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李莉 《杂交水稻》2022,(S1):319-320
<正>我叫李莉,是袁老师的学生,也是袁老师的科研助手,主要从事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研究。2006年5月2日,我第一次见到袁老师,是在湖南省农科院杂优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简称,下同)的办公楼里。那时,马上就要硕士毕业的我,正在到处投简历找工作。进到杂优中心办公楼,也是想去人事处问问情况。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袁老师正好迎面走来,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在书本上、在电视上才能见到的袁隆平院士。还没有回过神来,袁老师就亲切地问我: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在我省大面积推广以来,为我省粮食增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从全省的情况看,杂交水稻生产的发展不够平衡,为了进一步发掘杂交水稻增产潜力,加快我省粮食生产发展的速度,本文着重对我省杂交水稻生产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回顾与研讨。 (一)我省杂交水稻生产的回顾杂交水稻从1974年开始在我省试种,到1977年全省九个地、市种植面积达240.96万亩:1978年全省发展到800万亩,占稻谷播种面积2533.7万亩的31.51%:平均亩产262公斤,比年报稻谷亩产239.5公斤,高22.5  相似文献   

3.
夏胜平 《杂交水稻》2022,(S1):236-238
<正>2021年5月22日,我们敬爱的袁隆平老师与世长辞。袁老师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事业,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逝世,是我国和世界农业科学事业的重大损失,对此我们深感悲痛。我与袁老师交往长达35年,袁老师出生于1930年,我出生于1958年,年龄上相差一代,可谓忘年之交。但由于事业和志趣的交融,  相似文献   

4.
邓华凤 《杂交水稻》2022,(S1):227-231
<正>袁隆平老师从1960年7月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开始,到2021年5月仙逝,从事杂交水稻研究60余年,恩师的人生历程就是一部杂交水稻发展史。杂交水稻大概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两系法和超级杂交稻,俗称杂交水稻的“三大战役”。我有幸跟随袁老师参与了第二、三大战役,从一位杂交水稻小兵成长为杂交水稻名将。回顾这段历史,再现恩师的创新故事和人格魅力,为弘扬和传承杂交水稻文化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5.
廖翠猛 《杂交水稻》2022,(S1):213-215
<正>2021年3月16日,突然收到袁老师病重住院的消息,我当晚就登上了前往三亚的航班,根据安排我只能到次日才能去陪护袁老师。白天,我心不在焉地走在试验田里,前所未有的焦虑使我根本无法静心工作。终于熬到晚上,进到病房看到他,老师时而清醒、时而意识模糊,模糊时分不清白天和晚上。我整晚陪护着他,清醒时喂他爱吃的苹果和蛋卷,精神比较好时还会跟他聊天。他跟我聊得最多的是他最关心的第三代杂交水稻,也聊他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  相似文献   

6.
唐文帮 《杂交水稻》2022,(S1):260-261
<正>袁老师离开我们半年多了,我一直很难释怀。今天,我怀着一颗至诚至敬之心,深切缅怀袁老师,感恩袁老师的谆谆教诲。让我们一起缅怀袁老师,学习袁隆平的高贵精神品格,化悲痛为力量,继承遗志,薪火相传。一、我与袁老师的认识与相知最初对袁老师的了解来自教科书,“杂交水稻之父”的头衔如雷贯耳。大学,我选择了学农,就读于湖南农学院(今湖南农业大学)。  相似文献   

7.
谭毅挺 《杂交水稻》2022,(S1):167-171
<正>“这首歌是弘一法师李叔同写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师去世的日子里,网络上悼念袁老师的视频如雪片,不少视频的配乐是李叔同的《送别》。听到这首歌,我不禁泪水涌下,因为我曾经听敬爱的袁老师亲口唱过这首歌。1983年到安江农校采访袁老师时,跟他聊到了刚刚上映的电影《城南旧事》,我说电影中的《送别》太好听了。袁老师说:“那可是我们青少年时代的歌哟,  相似文献   

8.
柏斌 《杂交水稻》2022,(S1):304-306
<正>1960年,一株“鹤立鸡群”特异稻株的发现,开启了袁隆平先生半个多世纪的创新研究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袁隆平先生领导的杂交水稻科研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绿色神话,从提出“水稻雄性不孕性”概念,到三系法杂交水稻的成功配套,到两系法杂交稻的重大创新,再到超级稻高产攻关目标的一步步实现,每一次突破都延续着袁先生在杂交水稻领域中的创新成就和国际领先地位。任何一项成就都不是轻而易举取得的,袁院士之所以能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高尚品质。2009年,我有幸就读袁院士学生邓启云的研究生,借此机缘目睹了袁老师高超的学术造诣及其闪耀的人格魅力,我的导师根据袁院士对他多年的悉心传授、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路子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州市是浙江省杂交水稻主栽地之一,杂交晚稻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1万多公顷,占晚稻面积的86%左右,占全省晚杂面积的20%,杂交早稻种植面积居浙江省各地市首位。建立稳定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对发展本市的粮食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市杂交水稻制种最高面积曾发展到2700多公顷,生产杂交水稻种子223万公斤,种子自给有余,还向外地供种。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由于制种的比较效益较低,农民的制种积极性下降,原有的一些制种基地纷纷解体,导致制种面积大滑坡。低谷时全市制种面积仅170hm2,总产种子32.98万公…  相似文献   

10.
黄培劲 《杂交水稻》2022,(S1):66-68
<正>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于我而言,是个最黑暗的时刻,敬爱的袁隆平老师与世长辞!每每想起老师对我的栽培、提携,我都会感激涕零,往事言犹在耳,历历在目。一、“这个成果,我亲自给你鉴定!”初次得见袁隆平老师是在1992年1月13日,袁老师正主持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国际水稻无融合生殖会议。彼时的我,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并总结出一套能够有效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方法。在此次国际会议召开的前一天,袁老师从助手冯玉秋先生处获悉,我有方法能够大幅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产量,于是让我13号来长沙汇报。当天中午一见面,袁老师就对我说,“给你半个小时,你把这个事情讲清楚”。我汇报了20分钟,袁老师听后非常高兴,“啪”的一声,用力拍了一下大腿,手上的烟灰都散落在裤子上,大声说:“这个成果,我亲自给你鉴定!”然后接着说,“今年4月份,  相似文献   

11.
邝翡婷 《杂交水稻》2022,(S1):36-37
<正>袁隆平老师在科研上的特点是会在一个目标实现之后,马上给自己安排下一个奋斗目标。当年“两系杂交水稻”刚拿到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时,袁老师就宣布了“老骥伏枥,再攀高峰”的新目标——“种三产四”“每公顷产16吨”“亩产3 000斤”等。哪怕在海南摔伤后,他还在挂念着如何用“第三代”杂交稻去实现“亩产3 000斤”的目标,并安排部署如何推动“第三代”杂交稻产业化。能参与到“第三代”项目组,是我职业生涯中最荣幸的事情。2011年初,还在读研一的我突然被导师李新奇老师叫去讨论“第三代”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安排我向袁老师汇报。虽然当时已经在湖南省农科院待了小半年,在院子里也时常遇到袁老师,但独立向袁老师作学术讨论报告,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12.
1990年杂交稻的面积达2.3.892亿亩。过去推广较慢的省,近年快马加鞭;发展快的省又更上一层楼;南方杂交粳稻经过努力,己走出困境;北方杂交稻虽面临徘徊下降形势,也出现了新曙光。 1990年粮食总产虽已过4200亿公斤,但本世纪末总产要达5600亿公斤,“八五”末达4500亿公斤。为实现上述目标,杂交水稻1991年要发展到2. 5亿亩,1995年达2.8亿亩。当前的问题是:杂交稻种子积压多,需妥善解决;要处理好三系法、两系法育种的关系,长江流域缺乏更新组合;早稻组合的熟期及适应性还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13.
杂交水稻制种的产量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在供过于求时,种子积压到第二年,发芽率大大降低而造成损失。本试验即为解决种子积压而设计,也试图为农户少量种子贮藏找到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1988年湖南农科院湘西基点会同永顺县塔卧区公所和塔卧区农技站,在全区推广水稻综合高产栽培技术,並在塔卧镇进行杂交中稻大面积高产示范,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全镇共插中稻10491亩,其中杂交水稻10054亩,由于春夏两季遭受罕见的连续干旱,造成部分天水田枯死失收,实际收获面积10 055亩,共收稻谷427.7万公斤,平均亩产稻谷425.4公斤,总产创历史最高纪录,亩产也第一次跨过了400公斤大关。  相似文献   

15.
2021年5月22日,恩师袁隆平先生仙逝,我的心情无比沉重.我跟随恩师从事杂交水稻工作已有37年,桩桩往事萦绕心头,恩师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作为袁老师的学生和助手,我承蒙师恩厚重如山;作为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的带头人之一,我从恩师身上学到很多,例如,奉献、创新、务实、协作、爱国等精神,这些都使我受益终身.其中,恩师的...  相似文献   

16.
邢俊杰 《杂交水稻》2022,(S1):300-301
<正>我攻读福建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期间,就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开始毕业论文研究工作。硕士毕业之后,我入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正式开始了我的科研生涯,也开始了我与袁隆平院士的师徒之情。心怀崇敬,参加工作2005年硕士毕业的时候,我在人生路口的第一个重要节点,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留下来从事水稻科学研究,这对于一个来自北方(山东烟台)、从未见过水稻的人来说,可谓艰难;另外一个是回老家地方教育局,从事一份稳定的工作,我基本可以想象到自己的大概蓝图。我基于对袁老师的崇敬之心,感觉从事科研领域也应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我国粮食增产的宏伟目标,到1990年要求年产粮食4500亿公斤,本世纪末达到5000亿公斤。为实现这个目标,我省也相应作出了粮食的增产规划,到1990年要求年产粮食280亿公斤,本世纪末达到315~325亿公斤,分别要比1987年,提高10%和24~27%。实现上述粮食增产指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水稻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89年我县杂交水稻制种,全县实收面积5200亩,亩产种子112.2160万公斤,平均亩产215.8公斤。其中早熟组合面积432亩,亩产165.2公斤,中熟组合面积3171.4亩,亩产231.6公斤,迟熟组合面积1597亩,亩产198.1公斤。比历史上最好的1988年亩产214.6公斤亩增1.2公斤,并出现亩产225公斤的乡  相似文献   

19.
随着杂交粳稻的迅速推广,1984年我镇5.万亩水稻实现杂交化,平均亩产623.5公斤,跃为全市水稻单产之冠;制种面积2.2万亩,平均亩产297.6公斤,保证了镇内用种并支援了省内外用种单位。 一、现有组合亲本的主要特性 我地推广的杂交组合主要是黎优57和秀优57。恢复系C57全生育期170天  相似文献   

20.
漳州地区杂交水稻制种产量,1987年,虽由亩产40多公斤提高到85公斤,但仍低于全省平均96.5公斤和全国平均亩产128公斤的水平。制种产量不高不稳,制种面积逐年减少,1987年由原来上万多亩制种田下降至2000亩左右。每年都要向外省调进10—150万公斤种子,影响了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当前解决高产和高纯度的制种技术对促进杂交水稻进一步发展十分必要。本文着重对闽南杂交稻制种技术问题作若干探讨。一、杂交稻制种最适宜的抽穗扬花期气候在日平均温度27——28℃,相对湿度70—80%。日照充足。根据漳州市气象台1977—1987年十一年气象资料统计,漳州市平原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