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旱地冬小麦沟播栽培技术试验研究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多年试验研究,沟播新技术有稳定地显增产效果,采用沟播栽培,冬小麦增产20%以上。研究得出沟播栽培的六大环境效应、六大生物效应和五项配套栽培技术,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陇东旱塬冬小麦原种稀播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04-2006年在陇东旱塬对当地主栽冬小麦品种灵台2号、兰天10号进行原种稀播试验的结果表明,采用稀播繁殖的方法,通过促控结合的管理措施,灵台2号和兰天10号的繁殖系数较对照常规播量分别增加26.56、32.59百分点,折合产量分别较常规播量增产8.51%、5.62%,同时增加收入900~1 350元/hm2.可实现小麦原种生产高产量、低成本、高效益.  相似文献   

3.
旱地冬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播量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庄浪县研究了播量对宽幅匀播冬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对宽幅匀播冬小麦的物候期和生育期无影响,对株高、穗长、穗粒数、成穗数和千粒重等经济性状有一定影响。以产量为因变量,播量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并解析得出,在庄浪县冬小麦宽幅匀播栽培中,播量为270.6 kg/hm2时冬小麦产量最高,达5084.0 kg/hm2。  相似文献   

4.
根据当地自然生态条件,调查并掌握影响半干旱地区冬小麦生产的主要害虫种类及其发生为害特点。明确小麦一生需经2 ̄3次化防,主要是小麦播种前种子处理和小麦穗期一次性喷药。制定出适合于本区的冬小麦害虫综合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5.
滦南县属于冀东麦区,常年小麦面积22万亩,播种时间一般在9月25至10月10日,前茬作物一般为春夏玉米和花生,习惯亩播种量为15~20kg。为探讨冬小麦高产、稳产、节本增效的新途径,2008年县农技人员试验示范了冬小麦稀播早播技术,播期提前10~15天,亩播量减少10~15kg,10亩示范田平均亩产625kg,其中2.6亩高产田亩产675kg,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黄土高原旱地进行宽幅匀播冬小麦肥效"3414"试验,建立了黄土高原旱地宽幅匀播冬小麦施肥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解析得出,N最大施量为207.60 kg/hm~2,最佳施量为178.95 kg/hm~2;P_2O_5最大施量为106.05kg/hm~2,最佳施量为88.50 kg/hm~2;K_2O最大施量为61.50 kg/hm~2,最佳施量为48.75 kg/hm~2。  相似文献   

7.
平凉市旱地冬小麦宽幅精准匀播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在平凉市崆峒区雨养旱塬区进行了冬小麦宽幅精准匀播试验,结果表明,行距为22 cm,播量为300.0 kg/hm~2时折合产量最高,达5 224.90 kg/hm~2。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不同类型的冬小麦品种在水地、旱地条件下不同行距对产量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分别在水、旱地进行试验分析,结果显示:多穗型、中间型、穗重型三种不同类型的品种在遗传特性、栽培条件的影响下,土壤含水量、小麦群体的光合参数、叶面积系数以及产量都发生改变。旱地条件下多穗型、中间型、穗重型三种不同类型的品种在行距分别为窄行距(14.3 cm)、中等行距(16.6 cm)和常规行距(20 cm);水地条件下分别为常规行距(20 cm)、偏窄行距(15.3 cm)和中等行距(16.6 cm)的情况下获得高产。说明在生产实践中,应针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和不同水肥条件,选择适宜的行距配置可达到增产高产。  相似文献   

9.
从范围、术语和定义、节肥增效指标及生产管理措施中的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施肥(包括基肥、追肥时间、追肥量和追肥方式)、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清除残膜等方面规范了旱地全膜微垄沟播冬小麦高效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0.
渭北山旱地冬小麦膜侧沟播的适宜品种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适宜渭北山旱地膜侧沟播的冬小麦品种为CHA9和天94-3,适宜的播种密度为360万-420万粒/hm^2。  相似文献   

11.
董琦  黄磊  梁素明  宋长水  王爱萍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0932-10933
[目的]为小麦抗衰老水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山农9-1(大穗型)和山农9801(多穗型)2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分别设置窄行稀条播B3(行距10cm)和常规条播B6(行距20cm)2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小麦旗叶SOD、P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从抽穗至花后30d,B3处理2品种旗叶的SOD活性均大于B6处理。开花至花后30d,B3处理山农9—1旗叶的POD活性高于B6处理;抽穗至花后30d山农9801旗叶的POD活性始终高于B6处理,且开花至花后10dPOD活性最高。B3处理2品种旗叶的MDA含量均低于B6处理。[结论]窄行稀条播可明显延缓小麦衰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运城市临猗县试验田1985—2008年的降水量和产量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生育期降水量和底墒水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找到对冬小麦产量影响最大的阶段降水量,从而构建出用降水量对冬小麦产量进行预测的模型。再经过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对比分析,找到模型的不足。结果发现,制约试验田冬小麦产量的因素在于底墒水和越冬—返青期的防冻保苗措施,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灵台县位于陇东黄土高原南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890~1 520 m,平均气温8.8℃,无霜期157 d,种植农作物"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冬小麦收获后复种胡萝卜,次年种植玉米,即小麦—胡萝卜—玉米已成为灵台县旱塬区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主要栽培模式,既促进了粮、菜的同步发展,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播种密度对秸秆覆盖旱地冬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秸秆覆盖下作物群体对土壤水分和小麦产量的影响,于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渭北旱塬研究秸秆覆盖与常规耕作模式下播种密度对土壤储水量、冬小麦群体动态变化、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秸秆覆盖与常规耕作相比休闲期在0~3.6m土层多蓄水105mm,主要于小麦拔节后利用。不同播种密度主要影响小麦抽穗前的群体大小,抽穗后群体差异不显著。小麦籽粒产量为2 841~3 496kg/hm2,不同密度水平或覆盖均没有显著影响小麦产量,但是高密度处理较中、低密度显著降低小麦收获指数。另外,秸秆覆盖小麦较常规增加20%耗水量,小麦水分利用效率降低11%。因此,在休闲期降雨丰富,生育期特旱的气候条件下播种密度对秸秆覆盖小麦产量没有影响,显著增加耗水量,降低水分利用效率。播种密度、秸秆覆盖及其交互效应还有待于在其他气候年型下进一步研究观测以便综合评价这些因素的影响效应,进而建立旱地小麦高产高效用水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窄行稀条播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窄行稀条播与常规条播两种栽培方式,对山农9-1和山农9801两个小麦品种的生长发育、形态特征及产量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窄行稀条播方式能增加小麦的分蘖数、次生根数以及旗叶、倒二叶和倒三叶的叶面积;多穗型品种更适合于窄行稀条播。  相似文献   

16.
针对西吉县旱地春小麦受干旱制约产量低而不稳的突出问题,连续3a进行了旱地种植冬小麦的示范。结果表明,冬小麦播后土壤墒情好、气温高,出苗早、长势旺,各生育期较春小麦提前,能有效避开干热风等的危害,其千粒重高、分蘖成穗率高,比春小麦增产28.8%-441.6%,增加产值2128.0元/hm^2。  相似文献   

17.
覆膜方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甘谷县冬小麦不同覆膜栽培方式的效果,结果表明,3种覆膜栽培方式均能有效保墒增温,增产效果明显,以全膜覆土穴播的产量最高,较露地条播增产115.6%;全膜不覆土穴播和膜侧沟播分别较露地条播增产61.0%、45.5%。  相似文献   

18.
调查分析了陇东旱塬区北部冬麦区区域试验、甘肃省陇东片冬小麦区域试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平凉小麦示范园、生产试验及大面积示范推广的50个冬小麦品种(系)条锈病感病情况。结果表明:被调查的所有品种(系)中,对条锈病表现免疫的品种(系)没有,表现高抗的品种(系)8个,表现中抗的10个。普遍率≤50%的品种(系)有25个,占鉴定材料50%;严重度≤50%的品种(系)29 个 , 占调查品种(系)的58%。在抗病品种(系)中,中抗以上品种(系)大多来自于甘肃省农科院小麦所、旱农所选育的品种,其中陇鉴116、兰天133、兰航选271、西农530四个品种(系)的严重度为0,为高抗品种,可作为冬小麦抗病育种的抗源材料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窄行稀条播与常规条播2种栽培方式,对山农9801和山农9-1这2个小麦品种单株的干物质积累及运转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窄行稀条播方式能增加小麦的叶质量、茎鞘质量,提高花后小麦营养器官及各节间的干物质运转量、干物质运转率及转运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窄行稀条播下,山农9801的干物质积累量多于山农9-1,但干物质转化量、转化率及贡献率均低于山农9-1。  相似文献   

20.
黄土台原旱地小麦覆盖保水技术效果研究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7  
 针对黄土台原自然降水特点及农业生产实际情况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 ,以具有显著保水性能的地膜覆盖技术为中心 ,设计出旱地小麦自然降水高效利用新模式。研究表明 ,夏闲期采用地膜秸秆两元覆盖技术 ,可以把占小麦生产全年度 5 0 %的夏闲期降水最大限度地蓄积并保存于土壤之中 ,较传统耕法多蓄水 10 8.4mm ,蓄水率达73.2 % ;在此基础上 ,种麦时再应用起垄覆膜沟播技术 ,既可把夏闲期蓄积到土壤中的水分最大限度地保住 ,又可把小麦生育期的降水最大限度地蓄住 ,从而使旱地小麦的水分条件明显改善 ,增产效果显著 ,是黄土台原旱地小麦自然降水高效利用 ,实现高产、稳产的最佳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