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低聚壳聚糖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体成分、非特异性免疫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选用个体均匀、初始均重为(16.20±1.30) g的中华绒螯蟹28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 (对照组)、25、50和100 mg/kg低聚壳聚糖的实验日粮,正式实验为期56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0和100 mg/kg低聚壳聚糖组中华绒螯蟹的饲料系数显著降低,可食内脏指数显著提高;50 mg/kg低聚壳聚糖组降低了中华绒螯蟹肌肉和可食内脏中粗脂肪含量,提高了蟹肌肉和可食内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50 mg/kg低聚壳聚糖组中华绒螯蟹碱性磷酸酶和酚氧化酶的活性显著提高。研究表明,添加低聚壳聚糖能够提高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能力,降低机体脂肪沉积,且添加量为50 mg/kg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25%、0.5%、1.0%、2.0%、4.0%、8.0%、16.0%的蛹虫草培养残基(简称虫草基),以基础饲料为对照,饲喂规格为(4.0±1.0)g的中华绒螯蟹75 d,测定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常规营养成分、肌肉与血清氨基酸及肝胰腺脂肪酸含量,研究虫草基对中华绒螯蟹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1)虫草基对中华绒螯蟹水分和蛋白含量无影响(P>0.05),0.5%和1.0%添加组的全蟹、肌肉、肝胰腺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适量添加虫草基可增加中华绒螯蟹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0.5%~2.0%的添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对氨基酸组成及主要呈味氨基酸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1.0%和16.0%添加组中华绒螯蟹血清氨基酸和主要呈味氨基酸含量明显提高(P<0.05)。(3)虫草基的添加可提高肝胰腺不饱和脂肪酸及必需脂肪酸含量,且1.0%添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虫草基可提高中华绒螯蟹肌肉与血清的游离氨基酸、血清必需氨基酸、肝胰腺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从而改善中华绒螯蟹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3.
<正>"长江1号"中华绒螯蟹是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以2000年从国家级江苏高淳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原种场收集、保存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群体中挑选的形体符合长江水系河蟹特征的1 000组中华绒螯蟹为基础群体,通过10年5代的选育形成的新品种,2012年4月获得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登记号:GS-01-003-2011)。该品种主要特点为:生长速度快,养殖成活率高;体型好,形态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溴氰菊酯对中华绒螯蟹的遗传毒性作用,将中华绒螯蟹分为5组进行半静水毒性试验,分别为0μg/L的空白对照组,只添加丙酮的溶剂对照组,以及0.10、0.20、0.40μg/L的溴氰菊酯质量浓度试验组。通过彗星检测的方法,分别测定溴氰菊酯暴露1、2、4、8、12d后中华绒螯蟹血细胞拖尾率及Olive尾距(OTM值)。结果显示,溶剂组在各时间点拖尾率及Olive尾距均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溶剂丙酮并非造成中华绒螯蟹血细胞DNA损伤的原因。溴氰菊酯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有较强的DNA损伤作用,1d后0.20μg/L和0.40μg/L组拖尾率和Olive尾距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后3个质量浓度组在各时间点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至12d后仍未恢复。拖尾率和Olive尾距随着暴露时间增加而上升,呈现明显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表明其可以作为评估溴氰菊酯对中华绒螯蟹遗传毒性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在水温23.5~28.5℃下,将体质量(6.76±0.1)g的中华绒螯蟹随机分为6组,置于24个100cm×50cm×50cm的玻璃缸中,每组4个平行,每个平行30只中华绒螯蟹,投喂含有0(对照组)、0.1%、0.5%、1.0%、1.5%、2.0%复方中草药的饲料60d。试验结果表明,除0.1%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各试验组中华绒螯蟹的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组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最高(P0.05);血清和肝胰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最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血清中酸性磷酸酶活性,除0.1%和2.0%组(P0.05)外,其他各处理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0.5%、1.0%和1.5%组中华绒螯蟹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和肝胰脏组织中溶菌酶活性均随饲料复方中草药添加量的增加先升后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胰脏中丙二醛的含量随着复方中草药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除0.1%组外,其他组的中华绒螯蟹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免疫保护率显著性升高(P0.05)。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0%的复方中草药,中华绒螯蟹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抗病力较强。  相似文献   

6.
采用红色可视嵌入性荧光(visible implant elastomer,VIE)标记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观察了荧光标记在中华绒螯蟹中的保持率和对其存活、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荧光标记幼蟹不同部位在室内饲养并观察8周,结果表明,在中华绒螯蟹幼蟹不同部位的标记保持率均为100%,对照组和各试验组幼蟹的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荧光标记幼蟹螯掌节和腕节间的关节膜后移入室外养殖池养殖,中华绒螯蟹室外养殖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与对照组也无显著差异(P0.05)。挑选标记后经室外池塘养成的中华绒螯蟹进行小水体繁育实验,抱卵率为83.3%,平均抱卵量30×104egg·ind-1,与未标记中华绒螯蟹小水体繁育实验结果比较,抱卵率、平均抱卵量无显著性差异,荧光标记不影响中华绒螯蟹交配抱卵。本文结果表明,VIE可视荧光标记可作为中华绒螯蟹个体识别标记,应用于育种、资源调查等研究和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7.
沉水植物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东太湖采集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5种沉水植物分别制成干粉。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5%的干粉形成5种不同的配合饲料,分别饲喂体重为(9.37±0.15)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60 d,分析沉水植物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马来眼子菜组的中华绒螯蟹平均增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4种沉水植物组的平均增重率和饲料系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成活率、肥满度及肝体比差异不显著(P>0.05)。沉水植物各组的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轮叶黑藻组、伊乐藻组和苦草组的中华绒螯蟹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金鱼藻组和马来眼子菜组则差异不显著(P>0.05);除马来眼子菜组降低外,其余4种沉水植物组中华绒螯蟹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抵抗力强于对照组。因此,除马来眼子菜以外的4种沉水植物对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能无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8.
《淡水渔业》2021,51(3)
为了解渔光一体模式下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池塘养殖生长规律,在渔光一体池塘内,分别在光伏覆盖区域和非光伏覆盖区域开展中华绒螯蟹养殖实验,比较光伏区和非光伏区中华绒螯蟹二龄蟹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6月份之前,非光伏区中华绒螯蟹显示出一定的生长优势,6月份之后光伏区中华绒螯蟹的生长优势突出,生长速度和规格均明显超过非光伏区,且光伏区最终的养成规格、产量(高13.06个百分点)、成活率(高6.2个百分点)等均体现出明显优势。实验结果证实了光伏遮光对河蟹养殖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9.
分别用0.24、0.48、0.72、0.96、1.20g/L的尿素溶液饲养中华绒螯蟹幼蟹7d,测定幼蟹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 transferase,GST)的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各浓度组中华绒螯蟹幼蟹血清中上述3种酶的活性逐渐下降,丙二醛含量逐渐上升;随着浓度的增加,3种酶活性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但0.24g/L尿素浓度组中华绒螯蟹幼蟹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0.96g/L浓度组中华绒螯蟹幼蟹血清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这两组中华绒螯蟹血清中丙二醛含量则相应下降.表明尿素浓度增加使得中华绒螯蟹幼蟹体内清除脂质过氧化物、过氧化氢和自由基的能力下降,对中华绒螯蟹幼蟹体内的非特异性防御系统有损伤.  相似文献   

10.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比较了分布于我国大陆沿海 6个主要水系的两种绒螯蟹 (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 )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结果发现 ,(1)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中华绒螯蟹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不显著 ,四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 =0 .0 0 0 6~ 0 .0 0 53,属种内群体间差异。 (2 )珠江和南流江日本绒螯蟹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也不显著 ,两个群体间遗传距离D=0 .0 0 0 7,尚未达到亚种分化水平。 (3)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中华绒螯蟹与珠江和南流江日本绒螯蟹在SOD同工酶表型上有明显差异 ,SOD - 2位点仅在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中华绒螯蟹中表达 ,而SOD - 4位点仅在珠江和南流江日本绒螯蟹中表达 ,这些可作为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群体区分的生化遗传标志。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中华绒螯蟹群体同珠江和南流江日本绒螯蟹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较大 ,D =0 .0 72 1~ 0 .0 74 7。 (4 )聚类分析表明 ,在我国大陆沿海水系分布的绒螯蟹可分为两大类群 ,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水系的绒螯蟹属北方类群 ,即中华绒螯蟹 ;珠江和南流江的绒螯蟹属南方类群 ,即日本绒螯蟹。  相似文献   

11.
<正>中华绒螯蟹"长江1号"(新品种登记号GS-01-003-2011)是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以2000年从国家级江苏高淳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原种场收集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为基础群体历经10年5代选育而成。中华绒螯蟹"长江2号"(新品种登记号GS-01-004-2013)是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以2003年从荷兰引回的莱茵河水系中华绒螯蟹为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技术,以生长速度、个体规格为选育指标,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  相似文献   

12.
螺蛳投放量对中华绒螯蟹规格、产量和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螺蛳投放量对池塘生态养殖的中华绒螯蟹平均育成规格、产量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产量(Z)与螺蛳投放量(x)的关系为:Z=528.138+0.228x-0.000029x~2(R~2=0.959)(P<0.05);中华绒螯蟹规格(Y)与螺蛳投放量(x)的关系为:Y=155.368+0.014x-0.0000017x~2(R~2=0.934)(P<0.05);中华绒螯蟹成活率与螺蛳投放量的关系为:L=52.208+0.018x-0.0000023x~2(R~2=0.957)(P<0.05).中华绒螯蟹池塘生态养殖中螺蛳最佳投放量为4500 kg/hm~2.  相似文献   

13.
用α-苯基苯并吡喃作为饲料添加剂饲喂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10 d后,测定了其对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细胞中相关免疫因子的影响。实验设3个α-苯基苯并吡喃添加重复组,分别为A组(2 mg/kg)、B组(4 mg/kg)、C组(6 mg/kg)和1个对照重复组(0 mg/kg)。结果表明:α-苯基苯并吡喃添加剂量为4 mg/kg(B组)可显著地提高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PO)、溶菌酶(LSZ)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P<0.05),说明具有生物活性的α-苯基苯并吡喃可刺激中华绒螯蟹机体免疫相关酶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zlis)基因组DNA按5、20和80μg/kg剂量体腔注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约0.1 mL/只),设注射等体积TE缓冲液为对照组,分别在第1、3、5、7天采样,测定该细菌DNA对中华绒螯蟹的免疫刺激作用。结果显示:注射上述3种剂量的枯草芽孢杆菌基因组DNA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中华绒螯蟹的THC、血细胞呼吸爆发活性和血清PO、ACP活性,试验组蟹的上述免疫指标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以20μg/kg体重剂量的刺激效果最好;但试验剂量的细菌DNA对血清ALP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5.
李思发 《水产学报》2002,26(6):493-497
用包括Z2和Opp17两个10碱基随机引物在内的10个引物,对来自荷兰斯科克莱(Skodely)、美国加州圣何塞(San Jose)的中华绒螯蟹群体与中国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群体进行RAPD遗传比较分析。结果发现:(1)中华绒螯蟹群体特有的Z2引物扩增的700bp标记带(Z2^700bp),在荷兰与美国2个中华绒螯蟹群体中同时出现,而不出现日本绒螯蟹南流江种群中特有的880bp标记带(Z2^880bp),表明欧洲、美国中华绒螯蟹与中国中华绒螯蟹为同种Eriocheir sinensis,而非日本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us;(2)Opp17引物扩增的947bp片段在中国长江、荷兰及美国3个中华绒螯蟹群体内的出现频率均达100%。结合Z2引物扩增结果,欧洲与美国中华绒螯蟹群体极可能是从中国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引入繁衍的。  相似文献   

16.
图们江水系绒螯蟹的形态差异与遗传混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图们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种群现状,以图们江水系绒螯蟹为研究材料,将我国黄河和辽河水系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及日本本土的日本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us)作为参照对象,应用三种形态多元分析方法与STRUCTURE聚类分析方法,对它们的32个外部形态性状进行分析。判别分析显示,图们江群体的判别准确率最低(83.30%);主成分分析显示图们江群体的12个差异最大的表型性状均位于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之间,呈现为中间类型;传统聚类显示图们江水系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的形态差异最小;STRUCTURE聚类显示,图们江有60%的个体聚入日本绒螯蟹群体,而只有10%的个体聚入中华绒螯蟹群体,其余30%个体为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的中间类型。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图们江水系绒螯蟹为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分布的重叠区与混杂区,但其形态偏向日本绒螯蟹。  相似文献   

17.
正中华绒螯蟹"长江1号"(新品种登记号GS-01-003-2011)是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历经10年5代选育而成,其基础群体是2000年11月从国家级江苏高淳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原种场收集、保存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中华绒螯蟹"长江2号"(新品种登记号GS-01-004-2013)是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以2003年从荷兰引回的莱茵河水系中华绒螯蟹为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技术,以生长速度、个体规格为选育指标,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各地掀起了人工养殖河蟹的热潮,长江水系蟹种因具有其它蟹种无可比拟的生长优势而成为广大养殖户的首选。一些初次养殖河蟹的养殖户,因蟹苗市场真假混杂、鱼目混珠而没有选购到正宗优质蟹种,遭受到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正确引导河蟹的人工养殖,本文就河蟹种质的外观鉴别方法作一介绍。 河蟹又叫螃蟹、毛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在分类学上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该属除中华绒螯蟹外,还有日本绒螯蟹、直额线螯蟹和狭额绒螯蟹三个种。中华绒螯蟹在我国分布较广,因栖息生态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四个种群,即长江水系种群、辽河水系种群、瓯江水系种群和闽江水系种群。适于人工养殖的中华绒螯蟹种是指规格在2g以上一秋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统称。  相似文献   

19.
中草药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及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体质量为0.3~0.5 g的蜕壳间期中华绒螯蟹幼蟹饲养在室内循环水系统28 cm×21 cm×17.5 cm独立塑料盒中,盒子底部放置瓦片作为隐蔽物,投喂每千克基础饲料中添加0、1.0、2.0 g由甘草、人参、绞股蓝、银杏叶配伍的复方中草药的饲料,研究复方中草药对幼蟹成活、生长、抗氧化及免疫力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了其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缩短了蜕皮间隔(P<0.05)。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显著提高了雄体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肝胰腺中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了肝胰腺中丙二醛的含量(P<0.05);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显著提高了雌体血清中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及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综上,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显著提高了幼蟹的生长性能、抗氧化及免疫能力,幼蟹饲料中复方中草药的适宜添加水平约为1.0 g/kg。  相似文献   

20.
长江河蟹种质资源混杂对养蟹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的变化自60年代发现长江口的大眼幼体是长江中华绒鳌蟹的蟹苗以来,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种质资源发生了巨大变化。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长江蟹苗旺发,推动了全国河蟹增殖业的迅猛发展。长江河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北起内蒙、辽宁,南至珠江口,西达新疆博斯腾湖,产量大、品质高。但好景不长,由于对长江口天然蟹苗和长江于流中的成蟹酷捕滥捞、江湖建闸以及水质污染等原因,1982年起长江中华绒螯蟹天然蟹苗资源骤然衰退,连续多年未形成成批产量,直至1990年,长江口蟹苗又突然旺发,据估计有3万kg,只因未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