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长江流域棉区红铃虫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协作组和我县三年研究结果,即一代红铃虫危害所造成的虫害花对棉株结铃和三桃比例基本无影响,可以不进行防治;二、三代  相似文献   

2.
红铃虫是我区棉花铃期最主要的害虫,棉铃受害后,不仅产量减少,而且皮棉品质严重下降,致使产值受到严重损失。“长江流域棉区红铃虫危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研究协作组”经过三年的协作研究,根据单铃虫道数和单铃活虫数与皮棉产值损失率高度相关而作出了估计红铃虫二、三代危害损失程度的模式。二代单铃虫道数(x)与皮棉产值损失率(y)  相似文献   

3.
棉红铃虫是棉花蕾铃期的常发性害虫,对产量和品质危害很大。因现行的防治标准过严,生产实践上难以照办,而导致防治成本过高,每年用于此虫的农药费用约占防治棉花病虫害农药费用中的一半左右。为提高棉红铃虫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水平,降低防治成本,我们在全国植保总站的指导下,于1982—1985年,按照统一方案,进行了棉红铃虫危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红铃虫是棉花铃期的主要害虫,对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均有很大的危害。目前对红铃虫的防治主要依靠喷洒农药,因为没有正式的防治指标可供参照,防治上十分混乱,滥施药剂现象较为严重。荆州棉区常年用于红铃虫防治的药费开支,约占棉虫防治药费的40—50%。为了制定出合理的红铃虫防治指标,给科学用药提供依据,推动棉虫综合防治的开展,从1978年以来,连续进行了棉花铃期红铃虫的危害损失测定。1982年起,按照农牧渔业部农作物病  相似文献   

5.
红铃虫是我县蕾铃期常发生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幼虫蛀食蕾铃,一代造成蕾花脱落,二、三代蛀食棉籽,造成僵瓣,直接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为探明一代造成的虫害花和棉花脱落、成铃的关系以及二、三代为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便准确地估计红铃虫对棉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制订经济允许的防治指标,以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1982—1984年分别在江苏南通、安徽安庆、湖北荆州、江西彭泽和四川简阳,按照统一试验方案,进行了红铃虫的第一、二、三代危害损失测定。结合各点的多年资料,经协方差分析,进一步探讨了红铃虫的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问题。(一)首次提出以皮棉产值损失率统一表示红铃虫对棉花产量及品质等方面造成的经济危害损失。(二)明确了在长江流域棉区第一代红铃虫危害所造成的虫害花对棉株的结铃和三桃比例基本无影响,一船无需防治;建立了测定第二、三代红铃虫危害损失方程式,并确定了使用范围。(三)计算了二、三代红铃虫危害棉花的受害允许密度,提出了全代累计百株卵量或当日百株卵量的长江流域第二、三代红铃虫的分区防治指标。新的防治指标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具有随生产水平和使用农药的防治效果不同而变化的特点,比现在各地生产上应用的指标尺度要放宽,且准确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通过二代粘虫对春小麦自然危害和模拟危害的研究,得出了=1.7484x1+13.383x2-29.1736±7.0784产量损失预测摸型;式中x1为危害期距腊熟期天数,x2为危害级值;明确了当地二代粘虫3龄前最佳防治时期为6月下旬;确定了防治指标:一级被害株率15%或虫口密度60-70头/m2。证明了当小麦旗叶全部被害时将使籽粒产量损失提高一倍以上。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经过大量的模拟与标记试验,证明一代红铃虫危害棉花所造成的虫害花脱落率在长江下游棉区比健花脱落市高30—35%,在长江中、上游棉区比健花脱落率高40%左右。但是,在当前的产量构成水平下,未发现对棉株的结铃和三桃比例有影响。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使其尽早在生产上推广和运用,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些分析和比  相似文献   

9.
红铃虫第一代卵集中出现在棉花蕾期,幼虫蛀食棉蕾。被害棉蕾除极少数在开花以前脱落外,大多数都在开花期表现为“虫害花”。一般情况下,“虫害花”在开花后三、五天内形成幼铃脱落,能够成铃的很少。因此以往人们认为必须狠抓红铃虫第一代的防治,保蕾保花,才能夺取棉花高产。据统计,荆州棉区常年防治一代红铃虫的面积近百万亩,约占棉田总面积的20—30%,有些地方在“虫害花”出现后,还采取挑虫花、捉幼虫、向花心注射  相似文献   

10.
红铃虫损失率测定表明,一代虫花数和因虫害花引起的高脱落,不影响棉株结铃数和成铃结构,相反,伏前桃和桃数还有随史花增加而增多的趋势,人工摘花模拟与实际为害趋向一致。故在目前产量水平下,一代红铃虫为害无损失,从经济学观点考虑,无需做任何防治。然而一代花虫几乎是危害最大,损失最重的二代红铃中的唯一虫源。过去采用越冬防治控制第一代发生数量,借此减轻田间防治负担的有效措施,随着生产责任制的改变,已不适  相似文献   

11.
陈荣海 《植物保护》1984,10(2):30-32
棉花红铃虫是长江流域棉区蕾铃期的主要害虫,过去对其危害损失和防治指标虽有很多提法,但因地域差异,缺乏较全面的估价和较统一的认识,难以为综合防治提供严格的施药依据。为此,1982年,由农牧渔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站主持,组织江苏省南通县植保站、安徽省安庆地区植保站、江西省彭泽县植保站、湖北省荆州地区植保站、四川省简阳县植保站5个单位,按同一方案共同协作攻关。本年度以探明各代损失程度为主要目标。现将取得的初步结果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红铃虫是我区重点施药对象,常年占棉虫防治费的50左右。探明红铃虫各代为害损失。制定科学的防治指标,是提高棉虫综防水平,扩大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工作。1982年起,我站参加了农牧渔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站主持的长江流域棉区红铃虫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协作研究,按统一方案,经过三年为害损失测定和两年验证试验,取得如下认识:  相似文献   

13.
赵晓武 《植物保护》1985,11(3):38-39
对红铃虫虫花危害问题,不少研究报告中指出:“虫花增多,不影响单株结铃数和成铃时间结构。”(见棉红铃虫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初报—《植物保护》第十卷第二期)据我站两年的试验结果,并非如此,现报告如下: 研究方法 在0.6亩移栽棉花中,不用药防治,每日上午逐株标记当日黄花数和各果节位虫花,同时逐株摘除虫花出现前成铃,并对当  相似文献   

14.
白背飞虱 Sogatella farcifera(Horva'th)是我国水稻上最重要的害虫之一。自70年代末以来,由于国外虫源的变化,我国南方水稻品种的改良,种植水平的提高,以及耕作制度的变化,白背飞虱种群骤然上升,严重发生的频次明显增加,不仅在早、中稻上是主要优势种,而且在晚稻上也造成较严重的危害。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同属刺吸性害虫,其发生规律相似,但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方面有其不同的特点。有关产量损失和防治指标的研究,国内外均有过报道。日本秋田县研究了稻株对白背飞虱的可容忍的密度水平,认为水稻后期,  相似文献   

15.
我地常年因油菜菌核病产量损失10—20%。摸清油菜菌核病的损失程度、研究防治指标,对于提高病害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现将几年来所做的工作简报如下。 一、研究方法 (一)危害损失 1983—1984年在长势均匀、不混杂的田块中,划分面积为0.1亩的若干小区。在自然发病条件下,于油菜  相似文献   

16.
红铃虫是简阳棉区常发性的主要害虫,对棉花产量和品质为害极大,损失严重。历来是我县棉区防治的主要对象,常用于防治红铃虫的费用占防治棉虫总费用的50—60%。摸清害虫的为害损失是提高综合防治水平的重要条件之一。为适应综合防治的发展,开展对红铃虫为害损失的研究,为制订防治指标提供科学依据。我站从1982年起参加了由农牧渔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站主持的长江流域棉红铃虫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协作,现将几年来研究结  相似文献   

17.
系统地研究了中华稻蝗发生动态与危害损失。结果表明,中华稻蝗在浙江年发生1代,主要危害早稻和早播单季晚稻。水稻分蘖期接入虫量10~50头/m2,叶被害率为52.61%~78.81%,叶被害指数为14.51~25.00,产量损失率为2.31%~27.42%,孕穗至破口期接入虫量1~17头/m2,叶被害率为56.63%~88.00%,叶被害指数为14.69~31.32,产量损失率为1.28%~32.74%,随着虫口密度增加,危害程度上升,产量损失率加大,两者具有密切相关性,建立了危害损失关系式。水稻叶片受害、光合能力减弱、幼穗分化不良、实粒减少、秕谷增加和粒重下降是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模拟测试表明,随着水稻受害生育期推迟损失增大,且分蘖期危害具有一定的补偿能力。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为2.5%~3.0%;2~3龄蝗蝻为防治适期,氟虫腈、三唑磷等有较好防治效果。提出水稻分蘖期和孕穗至破口期防治指标分别为10头/m2和5头/m2。  相似文献   

18.
二代白背飞虱对粳稻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二代白背飞虱对粳稻的为害损失,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作者在武育粳3号上,通过接不同的虫量,然后一直保持自然状态的办法,研究了二代白背飞虱的增殖规律和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水稻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白背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处理显著高于低密度区。二代白背飞虱百丛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44**),关系式为Y=-13.875+7.451lg(x)(x为7月19日白背飞虱百丛虫量),防治指标为百丛180~200头。因此,当二代白背飞虱早发生或中等发生程度时,必须用药防治,控制其为害。  相似文献   

19.
二代白背飞虱对粳稻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接虫笼罩法,研究了二代白背飞虱在武育粳三号上的增殖规律,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水稻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白背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处理显著高于低密度区。二代白背飞虱百丛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61),关系式为Y=14.2503lg(X)-29.0955(X为7月19日白背飞虱百丛虫量),防治指标为180 ̄  相似文献   

20.
蓟马危害苜蓿的产量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了蓟马的虫口密度与苜蓿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和防治指标。结果表明,苜蓿干草产量损失率(Y)与20枝条虫量(X)的关系为Y=0.1021X-2.2461,相关系数r为0.9874,两者相关性极显著。按照防治的直接收益与成本,确定了宁夏旱地苜蓿和水地苜蓿蓟马的防治指标,即旱地苜蓿蓟马第1茬的防治指标为560头/100枝条,水地苜蓿蓟马第2茬的防治指标为390头/100枝条,第3茬的防治指标为580头/100枝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