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剑湖湿地保护区土壤特性及其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云南西部澜沧江流域的高原湿地剑湖的土壤特性,以及人为活动干扰对其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围湖造田及毁林开荒,50年间湖面积减少1/3,蓄水量降低近2/3,沼泽土垦为旱耕地,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损失43.03%和60.7l%,垦为水稻土分别损失6.4%和21.43%,使入湖处水的全氮和全磷分别为湖心的3~10倍,NH4^ ,NO2^-,NO3^-约为4倍,水体渐趋混浊,悬浮物增加了1倍.分析了剑湖湿地土壤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提出了剑湖湿地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剑湖湿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了解农田利用对剑湖湿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湿地土壤的合理利用及云南高原退化湿地的研究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蔬菜地、小麦地、蚕豆地、油菜地和湖滨带5种不同农田耕种方式湖滨带土壤为采样点,采用正方形五点取样法采集土壤样品。试剂盒提取5个采样点的土壤总DNA,应用PCR-DGGE技术对5种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H')、丰度(S)和均匀度(J)进行研究,运用理化性质测定方法测定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磷等理化指标。【结果】不同利用方式湖滨带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丰度和均匀度均有所不同,天然湖滨带土壤的细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丰富度均高于农田耕种土壤;天然湖滨带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农田利用土壤相似性较低,单独聚为一类,农田耕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在82%的相似水平上聚为一类;在93%相似水平上5个土壤样品聚为5个类群;不同土壤样点间具有许多共同的条带,不同农田利用土壤细菌的优势种群均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草酸杆菌科(Oxalobacteraceae)、紫色杆菌属(Janthinobacterium)、杜擀氏菌属(Duganella)、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6大类。【结论】剑湖湿地湖滨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较丰富。不同农田利用方式下剑湖湿地湖滨带土壤的理化性质有一定差异,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从而影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香格里拉大峡谷土壤资源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西北部横断山系的香格里拉大峡谷土壤资源利用现状、土壤特性以及土壤利用格局改变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香格里拉大峡谷土壤类型多样,林下土壤土层深厚,粘粒含量高,养分丰富.土壤发育过程以高山寒冷环境下的有机质积累为主,有机炭含量较高,20cm以下的土壤深层仍高达7.3%.尽管气候寒冷使土壤利用性能受到限制,但开发为农业利用土壤后表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从12.1%降至2.9%,耕后的撂荒地下降了5倍,过牧超载、自然干扰如火灾也引起土壤养分下降.针对土壤退化状况和土壤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提出了香格里拉大峡谷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护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剑湖湿地湖滨带功能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定位采样及室内试验分析,对剑湖湿地湖滨带水质净化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入湖口和湖滨带前端水质的多项指标与湖滨带后端及出水口相比均较高。其中,湖滨带前端总磷、总氮、氨氮的含量分别是湖滨带后端的2.68、3.07、1.43倍。剑湖湿地湖滨带通过水—土壤(沉积物)—植物系统的过滤、渗透、吸收、滞留、沉积等物理、化学和生物功能效应,控制、减少了来自地表径流的溶解性污染物质,达到了降解环境污染、净化剑湖水质的目的,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南洞庭湖区湿地土壤有机质及氮素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南洞庭湖区3类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有机质及全氮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3类湿地土壤养分差异较大,湿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湖草滩地、芦苇滩地、泥沙滩地;土壤全氮与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回归方程为y =0.093 1x-0.080 2(R2=0.943 5);土壤碳氮比都相对较低(4-9);湿地干湿交替周期、植被生长特征及pH值都是影响湿地土壤中有机质及全氮空间分布的因子.  相似文献   

6.
以近30a的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以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内的达里诺尔湖、岗更湖以及周围面积较大的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RS与GIS技术结合野外调查研究,采用人机交互的方法提取研究区内湖泊湿地及沼泽湿地,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分别从气候因素与人为因素两个角度分析研究区内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达里诺尔湖泊面积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岗更湖面积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沼泽湿地面积总体呈现减少趋势,变化不明显。达里诺尔湖与岗更湖的边界变得圆滑,达里诺尔湖东部萎缩较为严重。2)研究区内年平均降水与气温波动明显,年平均降水量呈下降的趋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3)降水量与湖泊湿地及沼泽湿地面积变化之间基本呈正相关关系。气温与湖泊湿地及沼泽湿地面积变化之间基本呈负相关关系。4)人为因素中,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收入、水产品产量与达里诺尔湖泊面积呈负相关,人口数量、年度牲畜存栏与达里诺尔湖泊面积相关性不显著,即旅游业的发展及渔业的养殖与捕捞是造成湖泊湿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畜牧业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对湖泊及湿地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高原湿地纳帕海退化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对滇西北纳帕海退化湿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系统研究表明:人为活动干扰下不同湿地类型间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存在明显差异;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从原生沼泽向沼泽草地、草地、耕地逐渐减少;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大小顺序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多酚氧化酶则与此相反.经分析比较,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退化密切相关,且不同酶活性间也存在相关性,较好地反映了土壤退化程度,可作为评价该地区高原湿地土壤肥力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浙江下渚湖湿地是长三角地区生态系统多样性高、原生状态保持最完整的天然湿地之一。通过基于3S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资源调查方法,将下渚湖湿地2008-2010年冬季卫星影像进行比对,结果显示:调查区域在近3 a中湿地总面积减少了0.160 km2,沼泽湿地面积增加了0.014 km2,沼泽化程度由4.751%上升到5.333%,下渚湖湿地面积和质量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下降。在保护工作中应减少人类生产生活对湿地面积和质量的影响,可采用水位控制、水体连通等措施,来增强湿地环境抗干扰能力。图2表2参14  相似文献   

9.
对洞庭湖湿地汉寿县青山垸、岳阳市君山农场、沅江西畔湖和湘阴县白泥湖乡4个地方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定性、定量分析了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以及退田还湖对土壤动物的影响,并对土壤动物与土壤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土壤动物与土地污染程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土壤动物指标可作为监测土地污染程度的一个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植被、湿地、森林、土壤等大量的自然景观被以沥青、混凝土材料构成的建筑物所替 代,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导致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森林在区域生态平衡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引起了国 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近年来深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森林保护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为准确实时获取区域森林 资源分布状况和保证生态林业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就必须开展森林资源调查工作,构建完善的动态监测系统,以得 到定量的森林面积、结构等数据内容。  相似文献   

11.
扎龙湿地是我国最大的以鹤类为主的湿地生态类型国家级保护区。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扎龙湿地水面急剧减少、部分沼泽干涸、植被退化缺水严重等一系列问题,缺水已成为扎龙湿地面临的致命危机。通过对扎龙湿地耕地和草甸土壤含水量的试验对比分析,发现耕地土壤含水量普遍低于草句土壤含水量,原因在于根系吸水。指出农业活动对湿地缺水有一定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以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湖滨退化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人为隔断水源补给、牛羊过度放牧和家猪拱地三种人为干扰下湿地植被和土壤退化特征。结果表明:三种干扰方式下,纳帕海湖滨湿地植物群落类型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物种数、Shannon-Wiener指数、沼生植物重要值以及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含水率、毛管孔隙度变化规律为:人为隔断水源补给>牛羊过度放牧>家猪拱地,而土壤容重和全钾含量变化规律完全相反。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人为干扰下相同土壤指标之间相关性质和相关强度不同;CCA分析表明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和分布与土壤含水率和全磷含量显著相关。以原生湿地样点为对照,人为隔断水源补给、牛羊过度放牧和家猪拱地样带土壤退化指数分别为-7.40%、-14.53%、-45.01%。认为纳帕海湖滨湿地退化是三种干扰协同作用结果,但作用程度不同,其顺序为家猪拱地>牛羊过度放牧>人为隔断水源补给。  相似文献   

13.
三江源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研究草地退化对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可为三江源区水源涵养功能的科学评估与合理监测提供科学依据.以实地采样与室内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三江源区内不同土壤类型高寒草甸生物量特征、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及土壤水源涵养量.结果表明:高寒草甸在重度退化阶段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土壤水源涵养量显著低于未退化和中度退化阶段(P<0.05).随着高寒草甸退化程度加剧,土壤容重逐渐增大,且非毛管孔隙度规律不显著.未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草甸的土壤水源涵养量范围分别为1884.32-1897.44t/hm2、1360.04-1707.79t/hm2、1082.38-1550.10t/hm2.中度退化草甸土壤水源涵养量比未退化草甸低9.37%-10.35%,重度退化草甸低18.31%-27.82%.草甸退化进程中土壤总孔隙度与毛管孔隙度的降低是影响土壤水源涵养量下降的直接原因,而草甸退化进程中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减少则是间接原因.度量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土壤水源涵养功能时应着重考虑毛管孔隙度的蓄水作用.研究表明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水源涵养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该结果能够推动水源涵养功能评估向空间化、精细化发展,为探索利用遥感技术监测三江源区水源涵养功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程度及分布规律,为该区域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总场六分场数字农业示范田为研究区域,应用土壤墒情监测系统、GIS与地统计学的方法,对棉田土壤含水量与温度进行实时采集、分析并存储在服务器里面,分析石河子总场土壤含水量和温度变化规律、棉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点及变异规律。【结果】(1)根据监测数据分析,随着灌水量增加和棉花生育期推进,上层0~30 cm比下层40~60 cm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明显。0~20 cm土层土壤补偿水比较充分,各个监测点土壤含水量基本维持在比较适宜的范围内。土壤各层温度受大气温度影响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弱,随着土层深度的逐渐加深滞后时间相对延长;受棉株逐渐长高变大以后遮阴等造成的影响,7月以后各土层温度逐渐持平,波动不大。(2)土壤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均呈现出中等程度变异;(3)土壤速效钾的块金值在25%~75%(块金值为0.497)表现为中等空间自相关性外,土壤全氮、速效磷指标的块金系数小于25%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结论】应用土壤墒情实时监测系统指导棉田灌溉,较往年没有任何减产减质的情况下,棉花灌溉在全生育期内比以往灌溉次数下降了1~3次,节约水资源约20%左右。研究区域内土壤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变异呈现中等程度变异特征,全氮、速效磷表现为极强空间自相关性,速效钾表现为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陆源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的干扰日益强烈,研究滨海湿地陆源人类活动影响规律对于滨海湿地资源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我国三大沿海城市群(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围海造地(直接因子)和流域污染物(营养盐、非点源无机污染物)输入(间接因子)表征1990-2000年间滨海湿地的陆源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及规律.研究发现,虽然围海造地仍然以农业用地为主(>50%),但城市建设用地比例随人口城市化率增高而增加,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最高;在环渤海湾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超过60%的滨海湿地面积受到高或中等污染物输入强度影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则有44.7%的滨海湿地面积处于中等污染物输入强度及以上.通过叠加围海造地和污染物输入双重陆源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强度表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平均强度指数达到0.79,且处于中等及以上影响强度区域面积比例达到78%,均高于其他两个城市群滨海湿地区域.空间分析结果表明,陆源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的强影响区域多集中分布于河流人海口、较为发达城市滨海区以及海岸线附近.  相似文献   

16.
乌梁素海湿地过渡带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明内蒙古乌梁素海湿地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的分布特征,选取湿地过渡带典型植被包括芦苇、碱蓬、白刺3种不同的植物群落,在小河口和退水处设两条平行样带,采用平板计数法对湿地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群落下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和分布明显不同,而且优势类群明显。好气性细菌在小河口芦苇土壤中最多,芽孢型细菌在对照的周边农田土壤中最多,放线菌和真菌在白刺土壤中最多。常年积水的芦苇群落土壤中细菌占主导,季节性淹水的白刺群落土壤中放线菌和真菌数量明显增加,微生物组成结构随环境因子的变化而改变。土壤芽孢型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与土壤全氮含量显著相关,说明土壤氮素是调节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代谢及物质转化的关键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