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前 《杂交水稻》2022,(S1):307-308
<正>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先生与世长辞。噩耗传来,我们心里非常悲痛。我本人在年轻时就认识了袁隆平先生,接受过袁老师的很多指点,袁先生经常鼓励我们创新,贵在创新是他的精神,也是他一辈子所做的事情。“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这种大国基石,正是袁隆平这样的前辈们努力付出的成果,使我们终于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他们的功绩将永留青史。  相似文献   

2.
陈丽娟 《杂交水稻》2022,(S1):119-122
<正>袁隆平先生与云南结缘,已有半个世纪之久。自20世纪70年代起,袁先生的足迹便印在了云南的山山水水之上。他不仅震撼于哈尼梯田的秀美与壮丽,更称赞说:“彩云之南有两个天堂:一个是香格里拉,另一个是种水稻的天堂——永胜涛源。”数十年间,袁先生先后多次到云南,关注云南农业大学的发展,对滇型杂交水稻育种工作的推进给予支持,与云南结下了深厚的稻之缘。岁月悠悠,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在“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之际,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他。  相似文献   

3.
马国辉 《杂交水稻》2022,(S1):257-259
<正>我来自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袁隆平先生身边工作相处了34年,有幸见证了他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科研奇迹。袁隆平先生从安江农校的一名作物育种学和俄语教师,一路走来,成为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事业的国际大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研究杂交水稻,他用一粒种子改变着这个世界!为了更好地向袁隆平先生学习,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解读袁隆平先生的科技创新精神,以继承先生的遗志。  相似文献   

4.
李平  李仕贵 《杂交水稻》2022,(S1):108-111
<正>他是“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功勋科学家。他永葆创新活力,引领中国乃至世界杂交水稻研究半个多世纪。他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来鼓励年轻人敢于创新。“Rice is life”,这里可译成“水稻就是他的生命”。如今,他带着光荣与梦想乘风而去,与天上的“袁隆平星”合体,继续照耀杂交水稻人负重前行,完成他的未竟事业。2021年5月23日,四川电视台为袁隆平老师做了一个专题节目,邀请我们讲述袁老的四川情结。其实以我们这些晚辈的阅历,根本无法历数袁老对四川杂交水稻的贡献,这里只能记述一些点滴,权作纪念。  相似文献   

5.
<正>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与世长辞,举国同悲。袁隆平院士去世后,在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门前的阶梯上,摆满了师生们向袁隆平院士吊唁的鲜花。袁老逝世第七天,武汉大学举办袁隆平院士追思会,缅怀国士,寄托哀思,传承精神,砥砺前行。武汉大学与袁隆平院士的不解之缘,还要从朱英国院士说起。一、缘起杂交水稻,共同推动杂交水稻研究上世纪70年代初,国家科委把杂交水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织全国协作攻关。袁隆平将“野败”材料分发到全国10多个省、市的30多个科研单位,武汉大学正是其中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作为湖北三系杂交水稻协作组组长,与袁隆平很早就认识,两人亦师亦友,经常一起开会、交流、学习,共同研究技术难题。由此,武汉大学与袁隆平院士和杂交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6.
甘建华 《杂交水稻》2022,(S1):198-199
<正>转眼间就是深冬了,屈指数来,离袁隆平院士谢世又是半年,其追思会暨骨灰安葬仪式今天(按:2021年10月15日)在长沙举行。这位“毕生的追求就是要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老人,虽然肉身已经离开我们,但他牵挂的杂交水稻事业仍在赓续向前,捷讯频传。一个月前,在衡南县云集街道清竹村,由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 500公斤大关,再创水稻单产纪录。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中国大地,袁隆平团队不断探索,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了一颗定心丸。我曾有幸见过一次袁隆平院士,但对他的热爱和熟悉程度,与千千万万的“袁粉”无异。  相似文献   

7.
黄培劲 《杂交水稻》2022,(S1):66-68
<正>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于我而言,是个最黑暗的时刻,敬爱的袁隆平老师与世长辞!每每想起老师对我的栽培、提携,我都会感激涕零,往事言犹在耳,历历在目。一、“这个成果,我亲自给你鉴定!”初次得见袁隆平老师是在1992年1月13日,袁老师正主持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国际水稻无融合生殖会议。彼时的我,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并总结出一套能够有效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方法。在此次国际会议召开的前一天,袁老师从助手冯玉秋先生处获悉,我有方法能够大幅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产量,于是让我13号来长沙汇报。当天中午一见面,袁老师就对我说,“给你半个小时,你把这个事情讲清楚”。我汇报了20分钟,袁老师听后非常高兴,“啪”的一声,用力拍了一下大腿,手上的烟灰都散落在裤子上,大声说:“这个成果,我亲自给你鉴定!”然后接着说,“今年4月份,  相似文献   

8.
廖伏明 《杂交水稻》2022,(S1):274-278
<正>2021年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对中国乃至世界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建立的丰功伟绩以及铸就的宝贵精神品格,必将世代相传、永留人间!他用一生追求“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科学成就。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常硕其 《杂交水稻》2022,(S1):298-299
<正>第一次见到袁隆平院士是在湖南农大念本科时,袁老来学校给全校师生做了一场关于杂交水稻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通过聆听报告,我更深入地了解到袁老做科研的执着追求,见识到袁老回答问题时的机智与深邃。2001年秋季,我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二楼学术报告厅听报告,由于我到会较迟,就在报告厅倒数第三排左侧就座,当报告进行到十分钟时,木质长椅的另一头飘来一缕淡淡的香烟味,我抬眼望去,只见长椅另一头坐着一位身着浅灰色衣服,精神矍铄的老人,手指间还夹着一支香烟,眼睛紧紧地盯着报告显示屏。“天啊!这不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吗!”又一次见到袁院士,让我感到既幸运,又幸福。  相似文献   

10.
袁隆平思路与杂交水稻的产生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30年来袁隆平先生在杂交水稻领域方面的思路,在袁的思路指引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相似文献   

11.
熊穆葛 《杂交水稻》2022,(S1):164-166
<正>湘水河畔传噩耗,马坡岭上失亲人。公元2021年5月22日,世界著名农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星城长沙与世长辞。巨星陨落,人们痛心。三湘大地,哀嚎动天。芙蓉国里,泪如倾盆。人们深情呼唤:“袁院士,您别走!”“袁爷爷,我爱您!”……袁隆平走了,真的走了,永远地走了。但袁隆平的音容笑貌及其高贵品质和崇高风范永留人间。袁隆平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近日在参加辽宁省农科院建院50年庆典时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袁隆平指出:“杂交水稻育种的突破,使困扰中国几千年的粮食问题基本破解,下一步的任务是要在确保粮食高产的前提下提高质量。”70多岁的袁隆平正与其他专家一道,  相似文献   

13.
<正>1999年春,袁隆平院士与我初次会面于长沙,开展湘港合作研究,由此杂交水稻遍国际的心愿达至香江。值袁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翻看他91年人生旅途中,足迹香江22年的一程,重温我们集传统育种智慧及现代生物科技攻关杂交水稻的研究、两地交流、他载誉香港及我们因稻结谊,亦师亦友的难忘往事。  相似文献   

14.
杨耀松 《杂交水稻》2022,(S1):270-273
<正>从2014年12月起,我有幸担任袁隆平院士的秘书,近7年的朝夕相处,我感受最深的是袁隆平院士终生心怀“让天下苍生吃饱饭”的伟大理想以及毕生追求“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伟大实践。一、禾下乘凉梦所谓“禾下乘凉梦”,就是不断追求水稻高产、高产、更高产的梦想。我曾亲耳听袁隆平说过,“禾下乘凉梦”是他真正做过的一个梦,  相似文献   

15.
谭毅挺 《杂交水稻》2022,(S1):167-171
<正>“这首歌是弘一法师李叔同写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师去世的日子里,网络上悼念袁老师的视频如雪片,不少视频的配乐是李叔同的《送别》。听到这首歌,我不禁泪水涌下,因为我曾经听敬爱的袁老师亲口唱过这首歌。1983年到安江农校采访袁老师时,跟他聊到了刚刚上映的电影《城南旧事》,我说电影中的《送别》太好听了。袁老师说:“那可是我们青少年时代的歌哟,  相似文献   

16.
邓华凤 《杂交水稻》2022,(S1):227-231
<正>袁隆平老师从1960年7月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开始,到2021年5月仙逝,从事杂交水稻研究60余年,恩师的人生历程就是一部杂交水稻发展史。杂交水稻大概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两系法和超级杂交稻,俗称杂交水稻的“三大战役”。我有幸跟随袁老师参与了第二、三大战役,从一位杂交水稻小兵成长为杂交水稻名将。回顾这段历史,再现恩师的创新故事和人格魅力,为弘扬和传承杂交水稻文化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17.
青先国 《杂交水稻》2022,(S1):137-138
<正>倍受人们尊敬的袁隆平院士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崇高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巨星陨落,我一度满目悲伤。2005年,经袁隆平院士要求,湖南省委研究决定调我到他身边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当他的助手,为他服务,经常得到了他的教诲和帮助,他是我的良师益友。回忆在袁隆平院士身边工作服务的几年,倍感伟人功德无量。  相似文献   

18.
正2021年5月22日,恩师袁隆平先生仙逝,我的心情无比沉重。我跟随恩师从事杂交水稻工作已有37年,桩桩往事萦绕心头,恩师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作为袁老师的学生和助手,我承蒙师恩厚重如山;作为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的带头人之一,我从恩师身上学到很多,例如,奉献、创新、务实、协作、爱国等精神,这些都使我受益终身。其中,恩师的创新精神对我影响最深,带给我许多有益的改变。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是袁隆平创新精神的有力注脚。  相似文献   

19.
彭既明 《杂交水稻》2022,(S1):286-294
<正>师傅袁隆平院士辞世半年多了,其间有多家媒体找我约稿,撰写对院士的回忆,只因没法从他老人家的离开中回过神来,一律委婉拒绝。明天已是《杂交水稻》杂志“纪念袁隆平院士专刊征稿”截稿日期,不得已坐到电脑前,从恍惚的心情中,整理对师傅——我一生追随的伟大导师的回忆。我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应届高中毕业考上的大学,1981年12月参加工作,在基层工作10多年,一直从事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与技术推广工作。1997年,作为我国第一批公开考评的公派留学生,前往泰国农业大学深造。1999年6月学成回国,从7月开始一直在袁隆平院士身边工作,整整21年11个月。  相似文献   

20.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近日在参加辽宁省农科院建院50年庆典时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袁隆平指出:“杂交水稻育种的突破,使困扰中国几千年的粮食问题基本破解,下一步的任务是要在确保粮食高产的前提下提高质量。”70多岁的袁隆平正与其他专家一道,致力于杂交稻产量900kg/667m^2的科技攻关。从2000年到2004年短短几年间,以他为首的中国科学家便接连攻克了杂交稻产量700kg/667m^2和800kg/667m^2两个大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