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灾害性天气是对人民生命财产有严重威胁,对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会造成重大损失的天气。如大风、暴雨、冰雹、龙卷风、寒潮、霜冻和大雾等。可发生在不同季节,一般具有突发性。就大风、暴雨、暴雪等天气给北京市密云县设施农业造成的危害进行阐述,继而总结出在灾害性天气来临时,做好充分有效的应对和防备灾害性天气突袭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2.
浅析强对流天气时对地面气象测报工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强对流天气主要是指发生突然、天气变化剧烈、破坏力极大并伴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强降雨等强烈对流性灾害天气,这种天气具有重大的破坏性。它常常发生在对流云系或单位对流云块中,空间尺度小,水平范围也不大,有的甚至只有几十米至十几千米。在强对流天气下,地面气象测报人员如果业务不熟练且没有全面系统的掌握地面气象测报工作要领,在进行测报工作时就很难做到正确处理。强对流天气主要有雷电、冰雹、大风及龙卷风等,由于强对流天气的复杂性,如何做到及时、准确的对其进行观测是地面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2016年6月23日盐城市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雷达等资料对2016年6月23日盐城市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盐城市龙卷风天气出现在梅雨期间,高低空急流耦合、地面暖锋南侧高温、高湿不稳定条件对龙卷风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西北气流控制的500 h Pa区具有清晰暗区,说明冷暖空气在该区域交汇,推动冷锋及对流天气发展;结合雷达回波和径向速度资料,有明显钩状回波出现在0.5°仰角回波中,且回波强度>55 d BZ。另外,在钩状回波顶端中气旋特征明显,旋转速度高达26 m/s,属强中气旋。  相似文献   

4.
强对流天气是指发生突然、天气变化情况大、破坏力强的天气,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冰雹、雷电大风、龙卷风、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强对流天气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破坏性很大.在进行地面测报工作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强对流天气,在进行强对流天气的测报过程中,必须采用与日常天气不同的测报方式.本文主要探讨强对流天气时地面测报工作要点.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此次风暴天气过程发生的天气系统影响特点,高低空风场的散度场、单站湿静力能量和强风暴云雷达回波特征,对判别和防御陇东黄土高原龙卷风灾害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强对流天气时地面测报工作要点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骆炳兰  谭金闪 《吉林农业》2011,(12):170+147-170,147
地面测报工作是气象业务、服务和科研工作的基础,因此,如何在强对流天气情况下做好测报工作尤为重要。文章基于强对流天气,分别从雷雨、冰雹、大风和龙卷风四种强对流天气现象下,提出了地面测报工作的处理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汛期气候多变、突变,常会出现打雷、闪电、大暴雨、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易发生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山洪暴发等自然灾害。要经常收听天气预报,密切注视天气变化,了解掌握灾情预报预测,做好防洪自护。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资料和自动站、FY-2C卫星云图等,从天气形势、物理机制、云图演变特征、地形作用等方面,分析了发生在2014年6月24日黑河市孙吴县龙卷风天气演变和成因。结果表明:这次中尺度天气过程发生在高空急流轴左前方气旋式切变处,地面冷锋锋生所产生的雷暴超级单体。分析还发现,在高空锋区移动过程中,中高层干冷辐散,低层暖湿辐合,大气层结增强对流不稳定发展,对这次龙卷风的触发、组织、移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强对流天气一般发生在中小尺度气象系统中,增加了测报的难度。由于强对流天气具有较强的破坏性,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威胁较大。因此,要掌握各种强对流天气的测报要点。基于此,重点对雷雨、龙卷风等几种强对流天气测报要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做好地面气象测报工作的建议,提高强对流天气测报和地面气象测报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2005年8月27日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飞  王丽 《吉林农业》2012,(3):156-157
2005年8月27日傍晚受强对流天气的影响,铁岭市的昌图部分乡镇遭受了龙卷风和强雷雨的袭击,开原的部分乡镇发生短时局地暴雨,这次强对流天气使当地的农业损失严重.本文通过对当日的天气形势、卫星云图和雷达产品的分析,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短时强对流天气形势的特点,找出预报线索和着眼点,为今后此类天气的预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1.
抚顺近10年暴雪的短期天气学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对抚顺地区暴雪天气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提高此类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利用500 hPa位势高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的实况气象资料,对抚顺2001—2010年近10年的15个暴雪个例进行短期天气学分型研究。结果表明:抚顺暴雪按500 hPa位势高度场可分为横槽型暴雪和小槽东移发展型暴雪,这2种暴雪型冷空气都经过贝加尔湖东南下;在海平面气压场上,抚顺暴雪可分为蒙古气旋型暴雪、倒槽型暴雪和江淮气旋型暴雪,90%以上的暴雪属于蒙古气旋型和倒槽型暴雪;蒙古气旋东南下经渤海加强再东北上是蒙古气旋型暴雪的主要特点,辽宁以南的低值系统北上是产生抚顺暴雪的必要条件;亚洲冷高压自西北或北北西向东南或南南东移动,倒槽型暴雪的亚洲冷高压强度大于蒙古气旋型暴雪的亚洲冷高压强度。此外,抚顺近10年暴雪有60%出现在12月和3月,一九—三九期间未出现暴雪。  相似文献   

12.
寇思聪  曹雯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605-6607
[目的]探讨本溪地区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方法]利用常规资料,从天气形势演变、物理量场特点着手,对2009年12月4~5日本溪地区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分析。[结果]此次大雪到暴雪天气过程是由高空槽和华北气旋共同影响产生。此次过程中,本溪地区上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低层暖、高层冷;低层西南急流将渤海水汽向本溪所处的辽东地区输送,为降雪提供了很好的水汽条件,但由于上升动力不足,过程雪量未达到暴雪。乌拉尔山高脊的发展在这次降雪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高脊加强北抬时有利于冷空气的南下和高空槽的加深。物理量场的分析对此次过程的起止时间和强度预报起了很好的参考作用。[结论]该研究为以后此类天气的预报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李卓立  鄢志宇  杨桂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30-12333,12355
[目的]研究2010年锦州地区春季首场透雨天气及其增雨潜势预报。[方法]从天气形势特点、主要影响系统、预报服务、人工增雨作业等方面,对2010年锦州地区春季首场透雨的天气过程进行全面总结。[结果]此次透雨降水天气形势特点为高空冷空气偏弱、低空暖湿气流明显;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槽、高空切变线和地面蒙古气旋;地面倒槽系统北上与蒙古气旋同位相打通,为锦州地区降水提供了一定的能量和水汽,这是产生这场透雨的关键原因之一。数值预报产品在预报服务工作中起到了一定的指示作用,形势场预报较为准确、降水预报偏差较大,因此预报服务中不能简单完全依靠,应该结合实况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应用。[结论]该研究为锦州全区大范围成功进行人工增雨作业起到了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宋煜  马雁军  黄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183-13186
根据2001~2006年天气演变形势,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受沙尘天气影响类型,发现共有4种沙尘天气类型,其中局地型最多见,主要原因是科尔沁沙地为其提供了充足的沙源。蒙古气旋携带上游沙尘过境,对中部城市群影响也很大,尤其配合其后部强冷空气影响时,沙尘对辽宁影响范围大、强度强、时间长。沙尘天气预报着眼点首先关注沙源地是否起沙;其次关注动力条件,包括气旋的生成和移动路径、冷暖平流、锋面的过境时间和产生大风的条件等;还要关注附近沙源地的气候条件;然后对照各影响天气型特点进行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5.
秦成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754-11755,11762
2007年8月28日凌晨,江苏省淮安市出现了区域性强雷电和大暴雨天气,其中在28日02:12~08:10市区及周边部分县区出现了连续性强雷电天气。通过对高低空实况天气图分析发现:8月27日20:00500、700、850hPa图上,在28°~35°N、115°~121°E范围内均为气旋辐合区,整个淮安市均位于辐合区内东北部,地面有低涡相配合,特别是500hPa辐合区出现在副热带高压内,更加重了辐合区内的不稳定能量。深厚的气旋辐合系统和较强的不稳定能量,是造成8月28日02:12~08:10持续性强雷电和大暴雨的重要因素。而8月26日20:00ECMWF产品对8月27日20:00环流形势预报效果较好,能提早20h左右获得较准确的预报依据,便于在短期时效内开展预报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6.
徐明娥  赵玉洁  刘建军  王万筠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2141-2142,2171
从天气系统、数值预报、风暴潮增水特征等方面,对2008年8月22日滨海新区发生的一次风暴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由于黄海气旋在东移过程中引起渤海偏东风,对滨海新区产生风增水,同时黄海北部的风增水造成的风暴潮波经渤海海峡呈逆时针传向渤海西岸堆积,并与天文高潮位叠加,实况潮位高达5.18 m。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资料等方面,对2016年7月19-20日发生在济南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其数值预报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这是一次由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和黄淮气旋共同作用产生的暴雨.暴雨过程发生在气旋暖区,为层状云和积状云混合云降水,降雨范围大、效率高;对流性的特征仅表现为短时强降水,雨量分布相对于单纯的积云降雨更均匀.数值模式对此次过程的强降雨时段的预报普遍较好,但由于预报的气旋路径较实况更偏东,造成降雨量级上大多偏大.  相似文献   

18.
吴恒  冯旭  郭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139-17142,17145
2010年4月7~9日吉林省连续3日出现大风沙尘天气,通过对天气形势及卫星云图和相应物理量场的分析得出:蒙古气旋东移形成大的气压梯度是大风形成的主要原因;高空涡度平流、中低空温度平流、促使地面低压强烈发展生成新的锋面气旋是大风形成的中尺度系统;动量下传加大了地面的强风和沙尘天气。  相似文献   

19.
石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554-5558
[目的]分析一次渤海气旋引发的大风成因。[方法]选取烟台浮标站和纪姆岛自动站作为实况参照资料,对2010年4月26~27日发生在烟台的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此次大风天气是由于高空强冷空气入侵,促使地面低压快速发展加深为渤海气旋造成的,而高空风动量下传作用使地面风速加大。天气在线和烟台Grapes模式在此次大风预报过程中,对大风的量级、风向以及影响系统预报基本准确,尤其是对10m风场预报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结论]该研究为今后此类大风的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张景珍  张莉  李建明  李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41-19643,19654
2007年秋季连阴雨是山东省由观测记录以来发生的历史时间最长、危害程度最大的一次秋季连阴雨过程。从大气环流背景、物理量特征、热带气旋活动等方面,对其成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连阴雨是在亚欧大尺度环流形势由纬向型向径向型转变的过程中发生的,是一次长波调整的过程。连阴雨期间乌拉尔山高压脊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异常偏北、偏强,长时间稳定维持,同时副热带高压南侧东风带内热带气旋活动频繁,亚洲中纬度地区多短波槽活动,引导西西伯利亚冷空气东移南下,与孟加拉湾和沿副高外围北上的暖湿气流在黄河下游交绥,造成了山东持久的连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