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探讨氟化物对家蚕代谢机制的影响,以家蚕耐氟品种 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研究材料,从5龄起蚕开始分别添食经200,400mg/kgNaF溶液浸泡后的新鲜桑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家蚕头、血液和中肠组织中酯酶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T6头部和中肠的酯酶同工酶活性大于734,而且酶带数多于734.NaF会扰乱734血液酯酶同工酶系统.推测血液可能是酯酶同工酶和 NaF作用的主要组织,且酯酶同工酶与蚕体的耐氟性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氟化物对家蚕代谢机制的影响,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研究材料,从5龄起 蚕开始分别添食经50,100,200,400mg/kgNaF溶液浸泡后的新鲜桑叶,检测家蚕血液和中肠中海藻糖含量的变 化.结果表明,血液中,随着添氟浓度的增加,734添氟组海藻糖含量约是对照组的0.89,0.95,0.65和0.61倍, T6约是对照组的0.82,0.86,0.87和0.89倍.734的3个低浓度添氟组和2个高浓度添氟组之间的差异极显著(p <0.01),而T6各处理组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在中肠中,随着添氟浓度的增加,734添氟组海藻糖含量约是对照 组的0.79,1.04,1.18和1.30倍,T6组约是对照组的0.66,0.76,0.68和0.67倍.734对照组和最高浓度添氟组之 间的差异显著(p<0.05),50mg/kgNaF处理组与2个高浓度添氟组之间的差异极显著,T6对照组与各添氟组之 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氟化物能使耐氟家蚕血液和中肠,以及敏感家蚕血液中的海藻糖含量降低,却能使敏 感家蚕中肠组织中海藻糖含量升高.推测家蚕中海藻糖含量与蚕体的耐氟性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明了蚕桑生产中氟化物危害的严重性与防治对策,综述了桑树、家蚕对氟化物的吸收、积累、生理生化变化与致病机理以及家蚕抗氟遗传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5.
为了探讨氟化物对家蚕代谢机制的影响,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研究对象,从5龄起蚕开始分别添食50、100、200、400mg/kg NaF溶液浸泡后的新鲜桑叶,检测家蚕血液中羧酸酯酶(CarE),全酯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734、T6添氟组的CarE活性分别是对照组的73%-88%和72%-81%,734两个低浓度添氟组的CarE活性与对照组和两个高浓度添氟组的差异极显著(P<0.01),T6各处理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734、T6添氟组的全酯酶活性分别是对照组的89%-97%和73%-92%,734各处理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T6对照组的全酯酶活性仅与最高浓度添氟组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氟化物对家蚕血液CarE和全酯酶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于4龄期分别采用150、300、600、1 200、2 400mg/kgNaF的2倍稀释液对湖南省现行家蚕22个品种资源进行添毒试验,通过机率值法和最小二乘法,分别得出NaF对各品种的毒力回归方程和对家蚕品种资源的半致死量(LC50).结果表明:湖南省现行家蚕品种间的LC50差异较大,抗性强品种1514、秋白B、853...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组织捣碎、高氯酸浸提、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了柑桔中氟化物。测定精密度为:(桔瓤)SD:±0.010,CV2.8%;回收率为100.6±3.3%。测定结果为:瓤0.353±0.010mg/kg鲜重,皮0.671±0.072mg/kg鲜重,与常规方法结果相近。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快速简便、精密度和准确度高之优点。  相似文献   

8.
9.
用充氧燃烧氟离子电极法测定了安徽产不同品种、不同等级、不同季节和不同地区茶叶中的氟化物,其含最为8.32-208.91mg/Kg,发现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测定了安徽主要水源(长江、淮河、巢湖)自来水中含氟量为0.15-1.03mg/L。并且采用不同饮茶方式研究茶水中氟化物含量的变化。若以日均饮用800mL安徽茶水估算,人均摄氟量为O.12-0.64m/d。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家蚕的耐氟性机制以及耐氟性在不同性别蚕体间的差异,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材料,从5龄起蚕开始分雌、雄喂食清水和经200mg/kg NaF浸泡的新鲜桑叶,检测家蚕头部酶液中Na+-K+-ATPase的活性变化,研究发现:敏感品系734各组酶活随处理天数的不同而不同,对照组在第3天酶活达到最低,而添氟组酶活则在第2天出现最低值,从第3天开始添氟组酶活均高于对照组;雌、雄间酶活亦有差异,734雌蚕对照组各天的酶活均高于雄蚕对照组,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6倍,而添氟组雄蚕的Na+-K+-ATPase平均酶活为雌蚕的1.11倍.耐氟品种T6各组酶活及其随处理天数的变化趋势均与对照组较为一致;雌、雄间酶活都有差异,雌蚕对照组Na+-K+-ATPase平均酶活是雄蚕对照组的1.11倍,雌蚕添氟组Na+-K+-ATPase平均酶活是雄蚕添氟组的1.10倍.推测氟化物处理后耐氟家蚕品种仍然能够保持Na+-K+-ATPase活力水平,从而表现对氟化物的耐受性;添氟前后雌雄间的Na+-K+-ATPase活性差异在2个蚕品种间有所不同,可能暗示T6耐氟性的产生与雌蚕的解毒能力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1.
采用数量遗传学的世代分析和综合方差以及协方差分析方法,对破风茧率的各遗传效应参数,广义和狭义遗传力以及破风茧率与万蚕收茧量等的相关系数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6个世代之间,破风茧率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遗传生不符合加性-显性效应模型,而与加性-显性-上位铲应模型相符。在6个遗传效应参数中加入*显性的上位尖不显著。主要是中亲值和基因和性效应,其次为显性效应,上位效应较小。其中,显性效 和加性*加性的上位  相似文献   

12.
家蚕杂交分离系的AFLP分析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日系家蚕品种“湘晖”和“872”为亲本进行杂交,从F2代分别向茧丝量高(A)、中(B)、低(C)3个方向进行定向选择。经过F2~F6共5代的同蛾区交配和选择,获得了茧丝量性状有显著差异的A,B,C共3个家系。以中系蚕品种芙蓉、菁松及其杂交后代为参照群体,对3个杂交分离系进行AFIP分析,获得了617个AFIP分子标记。结果显示:选择到F4代时,A,B,C各杂交分离系的AFIP分子标记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到F6代时,A,B,C各杂交分离系间的分子标记差异十分显著且稳定。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也显示有很强的规律性,所有个体均按家系有规律地聚在一起。从分子水平证明家蚕同蛾区杂交后代系统选择到F6代即可获得遗传性稳定的不同杂交分离系。  相似文献   

13.
家蚕基因库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UCDOS5.0,运用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FOXPRO2.5,建立了家蚕基因库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由家蚕基因库、近等位基因库、新增基因库以及数据处理和检索系统组成。  相似文献   

14.
桑蚕种品种纯度抽样检验方案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蚕一代杂交种杂交率检验是一种形态检验的方法,准确性和时效性差。提出了使用DNA检验方法进行品种纯度检验,研究设计了适合的抽样检验方案。该方案保证了目前行业标准检验方法的可靠性和精确度。使用该方案,在蚕种纯度很高的情况下,只需检验很小,的样本就能通过,非常适合个体检验准确而成本相对较高的DNA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家蚕对常用有机磷农药的毒性反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不同条件下家蚕对常用有机磷农药的毒性反应。结果表明,家蚕对9种农药都有很强的毒性反应,表现典型的有机磷中毒症状。农药对家蚕的触杀毒力和残毒期因农药品种不同而有极显著差异。家蚕对农药的抗性因季节,农药浓度和龄期大小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6.
家蚕对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抗性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10个家蚕原种和2个杂交种为材料,采用机率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家蚕品种对NPV的抗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家蚕品种对NPV的抗性差异极显著。抗性主要受微效多基因控制,并具有偏父遗传现象。日本系统的品种的抗性比中国系统的品种强。  相似文献   

17.
激光微束照射家蚕受精卵,可以诱发雄核发育,孵化率达29%左右。标志卵色的全部雄蚕,表现出发育齐,茧层率高,群体匀整度高等特点。伴生的畸形蚕较少,畸变率只有4%左右。  相似文献   

18.
RFLP技术构建家蚕现行品种DNA指纹图谱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RFLP技术,结合应用两种酶切探针组合,构建家蚕9个现行品种的标准DNA指纹图谱,并论证了该方法在家蚕几种现行品种相互区别鉴定方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家蚕抗氟性双列杂交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以氟敏指数和存活率为抗氟性指标,对家蚕的抗氟性进行了双列杂交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家蚕的抗氟性表现为部分显性遗传,主要由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但也有显性效应和母体效应,不存在互作效应。显性位上基因分布是不对称的。抗氟性还受父本的影响,表现非母体的正反交差异。以存活经为指标的抗氟性遗传力估值为86.08%,以氟敏指数为指标的抗氟性遗传力估值为78.47%。  相似文献   

20.
家蚕细长蚕(Lan)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家蚕突变系统中的细长蚕(Lan)卵巢为材料,采用改良今井涂片法制片,Giemsa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粗线期染色体,并进行了组型分析。结果表明,细长蚕第1号染色体上有缺失环或瘤状突起,推断其为Lan基因的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