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 1 土壤肥力的基本情况 东光县的土壤以潮土为主,它具有有机质矿化度强烈的特点,土壤耕层的有机质很难得到积累,其它养分也比较缺乏。由于近年来的耕作采取“重用轻养”与“重比轻有”的方法,加之气候、水利等条件的限制,东光县的土壤肥力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状况。 1.1 东光县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达不到高产稳产田的要求。1982年土壤普查时该县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8%~4.82%,平均为0.95%;1986年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58%~1.17%,平均0.92%;1997年9月,土壤有机质含量0.80%~1.2%,平均为0.95%。这就明显反映出 相似文献
3.
4.
5.
朝阳地区土壤肥力下降原因及培肥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肥力是土壤满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肥、气、热及其它环境条件的能力。在朝阳地区,由于耕作的不合理,土壤退化、施肥不科学化,造成土壤板结。加之以工业生产的"三废"也给土壤造成恶劣的环境条件,土壤肥力日益降低, 相似文献
6.
襄汾县地处山西临汾盆地中南部,耕地面积90万亩,其中小麦常年种植面积63万亩以上,占耕地面积的70%,是山西省的小麦种植大县之一。通过对比分析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来的土壤养分变化情况,结合小麦的需肥规律,对襄汾麦田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了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剖析了形成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下一步提高麦田土壤肥力措施,旨在为襄汾小麦的持续稳产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名县土壤肥力特征及培肥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针对大名县土壤沙,旱,盐、薄的特点,采取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评价了大名县的土壤肥力状况,提出了土壤改良培肥方法,为指导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有机无机培肥对复垦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有机无机培肥方式对复垦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以龙稻15号为供试材料,在山西盂县进行2 a土壤培肥定位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CK),研究单施化肥(NPK)、单施牛粪(M)、化肥牛粪混施(NPK+M)对复垦土壤耕层养分、酶活性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有机质含量单施牛粪高于单施化肥外,各施肥处理全氮、有效磷、速效钾、蔗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表现为NPK+M>NPK>M,均显著高于对照;产量方面表现为NPK+M>NPK>M>CK,除了单施牛粪,其他2组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有机无机混施为最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的培肥措施。 相似文献
9.
蓟县吨粮田土壤养分现状及培肥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蓟县面积大,地形复杂,要大幅度地提高粮食产量,一要培育高产稳产田,二是改良中低产田,而吨粮田的建设,为粮食高产土壤的培育及中低产田增产潜力的发挥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文通过对蓟县吨粮田6年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等养分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提出了保证吨粮田持续稳产高产的措施及培肥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从"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高度建立土壤的培肥途径和措施。[方法]依据多年的调查和试验结果,分析了东海县第2次土壤普查以来肥料投入构成情况及土壤肥力的变化趋势。[结果]2006年土壤有机质含量比1981年上升了7.93 g/kg,平均每年上升0.317 g/kg;土壤全氮上升了0.366 g/kg,年均上升0.014 6 g/kg;速效磷含量增加了4.7 mg/kg,年均上升0.30 mg/kg;1981~2006年间,土壤容重由1.41 g/cm3上升为1.49 g/cm3,耕层厚度由17.0 cm下降为11.6 cm,土壤通气孔隙度由37.1%上升为39.7%。速效钾在1981~1991年间共下降41.6 mg/kg,年平均下降4.16 mg/kg,1991年后明显回升,到2006年土壤速效钾含量达到109.6 mg/kg,年平均增加2.35 mg/kg。[结论]提出了稳定增加有机肥投入量;搞好平衡施肥,合理施用化肥;推广间隔耕翻、深耕技术,改善土壤物理性状;鼓励农民增加投入,提高耕地质量培肥地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正> 郑州市农田除嵩山周围为半湿润半干旱区外,其余多为半干旱区。全市旱地土壤有25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477万亩)的53.3%,尤其是京广铁路线以西的巩义、登封密县、荥阳、新郑五县(市),旱地土壤面积占62.3%。这些旱地由于土壤肥力和水的制约,产量低而不稳。1988年全市旱地粮食作物平均亩产仅120kg,与水浇地亩产平均245kg相差一半还多,不仅表明旱地生产水平亟待提高,而且也表明全市旱地有着较大的开发潜力。特别是在人增地减,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为保持和提高现有耕地的生产能力,本文从我县土壤肥力及肥料结构的演变,对在现代农业生产条件下耕地土壤的培肥进行分析.(一)土壤肥力的演变我县土壤类型有里下河地区的水稻上,长江三角洲潮土,少量滨海潮盐土.耕地土壤的肥力变化和人为影响密切相关.五六十年代全县开荒面积达15万亩,开荒后有机质矿化速度加快,含量急剧下降.水稻土地区逐步实行沤改旱、水旱轮作,打破了原来的有机质平衡;潮土地区质地较轻,早耕熟化使土壤有机质积累较少,原先有机质含量多的荒地含量急剧下降,光板地则有机质逐渐积累.1974年全县38个点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由1959年的2.65%下降至1.74%,但与此同时速效养分有所增加,速效磷从2mg/kg 相似文献
13.
14.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