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青藏高原地区牦牛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和牛肠道病毒(BEV)的感染情况,应用RT-PCR对青藏高原地区(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共计222份出现腹泻症状的牦牛粪便样品开展了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从222份样品中,检出44份BVDV阳性,BVDV阳性检出率为20%(95%CI:15.5%~25.6%);检出65份BEV阳性,BEV阳性检出率为29.4%(95%CI:24.1%~35.0%);BVDV/BEV混合感染阳性率为4.8%(95%CI:2.5%~8.0%)。结果表明,所有被检地区牦牛均存在BVDV和BEV感染,且部分地区感染较为严重,有混合感染的情况。研究结果旨在为青藏地区牦牛腹泻的综合防控措施提供基本数据,丰富BVDV和BEV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青海省牛结核病流行情况及确保供应城镇奶源的安全,于2009—2014年对青海地区23个县的634 904头奶牛及牦牛进行了调查,采用PPD皮内变态反应法监测牛175 707头,抽检率为27.67%,检出阳性牛106头,平均阳性率为0.06%。奶牛阳性率为0.06%(103/170 203),牦牛阳性率为0.05%(3/5 504)。采集了屠宰及病死牛、羊组织样品1 960份,使用PCR方法检测牛结核病抗原,结果均为阴性。结果表明:青海地区奶牛及牦牛结核病感染率低,2009—2014年呈持续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探究补饲精料对冷季放牧牦牛瘤胃细菌区系特征的影响,为实施放牧牦牛冷季营养平衡调控提供一定参考。试验用放牧牦牛均选自玉树州称多县歇武镇的同一养殖合作社,其中0.5岁公牦牛12头,等分为放牧组(Am)和补饲组(Tm),补饲组每天需补饲0.5 kg犊牛补饲精料;2.5岁公牦牛12头,等分为放牧组(Cm)和补饲组(Sm),补饲组每天需补饲1.5 kg生长牦牛补饲精料。试验期间,牦牛每天8∶00之前出牧,18∶00之后归牧并补饲精料。结果表明,Tm组0.5岁牦牛瘤胃细菌有效序列、覆盖指数显著大于Am组(P<0.05),而Am组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Tm组(P<0.05);Sm组2.5岁牦牛瘤胃细菌覆盖指数极显著大于Cm组(P<0.01),而Cm组Shannon指数极显著高于Sm组(P<0.01)。在门水平上,放牧组和补饲组的0.5岁和2.5岁牦牛瘤胃优势菌门均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Tm组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软壁菌门丰度显著高于Am组(P<0.05),变形菌门丰度极显著高于Am组(P<0.01);Sm组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纤细菌门丰度极显...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西藏当雄县牦牛巴氏杆菌病流行现状,2019—2020年在牦牛养殖较为集中的5个乡镇,采集存栏2 000头以上的2个养殖场以及存栏30头以上的56个牧户未免疫牦牛血清1 124份,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牛巴氏杆菌血清抗体检测,并使用R软件对不同年龄、性别、饲养方式牦牛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当雄县牦牛巴氏杆菌个体阳性率为11.57%(130/1124),群体阳性率为89.66%(52/58);养殖场牦牛个体阳性率(12.96%)与牧户(10.92%)无统计学差异(P 0.05);公牦牛个体阳性率(10.07%)与母牦牛(12.45%)无统计学差异(P 0.05);3岁以下牦牛个体阳性率(5.08%)与6岁以上牦牛(22.81%)有统计学差异(P 0.01,OR=5.52)。结果表明,巴氏杆菌病在该县牦牛群中流行普遍,无养殖模式和性别差异,但老龄牦牛感染率较高。结果提示,当雄县需要加强牦牛饲养管理和巴氏杆菌疫苗免疫,及时淘汰老龄牦牛。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吉林省牛瑟氏泰勒虫病感染情况,本试验根据牛瑟氏泰勒虫18S rRN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吉林省珲春、通化、安图、舒兰、龙井、辽源、白山共7个县市采集的247份血液样本进行了牛瑟氏泰勒虫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不同地区、不同饲养方式、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之间的比较。结果显示,牛瑟氏泰勒虫总体阳性率为39.68%(98/247),其中通化阳性率最高为70.00%(14/20),龙井阳性率最低为20.00%(8/40),地区之间除安图和白山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各地区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散养牛阳性率64.44%(58/90)与规模化养殖牛阳性率25.48%(40/157)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母牛阳性率38.46%(50/130)与公牛阳性率41.03%(48/117)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1岁以内牛阳性率为56.67%(34/60),1~3岁牛阳性率为42.22%(38/90),3岁以上牛阳性率为26.80%(26/97),不同年龄间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吉林省牛瑟...  相似文献   

6.
通过采用犏牛、牦牛犊牛培育技术结合设施化养殖技术,研究不同的饲养方式对犏牛、牦牛生长发育、增重效果及屠宰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犊牛培育技术,6月龄犏牛公犊牛和牦牛公犊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体重也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采用设施化养殖技术,犏牛设施组的总增重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牦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牦牛设施组、犏牛对照组和犏牛设施组的总增重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牦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犏牛设施组胴体重及净肉重分别为138.27±3.17kg和113.29±2.87kg,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58.47%和47.91%,犏牛设施组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高于犏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牦牛设施组胴体重及净肉重分别为99.09±2.35kg和79.83±1.91kg,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57.46%和46.29%,与牦牛对照组和犏牛对照组相比,牦牛设施组和犏牛设施组的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高于牦牛对照组和犏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采用犏牛、牦牛犊牛培育技术结合设施化养殖技术,犏牛、牦牛的生长发育速度显著提高,总增重、日增重、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高于传统放牧条件下的犏牛和牦牛。  相似文献   

7.
<正>为了解青海省牛结核病流行情况,确保供应城镇奶源的安全。有学者对青海地区部分县城的牦牛结核病流行情况做调查汇总,采用PPD皮内变态反应法监测的牦牛中,检出阳性牛阳性率达2%。而且,汇总各方数据调查,近些年随防控意识到增强,青海地区牦牛结核病感染率逐渐降低。尤其,在2009-2015年这段时间,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但是,考虑到此病的危害性,科学防治此病仍然不能忘。文章就综合防治牛结核病的调研做要点阐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青海一些地区,尤其是青南地区放牧的牦牛群中流行着一种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由于该病流行面积逐年扩大,发病和死亡的牦牛逐年增多,给畜牧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我们应用免疫扩散试验,在有上述疾病流行地区的牦牛中首次发现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1.待检血清:系在青海省泽库县多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不同繁殖体况的母牦牛采取不同程度的补饲方案,研究补饲对母牦牛同期发情处理后发情和受胎的影响,从而探讨环湖地区牦牛繁殖率低下的形成机理及解决方案。试验选用青海省环湖地区3~10岁营养体况相近的受体母牦牛352头,按试验要求随机将青年牛、经产牛分为3组,分别补饲0,0.5,1.0 kg饲料,补饲时间为3个月,补饲结束后实施同期发情试验和定时授精,授精后40~60 d采用直肠检查法检查受胎情况。结果表明:补饲前与补饲后相比青年牛、经产牛营养状况差异显著(P<0.05),不同卵巢机能状态对母牦牛的发情率和受胎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补饲Ⅱ组和补饲Ⅰ组青年牛、经产牛的发情率和受胎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补饲Ⅱ组与补饲Ⅰ组青年牛、经产牛同期发情处理后的发情率和受胎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母牦牛体内营养储备状况是制约牦牛繁殖率的关键因素,在传统的放牧条件下通过适度补饲能够改善母牦牛的繁殖体况和卵巢机能状态,可明显提高母牦牛的发情率和受胎率。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青藏高原地区牦牛沙门氏菌(SE)感染情况,本研究采用ELISA双抗原夹心法,对2012~2021年采集自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的1907份牦牛血清样品进行SE抗原检测。结果显示:1907份牦牛血清中检测出SE抗原总阳性率为22.55%(430/1907),西藏地区牦牛SE阳性率与其他地区相比较高;2012~2021年青藏高原地区牦牛血清SE抗原年阳性率分别为7.35%、46.02%、15.31%、17.68%、8.79%、19.84%、6.04%、23.64%、14.81%、39.69%;牦牛在不同海拔感染SE的阳性率分别为13.67%(2900~3400 m)、14.61%(3400~3900 m)、28.62%(3900~4400 m)、34.72%(4400 m以上);犊牛感染SE阳性率(33.33%)低于成年牦牛(40.91%);不同性别牦牛感染SE平均阳性率分别为公(23.67%)、母(21.68%);4省牦牛感染SE阳性率分别为西藏(25.88%)、青海(13.50%)、甘肃(13.33%)、四川(1.89%)。本研究结果可为了解青藏高原地区牦牛沙门氏菌病的流行情况...  相似文献   

11.
从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祁连县和黄南州尖扎县等地采集放牧牦牛粪便587份,舍饲牛粪便70份,用蔗糖漂浮法进行球虫卵囊检查,并对不同年龄段放牧牦牛的球虫感染率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放牧牦牛粪便中球虫卵囊阳性率为52.81%(310/587),舍饲牛粪便中球虫卵囊阳性率为84.29%(59/70),舍饲牛球虫感染率明显高于放牧牛(P0.05)。调查中发现放牧牦牛和舍饲牛感染13种艾美尔球虫,其中牛型球虫(Eimeria bovis),加拿大球虫(E.canadensis),奥博艾美耳球虫(E.auburnensis),椭圆球虫(E.ellipsoidalis)和邱氏球虫(E.zuernii)为主要虫种,均有很强的致病性。不同年龄段放牧牦牛中,3月龄牦牛的球虫感染率最高,达79.22%;1月龄牦牛的感染率最低,为17.72%。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寻找通过营养调控缓解牦牛僵牛氧化和免疫应激,促进牦牛僵牛生长的方法。按小于同龄同品种牦牛群体平均体重1.5倍标准差的标准选取1周岁青海高原型牦牛僵牛40头和正常牦牛10头,按体重将40头牦牛僵牛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僵牛放牧组、精补组、半胱胺组(补饲精料同时添加80 mg/kg BW半胱胺)、酵母组(补饲精料同时添加0.3%活性干酵母),正常牛设为正常牛放牧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牛。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与放牧僵牛组相比,精补组、半胱胺组、酵母组可显著提高僵牛体尺指标(P0.05)。2)精补组血液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僵牛放牧组(P0.05),血液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僵牛放牧组(P0.05)。3)在第1天,正常牛放牧组血浆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4组(P0.05),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在第60天,半胱胺组和酵母组僵牛血浆中MDA含量显著低于第1天(P0.05),且显著低于僵牛放牧组(P0.05),血浆T-SOD活性、T-AOC显著高于第1天(P0.05),且显著高于僵牛放牧组(P0.05);酵母组血浆GSH-Px含量显著高于第1天(P0.05),且显著高于僵牛放牧组(P0.05)。4)在第1天,正常牛放牧组血浆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4个组(P0.05)。第60天,精补组血浆Ig G含量显著高于第1天(P0.05),且显著高于僵牛放牧组(P0.05);半胱胺组血浆IgA含量显著高于第1天(P0.05),且显著高于僵牛放牧组(P0.05);酵母组的血浆IgA和IgG的含量显著高于第1天(P0.05),且显著高于僵牛放牧组(P0.05)。结果提示,补饲精料及精料中添加80 mg/kg BW半胱胺或0.3%活性干酵母可提高牦牛僵牛抗氧化和免疫能力,促进僵牛补偿生长,其中补饲精料同时添加0.3%活性干酵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该文主要研究了尿素糖浆营养舔砖对放牧牦牛和藏羊的补饲效果,通过连续2个月的试验,表明尿素糖浆营养舔砖能减少牦牛和藏羊的体重消耗,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性显著(P<0.05),在牦牛和藏羊放牧养殖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比较分析青海天峻、甘肃甘南、甘肃天祝牦牛乳中脂肪酶(LPL)及淀粉酶(AMS)活性,试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采自青海天峻、甘肃甘南各30份牦牛乳以及天祝抓喜秀龙乡红疙瘩村、岱乾村和碳山岭镇四台沟村的90份牦牛乳中的LPL及AMS活性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天祝牦牛乳中LPL活性与甘南地区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青海天峻地区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甘肃天祝牦牛乳中AMS活性与青海天峻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与甘南地区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而天祝3个地区之间牦牛乳中LPL、AMS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不同胎次对牦牛乳中LPL及AMS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地点对牦牛乳中LPL、AMS活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探讨冷季不同饲养方式———放牧与舍饲对大通牦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牦牛冷季育肥和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选取30头体重[(213.50±13.12) kg]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2岁大通公牦牛,随机分为放牧组与舍饲组,每组15头。放牧组牦牛为传统放牧方式,舍饲组牦牛为舍饲全混合日粮(TMR)。预试期15 d,正试期190 d。试验结束后测定2组牦牛的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结果显示:1)饲养方式显著影响了牦牛的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P<0.05)。与放牧组相比,舍饲组牦牛的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分别增加了22.93%和63.46%(P<0.05)。2)饲养方式显著影响了牦牛的瘤胃发酵参数(P<0.05)。与放牧组相比,舍饲组牦牛的瘤胃液pH和乙酸/丙酸分别降低了5.61%和24.09%(P<0.05),瘤胃液氨态氮、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和戊酸含量分别增加了54.07%、15.65%、13.85%、98.61%、32.35%、88.60%和68.12%(P<0.05)。3)饲养方式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牦牛皮蝇蛆病是放牧区主要寄生虫病之一,是由皮蝇属幼虫寄生于牛背皮下组织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疾病,同时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牛一旦感染该种寄生虫病,将会严重影响到正常生长发育,使得畜产品质量下降,甚至引起牛出现死亡。青海省大通县是典型的牧区,该地区牦牛养殖模式主要以放牧养殖为主,牦牛皮蝇蛆病危害严重。为了了解大通县牦牛皮蝇蛆病流行现状,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的3月和5月就本地区牦牛皮蝇蛆病防治情况开展了调查。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青海和甘肃地区奶牛养殖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基因型分布状况,本研究对来自该两个地区的210份奶样进行了S.aureus的分离与鉴定,利用凝固酶基因(Coa)扩增和限制性内切酶AluⅠ酶切方法对所有分离株进行了凝固酶多态性分型。并对不同凝固酶基因型的S.aureus进行了白细胞毒素F (LukF)、白细胞毒素S (LukS)、α溶血素(α-hemolysin)、β溶血素(β-hemolysin)等主要致病因子检测。结果显示,共分离鉴定出35株S.aureus (青海13株,甘肃22株),所有分离株均能够扩增出Coa基因片段,并有5种PCR分型结果(本文简称PCR1~PCR5型),其中PCR 1、4和5型只有1种亚型,而PCR 2型有3种亚型,PCR 3型有2种亚型。PCR3型是青海(6/13)和甘肃地区(8/22)主要流行的基因型。致病因子检测结果显示,所有分离株均携带致病因子LukS和α溶血素;致病因子LukF和β溶血素检出率也很高,分别是30株(85.7%)和31株(88.6%)。β溶血素基因在甘肃地区检出率为95.5%(21/22),青海地区检出率为76.9%(10/13),致病因子LukF在甘肃地区检出率为91.0%(20/22),青海地区检出率为76.9%(10/13),且在各基因型中均有分布,甘肃地区S.aureus致病因子LukF和β溶血素检出率高于青海地区。本研究首次对青海和甘肃地区致奶牛乳房炎S.aureus进行了鉴定分析,为这两个地区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西藏和四川红原地区牦牛支原体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在2012年间采自西藏273份和四川红原地区的248份牦牛血清进行牛支原体抗体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西藏牦牛支原体阳性率为44.32%(121/273);四川红原牦牛支原体阳性率为50.81%(126/248)。统计数据表明西藏和四川红原牦牛群中存在支原体感染。该研究旨在摸清西藏和四川红原牦牛群的支原体感染情况,为制定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调查新疆部分牧场自然放牧牦牛感染双芽巴贝斯虫及蠕虫的种类、感染率和危害,采用病原学常规方法和免疫学方法 (间接ELISA试剂盒),对巴音布鲁克和104团三分场的210头牦牛进行了双芽巴贝斯虫病及蠕虫感染流行情况的调查。结果:巴音布鲁克地区牦牛双芽巴贝斯虫的阳性率为18.68%(17/91),而蠕虫感染率为46.15%(42/91);乌市104团三分牧场牦牛双芽巴贝斯虫的阳性率为19.33%(23/119),而其蠕虫感染率为81.51%(97/119)。结果说明在被检样品来源区的牛类动物均感染双芽巴贝斯虫和蠕虫,应该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20.
西藏牦牛牛支原体感染的血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近年来西藏各地牦牛牛支原体的感染情况,本试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2017年采集的436份牦牛血清进行了牛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本次检测的平均阳性率为46.10%(201/436),其中林芝血清抗体阳性率为42.96%(17/27);昌都血清抗体阳性率为46.81%(44/94);拉萨血清抗体阳性率为55.26%(21/38);日喀则血清抗体阳性率为47.83%(44/92);阿里血清抗体阳性率为55.43%(51/92);那曲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5.64%(20/78);山南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6.67%(4/15)。七个地区中阳性率由高到低分别为:林芝(62.96%)、阿里(55.43%)、拉萨(55.26%)、日喀则(47.83%)、昌都(46.81%%)、山南(26.67%)、那曲(25.64%)。结果表明,目前西藏牦牛牛支原体感染状况不容乐观,且各地之间感染率有较大差异,相关部门应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