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番茄疮痂病,又称细菌性斑点病、细菌性疮痂病,是番茄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在番茄的主要种植生产区域,番茄疮痂病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已成为番茄产量和品质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1发病原因番茄疮痂病病原物为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toria(Doidge)Dowson,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链  相似文献   

2.
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是一种危害维管束的新兴土传病害,近年来在我国番茄产区逐渐蔓延流行,并日趋严重。根据国内外对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的研究报道,对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的发展历史、病症、病原菌、致病机制、遗传多样性及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的深入研究和制定科学的防治策备提供参考。阐述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的研究现状,以期为该病害的深入研究和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番茄为我国人民喜食的蔬菜,每年种植面积56.7万hm2左右,占商业蔬菜面积的6%~7%,设施蔬菜生产中,番茄也占有很大比重.番茄细菌性斑点病[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Okabe)Young,Dye & Wilkie]亦称番茄细菌性叶斑病、斑疹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为害番茄.  相似文献   

4.
正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已成为制约番茄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997~2015年,我国北京、吉林、山西、辽宁、河北、内蒙古、甘肃、新疆、福建等地报道了该病的发生,叶片为主要为害部位(王莹莹等,2015)。2015~201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菜病综防课题组在山东寿光,甘肃酒泉、张掖,内蒙古巴彦淖尔,广西田阳等番茄主产区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大面积暴发,表现出新症状,茎部为害严重  相似文献   

5.
<正>番茄细菌性病害很多,除了危害维管束部分引起萎蔫的番茄青枯病外,还有主要危害地上部的番茄溃疡病、番茄叶斑病。番茄溃疡病是一种维管束系统病害,从番茄育苗到收获期均可发生。主要侵染番茄茎、叶片和果实。番茄细菌性叶斑病亦称番茄细菌性斑疹病,主要侵染番  相似文献   

6.
徐波 《上海蔬菜》2022,(6):51-52
番茄能蔬果兼用,营养丰富,是人们餐桌上的常见蔬菜。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是保护地番茄的主要病害之一,各地种植区均有发生,传染性强,危害大,一旦发病防治较难,给种植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该文介绍了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的发病症状、发生规律、传播途径和发病原因,并总结了其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7.
正番茄疮痂病,又称细菌性斑点病、细菌性疮痂病,是番茄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在番茄的主要种植生产区域,番茄疮痂病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已成为番茄产量和品质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1发病原因番茄疮痂病病原物为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toria(Doidge)Dowson,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链生,两端钝圆,极生单鞭毛,有荚膜,无芽胞。革兰氏染色阴性。病菌发育的最低温度为5℃,最高温度为40℃,最适温度为27~30℃,在  相似文献   

8.
番茄疮痂病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的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为害番茄和辣椒,严重影响其产量与品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利用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突变菌株(Mutant)、噬菌体(Phage)、其他生防菌及活性剂等生防因子防治番茄疮痂病的研究进展,并对该病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2019年桂林番茄病害发生情况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海文  潘玲华  吴永琼  阳颖  熊俏  管欢 《蔬菜》2021,(12):37-40
为保障桂林番茄产业可持续发展,2019年对桂林市雁山区、平乐县、临桂区、全州县、资源县、龙胜县、永福县等番茄主产区进行病害调查。结果表明:桂林番茄病害种类较多,包括白绢病、棒孢霉叶斑病、灰叶斑病、立枯病、煤霉病、煤污病、叶霉病、晚疫病、疮痂病、溃疡病、青枯病、细菌性斑点病、细菌性髓部坏死病、黄化曲叶病毒病、根结线虫病,其中番茄青枯病、细菌性斑点病分布广、危害重,是桂林番茄的主要病害。  相似文献   

10.
番茄疮痂病,又称细菌性斑点病、细菌性疮痂病,是番茄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在番茄的主要种植生产区域,番茄疮痂病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已成为番茄产量和品质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 1 发病原因 番茄疮痂病病原物为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 toria(Doidge)Dowson,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链生,两端钝圆,极生单鞭毛,有荚膜,无芽胞.革兰氏染色阴性.病菌发育的最低温度为5℃,最高温度为40℃,最适温度为27~30℃,在59℃条件下,经10分钟可致病菌死亡.该病菌除侵染番茄外,还危害甜(辣)椒.  相似文献   

11.
李娜 《西北园艺》2020,(1):58-60
番茄又名西红柿、番柿、洋柿子等,原产于南美西部高原,属喜温性蔬菜。它既可作菜熟食,又可当作水果生吃,是我国人民普遍喜食的蔬菜之一。番茄病害种类繁多,其中,在番茄生产中,灰霉病、细菌性溃疡病、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生理性病害发生较为普遍。目前,国内外有关番茄病害的综述研究主要集中在番茄病毒病、尼日利亚番茄青枯病、番茄灰霉病、番茄主要生理性病等。  相似文献   

12.
番茄溃疡病     
1909年,欧文·弗·史密斯(Enwin F.Smith)首先对密执安州Gnand Rapids地区温室番茄上的一种病害作了描述,并把它叫做Rapids病,后来美国将此病叫做细菌性溃疡病。1928年,溃疡病对纽约西部的露地番茄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方才引起人  相似文献   

13.
番茄疮痂病,又称细菌性斑点病、细菌性疮痂病,是番茄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该病在世界许多地区均有分布,是一种世界性传播病害。上世纪90年代,该病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山西和北京等地区传播发生危害严重。临沂市是番茄的主要种植生产区域,番茄疮痂病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已成为我地区番茄产量和品质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笔者对临沂市番茄疮痴病的发病条件、传播途径、致病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一套有效控制该病危害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番茄斑萎病最早于1915年在澳大利亚被发现,1930年确定由病毒引起,并将引发该病的病原命名为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Samueletal.,1930)。随后欧美许多国家也报道了番茄斑萎病毒的发生和危害,其中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该病曾暴发流行,给美国夏威夷、意大利等地的番茄、莴苣等作物生产造成毁灭性危害(Soleretal.,2003)。番茄斑萎病毒属于布尼亚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提高和充分利用VC—11(湘引79—l番茄)对番茄细菌性青枯病的抗病性,经过多世代连作地和重病圃筛选,选育出高抗细菌性青枯病的VC—11自交系。并对 VC—11自交系进行正反交组合抗病性比较,以确定 VC—11选系的配组方式;用VC—11自交系作母本进行单交和三交配组,同时分别测定其果实大小及品质性状,从中选育出早熟、高产、抗细菌性青枯病的优良三交组合—湘番茄1号。 试材及方法 供试材料为 VC—11、北京早红、强力米寿、矮黄(具有抗TMV病毒病Tm—2nv基因) ×85)—46及其他选系等 9份。 在重病连作地及重灾病圃进行田间抗性鉴…  相似文献   

16.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又叫细菌性叶斑病、细菌性斑点病,近年来呈加重发生趋势,一般会使番茄减产1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17.
细菌性果腐病(BacterialFruitBlotch,BFB)在1989年美国首次报道以来,已给西、甜瓜生产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犤1犦。但在我国该病的危害和对西、甜瓜生产的潜在威胁仍未引起足够重视,甚至在某些地区还未得到正确的诊断,如不及时采取充分有效的措施,西瓜细菌性果腐病将有可能给某些地区的西、甜瓜生产造成毁灭性损失。这决非危言耸听,在美国等国已发生过,故美国将其视为西瓜的“瘟疫”或“癌症”,许多西瓜生产农场、育苗场与种子公司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本文简述了细菌性果腐病在世界发生的过程与危害程度,描述了细菌性果腐病的病原菌、症状、…  相似文献   

18.
番茄溃疡病也称作番茄萎蔫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番茄及青椒等多种茄科植物。作物的整个生育期都可感病,发生萎蔫和死亡。苗期造成缺苗断垅,座果中期病害蔓延,植株开始大量萎蔫逐渐枯死,严重地影响中后期产量,我国已将此病列为危险性细菌病害检疫对象。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1998年在浙江省首次发现的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在田间发生的症状表现,以及区别于番茄溃疡病、软腐病、斑疹病的特征;提出了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0.
易凡 《中国蔬菜》2004,1(3):31-31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Okabe)Young,Dye & Wilkie]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印度、法国、意大利、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发生流行,近几年在我国北方有日趋严重之势.据报道,1999~2001年在吉林、辽宁、山西均有发生,2002年在内蒙古发生严重,2004年在天津市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