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1 毫秒
1.
盐碱地综合快速培肥改良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施脱硫渣与不施脱硫渣的基础上,研究施糠醛渣、生物有机肥、腐殖酸肥、秸秆、农家肥的改土效果。结果表明:施脱硫渣0.9t/666.7m^2,可将强碱性土(pH8.87)改良为微碱性土(pH7.96),同时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使速效氮、速效磷从31.5mg/kg、3.0mg/kg提高到38.6mg/kg、5.4mg/kg,较不施脱硫渣枸杞平均增产20.8%。在施脱硫渣基础上以施糠醛渣改土效果最优;不施脱硫渣,各有机物改碱效果较差。盐土在施脱硫渣0.4t/666.7m^2的基础上再施"羊粪、秸秆及羊粪+秸秆"的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含盐量10g/kg左右,施脱硫渣可使土壤脱盐至中盐渍化,脱盐率达66.6%,施羊粪、秸秆及羊粪+秸秆虽不能继续提高脱盐率,但可明显地提高枸杞产量,羊粪+秸秆处理枸杞增产50.4%。强碱性土(pH8.88)在施脱硫渣的基础上,施"改良剂、改良剂+化肥、改良剂+有机肥"等试验结果表明:施脱硫渣可使土壤改良为轻碱性土,pH下降0.7,脱盐率34.1%,同时可提高土壤氮、磷养分有效性,施脱硫渣枸杞增产21.66%;不施脱硫渣改良剂等处理改良效果微弱,pH仅降低0.3个单位,积盐率53.8%,单施改良剂等措施增产作用微弱。  相似文献   

2.
宁夏银北盐碱地枸杞节水技术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宁夏银北盐碱地区平罗县枸杞种植研究基础上,采用沟灌节水灌溉与优化施肥和细沙覆盖技术措施对盐碱地枸杞进行研究,探索盐碱地枸杞发展的节水改良利用新技术。结果表明,3种技术综合应用的节水节肥、保墒抑盐、增产增收效果显著,而且枸杞长势良好,没有因水量减少而导致盐分加重现象出现,使盐碱地得到高效利用,避免大水漫灌和不合理施肥造成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发生,推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用柠杞1号、2号、4号、大麻叶优系等4个品种,在3个试验区进行垄栽小畦灌、大田栽培漫灌、沟栽沟灌3个重复试验,配合相应的配方施肥,得出结论:①经对比试验,确定适宜于武威栽培的优质枸杞品种为柠杞1号、4号;②沟栽覆膜沟灌节水高效栽培技术,成本低、又节水,并能使枸杞早发枝、多发枝、多结果。③沿沙区枸杞追肥NPK的最佳配方比为5:3:2。追肥量:1年生枸杞园50kg/667m^2,2年生枸杞园80kg/667m^2。  相似文献   

4.
在黄淮海平原豫北砂土区,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了小麦-玉米轮作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主要养分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玉米轮作周期内,习惯施肥处理、优化施肥处理、快速培肥处理0~90cm土壤硝态氮含量比对照都有不同程度提升,习惯施肥与快速培肥处理接近,优化施肥处理低于习惯施肥和快速培肥处理;砂壤潮土0~30cm土壤有硝态氮的累积高峰,而细砂潮土则没有。快速培肥处理0~30cm土壤速效磷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对照、习惯施肥、优化施肥处理差别不大。细砂潮土0~30cm速效钾含量比砂壤潮土低,快速培肥处理使细砂潮土的速效钾含量有所提升;处理间比较,以快速培肥处理最高,对照次之,优化和习惯施肥处理较为接近。习惯施肥处理在第2季小麦中产量最高,而优化和快速培肥处理在玉米季中都获得了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5.
脱硫渣及不同有机物料改良盐碱地效应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表明,枸杞及油葵施脱硫渣条件下施不同有机物料对改良盐碱地有明显作用:土壤pH明显降低。促进了土壤磷的矿化,增加了速效磷含量。枸杞试验:施脱硫渣及有机物料使重盐碱化土壤(pH〉8.5)改良为轻盐碱化(pH〈8,0)。生长中、末两期土壤pH、全盐量、速效磷差异达1%显著水平;不施脱硫渣条件下有机物料将土壤改良为中度盐碱化(pH〈8.5),生长中期pH、碱解氮达1%显著性,全盐量达5%显著性;生长末期pH、全盐量达1%显著性。各有机物料对土壤影响差异不显著。施脱硫渣及有机物料,明显改善了土壤环境,从而产量得以提高,枸杞施脱硫渣各处理平均产量为144.4kg/666.7m^2,较不施脱硫渣增产20%,较对照增产31%,均达5%显著性;不施脱硫渣,各有机物料处理平均较对照仅增产8.7%。油葵试验亦得到同样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鹇决吹填土快速脱盐与绿化问题,研究了区域改造配合微区调控方法对吹填土快速脱盐、培肥及绿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吹填土采用区域改造配合微区调控技术后,当年土壤脱盐率可达90%以上,土壤容重降低13.73%,有机质增加72.31%,碱解氮提高28。62%,有效磷增加27.90%,白蜡成活率可达到87%。采用区域改造配合微区调控方法,吹填土可达到当年改造当年绿化,实现快速绿化目的。  相似文献   

7.
长期施肥下黑土肥力特征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黑土区耕地质量稳定提升、作物持续稳产高产的有效施肥模式,利用始于1979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黑土物理性质(1项)、化学性质(8项)和生物肥力指标(4项)的影响,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有机无机肥配施降低土壤容重。长期单施化肥导致土壤酸化,有机无机肥配施减缓土壤酸化。运用主成分分析对13个土壤肥力指标降维,提取到3个主成分,涵盖了原始数据信息总量的89.6%。系统聚类得到不同施肥措施的培肥效果为N2P2M2NPKM、NPMM2、MNPK、N2P2NP、CK,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为黑土最佳的培肥模式。综合评价培肥土壤、作物产量和环境效应,推荐常量化肥和有机肥配施(MNPK)为黑土最佳培肥模式。  相似文献   

8.
吴明来 《现代农业科技》2012,(20):251-252,255
根据灰潮土土壤特征,采取针对性的施肥方式,对灰潮土的培肥改良及其农作物的均衡增产具有明显的功效。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相比,增施沼渣15 t/hm2,土壤有机质增加0.3 g/kg,全氮增加0.02 g/kg,速效磷增加1.1 mg/kg,速效钾增加2 mg/kg;运用函数效应法,确定氮磷钾比例及其相应的施肥量,皮棉产量达1 537.05 kg/hm2;坚持因土因植制宜,酌施硫硼肥,对平衡土壤硫硼营养及油菜等作物生长发育、产量的形成均有积极作用;试验同时表明,与习惯施肥相比,配施膨润土1 125 kg/hm2,小白菜镉含量减少0.02 mg/kg,提高了小白菜的食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三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对吉林西部半干旱区玉米产量及土壤肥力指标的影响,为指导当地土壤改良及肥力培育提供参考。试验在吉林省乾安县赞字乡进行,设6个处理,分别为农民习惯(Tra)、增施有机肥(Tra+M)、深松(Tra+S)、增施硫酸铝(Tra+Al)、高量施肥(HNPK)和综合培肥(Opt)。研究结果表明:五种培肥措施中以综合培肥(Opt)处理效果最佳,增施有机肥(Tra+M)处理效果次之。与农民习惯(Tra)相比较,综合培肥(Opt)处理下玉米产量三年平均增加11.84%,0~20 cm和20~40 cm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增幅51.3%和41.4%,其中磷和钾增幅比例较高;土壤容重分别降低21.6%和14.4%,土壤三相比进一步优化。综上,综合培肥(Opt)措施通过0~40 cm全耕层培肥,改善玉米群体质量,实现玉米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0.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结构在黄泥田土壤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施肥结构。在云南省通海县龚杨村实施11a的定位施肥田间小区试验,研究①不施肥(CK)、②氮磷钾化肥配施(NPK)、③农家肥氮化肥配施(OM+N)、④农家肥氮磷化肥配施(OM+NP)、⑤农家肥氮钾化肥配施(OM+NK)、⑥农家肥氮磷钾化肥配施(OM+NPK)等6种施肥结构对水稻、蚕豆高产、稳产、肥料贡献率和持续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水稻平均产量OM+NP〉OM+NPK〉NPK〉OM+NK〉OM+N〉CK,蚕豆平均产量NPK〉OM+NPK〉OM+NP〉OM+NK〉OM+N〉CK;不同施肥结构肥料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OM+NP〉OM+NPK〉NPK〉OM+NK〉OM+N依次为32.1%30.2%27.8%27.6%27%,不同施肥结构肥料对蚕豆产量的贡献率NPK〉OM+NPK〉OM+NP〉OM+NK〉OM+N依次为18.4%16.3%14.3%13.6%13.3%。在水稻上以农家肥与氮磷化肥配施和农家肥与氮磷钾肥配施2种施肥结构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较大,但两者之间差异不大;次之的依次是氮磷钾肥配施,农家肥与氮钾肥配施和农家肥氮肥配施3种施肥结构肥料,但这3种施肥结构间肥料贡献率差异不大。在蚕豆上肥料贡献率较好的3种施肥结构依次为氮磷钾化肥配施,农家肥与氮磷钾肥配施和农家肥与氮磷化肥配施。  相似文献   

11.
由于多年连作旱地植烟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土壤有机物质含量减少、肥力下降、病虫害增多,对烟草生长以及烤后烟叶的质量均产生不利影响。本试验通过玉米杆异地还土、配施生物碳、有机-无机肥配施、冬季绿肥种植等差异化前置处理,以期能筛选出快速培肥旱地土壤的技术和措施。结果表明;配施玉米秆、商品有机肥、生物碳、油菜等前置处理配合常规肥料施肥能够提高烟株对土壤营养成分的吸收能力,加快烟株生长速度,提高抗病性,提高烟叶产质量。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春油菜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和有机肥能促进苗期根的生物量,增幅在52.5%~57.5%;能提高油菜生物量的积累,地上部分生物量可增加16.03%,地下部分生物量可增加28.57%。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增施有机肥处理产量增加13.1%,增施氮肥、硼肥和硫肥处理产量增加25%,垄膜沟植施肥处理产量增加27%。综合分析各处理经济收益,以处理4(增施氮肥、硼肥和硫肥)为最佳,每公顷净收入达到8 303.8元,产投比为5.1。  相似文献   

13.
针对冲垅冷浸田低产、低效的原因,采用立体排水,以壁渠代节制闸,建设梯形条田、客砂和厢沟深耕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和实行配方施肥等措施,使之能种植多种作物,并达到高产、稳产、培肥土壤和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对红壤稻田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南方双季稻地区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效应。【方法】在江西双季稻区进行连续2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不施肥(CK)、施用化肥(NPK)、等养分条件下70%化肥配合施用30%有机肥(70F+30M)、50%化肥配合施用50%有机肥(50F+50M)、30%化肥配合施用70%有机肥(30F+70M)的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结果】有机无机肥配施,早晚稻平均产量比不施肥(CK)增产幅度为65.4%-71.5%(P<0.05),比施化肥(NPK)增产幅度为3.9%-7.8%(P<0.05),其中,以30F+70M处理产量最高,年产量达 12 346.90 kg?hm-2。高量有机肥配施处理与化肥处理、低量有机肥配施处理的产量差均呈逐步增加趋势。对土壤肥力的研究表明,长期不施肥会降低土壤肥力,长期平衡单施化肥(NPK)具有明显培肥地力的作用,有机无机肥配施培肥地力作用更明显。【结论】红壤稻田系统的增产和稳产性能均以有机无机肥配施最好,高量有机肥更有利于稻田持续增产,有利于红壤稻田土壤培肥。  相似文献   

15.
板栗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复混肥对板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和无机肥复混对板栗有明显的增产增收作用,施沼渣+无机复混肥、菜籽饼+无机复混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比习惯施肥分别增产36.27%、33.33%、28.43%,增收62.3%、1.0%、50.9%,且板栗品质也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6.
淮北砂姜黑土小麦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小麦高产高效平衡施肥技术 ,结果表明 ,在施用氮磷肥的基础上配施锌肥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小麦产量超过施用大量有机肥的农民习惯施肥产量。平衡施肥能促进小麦生长发育 ,改善经济性状 ,显著提高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水平 ,培肥地力 ,为作物高产稳产打下地力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施肥方式对浙北平原新造农田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置常规施肥、配方施肥+有机肥、配方施肥+秸秆还田、中量化肥4种不同施肥方式的定位小区监测试验,研究浙北嘉兴平原新造农田土壤培肥方式对耕地肥力与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新造农田地力差,各施肥处理均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其中配方施肥+有机肥处理和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处理对提高土壤综合肥力和增产效果明显,特别是对春季作物增产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氮素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袁颖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550-8553
采用28年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性水稻土氮素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肥(CK)、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紫云英绿肥,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中,土壤全氮、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和微生物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全氮、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和微生物氮含量从高到低顺序均为:NPKM〉M〉NPK〉CK,长期施用肥料,特别是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能提高全氮、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和微生物氮含量,即促进了土壤氮库的积累;且不同施肥处理A、P层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氮含量和土壤全氮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无机肥配施有机肥可使土壤氮素各形态含量均显著提高,是提高土壤氮素肥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砂姜黑土连续培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长期定位培肥试验的方法,在安徽省濉溪县杨柳镇试验点砂姜黑土区对单施有机肥、单施化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培肥年限内,氮磷化肥配施有机肥或单施有机肥能明显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延缓土壤钾的耗竭速度,持续稳定增加作物产量;长期单施氮磷化肥,在产量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能快速提高作物产量,当达到一定水平后作物产量则在徘徊中缓慢增长,能提高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含量,而有机质、全氮增加有限。氮磷化肥配施有机肥具有持续提高产量、培肥土壤的双重效果,是砂姜黑土培肥改良较理想的施肥方式。但同时要注意钾素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玉米抗旱增收,需从选种、施肥、耕作、保墒等方面入手。首先选用抗旱、丰产性能好的品种,并进行播前种子抗旱锻炼。适当套种保墒,合理密植,深耕少耕深翻,以增强土壤保水蓄水能力;在施肥方面注意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肥比例协调,施沟肥或控向施肥,促根系发达,提高抗旱及营养吸收能力。充分利用麦秆粉碎后覆盖玉米田,提高土壤蓄水力、培肥地力。同时适当应用抗旱保收新技术,以更好的保证玉米抗旱保丰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