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栽培种陆地棉(G.hirsutnm,2n=52)晋棉6号和科遗2号作母本,父本选用具有高强纤维性状、兼多抗的野生种(G.anomalum,2n=26),采用激素处理和染色体加倍的方法获得优质、长绒、早熟等远缘杂交低代材料;应用棉花半配合育种技术,快速稳定这些长绒株系,以克服远杂后代的疯狂分离,采用杂交、回交、聚合杂交的手段,改善其纤维品质,同时进行产量鉴定、纤维品质测定、抗病虫鉴定,最后筛选出5个综合性状优良的长绒棉远缘杂交新种质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远缘杂交结合系统选择方法,以早熟棉花新品系7155和陇1-1为母本,以白色海岛棉05-4(Gossypium barbadense L.)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从F1开始连续自交,杂交后代在自然病圃选择,可在其分离后代中选育出性状稳定的抗病早熟棉花新种质,新种质的抗病性、纤维长度及产量都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陆地棉(G.hirsutum L.2n=52)生长势强、产量高、纤维长、但成熟较迟,抗病虫能力差。亚洲棉(G.arboreum L.2n=26)早熟、纤维短粗、抗病虫能力强。通过种间杂交,可以打破其遗传的稳定性,使子代产生极为广泛的分离类型,从中可选出早熟、丰产、优质、抗病虫力强的新类型和新品种。由于利间隔离、种间杂交F_o代往往不结实,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为了克服F_o代不亲和性,提高杂交当代的结实率,做了许多试验研究工作。Weaver(1957、1958)研究了陆地棉×亚洲棉的受精和胚胎发育过程。冯午(1959)、Blacoba(1962)、胡适宜(1968)分别报道了陆地棉×亚洲棉的授粉受精过程的研究结果。Pundir(1972)作了陆地棉和亚洲棉正反交以及亲本类型的授粉、  相似文献   

4.
棉花种间杂交长柱头种质系TY35的培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5,(7):777-779
选用栽培种陆地棉6901(G.hirsutum L.,2n=4x=52)作母本、野生种瑟伯氏棉(G.thurberi Tod.,2n=2x=26)作父本进行杂交,杂交铃用激素处理促幼胚发育,生长40 d后的幼胚用怀特(1934年)培养基加入10 mg/L秋水仙素进行染色体加倍,获得可育F1植株。在F3分离群体中选长柱头植株自交,经连续3代自交获得稳定的长柱头种质系TY35。选具有显性指示性状的特早红叶棉BZ39作父本与TY35杂交,采取人工去雄、纸片隔离和不去雄授粉3种方法杂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去雄直接授粉F1的杂种株率为81.83%,人工去雄和纸片隔离授粉F1的杂种株率分别为92.33%和86.33%。对F1的主要产量性状进行杂种优势指数测定得出,株高、单株籽棉质量、单株皮棉质量的优势指数均在160%以上;单株结铃数指数为143.18%;子指、纤维长度、衣分等优势指数较低,均在120%以下。  相似文献   

5.
1品种来源 棉花新品种晋棉52号(原品系汾选339)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于1998年以丰产、优质材料BD 111-1为母本,抗病、早熟材料抗124作父本进行杂交,2002年从F4中选出优异单株;2003年进行株行试验,表现比对照品种晋棉21号增产20%;2004年参加品鉴试验,2005-2006年参加品比试验,2007-2008年参加山西省特早熟棉花生产试验。2009年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  相似文献   

6.
新陆早25号(原代号21285)是新疆兵团农七师农科所采用复合杂交技术,以〔(系5×贝尔斯诺)×晋14〕F1为母本,以中17为父本进行杂交,对杂交后代连续进行纤维品质测试、丰产性鉴定、南繁加代定向选育而成的早熟陆地棉新品种。2003~2004年参加自治区早熟陆地棉品种区域试验,2005年参加自治区生产试验,综合性状表现较突出,2006年2月通过新疆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命名。  相似文献   

7.
优质高产抗病棉花新品种——苏棉22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优质高产抗病棉花新品种苏棉22号(原名盐2006),系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于1989年以(中棉12号×泗棉2号)为母本、徐州576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杂交后代在枯萎病圃进行抗性筛选鉴定,又通过多年连续单株选择于1997年育成,2002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江苏省级试验多年多点鉴定及大面积示范种植表明,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早熟、抗病等特性.  相似文献   

8.
晋棉40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丰产、优质的棉花新品种晋棉10为母本,用抗病、早熟的品种辽101作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统选育而成的特早熟棉花新品种。2004年在山西省特早熟棉区棉花生产试验中平均折合皮棉产量832.5 kg/hm2,比对照品种晋棉37增产13.96%。经鉴定,该品种纤维品质达到国家标准,抗枯萎病,耐黄萎病。适宜在特早熟棉区春播,黄河流域棉区夏播。  相似文献   

9.
1983年开始,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与新乡中原良种场合作,以新棉291作母本,108φ大桃棉作父本进行杂交,后代采用定向混选的方法,育成了第一个超大铃、高产、优质、早熟、抗病棉花新品系8635。创造了我国棉花栽培品种中的一个新类型。  相似文献   

10.
鄂杂棉16F1(省区试代号:龙杂142,商品名:龙杂棉2号)是荆州市金龙发种业有限公司用"X-99"作母本,"J68"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棉花新品种。2006年  相似文献   

11.
DH966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于2006年以栽培种陆地棉晋棉6号为母本、野生种瑟伯氏棉为父本,通过远缘杂交的途径,并采用半配合育种技术培育而成,是山西省第1个、我国第2个新选育出的特早熟中长绒棉花新品种。其产量水平、品质指标、抗性指标均达到了我国农业部规定的2003—2007年中长绒棉花新品种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2.
利用花粉辐照技术进行棉花种间远缘杂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60 Co -γ射线辐照中棉花粉 ,与四倍体棉花 (90 2 0 7)进行有性杂交 ,并获得后代材料。F1代表现出明显的中棉性状 ,F2 代在无限果枝型性状分离中仍有父本性状的显现。经分析和细胞学观察父本为二倍体 ,母本为四倍体 ,后代材料均为四倍体 ;F3 代同工酶电泳分析 ,零式果枝型显示出 1条中棉特有的谱带。证明二倍体遗传物质转入了四倍体细胞中。表明辐照父本花粉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 ,实现异源基因转移具有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巨大冰麦草Elymus giganteus L.(2n=4x=28)对小麦赤霉病具有高抗扩展的特性,以普通小麦“中国春”(Triticum aestivum L.cv.Chinese Spring)为母本,巨大冰麦草为父本进行杂交,授粉1082朵小花,仅4朵小花子房膨大,于授粉后16天进行幼胚离体培养,3朵夭亡,1朵成苗。最终仅获得1株F_1植株。杂种形态介乎于父、母本的中间类型。经细胞学鉴定,染色体数为2n=5x=35。F_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有34.96个单价体,0.02个二价体。目前正进一步开展细胞遗传和育种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以萝卜不育系为母本,雪里蕻、大头菜和多裂叶芥为父本,在温室通过蜜蜂进行远缘杂交,并获得杂交种。经过田间种植淘汰掉假杂种,获得一株叶形明显变异的品种,对其自交,其分离成7个类型品系。选取较稳定的"萝芥4号"品系观察了其生长形态、下扎趋势以及根系分布特性,分析了早期生长过程中品种间的相似性,同时针对"萝芥4号"及对照品种进行营养成分分析。采用"武A"雄性不育系与"萝芥4号"配制杂交组合,获得叶片性状遗传稳定、肉质根杂交优势明显的组合,该组合十分适合腌制加工。  相似文献   

15.
对冬小麦与天蓝偃麦草属间远缘杂交的回交世代中几个主要性状的遗传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小麦~天蓝偃麦草属间杂种 F_1的不育性,采用普通小麦通过一次回交即可得以克服,而且在 B_1F_3中可分离出大量育性较高的植株;(2)天蓝偃麦草所特有的抗病、大穗多花等优良性状可直接传递给杂种后代;(3)杂种后代具有明显的超矮亲遗传现象;(4)杂种后代的变异类型极为丰富,为小麦杂交育种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16.
抗虫棉组合杂种优势比较及相关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用6个抗虫棉亲本与6个常规棉亲本配置杂交组合,对其中的23个组合F1进行了杂种优势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强优势组合当首推K6×K5,其综合性状优良,次推B×K2和C×K1组合;单铃重与抗亲优势、中亲优势及竞争优势之间均达极显著水平的正相关,选择大桃品种作杂交亲本,是配置强优杂交组合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李胄 《西北农业学报》2017,(12):1732-1753
综述了新中国成立至今60余年棉花育种研究的进展历程,包括育种方法、人工变异技术、远缘杂交技术、抗枯黄萎病及抗棉铃虫技术、杂交制种技术以及杂交优势利用技术、棉花植株性状等研究,认为常规育种,尤其是系统育种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育种技术,其中田间"选择变异"的功夫,是植物育种的灵魂,是育种工作者看似简单但却最难掌握的核心技术!育种就是克服千难,历尽万辛,打破早熟、高产、优质、多抗等性状之间的负相关,实现在田间选择出集各有利性状于一体的新品种的小概率事件!  相似文献   

18.
1991年在北京对两个陆地棉中长绒杂交组合、一个一般陆地棉杂交组合和两个陆海杂交组合 F_1的研究表明:陆地棉中长绒杂交种可以把高产和优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皮棉产量超过陆地棉对照品种中126%和3%,纤维长度、细度和强度仍保持中长绒亲本水平,基本接近陆海杂交种的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