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为研究昆明市城市森林常见树种对大气氟化物的吸收净化作用的年内季节性动态变化,应用直接采样和统计分析方法,对选定的树种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华山松Pinus armandii、圆柏Sabina chinensis在4个季节中对大气氟化物的吸收作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植物叶片中的氟化物主要来自于大气中,并且与大气氟化物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970~0.999(P0.05)之间。大气中氟化物含量的季节性变化由高到低依次是:冬季(58μg·dm-2d-1)春季(47μg·dm-2d-1)秋季(31μg·dm-2d-1)夏季(26μg·dm-2d-1),出现的最高浓度值是最低浓度值的2.23倍。(2)春季、夏季、冬季植物叶片中氟化物含量由高到低依次均为:蓝桉圆柏华山松云南松;而秋季植物叶片中氟化物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蓝桉云南松华山松圆柏。春季到夏季、秋季到冬季过程中,叶片中氟化物积累量由高到低依次均为:蓝桉圆柏华山松云南松;夏季到秋季过程中则为:云南松华山松蓝桉圆柏。(3)大气氟化物浓度与叶片中的氟化物含量具有一元线性关系。随着季节变化,华山松对氟化物最为敏感,春季和秋季,华山松叶片的氟含量与大气氟化物含量的相关性最高;夏季为圆柏和华山松;冬季为蓝桉。在土壤生境相同的条件下,两者的相关性越高,就能更准确的指示大气氟化物浓度变化的高低,准确地评价大气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2.
采用人工控制土壤水分的方法,测定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祁连圆柏苗木的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分析祁连圆柏在不同土壤含水量和光照条件下光合生理响应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祁连圆柏的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均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光合有效辐射在400-2 000μmol/(m~2·s)范围内,祁连圆柏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均呈现最高值。土壤水分含量在17.04%、15.54%和11.77%时,祁连圆柏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达到最高值,土壤含水量11.7%-17.04%是祁连圆柏生长最适宜的土壤水分区间。  相似文献   

3.
以广西南宁市的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为材料,对罗汉松雌雄植株叶片部分生理指标在不同生长季节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测的各项生理指标在4个生长季节中均产生变化。雌株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秋季和冬季均高于雄株,在春季则低于雄株;雌株叶片中的脯氨酸含量在秋季和冬季显著小于雄株,但在春季显著高于雄株;除夏季外,雌株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在其他3个季节均显著高于雄株,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各季节基本表现出小于雄株;雌株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在春、夏和冬季,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在春、秋和冬季均高于雄株叶片。综合分析表明,在反映同化能力和营养物质贮藏的指标上雌株高于雄株,而常用适应性指标表现为雄株优于雌株。研究结果可为罗汉松目标植株在非繁殖季节的选择、应用及抚育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降低祁连圆柏采种林树高和提高产种能力,于2015年,在祁连山东段北麓天祝藏族自治县石门镇小石门沟对20年生祁连圆柏人工采种林进行皆伐更新,探讨不同采伐季节和伐桩高度组合对伐桩萌生植株的再生能力、树高、冠幅、产种量和种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祁连圆柏采伐更新后,伐桩易萌生枝条形成新的植株,植株树高降低,结果株率和单枝结果能力提高,生产的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和播种后幼苗生长量均高于对照(天然植株)。不同采伐季节和伐桩高度正交组合中,春季采伐+伐桩高度50 cm的综合效果最佳,5年生伐桩再生植株结果株率、单枝产果量、千粒重、发芽率、幼苗高、针叶数分别为88.30%、2.78 kg、121.56 g、60.30%、11.29 cm、9.80个·株~(-1),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28.05%、73.75%、28.61%、70.48%、54.45%、34.43%;株高仅1.38 m,较对照降低81.07%。研究结果可在祁连圆柏采种林矮化培育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分析测定不同季节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地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理化性质,并分析其季节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数量以细菌居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细菌数量和总微生物数量在不同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冬季最大,夏季次之,春季和秋季最小。不同季节放线菌数量的排序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真菌数量在不同季节间差异不大。自冬季开始至第二年秋季,土壤含水量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土壤pH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不同季节间差异不大。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春季最高,夏季和冬季次之,秋季最低。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以春季最高,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夏季最高,全钾含量以秋季最高。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土壤磷和钾元素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可在春季施肥时适当补充磷肥和钾肥来促进林木生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氮(N)、磷(P)和钾(K)施肥量和施肥方式影响闽楠叶片光合特性、内含物含量,酶活性及植株养分吸收量,揭示施肥调控光合碳固定机制,为闽楠壮苗培育和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3414”田间试验方法,分析不同N、P和K施肥处理对闽楠幼苗光合色素含量、光合作用参数、叶片内含物及相应酶活性的影响;通过极差分析,筛选最佳的氮磷钾施肥方式;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构建施肥调控光合碳固定途径。【结果】1) N、P、K施肥提高闽楠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蒸腾和水分利用能力,抑制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提高叶片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进而提高叶片淀粉含量,促进碳固定。在光合碳固定中,叶片酸性磷酸酶、水分利用效率和淀粉含量是调控的关键点。2) N元素增强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叶绿素a含量,增强水分利用效率,促进碳固定。3) P元素提高叶绿素b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保护细胞完整性,提高碳同化效率,但对于光合产物碳代谢无显著影响。4) K元素提高叶绿素a和b含量,增大气孔导度,提高气孔CO2和水分...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涝渍胁迫下白桦体内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以2a生白桦实生苗为材料,研究了涝渍胁迫对白桦叶片和茎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渍水处理条件下,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处理到第60天,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升高了27.1%和41.6%;在淹水处理条件下,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处理到第60天,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比对照升高了34.1%,而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在渍水处理条件下,茎中可溶性糖含量呈升高趋势,而淀粉含量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处理到第60天,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都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在淹水处理条件下,茎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都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处理到第60天,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比对照降低了19.5%,而淀粉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在涝渍胁迫下,叶和茎中可溶性糖含量与淀粉含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和0.623,并且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与茎中可溶性糖含量也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74。以上结果表明,糖和淀粉的存储和消耗对提高白桦耐涝能力有着积极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8.
盐胁迫对3种竹子体内SOD,POD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以白竹和翠竹为材料,在不同盐浓度溶液培养下分析了竹子体内超氧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发现白竹笋体内的酶活性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红竹则为先降低后高,翠竹叶片酶活性变化平缓。  相似文献   

9.
持续干旱对油茶叶片及根系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湘林52"2年生油茶嫁接苗为材料,采用盆栽的试验方法,利用自然干燥法获得控水梯度,测定持续干旱条件下油茶苗叶片光合色素,叶片及根系(D≤2 mm)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生理生化指标,研究其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持续降低(P0.05);叶片及根系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持续增加(P0.05),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持续降低(P0.05),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增加后下降(P0.05);叶片及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持续增加(P0.05),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P0.05)。当土壤相对含水量高于30.6%时,复水后油茶苗能恢复正常生长;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21.1%时,复水后油茶苗不能恢复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0.
不同肥料对油茶林土壤及叶片磷素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油茶种植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以‘赣无’油茶无性系为材料,分别施用油茶专用肥(ZYF)、生物有机肥(YJF)、复合肥(FHF)和不施肥(CK),研究不同类型肥料对油茶林土壤中全磷、有效磷、土壤微生物量磷以及叶片全磷含量季节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ZYF、FHF和YJF处理油茶林土壤中与CK相比,全磷年平均量依次增加46.36%、20.11%、11.29%。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全磷含量季节变化虽不完全一致,但均在秋季含量最高,夏季含量最低。ZYF、FHF和YJF处理油茶林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与CK相比年平均量依次增加321.55%、162.29%、133.45%。随着季节变化,CK、YJF和FHF处理中土壤有效磷含量均为从春季到冬季呈递增趋势,ZYF处理中按照土壤有效磷含量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ZYF、YJF和FHF与CK相比土壤微生物量磷年平均量分别增加197.73%、163.78%和135.60%。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季节变化明显,按其含量由高到低排列均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ZYF、YJF和FHF与CK相比油茶叶片全磷年平均量依次增加27.24%、26.66%、18.89%。不同处理油茶叶片全磷含量季节动态变化较为复杂。由相关分析结果得出,不同肥料处理油茶林土壤全磷含量、有效磷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以及油茶叶片全磷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NaCl胁迫对紫叶李叶片色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盆栽4年生紫叶李为试材,设置土壤的NaCl含量为0.042%(CK),0.1%,0.2%,0.3%,0.4%,研究NaCl胁迫对紫叶李叶片中色泽参数L*,a*,b*,C*,h,呈色色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PAL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紫叶李叶片明度L*值升高,色相a*值不断降低,色相b*值升高,彩度C*降低,色相角度h升高,花青苷、类黄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在处理的第5天升高,之后随处理时间延长不断降低,且NaCl胁迫程度越重降低得越明显;可溶性糖含量在处理的前15天升高,15天后持续下降;PAL酶活性在处理的前5天升高,之后降低,第10天开始再次持续上升.随处理时间延长L*值不断升高,而色素含量不断降低,表明紫叶李叶片中色素含量越低,明度越高.NaCl胁迫后,紫叶李通过调节可溶性糖含量和PAL酶活性来改变呈色色素含量及色素之间的比例,进而影响其叶片的色泽,使叶色向黄绿方向转化,导致观赏价值降低.  相似文献   

12.
以水浸提法提取薄壳山核桃和山核桃2种植物的叶片内含物,研究其对刺槐、萝卜和黑麦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水浸提物明显抑制了3种受试植物种子的萌发及其幼苗的生长;生长7 d的幼苗体内,可溶性蛋白、SOD活性、P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通过氯仿热回流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提取、鉴定了2种植物叶片中的化感物质胡桃醌,并测定其含量。结果表明,薄壳山核桃叶片中所含有的胡桃醌含量高于山核桃。  相似文献   

13.
以青钱柳采穗圃中3年生母树的当年生嫩枝为试验材料,采用K系生根诱导剂对插穗进行处理,研究不同浓度生根剂处理的插穗在生根过程中不同时期插穗皮部、叶片营养物质含量和SOD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青钱柳插穗从扦插始期至大量生根期,插穗体内的营养物质含量、SOD酶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均呈‘先升后降再升’模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则呈‘先降后升的V字型’模式;SOD酶活性变化呈‘先升后降’模式,峰值、谷值均出现在大量愈伤期。不同生根剂浓度各处理间的营养物质含量及SOD酶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浓度的升高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均呈‘先降后升’模式,谷值出现在600mg/L的浓度,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一直下降趋势,SOD酶活性变化则呈一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在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 Kom.)行间分别间作中药材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和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研究了祁连圆柏和中药材对彼此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祁连圆柏行间间作中药材后降低了树冠温度,提高了树冠和土壤湿度,从而促进了祁连圆柏生长,但间作甘草和党参后也招致鼠兔危害,降低了祁连圆柏苗木保存率,中药材甘草、黄芩和党参自身根系生长量和产量也被降低。相比之下,祁连圆柏间作黄芩后,祁连圆柏高度、冠幅、地径和保存率分别为1.55 m、60.14cm、5.23cm和92.15%,较对照(CK)分别提高了12.32%、13.28%、25.42%和3.28%,黄芩产量、林地鼠洞数和兔洞数分别为345.50kg/667m~2、3.80个/667 m~2和6.05个/667m~2,较对照(CK)分别降低了18.00%、15.93%和16.67%,互作效应最佳。因此,认为祁连圆柏行间间作黄芩有益于树体生长和增加收益。  相似文献   

15.
低温胁迫对5种柽柳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柽柳抗寒性,以1年生离体枝条为试材,测定不同低温处理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Pro)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5种青海柽柳叶片下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上升;低温胁迫叶片内的丙二醛(MDA)含量大于对照;除刚毛柽柳的脯氨酸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先升高后降低外,而其他4种柽柳的脯氨酸含量随温度的降低均呈现升高趋势;各低温胁迫的5种青海柽柳植物的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根据隶属函数法,求出隶属函数值,判定5种青海柽柳扰寒性强弱的排序为:盐地柽柳>密化柽柳>刚毛柽柳>翠枝柽柳>长穗柽柳.  相似文献   

16.
于不同程度石漠化区的枫香人工林中采集其不同部位的叶片为试材,对石漠化区枫香的抗逆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枫香上部叶片的SOD含量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呈逐渐增长的趋势,下部叶片SOD含量则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下部叶片脯氨酸含量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呈逐渐增长的趋势,而上部叶片脯氨酸含量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增长趋势;上部叶片的MDA含量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下部叶片的含量则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枫香叶片脯氨酸含量与MDA含量呈显极著负相关,与SO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黄花丁香植株冬季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规律的分析,探讨黄花丁香的抗寒生理,结果表明:黄花丁香和暴马丁香的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基本一致,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呈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提高华北紫丁香耐涝性的途径和方法,筛选和培育耐涝性强的品系,以4 a生华北紫丁香成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模拟水淹环境,经水淹0、1、4、7、10、16 d后,测定叶片含水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叶绿素荧光等指标,分析其对水淹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显示,华北紫丁香叶片相对含水量随水淹胁迫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在7 d时出现较明显下降,而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则逐渐升高,表明伤害程度越来越重;F_o和F_m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F_v/F_m和Yield则逐渐下降;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7 d时达到最高;脯氨酸含量则持续升高。总体来看,华北紫丁香在胁迫10 d时,伤害指标变化的加剧和抗性指标的明显降低说明已产生不可逆损伤。由此可见,4 a生丁香成苗表现出一定的耐涝性,可耐受近7 d的水淹胁迫。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金镶玉竹(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 'Spectabilis’)在纬度水平上引种差异及其生理响应,以纬度依次相差3°的扬州(原产地)、聊城(引种地)、北京(引种地)3处金镶玉竹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叶片相对电导率,经Logistic 方程拟合获得3个纬度梯度下金镶玉竹的半致死温度(LT50),结合生理指标[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丙二醛(MDA)和脯氨酸含量],通过隶属函数法进行抗寒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低温胁迫下金镶玉竹叶片MDA含量随温度的降低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含量及SOD酶活性随温度的下降而升高;2)金镶玉竹LT50、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含量及SOD酶活性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MDA含量变化与之相反;3)不同栽植地金镶玉竹的抗寒性综合排名为北京>聊城>扬州。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多年引种栽培,北京、聊城栽植的金镶玉竹抗寒性已显著高于扬州,高纬度地区引种栽植对金镶玉竹驯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杨树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不同季节迎春5号杨和银中杨的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结果表明,迎春5号杨与银中杨对于季节变化表现出的规律不同,迎春5号杨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着季节的变化总体上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6月末迎春5号杨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为117mg/g,而在10月末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低;银中杨随着季节的变化,其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先减少,9月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10月末杨树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又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