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组织培养法进行马铃薯体细胞染色体的加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马铃薯普通栽培种的2个一单倍体、2个纯合二倍体和5个双单倍体材料,以半叶、茎、叶柄作为外植体通过先诱导愈伤组织,再分化苗的两步法进行了染色体的加倍实验。结果表明:用组织培养二步法可以获得较高的加倍率;加倍率高达93.33%。成愈率、苗分化率和加倍率均以半叶为最高,其次为茎段和叶柄;苗分化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加倍率,二者呈显著的正相关(r=0.7336);适当地延长愈伤组织培养时间有利于提高加倍率,本实验结果以40d为宜;基因型对成愈率、苗分化率及加倍率均有影响,亲缘关系近的材料这三种频率也相近;倍性低的材料加倍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生物工程主要有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近20年间,植物生物工程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已实现了多种树木的转化;细胞和组织培养、原生质体培养等技术的完善为树木的试管繁殖、种质保存等提供了保证。酶工程和发酵工程技术也为林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用双单倍体的实生籽和一单倍体无性系试管苗,按常规方法和改良方法对染色体加倍的试验结果。试验表明:在无菌条件下,用0.2~0.3%的秋水仙素浸种12~48小时后,再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培养处理实生苗的改良浸种法,与常规方法相比能有效克服秋水仙素对根的毒害作用,提高处理苗的成活率,从而大大提高加倍频率(加倍频率最高达70.96%);对一单倍体无性系,采用秋水仙素浸试管苗切段后再用组织培养使之分化苗的改良方法也能有效地提高加倍频率(最高达70%)。而常规的幼芽处理法在干旱地区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4.
5.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香蕉炭疽菌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转化方法,以香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musae)的分生孢子为受体,pTHPR1为双元载体,成功实现了植物病原真菌香蕉炭疽菌的遗传转化.在诱导培养基pH 5.6、乙酰丁香酮200 μg/mL、共培养时间24 h等适宜条件下,最高转化率可达260个转化子/106个孢子.对转化子的PCR检测表明,T-DNA已整合到香蕉炭疽菌的基因组中,转化子的遗传表现稳定.  相似文献   

6.
以杜梨(Pyrus betulaefolia)为研究材料,利用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开发了一种简单、快速、高效的杜梨毛状根遗传转化方法.将含有mCherry基因的表达载体pROK2导入发根农杆菌K599,侵染杜梨幼苗,通过注射烟草叶片、常规PCR及体视显微镜观察,检测转化效率.结...  相似文献   

7.
以NHD_3、NC、NF三种马铃薯品种的茎段为外植体,筛选出诱导形成愈伤组织的培养基,探讨不同转化条件对马铃薯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 mg·L~(-1) 6-BA浓度不变情况下,愈伤诱导培养基中NHD_3、NC、NF茎段分别在NAA浓度为0.2、0.3、0.4 mg·L~(-1)时愈伤形成及生长最好;在茎段预培养2 d,共培养2d,农杆菌菌液在OD_(600)=0.6的条件下转化所得抗性愈伤诱导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花药培养再生植株的诱导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采用讷16、克新13、克新17、克新18、花525和波C共6个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的基因型、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蔗糖对马铃薯花药培养的影响,并对马铃薯花药再生植株进行了细胞学、形态学和农艺性状的观察与鉴定。结果表明,基因型中波C和讷16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MS+NAA0.5 mg.L-1+2,4-D0.5mg·L-1+KT0.5 mg·L-1适合愈伤组织的形成;分化培养基为MS+NAA0.2 mg·L-1+6-BA2.0 mg.L-1+ZT1.0 mg·L-1;蔗糖浓度为6%时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移栽的双单倍体植株在生长势、叶色、薯型等性状与对照相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EHA105介导外源基因phy A转入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GS01的胚性愈伤组织,并利用除草剂(草胺磷)筛选出抗性愈伤组织,培养并获得再生植株。结果表明,菌液浓度及侵染时间显著影响愈伤组织的转化率;不同激素种类及配比对抗性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影响明显。当菌液浓度OD600 nm为0.6,侵染时间为20 min时,抗性愈伤组织的转化率最高,达到了68.7%,为玉米农杆菌转化并获得再生植株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早大白是特早熟马铃薯,适于黑龙江的二季作,深受农民欢迎.但其晚疫病严重,常会给农民造成意外的损失.受马铃薯遗传复杂性的影响,常规方法选育抗病品种时间长,难度大.  相似文献   

11.
邢继岩 《农技服务》2008,25(4):18-18
随着马铃薯生产的发展及马铃薯消费市场的变化,对马铃薯育种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育种目标已从最初的高产型转为抗病虫型以及特殊性状的选育,育种方法也从常规的杂交选择转为利用生物技术改良品种,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笔者通过马铃薯育种试验的数据分析,指出了传统技术与生物技术在马铃薯育种上的差异及其结果对比,这对今后马铃薯育种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因工程技术在马铃薯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斌 《江西农业学报》2006,18(6):55-58,66
综述了国内外近20年来基因工程技术在马铃薯抗病毒病、抗菌、抗虫、抗除草剂及品质改良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应用于茶学领域的植物生物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基因工程四大工程为主的生物技术,现已在各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综述了植物生物技术在茶生产上的应用状况,指出茶的生物技术研究与推广仍落后于其他许多植物,并分析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速,近年来生物技术在苹果上的研究进展很快,特别是在种苗生产和育种上已取得了可喜成绩。简要概述了组织培养、分子标记和基因工程技术在苹果上的研究应用现状,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我国蔬菜生物技术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文静  陈号  田晋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106-6108
蔬菜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的位居第2位的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细胞工程育种和分子育种两个方面介绍了生物技术育种以及生物技术育种的应用,并对我国蔬菜生物技术育种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谷胱甘肽还原酶基因的表达载体构建及对马铃薯的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 pGR202和 pBin19两种质粒经过 pBI 222的改建,含有 CaMV35S启动子和 Nos终止子的 CN区DNA片段与 pBin19的 Bin区 DNA片段的不对称连接和目的基因 GR的 cDNA重组于真核表达双元载体三步亚克隆,筛选出一正向插入的谷胱甘肽还原酶基因的真核表达双元载体质粒pBin-CN-GR。再利用此质粒转化的农杆菌LBA4404进行马铃薯的遗传转化.并分化出卡那霉素抗性苗。过氧化物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谱带显示转化材料与对照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表明转化材料的基因表达发生了变化。对转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培养基的组成成分、选择压(Km)添加浓度及加入时机是影响转化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由甜椒中分离出的一种过敏反应促进蛋白hrap基因导入马铃薯品种"Russet Burbank"和"大西洋"中。转化再生植株经过含卡那霉素培养基的生根筛选、PCR检测、Southern杂交鉴定表明目的基因已导入马铃薯品种中,RT-PCR检测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到马铃薯DNA中并表达。通过对转基因植株进行活体接种抗病性检测,获得了抗晚疫病和抗青枯病的植株。  相似文献   

18.
较为简要地叙述了目前马铃薯品质性状分子育种研究进展状况,对马铃薯炸片颜色基因、高蛋白质基因两品质性状的分子标记研究进展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马铃薯淀粉含量、降低还原糖含量、提高蛋白质含量、选育优质品种等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描述,并对利用分子育种技术改良马铃薯品质研究中分子标记、基因工程技术上存在的问题作以探讨,为今后开展马铃薯分子育种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对利用分子育种技术改良马铃薯品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通过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AgNO3,对离体条件下诱导马铃薯四倍体(S.tuberosum.L.)花药产生双单倍体(dihaploid),双单倍体花药产生一单倍体(monohaploid)的效应进行了研究.在基本诱导培养基中加入50~100μmol/LAgNO3可显著促进四倍体花药和双单倍体花药产生胚状体,胚状体出现的频率最高可达16%.同时可提高胚状体的分化率.AgNO3还可延缓花药的褐化,从而延长胚状体出现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技术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始终与食品的加工和制造密不可分,现代生物技术的进步对食品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根据国内外食品工程领域中生物技术的研究应用现状,阐述了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