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猪苓菌核的形态及称谓、分类地位、猪苓与蜜环菌的关系及第二营养、猪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猪苓多糖研究等几方面阐述了药用真菌猪苓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野生猪苓的寻找及新法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又名猪茯苓,其菌核是我国传统的重要中药之一,其子实体从土中的菌核长出,俗称“猪苓花”,是山区难得的美味佳肴。近年研究表明,猪苓多糖是一种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刺激剂,能显著地加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的功能,使癌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从而引起医学界对猪苓研究的重视,并研制出治疗病毒肝炎和抗肿瘤药———猪苓注射液,治愈总有效率达95.9%。由于猪苓野生资源稀少,远远满足不了制药行业及药市的需求,据权威人士预测,猪苓在未来10年内将成为热点药材之一。为此,学会寻找野生猪苓和人工栽培方法将是山区脱贫的新项目。一、寻找方法猪苓喜…  相似文献   

3.
西北地区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属高等专性寄生性真菌,而蜜环菌是猪苓专性寄主,其他高等植物(菌材)又是蜜环菌的寄主。结合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根据猪苓和蜜环菌的生物学特性,人为创造适宜条件,建立起猪苓、蜜环菌、高等植物三者寄生链条关系,以鲜猪苓菌核为繁殖材料,以猪苓菌核或菌核组织培养的菌丝体做种,在猪苓休眠期,采用地面砌池连片双层栽培法,能有效提高猪苓人工栽培的成活率,并具有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的特点,可在同类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4.
猪苓菌核是辽宁本溪地区主要栽植经济作物之一,也是山区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优选项目。因此,从栽培技术推广视角着手,分析猪苓菌核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要点,包括整地、栽植、管理采收等方面,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2种不同形态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菌核液体发酵生产胞外多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猪苓菌核液体发酵生产胞外多糖的发酵条件是温度28℃,pH 4.8~5.5,振荡速度110 r/min,通气量4 L/min,罐压0.090 0 MPa,发酵7 d,每12 h取样测其胞外多糖的含量,在72 h和60 h时猪苓(FrCM2)和猪苓(FrCM3)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的含量分别为1.783和0.044 mg/mL,猪苓(FrCM2)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含量明显高于猪苓(FrCM3)。  相似文献   

6.
猪苓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我国分布较广的药用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菌丝的培养特性和猪苓菌与伴生菌和蜜环菌的相互关系等研究进展,其生长发育过程经过担孢子、菌丝体、菌核和子实体等阶段,伴生菌和碳源是影响猪苓菌核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固体培养中,25℃、黑暗和中性偏酸的条件适合菌丝的生长。蜜环菌和猪苓菌为复杂的共生关系。可为猪苓菌的深入研究和人工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采自长白山区野生猪苓菌核经组织分离得到的猪苓纯培养菌种为试材,对猪苓菌丝体胞外蛋白酶和漆酶反应的最适温度及最适pH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猪苓菌丝体胞外蛋白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5℃,适宜反应pH值范围是7.0 -8.0;猪苓菌丝体胞外漆酶反应的适宜温度范围为45~50℃,适宜pH值范围是4.5 -5.0.  相似文献   

8.
猪苓野生驯化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几年的实验示范,采用菌种栽培猪苓,具有投资少、繁殖快、效益好、适应范围广、温度要求广、栽培季节长等优点,一般点种2个月后(春季)可见猪苓小菌核,6个月后菌核有板栗大小,2~3年采挖,窝产鲜猪苓10kg左右.  相似文献   

9.
充分利用适宜的山区生态条件发展猪苓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别名猪尿、亥苓、枫苓、乌桃等,为多孔真菌猪苓的菌核,其地下的菌核干燥后是常用的中草药。猪苓含有猪苓多糖和麦角甾醇等,而猪苓多糖不但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而且对慢性肝炎和肿瘤病有一定疗效。进入21世纪,抗癌药走俏及以猪苓为原料的中成药开发,使得市场对猪苓的需求与日俱增。由于野生猪苓资源紧缺,而人工伴栽的猪苓与野生猪苓化学成分无明显差异,因此,采用半野生伴栽方法生产猪苓事在必行,市场行情看好。林地猪苓伴栽技术是在海拔800~1 000 m的林中进行,充分利用适宜的山区生态条件发展猪苓生产满足市场需求,既利用了林间空地,扩大了种植面积,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又将疏伐和间伐的林木及枯枝落叶就地充分利用,与农时不争劳力、与粮食不争农田,并提高了种植者的经济效益。因此说,利用适宜的山区生态条件栽培猪苓,是利国、利民、利己造福社会的朝阳项目。  相似文献   

10.
通过人工液体浅层培养的方法成功培养出猪苓菌丝体.用热水浸提法分别提取猪苓菌核和猪苓菌丝体中的多糖,并用3,5一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其糖含量,进一步纯化处理后,用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仪进行比较分析表明,两者红外光谱图相似.通过对小鼠免疫器官重量的免疫学检测,表明从猪苓菌丝体中提取的多糖和从猪苓菌核中提取的多糖均有提高机体免疫器官重量的作用,统计学分析表明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不同猪苓菌核分离营养菌丝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明确猪苓的种质资源,为其大面积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培养法,分离秦巴山区3种猪苓营养菌丝。[结果]结果表明,在温度25~28℃、pH值自然的条件下,用CPDA培养基和蛋白胨培养基培养,不同猪苓菌核均能分离出营养菌丝。[结论]综合不同猪苓菌核分离营养菌丝的萌发时间和萌发率、菌丝密度和生长势等因素,发现CPDA培养基较适合作为分离培养基。  相似文献   

12.
<正>猪苓(别名野猪食、野猪粪、野猪苓)为多孔菌科类真菌,猪苓菌核是我国有明确记载的稀有中药材。我国野生猪苓分布很广,但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的乱采乱挖,野生资源稀缺,人工培育迫在眉睫。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采取半人工栽培模式种植猪苓,具有  相似文献   

13.
猪苓菌培养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阐述了猪苓菌的形态结构、适生条件、营养特性、培养基配方、适生树种及猪苓菌与伴生菌、蜜环菌的相互关系和诱导猪苓菌丝扭结形成菌核的相关因子,以期为猪苓菌的深入研究和人工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猪苓菌核半野生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属多孔菌科真菌,其地下菌核是稀有中药材,有利尿渗湿、通淋退肿等功效,主治肿胀满腹急痛。猪苓多以野生品供应市场,野生猪苓分布于海拔1 000~2 000 m的山区,  相似文献   

15.
以长白山区野生猪苓菌核经组织分离得到的猪苓纯培养菌种为试材,运用均匀设计法对猪苓菌丝体产漆酶和蛋白酶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猪苓菌丝体最适产漆酶和蛋白酶培养条件为:培养液初始pH值为7、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29d;在最适产酶条件下培养猪苓菌丝体,实测得胞外漆酶及蛋白酶的活性分别为0.25、6.13 U/mL.  相似文献   

16.
为了选择猪苓的最佳菌株及其采收的最佳发育阶段,研究了猪苓3个菌株菌丝体的形态结构、多糖含量,并对不同发育阶段菌核的显微结构和多糖累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猪苓3个菌株在孢子形态和数量、菌索形成和草酸钙方晶上存在明显差异;菌株X2的菌丝生长快、长势旺,菌丝体浓密洁白,易形成菌索,菌丝体及发酵液的多糖含量最高,分别为30.4 mg/g和0.111 mg/mL,菌丝体生长速度最快,为0.2458 cm/d;人工白苓与野生白苓在形态和显微结构上相似;野生黑苓菌核的多糖含量最高,达56.41 mg/g,人工白苓最低,为15.95 mg/g。说明在3个菌株中,X2合成猪苓多糖的能力较强,药用价值高,质量最优;3种不同发育阶段的菌核中,野生黑苓的质量最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野生猪苓菌株的最佳分离、培养方法,为猪苓的深入研究和人工栽培提供参考。【方法】对采自陕西眉县太白山野生猪苓进行菌核组织分离和子实体孢子分离,比较2种方法所得菌株菌丝的生长情况。以子实体孢子分离所得菌株为材料,分析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矿质元素和栽培代料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采用子实体孢子分离法所得猪苓菌株菌丝生长情况较菌核组织分离法好;PDA培养基、GPY培养基和麦芽汁培养基适用于野生猪苓菌的分离。分别以糊精、果糖为碳源,蚕蛹粉、酪素为氮源时,它们对猪苓菌丝生长的促进作用都非常显著;以1.2mL/L玉米浆作为生长因子时,菌丝生长速率最高。适宜质量浓度的矿质元素对猪苓菌丝生长都有促进作用,其中以0.018g/L MnSO4的效果最好;用腐殖土、木棒和树叶为主要填充基质的代料更利于猪苓菌丝的生长。【结论】获得了野生猪苓菌株菌丝生长的最佳分离和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18.
猪苓[polypofasumbellatus(pers)fr.],为多孔菌科多孔菌属真菌猪苓的菌核,别名野猪食、野猪粪、野猪苓,药用历史已有2000余年。据古医书籍、文献等资料记载:猪苓归肾、膀胱经,具有利尿渗湿、通淋退肿等功效,利水渗湿的作用,优于茯苓。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猪  相似文献   

19.
黄年来 《农技服务》2002,(12):24-25
<正> 目前我国栽培的大多数食用菌其食用的部分都是子实体。只有茯苓食用的部分是菌核,其子实体不能食用,猪苓食用的部分是子实体,菌核则不能食用。然而,在滇西南(腾冲、章凤一带)尚有一种珍稀的食用菌兼药用菌——虎奶菇其子实体和菌核均可食用。  相似文献   

20.
根据猪苓的生长习性,结合山西省山区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采用阔叶乔木树根伴栽法、林下菌材伴栽法、蜜环菌材伴栽猪苓菌核法等栽培方法,对山西省山区猪苓仿野生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所产苓核个大结实,色泽乌黑光亮,具有良好的栽培性状,实现了林下闲置林地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