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调查了西双版纳州在农艺和农机技术配套应用下,机械收获与人工砍收对甘蔗产量、出苗等影响的差异.调查表明,机械收获宿根蔗破头率为7.69%~10.29%;杂质比人工砍收略高;割茬产量损失比人工砍收平均高134kg/667m2.甘蔗机械收获与人工砍收对甘蔗出苗差异不明显.提出了解决机械收获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梁宏卫  杨幼  蒋春云 《中国甜菜》2014,(2):14-17,20
对柳州蔗区进厂原料蔗混合样、主栽品种、新引进品种和工农矛盾突出品种共10个甘蔗品种砍收后田间堆放引起蔗茎品质的变化进行分析,以期为该蔗区制定良种推广方案和榨季砍运计划安排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原料蔗砍收在田间堆放9d后,蔗茎重量、甘蔗蔗糖分和蔗汁重力纯度平均分别下降了11.02%、0.69%和6.06%,蔗汁还原糖分和甘蔗纤维分分别上升了1.02%和1.29%.田间堆放9d后综合工艺性状表现从优到劣依次为柳城05/136>新台糖22号>桂柳2号>桂辐98/296>桂柳1号>台优>桂糖29号>混合样>桂糖21号>粤糖94/128.  相似文献   

3.
王元炎  谢仙环 《食用菌》1992,14(2):25-26
蔗头是甘蔗成熟砍收后留在土中的蔗茎和蔗根的总称,在甘蔗生产上,通常利用新植蔗砍收后蔗头上的芽和根,作为第二年进行宿根栽培,一般宿根一、二年后因产量下降,就得把蔗头连根挖掉,进行轮作.甘蔗在生育过程中,叶片不断更新,上部不断长出新叶,下部老叶有层次地枯黄脱落,在田间管理上要及时剥除枯叶清理田园,以增强通风透光,减轻病虫为害.据测算,每亩有干蔗头约300~350kg和干蔗叶200kg左右,未被充分开发利用.鉴于竹类资源有限,而甘蔗与竹同科,而甘蔗除生产蔗糖的下脚料蔗渣、滤泥外,还有大量的蔗头、蔗叶可以利用.为此,笔者从1989年起在仙游县溪尾村等进行了多点蔗头蔗叶栽培竹荪试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平均单产干品达200g/m~2以上,且可缩短栽培期.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我国制糖企业甘蔗原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甘蔗高效管理集成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论述了在GIS技术支持下,借助Internet技术,电信业务平台采用JSP,Visual Basic6.0技术进行甘蔗高效管理集成系统的设计。系统从遥感产品制作与蔗区档案建立、甘蔗生产管理、成熟优化、砍运调度、过磅结算、农贷管理、短信服务、网站建设等8个方面对甘蔗原料管理的功能进行了设计,对制糖企业甘蔗原料管理各阶段的单项技术进行了集成,形成了集甘蔗原料多项管理功能为一体对甘蔗进行全流程综合、全面、高效管理的计算机集成系统,为制糖企业、科技人员、蔗农和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了一个高效的甘蔗原料管理集成方案。  相似文献   

5.
对广西柳江县蔗区2008年元月13日至2月5日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的极端天气造成的甘蔗受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全县未砍收的15300hm^2甘蔗全部受到冻害,其中叶片干枯、生长点和侧芽被冻死,蔗茎组织严重变质的甘蔗有2100hm^2,叶片大部分干枯,生长点和侧芽严重冻伤,蔗茎内组织大部分变质,且有轻微酒味的有8600hm^2;生长点和侧芽受冻伤,但茎内组织没有明显变质的有4700hm^2。在同一气候条件下,不同的甘蔗品种耐寒性有很大的差别,新台糖22号耐寒性表现比较差,而桂糖21号、桂糖98/296等品种的耐寒性表现较强。  相似文献   

6.
2009年5月30日笔者在广西农科院见到“全国科普惠农新增带头人”区、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甘蔗种植大户——武鸣县宁武镇农民潘培斌.他是慕名前来拜访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著名马铃薯专家、广西农科院推广研究所韦文科老师的。他说:他自己在武呜宁武、忻城的思练承包种植了58.7hmz甘蔗,每年11~12月左右大部分甘蔗就砍完了,然而土地空闲至来年的3~4月份,怎样利用这段空闲地套种短期作物,提高甘蔗地的经济效益呢?这是他近几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这两年他在南方科技报看了韦文科老师关于利用冬闲田发展马铃薯的文章。深受启发,马铃薯从种到收不过3个多月,  相似文献   

7.
以电信增值服务和网站建设为纽带,实现甘蔗砍运精确调度构建技术体系;应用卫星资料提取甘蔗分布信息、气象信息,并通过整合其它信息资源等构建服务体系;在管理模式上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多方联动和信息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8.
通过不同施肥处理,对广西甘蔗研究所新近育成的4个甘蔗新品种的效应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⑴施肥量处理对甘蔗产量和含糖量有显著作用,低肥区和中肥区高于高肥区。⑵在不同施肥量的处理下,各品种的农艺性状均表现出低肥区效果最好,中肥区居中、高肥区最低的趋势。⑶低肥区和中肥区的甘蔗蔗糖分高于高肥区。  相似文献   

9.
以茎瘤芥主栽品种“永安小叶”为试材,分析了播期与砍收期对茎瘤芥瘤茎产量和菜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砍收期对瘤茎产量和菜形有明显影响;播期推迟,瘤茎产量、菜形指数明显下降,菜形变优;砍收期推迟,瘤茎产量明显增加而菜形指数先降后升,菜形呈逐渐变劣的趋势.分析提出,在重庆海拔500 m以下地区9月中旬播种,翌年2月中旬砍收能较好地实现瘤茎丰产与菜形美观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从1985年开始,对接好黑木耳菌种的段木进行砍口试验。当年试验100根菌棒,其中50根不砍口的作对照.结果:砍口的50根收干耳6.7公斤,对照组50根收干耳5.5公斤。1986年又试验100根菌棒,试验和对照也是各50根。结果:试验组收干耳6.95公斤,对照组收干耳5.25公斤。两次试验都获得较好的收成。具体做法很简单,即将接好菌的段木,在进入排棒前一周,用刀斧从头到尾按顺序砍鱼鳞口.经砍  相似文献   

11.
在砂页岩母质发育的酸性赤红壤上种植甘蔗新台糖25号,进行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对提高甘蔗产量、糖分含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常规施肥和不施肥相比,产量分别增加6.53t/hm2和40.24t/hm2,增长7.5%和75.2%;糖分含量分别提高0.8%和1.8%;产糖量分别增加1629.2kg/hm2和6919.6kg/hm2,增长12.5%和89.8%;生产成本降低454元/hm2,净增效益分别增加2935元/hm2和8813元/hm2,增长11.2%;和43.3%,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苹果矮化自根砧嫁接苗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丰产  马锋旺 《园艺学报》2012,39(7):1353-1358
 研究了田间条件下苹果矮化砧木苗和自根砧嫁接苗繁育的农艺参数。结果表明:锯末堆埋对砧木生根效果明显好于土和废弃菌棒,砧木生根率和生产量分别为87.33%和124 854 株 · hm-2;6 月1日和7 月1 日基质堆埋对砧木生根效果明显好于5 月1 日和8 月1 日,砧木生根率分别达到80.33%和87.33%,砧木生产量分别达到121 172 和124 854 株 · hm-2;矮化砧木G41、M9、Pajam1 和T337 在锯末基质中表现出较强的生根能力,生根率均达到80%以上,明显好于Pajam2 和M26;栽植密度分别为75 000和90 000 株 · hm-2 的小区,嫁接苗生产量分别为65 110 株和68 670 株 · hm-2,显著高于栽植密度分别为60 000 株和105 000 株 · hm-2 的小区;秋季嫁接‘富士’品种的生长量和嫁接苗生产量显著高于春季,其侧枝数、干径和生产量分别为11.44 个、13.77 mm、和68 670 株 · hm-2。论:在苹果矮化自根砧嫁接苗繁育中,矮化砧木繁育用锯末在6 月1 日-7 月1 日堆埋,砧木品种可选G41、M9、Pajam1 和T337,苗圃中砧木栽植密度为75 000 ~ 90 000 株 · hm-2,在栽植当年的秋季嫁接‘富士’,第2 年出圃嫁接苗生产量达到65 110 ~ 68 670 株 · hm-2  相似文献   

13.
50份国外甘蔗杂交种质经过3年(1新2宿)的产量数据收集,从中筛选评价出3年平均产量高于120t/hm^2的高产种质12个,占总数的24%;平均产量在90-120t/hm^2之间的中产种质14个,占总数的28%;平均产量在90t/hm^2以下的低产种质24个,占总数的48%。其中表现高产的12个种质可以做为高产亲本杂交或回交利用,从而达到甘蔗产量遗传改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用耿进Ⅰ型甘蔗种植机,研究在行下芽量相同条件下,不同行距处理对1年宿根甘蔗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行距加宽,甘蔗在株高、茎径及单茎重方面有明显提高,但宽行距种植会因下芽量减少而有效茎数相应减少,甘蔗产量则受不同程度影响.宽行距种植可增加甘蔗糖分,提高纯度,降低还原糖分.机械种植甘蔗能够有效地提高种植效率和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苹果矮砧密植栽培的思考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乔砧密植是目前我国苹果栽培的主要形式,但苹果乔砧密植存在许多问题,如单产低、果实品质差、费工、技术复杂推广难度大等;矮砧密植具有结果早、产量高、果实品质优良、省工、技术简化易推广等优点,因此应用矮砧密植是苹果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矮砧密植栽培实践中存在着矮砧选择不当、栽植过深、栽培技术不配套等问题,直接影响了矮砧效果的发挥。从苹果生长结果习性、我国苹果栽培区域的立地条件等方面探讨了应用矮化砧木的必要性及适合矮砧密植栽培的条件,针对当前矮化栽培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作者多年的实践,从育苗、建园、整形修剪等方面提出了苹果矮砧密植栽培的技术要点,并举出成功的实例。  相似文献   

16.
为及时掌握2013年崇左、百色蔗区甘蔗生产情况,采用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两个蔗区糖料蔗种植面积、苗情进行调研和评估.调查结果表明:崇左、百色蔗区2013年糖料蔗出苗情况较往年好,尤其是新植的出苗.崇左地区的总体出苗及长势较百色的好.两个蔗区的螟害发生率均比2012年低.两个蔗区的主栽品种结构单一,退化现象明显.桂糖系列甘蔗新品种的推广种植有待加强.应密切留意天气变化,加强种植管理及甘蔗螟虫的防治,推广现代甘蔗栽培技术,调整品种种植结构,增强桂糖系列抗旱甘蔗品种的推广力度,扩大其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7.
2004~2006年对桂糖99—181等7个甘蔗新品系进行2年新植2年宿根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蔗茎产量与舍糖量表现较突出的是桂糖99—181、99-107、99-260,其公顷产蔗量与公顷含糖量均比对照品种新台糖16号(Roc16)增产12%以上;甘蔗蔗糖分以桂糖99-137和99-268为最高,4年新植宿根平均蔗糖分分别达15.90%和-15.84%.分别比对照品种新台糖16号高0.7和0.6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8.
以甜玉米新品种‘闽甜4号’为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主要农艺、商品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密度在每公顷4.95万株时,鲜苞商品性状和产量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协调,取得好的效益。密度过高会影响鲜苞商品性状,密度过低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旱地甘蔗“千亩万吨”目标提出后,农场进行的3年示范性探索并取得的重要进展。2007年1900hm^2甘蔗面积.实际入厂糖料蔗25.6万t,平均单产达134.9t/hm^2;其中核心示范区第十三生产队连片甘蔗82.5hm^2率先实现“千亩万吨”目标,总产糖料蔗12811t,平均单产达155.28t/hm^2。初步形成了“千亩万吨”高产、高糖、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和昌菱特有的技术推广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采取大苗定植,重施有机肥,控梢促花等综合技术及行间套种蜜柑、日本梨、苗木、蔬菜等经济作物,可使龙眼幼树提早2—3年投产,龙眼种植前期666.7m~2增纯收入上千元,从而获得较好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