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2 毫秒
1.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黑胚病在宁夏主要麦区均有发生,当前推广品种中黑胚率在2.0%~40.5%.引起宁夏川区小麦黑胚病的病原主要为细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 Nees),发生率为60%.其次为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wil.)和小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ex Sorok),其发生率分别为25%和15%.  相似文献   

2.
新疆小麦黑胚籽粒分离鉴定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采自南北疆的31个县市119份小麦样品,初步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新疆地区小麦黑胚病籽粒的分离物以细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 C. G. Nees]和小麦根腐离蠕孢[Biplaris sorokiniana (Sacc.) Shoem]为主,同时分离到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 (Kunze ex Pers.) Wiltshire]、芽枝霉[Cladosporum spp.]、匍枝霉[Stemphylium spp.]、镰刀菌[Fusarium spp.]、球黑孢霉[Nigrospora sphaerica (Sacc.) Mason],但出现的几率不大.在吐鲁番地区小麦黑胚籽粒中分离到喙状突脐霉(拟)[Exserohilum rostratum (Drech) Leo.& Sug.],在和静的黑胚籽粒中,匍枝霉[Stemphylium spp.]分离率较多,同时分离出小麦生链格孢[Alternaria triticicola Vasant Rao].  相似文献   

3.
小麦籽粒黑胚发生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麦籽粒黑胚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有互格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麦根腐德氏霉(Drechslerasorokiniana)和镰孢霉(Fusariumspp)三种病原菌,其中,互格链格孢是最常见的黑胚病原菌。黑胚病原菌多于籽粒发育期间侵染种子,面团期是侵染的最佳时期。黑胚抗性由一个或几个主基因控制,在分离群体中对黑胚抗性进行选择是有效的。选育抗病品种是控制黑胚最有效的途经。黑胚的发生既受遗传控制,又受环境影响。小麦籽粒发育期间的降雨、灌溉和露水强烈地影响着黑胚的发生。氮肥和花粉对黑胚的发生也有影响。由不同的病原菌引起的黑胚对种子发芽率、粒重和产量的影响不同。黑胚影响小麦品质,使出粉率和面团稳定性降低,使面粉色泽度增加(白度降低)、籽粒的α-淀粉酶活性提高。黑胚的控制除了通过选育抗病的品种外还可以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宁夏小麦黑胚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黑胚病在宁夏主要麦区均有发生,当前推广品种中黑胚率在2.0-40.5%,引起宁夏川区小麦黑胚病的病原主要为细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 Nees),发生率为60%,其次为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wil.)和小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 Sacc.ex Sorok),其发生率分别为25%和15%。  相似文献   

5.
小麦籽粒黑胚发生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症状 链格孢霉侵染引起的症状通常在籽粒胚部或其周围出现深褐色的斑点,这种褐色斑或黑斑代表典型的"黑胚”症状.其籽粒一般饱满,大小和形状正常.黑胚的第二种麦类根腐德氏霉侵染引起的症状是:籽粒带有浅褐不连续斑痕,其中央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灰白色的区域,这种斑痕外观为典型的眼睛状,这种眼睛状大多位于籽粒中间或远离种子胚,而很少靠近另一端.黑胚的第三种钅兼孢霉侵染引起的症状是籽粒灰白或带浅粉红色,籽粒一般干瘪、重量轻,种子表面常长有菌丝体. 2 黑胚发生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对供试的6个小麦品种进行小麦黑胚病调查统计。结果显示,6个品种均有小麦黑胚病发生,前后两代籽粒黑胚率分别为 0.10%~21.10%和0.26%~25.22%,且不同品种间的发病程度存在差异。根据柯赫氏法则,分离所得主要病原菌为突脐蠕孢( Bipolaris sorokiniana )和细链格孢( Alternaria alternata ),分离率分别为6.67% 和76.67%;通过温室滴接试验,两种菌均能引起小麦黑胚病,突脐蠕孢和细链格孢的回接分离率分别为 99.50%和96.67%,前者的致病力比后者强;小麦黑胚病的两种主要病原菌从扬花期至乳熟期均可侵染,以扬花盛期和灌浆初期为侵染的最适时期。  相似文献   

7.
马建新 《农村科技》2007,(10):24-24
一、死苗原因 小麦出现死苗原因很多,但主要由根腐病引起,其次是地下害虫。 小麦根腐病又称小麦根腐叶斑病、黑胚病、青死病等,主要由黄色镰孢、尖孢镰孢、串珠镰孢、雪腐格氏霉、链格孢、葡萄孢菌等真菌引起,是多种菌复合侵染的病害。一般情况下,病菌在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及多种禾本科杂草的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小麦根腐病的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8.
小麦黑胚病,又称小麦籽粒黑点病.是小麦籽粒常见病害,近年来在新疆春小麦上发生十分严重.黑胚粒可产生一种毒性,对人畜均有害.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小麦黑胚病的发生,对小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采用分生孢子萌发率和菌落直径比较了3种杀菌剂对小麦黑胚病主要致病菌小麦根腐离蠕孢(B ip olaris sorok injana)和链格孢霉(A lternaria a lterna ta)的毒力作用,并在温室盆载和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进行了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杀菌剂、同种杀菌剂不同浓度之间存在明显毒力差异。从分生孢子萌发率看,敌力脱浓度为0.250μL/mL时对小麦黑胚病2种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高达99%以上,代森锰锌浓度为350μg/mL时的抑制率达94.5%以上,而多菌灵浓度为500μg/mL时的抑制率不到40%,远远低于以上两种药剂。从菌落直径看,敌力脱的致死中浓度(EC50)值最小,对小麦黑胚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在小麦灌浆初期对温室盆栽和田间小区种植的感病品种丰舞981于人工接种前2 d和接种后4 d分别喷施3种杀菌剂,小麦黑胚率调查结果与室内抑菌实验结果相似,敌力脱和代森猛锌对小麦黑胚率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而多菌灵效果较差。接种病原菌后4 d喷药处理的防病效果明显优于接种前2 d的喷药处理。  相似文献   

10.
小麦黑胚籽粒营养品质的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洛阳农科所提供的小麦品种,对黑胚籽粒营养品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小麦黑胚病感病品种黑胚粒中Mg、Ca的含量高于健粒,中感及高感品种黑胚粒中K、Mg、Ca的含量低于健粒;黑胚粒中Fe、Mn、Zn、Cu的含量有的品种高于健粒,有的品种低于健粒。小麦黑胚病使籽粒内粗蛋白含量增加,淀粉含量与氨基酸总量降低。  相似文献   

11.
经鉴定,蜜桃黑斑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Alternartaalternata(Fr.)Keissl),主要危害果实,病班最早在果实第2次膨大期(7月中下旬)出现,以后继续发展。随着病斑的发展,症状表现为乳突状、黄尖、红尖(红斑)、褐腐和黑斑。  相似文献   

12.
应用室内离体平板法,对含有粉锈宁和敌力脱的小麦复合拌种剂①号和②号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对小麦黑胚病和根腐病菌的生长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②号抑菌效果最优。在其它成分不变的情况下,敌力脱用量仅为粉锈宁1/2或1/4时,其抑菌效果仍显著优于粉锈宁。同时通过室内拌种后,用平皿水培和花盆沙培进行防效试验,结果表明,按种子量0.8—1ml/kg处理种子,两种复合剂对小麦发芽出苗均无不良影响,而且对黑胚和根腐病菌及其它杂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②号效果最好。同时两种复合剂对小麦还具有明显的上控下促的壮苗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2010年郑州地区收获的257份小麦品种(系)进行了黑胚率统计,并以发病较重的周麦18和漯麦4-168两个品种为材料,分析了黑胚病对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等发芽特性以及苗高、根长、单株质量等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57份小麦品种(系)的黑胚率介于0~54%,其中豫麦35号、百泉41等77个品种的黑胚率低于1%,济程2号的黑胚率最高,达到54%。70%的品种(系)黑胚率低于5%,80%的品种(系)病粒级别较低(0-2级),与往年比较,2010年郑州小麦黑胚率降低。周麦18黑胚率为18.0%,黑胚粒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根长、苗高与单株质量均降低,其中0-1级与2-3级种子间差异极显著;漯麦4-168黑胚率为25.7%,病粒的发芽与幼苗生长指标也降低,但不同病级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对江苏盐城、淮阴、扬州等地区9个县市及农场近年发生的小麦“酱油秆”病进行了症状、病原菌种类及致病力等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镰孢霉(主要为Fusariumnivale(Fr.)Ces.)、交链孢(Alternariaspp.)和麦斑点附球孢(EpicocumtriticiP.Henn.)均可侵染小麦形成“酱油秆”症状,但以雪腐镰孢为主,交链孢次之,麦斑点附球抱作用较小。雪腐镰孢在苗期即可造成叶鞘褐枯,成株期可侵染基部茎秆造成褐腐,而交链抱和麦斑点附球抱主要在成株期造成茎基褐腐,沿海垦区农场多以雪腐镰孢为主要病原菌,其他地区交链孢为主。小麦“酱油秆”暂定名为小麦茎基褐腐病。  相似文献   

15.
在广西南宁桂花树上严重发生一种叶枯病,从病叶上分离到桂花叶枯病菌(编号CHS),在致病性测定的基础上,根据病原菌株CHS的形态及ITS序列,将其鉴定为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均为28 ℃;生长发育最适pH值为6~7;不同光环境对该菌菌丝生长发育影响不大,黑光环境最利于孢子萌发;在供试的培养基中PDA最适合菌丝生长和产孢;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和丙环唑对该菌的抑制作用最强.由A. alternata引起的桂花叶枯病在广西的发生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以上农香糯与上农黑糯07为父母本正反交,和以上农黑糯07与铁桂丰为父母本正反交,杂交当代所结种子(F_1)的种皮色素与母本相同,F_1 所结种子(F_2)种皮色素均为黑色,黑色表现显性.F_2 所结种子(F_3)种皮色素表现株间分离,有黑色、黄褐色和白色3种,一株内种子颜色基本一致.黑色、黄褐色和白色种子的植株,其分离比例符合9∶3∶4的比例,是两对基因互作的结果,互作的形式是隐性上位.  相似文献   

17.
湖南烟草赤星病发生测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湖南主产烟区5点16年次以上系统调查,发现赤星病季节流行呈逻辑斯蒂曲线增长,发病程度年间波动大,分析了发病轻重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提出用发生型法及积温法预测赤星病发生期,用孢子捕捉法及多元相关法预测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8.
以宁夏灵武所产灵武长枣为材料,分离并鉴定贮藏过程中引起腐烂病害的主要病原真菌,同时采用滤纸片扩散法,用22种植物提取液对病原菌进行抑菌试验,以筛选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的天然物质。结果表明,从贮藏中的灵武长枣上分离、鉴定出微孢毛霉(Mucor microsporus Namysl)、粉红聚端孢(Trichoderma roseum(Pers.)Link)、青霉属(Penicillium sp.)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4种病原真菌。对微孢毛霉有抑制作用的提取液有25 g/L的连翘乙醇提取液、50 g/L的高良姜水提取液5、0 g/L的大黄水提取液和100 g/L的桑叶水提取液;对粉红聚端孢有抑制作用的有12.5 g/L丁香乙醇提取液、50 g/L高良姜水提取液和100 g/L百部乙醇提取液;对青霉属有抑制作用的有6.25 g/L丁香乙醇提取液、25 g/L连翘乙醇提取液5、0 g/L按叶乙醇提取液和100 g/L广霍香水提取液;对链格孢菌有抑制作用的有50 g/L连翘乙醇提取液和100 g/L黄连水提取液。  相似文献   

19.
对山东省7个小麦主要产区的小麦煤污病样品进行了分离培养,共获得1458个分离物,经鉴定分属11属14种真菌。其中属于煤污菌范畴的有5属8种: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枝状枝孢(Cladosporium clodosporioides),尖孢枝孢(C.oxysporrium),草本枝孢(C.herbarum),球孢枝孢(C.sphaerosporum),出芽短梗霉(Auroeobasidium pullulans),黑附球菌(Epicoceum nigrum)和葡柄霉菌(Stemphylium botryosum)。各地的优势种群均为 Alternariaalternata 和 Cladosporium spp.两者的分离频率之和均在60%以上,但枝孢属中的具体种因地而异。对泰安市小麦不同生育期煤污病的种群变化进行研究表明,不同时期小麦煤污病菌的种群组成不同,灌浆后期种类最多,成熟期则减少,灌浆前期种类也较少,优势种群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