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远柱 《杂交水稻》2022,(S1):216-218
<正>湘江呜咽,麓山俯首。“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袁隆平老师,因病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伟人陨落,山河失色,天地同悲。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将一生倾注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廖伏明 《杂交水稻》2022,(S1):274-278
<正>2021年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对中国乃至世界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建立的丰功伟绩以及铸就的宝贵精神品格,必将世代相传、永留人间!他用一生追求“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科学成就。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马国辉 《杂交水稻》2022,(S1):257-259
<正>我来自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袁隆平先生身边工作相处了34年,有幸见证了他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科研奇迹。袁隆平先生从安江农校的一名作物育种学和俄语教师,一路走来,成为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事业的国际大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研究杂交水稻,他用一粒种子改变着这个世界!为了更好地向袁隆平先生学习,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解读袁隆平先生的科技创新精神,以继承先生的遗志。  相似文献   

4.
曾凡荣  王静  蒋青 《杂交水稻》2022,(S1):178-180
<正>2021年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湖南长沙因病逝世,与爱着他的人们永远地告别了。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再一次回顾袁隆平院士卓越的贡献,感佩袁隆平院士高尚的品质,是致敬与传承,也是最好的缅怀。  相似文献   

5.
杨耀松 《杂交水稻》2022,(S1):270-273
<正>从2014年12月起,我有幸担任袁隆平院士的秘书,近7年的朝夕相处,我感受最深的是袁隆平院士终生心怀“让天下苍生吃饱饭”的伟大理想以及毕生追求“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伟大实践。一、禾下乘凉梦所谓“禾下乘凉梦”,就是不断追求水稻高产、高产、更高产的梦想。我曾亲耳听袁隆平说过,“禾下乘凉梦”是他真正做过的一个梦,  相似文献   

6.
李平  李仕贵 《杂交水稻》2022,(S1):108-111
<正>他是“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功勋科学家。他永葆创新活力,引领中国乃至世界杂交水稻研究半个多世纪。他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来鼓励年轻人敢于创新。“Rice is life”,这里可译成“水稻就是他的生命”。如今,他带着光荣与梦想乘风而去,与天上的“袁隆平星”合体,继续照耀杂交水稻人负重前行,完成他的未竟事业。2021年5月23日,四川电视台为袁隆平老师做了一个专题节目,邀请我们讲述袁老的四川情结。其实以我们这些晚辈的阅历,根本无法历数袁老对四川杂交水稻的贡献,这里只能记述一些点滴,权作纪念。  相似文献   

7.
柏斌 《杂交水稻》2022,(S1):304-306
<正>1960年,一株“鹤立鸡群”特异稻株的发现,开启了袁隆平先生半个多世纪的创新研究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袁隆平先生领导的杂交水稻科研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绿色神话,从提出“水稻雄性不孕性”概念,到三系法杂交水稻的成功配套,到两系法杂交稻的重大创新,再到超级稻高产攻关目标的一步步实现,每一次突破都延续着袁先生在杂交水稻领域中的创新成就和国际领先地位。任何一项成就都不是轻而易举取得的,袁院士之所以能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高尚品质。2009年,我有幸就读袁院士学生邓启云的研究生,借此机缘目睹了袁老师高超的学术造诣及其闪耀的人格魅力,我的导师根据袁院士对他多年的悉心传授、  相似文献   

8.
黎垣庆 《杂交水稻》2022,(S1):38-43
<正>一、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艰苦历程袁隆平老师于20世纪60年代在湖南安江农校教学时,在水稻田间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株,就想利用这种雄性不育系选配杂交组合,以达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的目的。当时,只安排了两位学生李必湖和尹华奇做他的助手开展这项研究工作。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华国锋同志十分重视利用杂种优势提高水稻产量这项研究。为了增强研究力量、加快研究速度,华国锋同志提议成立湖南省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协作组,由安江农校、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农学院和湖南师范学院派员组成。湖南师范学院负责水稻雄性不育机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其他3个单位派人集中在湖南省农科院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方面的各项研究。安江农校派袁隆平老师参加协作组,袁隆平老师是这个研究团队的学术带头人,负责筹划协作组的整套研究计划。因为杂交水稻研究的贡献,2019年袁隆平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年的研究团队也为之高兴。  相似文献   

9.
<正>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与世长辞,举国同悲。袁隆平院士去世后,在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门前的阶梯上,摆满了师生们向袁隆平院士吊唁的鲜花。袁老逝世第七天,武汉大学举办袁隆平院士追思会,缅怀国士,寄托哀思,传承精神,砥砺前行。武汉大学与袁隆平院士的不解之缘,还要从朱英国院士说起。一、缘起杂交水稻,共同推动杂交水稻研究上世纪70年代初,国家科委把杂交水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织全国协作攻关。袁隆平将“野败”材料分发到全国10多个省、市的30多个科研单位,武汉大学正是其中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作为湖北三系杂交水稻协作组组长,与袁隆平很早就认识,两人亦师亦友,经常一起开会、交流、学习,共同研究技术难题。由此,武汉大学与袁隆平院士和杂交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0.
甘建华 《杂交水稻》2022,(S1):198-199
<正>转眼间就是深冬了,屈指数来,离袁隆平院士谢世又是半年,其追思会暨骨灰安葬仪式今天(按:2021年10月15日)在长沙举行。这位“毕生的追求就是要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老人,虽然肉身已经离开我们,但他牵挂的杂交水稻事业仍在赓续向前,捷讯频传。一个月前,在衡南县云集街道清竹村,由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 500公斤大关,再创水稻单产纪录。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中国大地,袁隆平团队不断探索,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了一颗定心丸。我曾有幸见过一次袁隆平院士,但对他的热爱和熟悉程度,与千千万万的“袁粉”无异。  相似文献   

11.
钱前 《杂交水稻》2022,(S1):307-308
<正>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先生与世长辞。噩耗传来,我们心里非常悲痛。我本人在年轻时就认识了袁隆平先生,接受过袁老师的很多指点,袁先生经常鼓励我们创新,贵在创新是他的精神,也是他一辈子所做的事情。“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这种大国基石,正是袁隆平这样的前辈们努力付出的成果,使我们终于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他们的功绩将永留青史。  相似文献   

12.
吕川根 《杂交水稻》2022,(S1):83-87
<正>享誉全球的农业科学家、共和国勋章和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2021年5月22日在长沙逝世。国士仙逝,举世追念。袁隆平先生开创了杂交水稻研究新领域,丰富和发展了水稻遗传育种理论与技术,为我国粮食安全和缓解世界粮食短缺作出了巨大贡献,为社会创造了极大财富。  相似文献   

13.
陈丽娟 《杂交水稻》2022,(S1):119-122
<正>袁隆平先生与云南结缘,已有半个世纪之久。自20世纪70年代起,袁先生的足迹便印在了云南的山山水水之上。他不仅震撼于哈尼梯田的秀美与壮丽,更称赞说:“彩云之南有两个天堂:一个是香格里拉,另一个是种水稻的天堂——永胜涛源。”数十年间,袁先生先后多次到云南,关注云南农业大学的发展,对滇型杂交水稻育种工作的推进给予支持,与云南结下了深厚的稻之缘。岁月悠悠,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在“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之际,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他。  相似文献   

14.
<正>“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院士一生的心愿与梦想。早在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农业科技专利就已经转让给了美国。多年来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今中国杂交水稻已推广至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越南、印度、菲律宾、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已经实现杂交水稻的商业化育种与生产,海外种植面积每年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相似文献   

15.
20 0 3年 11月 13日 ,菲律宾国家农业部部长洪·露易斯P·劳伦佐 (Hon .LuisP .Lorenzo)先生一行 6人 ,专程来到湖南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拜访和感谢“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部长先生首先充分肯定了杂交水稻在菲律宾的成功推广给菲国农民提高水稻产量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指出推广杂交水稻是菲律宾实现粮食自给、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最好途径 ,杂交水稻在菲律宾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同时 ,对袁隆平院士为杂交水稻在菲律宾的成功推广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做出的无私奉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并代表菲律宾国家农业部授予袁隆平院士…  相似文献   

16.
第 2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颁奖大会于 2 0 0 2年 1月 18日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隆重举行 ,参加大会的有省、厅级领导 ,获奖单位代表 ,各界来宾及新闻界人士共 80余人 ,“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理事长袁隆平、名誉理事长熊清泉、湖南省政协主席王克英、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庞道沐为 13个获奖单位颁发了奖牌、奖金。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是在袁隆平院士个人捐资建立“袁隆平杂交水稻奖励基金会”的基础上发展、扩大建立的。 1999年 9月基金会首届颁奖 ,奖励了对湖南省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应用方面有突出贡献的 6位专家学者 ,共…  相似文献   

17.
2009年5月27日,塞拉利昂共和国总统欧内斯特·巴伊·科罗马一行15人访问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并与袁隆平院士进行了会谈.  相似文献   

18.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近日在参加辽宁省农科院建院50年庆典时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袁隆平指出:“杂交水稻育种的突破,使困扰中国几千年的粮食问题基本破解,下一步的任务是要在确保粮食高产的前提下提高质量。”70多岁的袁隆平正与其他专家一道,  相似文献   

19.
彭既明 《杂交水稻》2022,(S1):286-294
<正>师傅袁隆平院士辞世半年多了,其间有多家媒体找我约稿,撰写对院士的回忆,只因没法从他老人家的离开中回过神来,一律委婉拒绝。明天已是《杂交水稻》杂志“纪念袁隆平院士专刊征稿”截稿日期,不得已坐到电脑前,从恍惚的心情中,整理对师傅——我一生追随的伟大导师的回忆。我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应届高中毕业考上的大学,1981年12月参加工作,在基层工作10多年,一直从事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与技术推广工作。1997年,作为我国第一批公开考评的公派留学生,前往泰国农业大学深造。1999年6月学成回国,从7月开始一直在袁隆平院士身边工作,整整21年11个月。  相似文献   

20.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近日在参加辽宁省农科院建院50年庆典时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袁隆平指出:“杂交水稻育种的突破,使困扰中国几千年的粮食问题基本破解,下一步的任务是要在确保粮食高产的前提下提高质量。”70多岁的袁隆平正与其他专家一道,致力于杂交稻产量900kg/667m^2的科技攻关。从2000年到2004年短短几年间,以他为首的中国科学家便接连攻克了杂交稻产量700kg/667m^2和800kg/667m^2两个大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