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灵芝三萜类活性成分主要来源于灵芝子实体、孢子及菌丝体。液态发酵合成灵芝三萜因生产周期短、发酵条件易控制、活性成分稳定等优点逐渐受到关注。近年来,除了在培养基和环境条件等方面对灵芝三萜液态发酵调控参数进行优化外,添加外源物提升灵芝三萜产量也是一种很好的调控手段。本文就灵芝三萜生物合成途径、液态发酵高产灵芝三萜的培养条件调控、外源物对液态发酵高产灵芝三萜的影响以及代谢通量在灵芝三萜液态发酵合成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
采用常规检测方法测定深层发酵樟芝菌丝体中的营养成分脂肪酸、氨基酸、麦角甾醇、总三萜的含量,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矿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樟芝中粗脂肪的质量分数为11.61%,其中饱和脂肪酸占12.6%,不饱和脂肪酸占87.4%;粗蛋白的质量分数为34.20%,菌丝体干粉中总氨基酸含量为270.68 mg.kg-1;樟芝含有常量元素K、Na、P、Ca、Mg和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Fe、Zn、Mn、Cu、Mo、Cr、Se、Sr;樟芝中麦角甾醇的含量为19.55 mg.g-1,总三萜的含量为2.8125 mg.g-1.樟芝功效成分含量的测定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其多种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3.
不同灵芝主要活性成分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为灵芝分类鉴定及其药用成分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比较不同灵芝菌株(德昌1号、德昌3号、德昌4号、黑芝、血芝、灵芝)的多糖及三萜化合物含量,并采用HPLC法分析不同灵芝菌丝体和子实体中三萜化合物的组分。[结果]子实体多糖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灵芝、德昌3号、黑芝、血芝、德昌1号,三萜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血芝、德昌1号、德昌3号、黑芝、灵芝;不同灵芝菌丝体所含三萜化合物的种类存在差异,同一灵芝菌丝体和子实体所含三萜化合物的种类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结论]灵芝多糖含量与三萜化合物含量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富萜牛樟芝(Antrodia cinnamomea)菌株,对收集的3株牛樟芝菌株(AC620,AC1404,AC001)进行ITS序列分析,通过香草醛-冰醋酸法对牛樟芝液体发酵菌丝体总三萜含量进行分析。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AC1404和AC001的ITS序列完全相同,长度均为593 bp,AC 620菌株的长度为581 bp。供试菌株AC001、AC1404和AC620菌丝体中的三萜含量分别为34.30、18.47和16.68 mg·g-1(DW),菌株AC001与AC1404和AC620间菌丝三萜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5.
采用菌丝体液体深层发酵技术,以菌丝生长和酪氨酸酶抑制率为主要测定指标,对灵芝发酵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利用质谱分析技术对发酵液进行代谢组学分析,以确定发酵液中关键美白因子。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条件为麦芽浸粉2 g/mL,蔗糖1.72 g/mL,豆粕粉0.214 g/mL,酵母提取物0.1 g/mL,pH5,温度30 ℃,培养时间6 d,转速160 r/min;在此条件下,发酵液酪氨酸酶抑制率为95.1%,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美白功效。通过代谢组学技术,鉴定出包括多糖、三萜、核苷酸和氨基酸等在内的212种成分,其中,多糖和三萜的种类最多,分别为26、30种;基于代谢组数据,进一步对发酵液中灵芝多糖和三萜进行分离及含量的测定,发酵液中灵芝多糖含量为24.8 mg/mL,三萜含量为55.7 μg/mL;对发酵液中多糖、三萜含量与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萜含量与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呈正相关,而多糖含量与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无明显的相关性,表明发酵液中的主要美白因子为灵芝三萜。  相似文献   

6.
三萜类化合物是灵芝中主要的活性化学成分之一,由于其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现已成为灵芝研究开发的热点。为了给灵芝三萜液态深层发酵的调控及未来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和借鉴,本研究聚焦通过发酵工程手段获得灵芝三萜的最新研究工作,综述了灵芝发酵方法中三萜的检测方法、发酵技术、液态深层发酵动力学及与灵芝三萜生物合成相关途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没有系统性地筛选适合发酵工程生产的灵芝三萜菌株,缺乏对菌丝体中三萜的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目前只有较少规模化的利用发酵法生产灵芝三萜的研究,缺少直接利用活性追踪的方法优化灵芝三萜生产工艺等,最后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黑芝菌丝体液体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现代生物发酵技术,对黑芝菌丝体液态发酵时间、p H值、碳营养、氮营养等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酵第7天是其菌丝体增长高峰;黑芝液态培养适宜起始p H值为5.5,面粉、蛋白胨是其适宜的碳源和氮源,合适的浓度分别为2.0%与0.2%。  相似文献   

8.
以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的4个品种为试材,采用液体发酵培养的方法,测量液体发酵过程中菌丝球密度、干重、直径以及发酵液pH值、还原糖等指标,研究液体发酵过程中菌丝球的生长情况及发酵液的变化;并通过感官检测、显微镜观察和菌丝球回接试验探索优良的液态杏鲍菇菌丝体的感官指标、生化指标和微生物学指标.结果表明:优质杏鲍菇液体菌种质量标准具体为菌液为淡黄色澄清状,含浓郁的苦杏仁味,无杂菌污染;菌丝球肉眼可见,洁白、均匀、表面有毛刺、直径<2.5 mm且浓度达到80%~ 100%;显微镜下菌丝体粗壮,每个视野有3~4个锁状联合;一般发酵时间为120-144 h.  相似文献   

9.
以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的4个品种为试材,采用液体发酵培养的方法,测量液体发酵过程中菌丝球密度、干重、直径以及发酵液p H值、还原糖等指标,研究液体发酵过程中菌丝球的生长情况及发酵液的变化;并通过感官检测、显微镜观察和菌丝球回接试验探索优良的液态杏鲍菇菌丝体的感官指标、生化指标和微生物学指标。结果表明:优质杏鲍菇液体菌种质量标准具体为菌液为淡黄色澄清状,含浓郁的苦杏仁味,无杂菌污染;菌丝球肉眼可见,洁白、均匀、表面有毛刺、直径2.5 mm且浓度达到80%~100%;显微镜下菌丝体粗壮,每个视野有3~4个锁状联合;一般发酵时间为120-144 h。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研究樟芝多糖分离纯化的方法以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方法】水浸提樟芝多糖,Sevag法除蛋白,利用sephadexG-200凝胶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红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结构和分子量,并进行樟芝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樟芝菌丝体多糖ACP1和樟芝发酵液多糖ACP2多糖含量分别为31.76%和38.09%,提取率分别为1.59%和4.89%,特性粘度为[η]=8.382和[η]=1.999。红外光谱测定表明,ACP1、ACP2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并且其糖环为吡喃环。ACP1、ACP2经高效液相色谱GPC柱分离得到三个峰,计算得各组分的数均分子量和重均分子量。利用sephadexG-200凝胶柱层析ACP1和ACP2后各得到2个洗脱主峰ACP1-1和ACP2-1。对ACP1-1和ACP2-1进行纯度鉴定,结果表明两者为均一多糖,超氧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61.6%和54.7%,【结论】樟芝多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1.
首次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了人工培育的长座线虫草子实体及摇瓶菌丝体的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方式对长座线虫草挥发性物质的数目和含量有较大影响,对挥发性成分的类型影响较大,液体摇瓶菌丝体挥发性物质种类主要有:酮类、醇类、烷烃类、烯烃类、醌类和醚类化合物;子实体中挥发性物质种类主要有:醇类、醛类和酚类。液体摇瓶菌丝体鉴定出20种挥发性物质,以1-辛烯-3-醇(37.70%)为主,人工培养子实体鉴定出6种挥发性物质,以1-辛烯-3-醇(51.93%)和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38.37%)为主。2种人工培养物挥发性物质的共有成分为共有成分1-辛烯-3-醇、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在菌丝体中占51.66%,在子实体的挥发性成分中占90.30%。  相似文献   

12.
蒜片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液,而大蒜中含有许多生物活性成分,为对其利用提供依据,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液相色谱-质谱方法对蒜片加工原液和发酵液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蒜片加工原液中易挥发性功能性成分主要为二烯丙基二硫化物、2-乙烯基-4H-1,3-二噻烯等含硫化合物,发酵液中易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甲基-L-吡喃阿拉伯糖苷以及正丁酸、正戊酸等;蒜片加工原液中难挥发性成分主要为γ-L-谷氨酰-S-(2-丙烯基)-L-半胱氨酸,发酵液中难挥发性成分主要为illisimoid A和5'-(羟基磺酰氧基)茉莉酸。蒜片加工原液中易挥发和不易挥发成分可以作为提取有效活性物质的来源。  相似文献   

13.
对自然感病的桃蚜幼虫上获得的顶孢霉菌株(Acremonium hansfordii)的最适培养条件及对甘蓝蚜的致病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顶孢霉菌生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为木糖,菌丝生物量和产孢量分别为1.806 mg/mL和7.061×106个孢子/mL;最佳氮源为尿素,其菌丝体含量和产孢量分别为0.242 mg/mL和54.07×106个孢子/mL;最适于顶孢霉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C/N为10∶1.液体培养至6-7 d时,菌丝生物量和产孢量均达到高峰,因此液体发酵终止时间应选择在接种后6-7 d.在接种后的第6 d,顶孢霉菌对甘蓝蚜的LC50为1.650×106个孢子/mL.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麻疯树不同部位(叶、皮及种子)临界CO2萃取物的化学物质成分和含量的异同,为进一步了解麻疯树各部位化学物质成分及研究麻疯树在医药、农药等领域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方法提取了麻疯树不同部位(叶、皮及种子)中的挥发性成分,所得萃取物为深黄色或淡黄色液体,产率为叶0.53%、树皮0.56%、种子0.78%。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其萃取物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分离鉴定了各组成及质量分数。[结果]从麻疯树叶、皮、种子挥发性物质中分别检测出26、26、17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66.88%、36.44%、88.31%。化合物类型以酮、酯、脂肪类、萜类化合物、甾醇类、有机酸类、烷烃等化合物为主。麻疯树叶、皮及种子中超临界CO2萃取物化学组成成分及相对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5.
枇杷内生木霉P3.9菌株液体发酵条件优化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枇杷内生木霉P3.9菌株最佳发酵条件,以分离自枇杷主干韧皮部的内生木霉P3.9菌株为供试菌株,以菌丝生长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筛选最佳组合液体发酵培养液,碳源、氮源、pH及其接种量。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液为马铃薯浸汁,碳源为D-果糖,氮源为磷酸二氢铵,pH 7.0,接种量为1.5%;正交试验表明其菌丝生长的最佳组合培养条件为马铃薯浸汁,在其中添加2%D-果糖、0.05%磷酸二氢铵、pH 6.0、接种量为1.5%。按优化后的培养条件培养,最高菌丝干重可达5.1 mg/m L。  相似文献   

16.
1997 ~1999 年对7 个品种的小麦种子进行磁场处理后做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种子经适当的磁场处理能够明显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产量增幅为9 .9 % ~20 % ,粗蛋白和湿面筋含量分别提高0 .49 和3 .9 百分点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抑菌圈法和菌落生长法测定桔抗链霉菌 M en-myco- 93- 63(523)及其发酵液对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T-9和河北省强致病力菌株V-h菌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链霉菌Men-myco-93-63及其发酵液对棉花黄萎病菌菌体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明显降低了棉花黄萎菌的生长量。同时发现,拮抗链霉菌及其发酵液对不同致病菌株表现不同的抑菌效果;Men-myco-93-63发酵稀释液可使V.dahliae出现融菌现象。  相似文献   

18.
以已知腺苷为标样,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树舌深层发酵菌丝体和发酵液中腺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菌丝体和发酵液中的腺苷含量较高。因此,树舌液体发酵菌丝体和发酵液是一个具有开发价值的资源,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糖胶树花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采用薄层层析———生物自显影法测定糖胶树花乙酸乙酯层提取物对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糖胶树花挥发油得率为0.018%,通过GC-MS分析,从中鉴定出20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7.53%,其主要成分为2-莰烯(23.30%),芳樟醇(23.09%),(-)-4-萜品醇(10.54%)。糖胶树花乙酸乙酯层提取物对大肠杆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其次为黄瓜角斑病菌,对其他供试细菌未表现出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沼气发酵的最佳物料比及施用沼肥的增产效应,分别在室内和田间进行了试验。结果显示,沼气发酵全氮平均损失率仅为482%,有效氮却为发酵前的354倍,发酵后有效氮占全氮的621%。沼气发酵处理产生有效氮量为堆肥发酵有效氮量的613倍。沼气发酵法中的氮素损失率按以下次序递减: 处理1(猪粪∶稻草=4∶1)(997%)> 处理2(猪粪∶牛粪∶稻草=1∶1∶05)(434%)> 处理3(猪粪∶牛粪∶人粪=3∶1∶1)(268%)。沼气发酵的氮素有效化率平均比堆肥发酵高415倍。在不同土壤中,水稻、玉米、小麦、棉花、油菜上施用沼肥的增产率为65%~157%,平均增产达到11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