4.24%.叶片:全绿叶、1/3黄叶、2/3黄叶和全黄叶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0.96%、5.70%、3.42%和2.55%.植株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含量随植物的成熟递减,而粗纤维、粗灰分同时随之递增.玉米植株从生长期至成熟期其营养含量从高到低依次大致为雄穗、叶片、茎、秆和苞叶.产量以茎秆最多,叶片次之,雄穗最少.因此,在不影响玉米籽实产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早期收割利用玉米雄穗、叶片、茎秆,对提高玉米秸秆的生物价值及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玉米空秆俗称“公玉米”.是指有秆无穗或有穗无粒的植株,造成空秆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