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年6月25日,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武汉大学共同组建的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隆重举行。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郭开朗,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朱英国,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共同为实验室揭牌。湖南省科技厅厅长王柯敏、副厅长梁秋松,湖南省农  相似文献   

2.
杨远柱 《杂交水稻》2022,(S1):216-218
<正>湘江呜咽,麓山俯首。“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袁隆平老师,因病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伟人陨落,山河失色,天地同悲。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将一生倾注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近日在参加辽宁省农科院建院50年庆典时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袁隆平指出:“杂交水稻育种的突破,使困扰中国几千年的粮食问题基本破解,下一步的任务是要在确保粮食高产的前提下提高质量。”70多岁的袁隆平正与其他专家一道,  相似文献   

4.
《北方水稻》2010,40(3):I0001-I0001
针对我国杂交水稻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在袁隆平院士、朱英国院士等联盟专家的共同倡议下。联盟秘书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联合联盟部分成员单位共同编写了国家“863”计划“杂交粳稻育种及两系杂交稻现代繁种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日前,该项目已通过科技部专家论证,正式批准立项.  相似文献   

5.
曾凡荣  王静  蒋青 《杂交水稻》2022,(S1):178-180
<正>2021年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湖南长沙因病逝世,与爱着他的人们永远地告别了。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再一次回顾袁隆平院士卓越的贡献,感佩袁隆平院士高尚的品质,是致敬与传承,也是最好的缅怀。  相似文献   

6.
珞优8号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朱英国教授用"珞红3A"和自有恢复系"8108"杂交选育而成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2007年通过国家农业部评审委员会审定.介绍了珞优八号在福建省建瓯市作经后稻栽培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本刊专讯     
<正>◆杂交水稻产业联盟被认定为首批试点联盟并给予立项支持针对我国杂交水稻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在袁隆平院士、朱英国院士等联盟专家的共同倡议下,联盟秘书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联合联盟部分成员单位共同编写了国家  相似文献   

8.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近日在参加辽宁省农科院建院50年庆典时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袁隆平指出:“杂交水稻育种的突破,使困扰中国几千年的粮食问题基本破解,下一步的任务是要在确保粮食高产的前提下提高质量。”70多岁的袁隆平正与其他专家一道,致力于杂交稻产量900kg/667m^2的科技攻关。从2000年到2004年短短几年间,以他为首的中国科学家便接连攻克了杂交稻产量700kg/667m^2和800kg/667m^2两个大关。  相似文献   

9.
2009年4月24日,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强优势水稻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第1次课题组工作会议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召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中心党委书记青先国研究员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学者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课题负责人邓华凤研究员主持,各成员单位课题主持人分别从研究基础、2009年工作计划、组织管理及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汇报,并制定了2009-2010年工作计划和强优势杂交稻的技术标准,提出了加强组织管理及课题组成员之间交流与协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杂交水稻》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办、袁隆平院士任主编、对国内外公开发行、专门报道杂交水稻的技术类科技期刊。本刊为中国历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知网等网上数据库全  相似文献   

11.
<正> 年愈七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毕生致力于用科技手段提高水稻单产并因此享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最近他主持的超级杂交稻研究获得亩产800公斤的重大突破。然而,说到粮食生产,尽管袁老眉宇间豪情依旧,但言谈中仍掩不住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4月13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朱英国教授在武汉大学李绍清教授、胡俊博士的陪同下莅临福建省南繁育种基地考察、指导。中国科学院院士、我院谢华安研究员、我院院长助理郑家团研究员和我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黄庭旭研究员等陪同朱英国院士一行详细查看了我院水稻研究所在福建省南繁育种基地展示的水稻新品种,谢华安院士向朱英国院士等一行详细介绍了展示的水稻新品种和后备的水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3.
<正>“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院士一生的心愿与梦想。早在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农业科技专利就已经转让给了美国。多年来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今中国杂交水稻已推广至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越南、印度、菲律宾、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已经实现杂交水稻的商业化育种与生产,海外种植面积每年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稻米》2011,(5):3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担任主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建立于1984年,是国内外第一家杂交水稻专业科研机构;1995年以其为依托单位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有职工225名(其中在职职工145人),其中院士1人,高级研究人员65人。设有育种研究室、杂  相似文献   

15.
《杂交水稻》2017,(6):88-90
<正>《杂交水稻》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办、袁隆平院士任主编、对国内外公开发行、专门报道杂交水稻的技术类科技期刊。本刊为我国历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期刊、中国知网等网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2000年和2007年湖南省首届和第三届  相似文献   

16.
彭既明 《杂交水稻》2022,(S1):286-294
<正>师傅袁隆平院士辞世半年多了,其间有多家媒体找我约稿,撰写对院士的回忆,只因没法从他老人家的离开中回过神来,一律委婉拒绝。明天已是《杂交水稻》杂志“纪念袁隆平院士专刊征稿”截稿日期,不得已坐到电脑前,从恍惚的心情中,整理对师傅——我一生追随的伟大导师的回忆。我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应届高中毕业考上的大学,1981年12月参加工作,在基层工作10多年,一直从事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与技术推广工作。1997年,作为我国第一批公开考评的公派留学生,前往泰国农业大学深造。1999年6月学成回国,从7月开始一直在袁隆平院士身边工作,整整21年11个月。  相似文献   

17.
两系杂交水稻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 1973年秋湖北省沔阳县沙湖原种场石明松在一季晚粳农垦 5 8大田中发现 3株自然不育株 ,并育成农垦 5 8S ,到 1995年 8月袁隆平院士在湖南召开的“863”两系杂交水稻中试现场会议上宣布两系杂交水稻在我国基本培育成功 ,两系杂交水稻研究走过了 2 2年历程。近几年 ,两系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1991年全国两系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约 4 333hm2 ,1992年为 1.2万hm2 以上 ,1993年为 2 .67万hm2 ,1994年为 6.67万hm2 以上 ,1995年为 7.33万hm2 ,1996年将近 2 0万hm2 。同时 ,两系杂交水稻的研究已经走向世界 ,美国、日本、印…  相似文献   

18.
《中国稻米》1994,(2):24-24
1994年6月15-16日,“中国杂交水稻研究30周年,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袁隆平杂交水稻奖励基金首次颁奖”三项庆典活动在湖南长沙举行,100多位农业专家与领导参加了会议。同时并举行了杂交水稻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2014,(5):92-93
<正>2014年9月15日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研究50周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在湖南长沙隆重举行。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孙金龙,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家洋,科技部农村司司长陈传宏,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主任董庆九等到会祝贺并致辞,湖南省第11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力峰出席。来自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发改委、财政厅、科技厅、农业委员会、外事办、民政厅、长沙市委市政府、怀化市委市政府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绥宁县地处湘西南边陲.被袁隆平院士题为“中华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县”。全县辖25个乡镇.348个村,总人口35万,水田总面积2.1万hm^2.其中从事杂交水稻制种的11个乡镇.122个村.总面积0.7万hm^2。杂交水稻制种是绥宁县的优势产业.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非常适宜于杂交水稻生长.并且年制种产量高.是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的优势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