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双歧杆菌胡萝卜复合汁增菌培养基的优化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胡萝卜为主要原料,以两歧双歧杆菌(Bbm)和长双歧杆菌(Blm)为试验菌株,研究了胡萝卜汁基础培养基中添加单一营养因子对Bbm菌细胞生长量的影响,进一步利用正交实验筛选出Bbm菌胡萝卜复合汁增菌培养基;利用优选的胡萝卜复合汁增菌培养基对Blm菌进行验证性增菌试验。结果表明:大豆蛋白胨、牛肉浸膏、酵母膏、玉米浆可显著促进双歧杆菌Bbm的细胞增殖(P<0.01)而磷酸氢二钾既能促进Bbm生长,又有缓冲培养基pH值的作用;利用L934筛选出Bbm的胡萝卜复合汁增菌培养基的最佳配比为:在胡萝卜汁中添加0.3%大豆蛋白胨,0.6%牛肉浸膏,0.5%酵母膏,0.4%玉米浆,0.2%磷酸氢二钾,将此培养基经37℃培养12 h,Bbm活菌数4.75×109cfu/mL,Blm活菌数4.82×109cfu/mL。  相似文献   

2.
利用秀珍菇富硒固体培养优化麦麸膳食纤维营养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麦麸为营养基质,通过秀珍菇富硒固体培养的生物降解与营养转化代谢,实现对麦麸膳食纤维复合菌粉的硒营养品质优化效果.结果显示,在秀珍菇硒营养代谢安全阈值(单位培养基质的亚硒酸钠添加量=3μg·g-1)水平下,经秀珍菇富硒固体培养的麦麸膳食纤维复合菌粉(富硒组),生物有机硒平均含量可达1.63mg·kg-1,是麦麸原料硒营养含量的56倍之多,硒营养转化平均效率达86%左右.除去硒营养成分含量外,与对照组(CK)比较,富硒组培养产物的膳食纤维与总蛋白、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等营养品质没有显著的差异.试验证实,以麦麸为基质的秀珍菇富硒固体培养转化代谢过程,可有效促进食用菌对基质中无机硒的营养转化代谢,显著提高培养产物中生物有机硒成分含量,达到优化麦麸膳食纤维复合菌粉中有机硒含量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选育富硒灵芝高产菌株并研究其液体发酵性能。[方法]应用添加Na2SeO3的培养基筛选富硒能力较强、菌体生物量及菌体多糖产量均较高的菌株,并研究其发酵性能。[结果]筛选到菌株Ganoderma lucidumZ-4-25,在液体培养基中添加浓度0.08%的Na2SeO3即能有效促进菌体生长,在浓度0.16%的Na2SeO3液体培养基中培养192 h,灵芝菌粉有机硒含量达到13 000μg/g菌体。在添加浓度0.08%的Na2SeO3条件下,10 L发酵罐发酵216 h,菌体生物量干重达到26.82 g/L,灵芝菌粉有机硒含量达到9 800μg/g菌体。[结论]该研究为富硒灵芝的液体发酵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移动袋装多菌复合固态发酵富硒豆粕的最佳生产工艺条件。选用地衣芽孢杆菌、酿酒酵母、产朊假丝酵母、嗜酸乳杆菌4种菌株,通过移动袋装固态发酵技术复合发酵富硒豆粕,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对产品进行品质检验。结果表明,豆粕富硒发酵的最优菌株配比为地衣芽孢杆菌∶酿酒酵母∶产朊假丝酵母∶嗜酸乳杆菌=2∶1∶2∶2;亚硒酸钠、豆粕、菌液接种量为影响发酵过程中重要的3个因素,其最佳配比为亚硒酸钠19.43 mg/kg、豆粕91.38%、菌液接种量11.62%,经验证试验,在该条件下有机硒转化率能达到55.48%;富硒豆粕发酵产品经检验,其直观评价、有机硒含量、营养成分、有害物质等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符合国家《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豆粕经多菌株联合富硒发酵,其产品性能得到明显改善,是一种优质的富硒菌制剂和功能性蛋白饲料。  相似文献   

5.
以麦芽汁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研究干酪乳杆菌生长的碳源、氮源、营养因子及培养条件,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干酪乳杆菌的最优培养基配方和最佳培养条件,进一步选择菌种的最佳浓缩、富集条件。结果表明,培养基最优配方为麦芽汁培养基中添加1%乳糖、2%胰蛋白胨、20%西红柿汁和0.2%牛肉膏,初始pH 7.0;最适摇瓶装液量为100%。在最适条件下,37℃培养12 h后菌液中活菌数可达到1.37×1010cfu.mL-1。优化浓缩离心富集条件,4℃条件下,4 000 r.min-1离心30 min,离心后菌种存活率为76.27%,浓缩倍数为62.87,干酪乳杆菌高密度培养物中活菌密度可达8.62×1011cfu.g-1。  相似文献   

6.
郭莹莹  李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721-14723,14826
[目的]筛选富硒灵芝菌丝体的最佳培养方法。[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发酵培养基的碳源、氮源以及发酵条件对富硒灵芝菌丝体干重、总硒含量及有机硒含量的影响。[结果]在亚硒酸钠含量为0.01%的条件下,优化培养的条件为:葡萄糖含量4.0%,马铃薯浸出液含量20%,蛋白胨含量1%,KH2PO4含量0.3%,MgSO4含量0.15%,在pH7.0、接种量为10%、培养温度为28℃和摇床转速为180 r/min的条件下培养,富硒灵芝的菌丝干重为15.28 mg/ml,有机硒的含量为4 115.36μg/g。[结论]试验确定了富硒灵芝发酵培养的最佳方法,为富硒灵芝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青春双歧杆菌工业化培养基以及生长条件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廉价的商业化产品作为原材料,以提高发酵液中的青春双歧杆菌活菌数为目的,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并最终确定能够用于规模化生产青春双歧杆菌的廉价工业化培养基成分,即:脱脂乳8%(W/V)、双歧因子A1%(W/V)、双歧因子B1%(W/V)。结果表明,在此培养基基础上,筛选出了青春双歧杆菌的最佳生长条件:最佳接种量为1%(V/V)、最佳培养温度为37℃。在此优化的生长条件下,测定青春双歧杆菌的生长曲线和pH值变化,选取在厌氧条件下培养时间9h为最佳培养时间,此时青春双歧杆菌活菌数最高可达1.16×109cfu·mL-1。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化红发夫酵母(Phaffia rhodozyma)有机硒转化条件。[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研究硒添加量、培养时间和装液量对红发夫酵母富硒的影响。[结果]红发夫酵母富硒的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亚硒酸钠的添加方式为分2次添加,在硒添加量20 mg/L、培养时间30 h、装液量80 m L/500 m L的条件下,红发夫酵母的生物量达10.62 g/L,有机硒转化率达63.2%。[结论]研究结果为红发夫酵母富硒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将乳清浓缩蛋白80为培养基,对TGEV-BC重组干酪乳杆菌进行发酵生产,优化其生产工艺参数,制备有利于TGEV-BC重组干酪乳杆菌存活的液体制剂。将TGEV-BC重组干酪乳杆菌(p LA-TGEV-BC/L.casei)接种于MRS培养基,转种WPC培养基,收集菌液,通过对通过乳清蛋白浓度、发酵时间、培养方式和半连续培养等生产工艺参数的优化,利用平板计数法检测其对活菌数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佳的生产工艺参数为乳清蛋白培养基的浓度为4%、发酵时间16 h、转速80 r·min-1震荡培养、半连续培养。乳清蛋白是重组菌的良好发酵载体,优化的工艺可以保障活菌数达到109,减少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0.
葛宗昌  孟宪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566-13569
[目的]制备出适合西北酸菜发酵的复合直投式发酵剂。[方法]前期筛选出3个菌株:产酸速率快的东方醋酸杆菌AC5,降解亚硝酸盐高的干酪乳杆菌L5,醇香味适中的东方伊萨酵母Y7。对这3种菌分别进行高密度培养研究,确定菌体增殖的最佳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结果]确定增殖培养基的成分是马铃薯汁、番茄汁、葡萄糖、蛋白胨和磷酸盐。通过正交试验和培养条件优化得出,AC5的最佳培养基为马铃薯汁含量40 g/L、番茄汁含量80 g/L、葡萄糖含量20 g/L、胰蛋白胨含量10 g/L、磷酸盐含量10 g/L,在pH 5.5、30℃、150r/min下培养24 h活菌数达到3.42×108cfu/ml;L5的最佳培养基为马铃薯汁含量40 g/L、番茄汁含量60 g/L、葡萄糖含量5 g/L、胰蛋白胨含量15 g/L、磷酸盐含量10 g/L,在pH 6.5、30℃、120 r/min下培养24 h活菌数可达到1.93×109cfu/ml;Y7的最佳培养基为马铃薯汁含量60 g/L、番茄汁含量60 g/L、葡萄糖含量20 g/L、胰蛋白胨含量20 g/L、磷酸盐含量10 g/L,在pH 6.0、35℃、150 r/min下培养24h活菌数可达到2.74×108cfu/ml。[结论]该研究使单位体积的活菌数有很大提高,为制备西北酸菜直投式发酵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将泡菜汁样品稀释后涂布到含1 g/L Na_2SeO_3的YEPD培养基上,筛选出一株耐硒菌株FXY-4,用不同Na_2SeO_3浓度的YEPD培养基培养,发现Na_2SeO_3的浓度为0.5 g/L时菌株富硒能力最强,为0.54mg/g(干重)。运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理生化方法鉴定FXY-4为光滑假丝酵母(Candida glabrata)。将FXY-4添加在鱼饲料中喂食锦鲤,探究其对锦鲤的生长与血清酶学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菌株FXY-4能提高锦鲤生长、免疫学指标和鱼肉中有机硒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菜用黄麻不同生育期各部位有机硒的分布特性,为富硒菜用黄麻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方法】以圆果种菜用黄麻品种桂麻菜1号和桂麻菜2号为试验材料,种植于中硒土壤(pH 6.02,总硒含量0.221 mg/kg),分别于采收期(苗期、打顶期、开花期)和蒴果期测定根、茎、叶及蒴果的蛋白硒、硒代胱氨酸和硒代蛋氨酸含量及采收期叶的总硒含量。【结果】2个品种各部位蛋白硒、硒代胱氨酸和硒代蛋氨酸含量分别为0.034~0.173 mg/kg、2.857~16.053 μg/kg和26.076~135.235 μg/kg;采收期各部位有机硒含量依次为叶>根>茎,蒴果期依次为叶>根>蒴果>茎,且叶的含量显著高于茎(P<0.05,下同)。随生育期延长,2个品种根和叶的有机硒含量在蒴果期达最高值,且显著高于苗期;茎的有机硒含量在打顶期达最高值,且显著高于开花期和蒴果期。采收期2个品种叶的总硒含量分别为96.739~106.023 μg/kg和113.778~137.841 μg/kg,硒代氨基酸占总硒含量的74.351%~80.098%,均达到广西富硒农产品标准(>65%)的要求。【结论】菜用黄麻有机硒分布的主要部位是叶,蒴果期是叶和根吸收硒的关键时期。桂麻菜1号和桂麻菜2号种植于中硒土壤时,采收期其可食用部位均可达富硒农产品要求,可作为富硒蔬菜在中硒土壤区域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基质施硒对生菜富硒效果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我国北方常见的生菜为材料,采用无土基质栽培方式,进行不同梯度水平的施硒试验,研究生菜富硒效果以及硒对生菜体内叶绿素、Vc含量的影响,为富硒蔬菜无土基质栽培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基质施硒可以有效地提高生菜中有机硒的含量,改善生菜的品质。  相似文献   

14.
耐消化道逆环境双歧杆菌优良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耐消化道逆环境的优良双歧杆菌菌株,以来源于母乳婴儿粪便、未断奶仔猪粪便、市售双歧杆菌制剂和本实验室保存的双歧杆菌为出发菌株,采用改良MRS液体培养基,模拟人体胃肠道逆环境,对其耐消化道逆环境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耐酸(pH3的PBS)、耐胆汁酸盐(质量浓度1~20mg/mL)试验对初筛得到的14株菌株进行复筛,得6株菌株,它们在pH3条件下作用120min后存活率均〉93%,活菌数均〉100cfu/mL;在含5mg/mL牛胆酸钠的改良MRS液体培养基中作用24h后活菌数仍〉10^6cfu/mL,除J12和B03外,其他4株在含20mg/mL牛胆酸钠的改良MRS液体培养基中作用24h仍有活菌被检出(活菌数〉100cfu/mL)。在此基础上,采用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模拟胃肠液得3株耐消化道酶菌株A03、A04和L-1,在含5mg/mL胃蛋白酶的PBS培养基(pH3)作用120min后其活菌数均高达约100cfu/mL,而在含10mg/mL胰蛋白酶的改良MRS液体培养基作用24h后,其活菌数均高达约10^9cfu/mL;这2种消化道酶对其几乎没有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双歧杆菌A03、A04和L-1菌株耐受消化道逆环境的能力最好,可用做微生态制剂菌株。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南瓜酶法制汁工艺,确定了最佳酶法制汁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面粉中添加一定量的南瓜能够改善制品的色泽,增加制品的光泽,还能改善产品的质地和风味。但添加量过高会直接影响制品的感官品质,降低面坯的发酵速度;添加过少则失去研究的意义。500 g面粉中添加125 g南瓜汁、3 g酵母调制面团,经2 h发酵,所得制品最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硒在猪各组织中的分布特征,为选择富硒食品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了贵州省从江县2种猪中的硒含量。[结果]2种猪相同组织的硒含量相差不大,而猪中不同组织的硒含量特征为:猪肾(7.57~7.88μg/g)>猪肝(0.81~1.46μg/g)>瘦肉(0.24~0.27μg/g)。[结论]从江县2种猪猪肾中硒含量较高,达到了富硒水平,是天然的富硒食品。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新型益生菌产品,开发研制多功能发酵饮料,通过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结合tuf基因鉴定确定一株分离自广西巴马长寿老人肠道的菌株为长双歧杆菌长亚种(Bifidobacterium longum subsp. longum Blm)。采用该菌株发酵胡萝卜汁,通过L9(34)正交试验分别对培养成分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发酵工艺为胡萝卜与水的质量比为1∶3,脱脂牛乳添加量为5%,蔗糖添加量为2%,接种量5%,发酵温度37℃,起始pH为6.8,在此最优条件发酵获得的双歧杆菌发酵饮品,活双歧杆菌菌数高达1010 CFU/mL。发酵后饮料中维生素B1、B2、B6、B12的含量较发酵前显著增加,分别为264 μg/g、10.3 μg/g、220 μg/g和21.4 μg/g。长双歧杆菌Blm发酵胡萝卜汁饮料活菌数高,维生素和氨基酸含量丰富,感官品质良好,具有开发为活菌饮品的潜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活化富硒土壤的有机硒,提高其有效性。【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有机物料(生化腐殖酸,矿源腐殖酸和鸡粪有机肥)对土壤硒形态转化及小麦硒吸收的影响。【结果】施用生化腐殖酸与矿源腐殖酸均显著降低土壤pH值。随着施用时间的延长,鸡粪有机肥和矿源腐殖酸处理土壤中可溶态硒与可交换态硒含量较未添加处理均显著增加;施用生化腐殖酸处理较未添加处理可显著提高可交换态硒含量,而土壤可溶态硒含量无显著差异。施用鸡粪有机肥、矿源腐殖酸均显著提高小麦籽粒硒的富集系数,而生化腐殖酸主要提高小麦根富集系数。施用鸡粪有机肥和矿源腐殖酸小麦籽粒硒含量,较未添加处理分别提高34.48%、27.59%。【结论】施用鸡粪有机肥和矿源腐殖酸,可提高石灰性富硒土壤中可溶态硒与可交换态硒含量,提高小麦籽粒硒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