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吴朝晖 《杂交水稻》2022,(S1):282-285
<正>袁老师离开我们已经半年多了,我们很想念他。他刚逝世那几天,我整个人好像被抽空了一样,心中是无穷的忧伤,坐到办公室就想哭,万分不舍袁老师的离去,现在心里还是慌慌的。袁老师的离开我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老师走得这么突然。在我的印象中,袁老师是那么康健,一直以来,袁老师展现给世人的都是身体很硬朗,其实最近一两年身体越发的不好了。2020年上半年,脚开始用不上力,只能拖着走。但就是在那样的身体状况下他还不忘工作,只要走得动,硬要去田里看水稻。到外省研发基地,下车第一件事就是去基地的稻田,不下稻田,他就心里不安。二是忽视了生老病死这一规律,以至于接到袁老师离世的消息,我惊惶失措,往医院赶,见到老师遗体,一连叩了9个头,  相似文献   

2.
唐文帮 《杂交水稻》2022,(S1):260-261
<正>袁老师离开我们半年多了,我一直很难释怀。今天,我怀着一颗至诚至敬之心,深切缅怀袁老师,感恩袁老师的谆谆教诲。让我们一起缅怀袁老师,学习袁隆平的高贵精神品格,化悲痛为力量,继承遗志,薪火相传。一、我与袁老师的认识与相知最初对袁老师的了解来自教科书,“杂交水稻之父”的头衔如雷贯耳。大学,我选择了学农,就读于湖南农学院(今湖南农业大学)。  相似文献   

3.
夏胜平 《杂交水稻》2022,(S1):236-238
<正>2021年5月22日,我们敬爱的袁隆平老师与世长辞。袁老师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事业,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逝世,是我国和世界农业科学事业的重大损失,对此我们深感悲痛。我与袁老师交往长达35年,袁老师出生于1930年,我出生于1958年,年龄上相差一代,可谓忘年之交。但由于事业和志趣的交融,  相似文献   

4.
谭毅挺 《杂交水稻》2022,(S1):167-171
<正>“这首歌是弘一法师李叔同写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师去世的日子里,网络上悼念袁老师的视频如雪片,不少视频的配乐是李叔同的《送别》。听到这首歌,我不禁泪水涌下,因为我曾经听敬爱的袁老师亲口唱过这首歌。1983年到安江农校采访袁老师时,跟他聊到了刚刚上映的电影《城南旧事》,我说电影中的《送别》太好听了。袁老师说:“那可是我们青少年时代的歌哟,  相似文献   

5.
邝翡婷 《杂交水稻》2022,(S1):36-37
<正>袁隆平老师在科研上的特点是会在一个目标实现之后,马上给自己安排下一个奋斗目标。当年“两系杂交水稻”刚拿到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时,袁老师就宣布了“老骥伏枥,再攀高峰”的新目标——“种三产四”“每公顷产16吨”“亩产3 000斤”等。哪怕在海南摔伤后,他还在挂念着如何用“第三代”杂交稻去实现“亩产3 000斤”的目标,并安排部署如何推动“第三代”杂交稻产业化。能参与到“第三代”项目组,是我职业生涯中最荣幸的事情。2011年初,还在读研一的我突然被导师李新奇老师叫去讨论“第三代”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安排我向袁老师汇报。虽然当时已经在湖南省农科院待了小半年,在院子里也时常遇到袁老师,但独立向袁老师作学术讨论报告,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6.
李莉 《杂交水稻》2022,(S1):319-320
<正>我叫李莉,是袁老师的学生,也是袁老师的科研助手,主要从事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研究。2006年5月2日,我第一次见到袁老师,是在湖南省农科院杂优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简称,下同)的办公楼里。那时,马上就要硕士毕业的我,正在到处投简历找工作。进到杂优中心办公楼,也是想去人事处问问情况。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袁老师正好迎面走来,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在书本上、在电视上才能见到的袁隆平院士。还没有回过神来,袁老师就亲切地问我:  相似文献   

7.
廖翠猛 《杂交水稻》2022,(S1):213-215
<正>2021年3月16日,突然收到袁老师病重住院的消息,我当晚就登上了前往三亚的航班,根据安排我只能到次日才能去陪护袁老师。白天,我心不在焉地走在试验田里,前所未有的焦虑使我根本无法静心工作。终于熬到晚上,进到病房看到他,老师时而清醒、时而意识模糊,模糊时分不清白天和晚上。我整晚陪护着他,清醒时喂他爱吃的苹果和蛋卷,精神比较好时还会跟他聊天。他跟我聊得最多的是他最关心的第三代杂交水稻,也聊他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  相似文献   

8.
赵炳然 《杂交水稻》2022,(S1):317-318
<正>我叫赵炳然,1987年从四川大学毕业后,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三十多年来,一直跟随袁隆平老师开展南繁科研工作。2021年5月22日,我们最害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袁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作为身边工作人员,作为他的学生,我一直守候在灵堂前,锥心之痛无法言表。23日一大早,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家,步履蹒跚地来到灵堂前,深深鞠躬后,一下子匍匐在地上嚎啕大哭,边哭边念叨:“袁老师啊,我们舍不得您走啊。”  相似文献   

9.
刘金涛 《杂交水稻》2022,(S1):114-115
<正>“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共和国勋章”获得者、“90后”的科学巨匠、第三代杂交水稻,每公顷18吨超高产攻关.......一个个响亮的称谓和一串串闪亮的数字,标记着一位不服老的老人——袁隆平院士。他是一位心系中国吃不饱饭的人和为了泱泱大国的粮食增产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事业,一做就是一辈子,用一生的时光为共和国书写着最美的情书的人。向袁隆平院士致敬,他这一生只为做好一件事,就是为了人类远离饥饿,他解决的不光是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操心着全世界人民的温饱问题。  相似文献   

10.
黄培劲 《杂交水稻》2022,(S1):66-68
<正>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于我而言,是个最黑暗的时刻,敬爱的袁隆平老师与世长辞!每每想起老师对我的栽培、提携,我都会感激涕零,往事言犹在耳,历历在目。一、“这个成果,我亲自给你鉴定!”初次得见袁隆平老师是在1992年1月13日,袁老师正主持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国际水稻无融合生殖会议。彼时的我,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并总结出一套能够有效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方法。在此次国际会议召开的前一天,袁老师从助手冯玉秋先生处获悉,我有方法能够大幅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产量,于是让我13号来长沙汇报。当天中午一见面,袁老师就对我说,“给你半个小时,你把这个事情讲清楚”。我汇报了20分钟,袁老师听后非常高兴,“啪”的一声,用力拍了一下大腿,手上的烟灰都散落在裤子上,大声说:“这个成果,我亲自给你鉴定!”然后接着说,“今年4月份,  相似文献   

11.
黄大金 《杂交水稻》2022,(S1):145-148
<正>“袁定三生,稻谋天下”是2011年5月我为抓拍的一张袁隆平老师忙碌瞬间照片题注,一晃已是10多年前的事了。而令人伤感的是,不知不觉间,袁老师离开我们竟有快一年了。清明节我到湖南省农科院袁老师铜像前祭拜,见铜像旁人们用心雕刻的“稻圣”,第一反应真真地默念成“福圣”。顺袁老师目光远望,依稀看见无边无际金灿灿的稻田,微风拂过,满鼻稻香,不胜感怀。  相似文献   

12.
柏斌 《杂交水稻》2022,(S1):304-306
<正>1960年,一株“鹤立鸡群”特异稻株的发现,开启了袁隆平先生半个多世纪的创新研究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袁隆平先生领导的杂交水稻科研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绿色神话,从提出“水稻雄性不孕性”概念,到三系法杂交水稻的成功配套,到两系法杂交稻的重大创新,再到超级稻高产攻关目标的一步步实现,每一次突破都延续着袁先生在杂交水稻领域中的创新成就和国际领先地位。任何一项成就都不是轻而易举取得的,袁院士之所以能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高尚品质。2009年,我有幸就读袁院士学生邓启云的研究生,借此机缘目睹了袁老师高超的学术造诣及其闪耀的人格魅力,我的导师根据袁院士对他多年的悉心传授、  相似文献   

13.
蔡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1985年12月15日上午9时,研究生小张来找我商量一件事,因一时决断不下,我让他去请示蔡老师.几分钟后,他神色怆惶地跑来说:"蔡老师一大早就送医院了,情况危险!"这突如其来的事变使人何等惊心啊!我们急忙乘上去医院的汽车,惶惶中,不知道等待着我们的会是什么情景."医生会让外人探视吗?不让,那就意味着正在抢救,人就会有希望;如果让,那就意味着……",实在不敢想下去.怀着这种极其不安的心情我们急急地进入了医院.果然,几年来大家最怕发生的事情也是极力想避免发生的事情终于来到了眼前,我们尊敬的蔡老师已经停止了呼吸,安祥地躺在了那里.事情来得是那样的突然,但是千真万确的.我们的思  相似文献   

14.
赵炳然 《杂交水稻》2022,(S1):279-281
<正>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老师离开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向袁隆平同志学习的重要指示,高度肯定其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要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强调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袁老师过世后,社会各界许许多多中青年、老人孩子特地赶到长沙雨中排长队送袁老师最后一程,或通过各种方式缅怀袁老师。  相似文献   

15.
回望与前行     
当我读完《芳甸》,有种恍惚之感,我忘了作者人至中年,已是一个对人生百味有诸多体验的资深教师。我的眼前始终闪现着一个敏感美好的少女形象——她身形轻盈,眉宇清朗,聪慧懂事,有一颗尚未被磨损的心。穿过时光,我甚至看见她在原野上蜿蜒前行、忽然转身,向我们莞尔一笑的样子。这是一本引领我们回望的书,它让我看到了少女时代的君艳,看到了她带着青草气息的童年和那些已经成为斑驳往事的昔日时光。  相似文献   

16.
回望与前行     
当我读完《芳甸》,有种恍惚之感,我忘了作者人至中年,已是一个对人生百味有诸多体验的资深教师。我的眼前始终闪现着一个敏感美好的少女形象——她身形轻盈,眉宇清朗,聪慧懂事,有一颗尚未被磨损的心。穿过时光,我甚至看见她在原野上蜿蜒前行、忽然转身,向我们莞尔一笑的样子。这是一本引领我们回望的书,它让我看到了少女时代的君艳,看到了她带着青草气息的童年和那些已经成为斑驳往事的昔日时光。  相似文献   

17.
谢华安 《杂交水稻》2022,(S1):14-17
<正>袁隆平先生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名副其实的“杂交水稻之父”。他是我的引路人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饥饿是童年最深切的感受。饱尝饥饿滋味的我曾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全家人吃饱饭。随着我逐渐长大,这个梦想从小家到全村、全国,得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吃饱饭。中学毕业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福建省龙岩农业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永安农业学校任教,对杂交水稻的育种产生了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8.
钱前 《杂交水稻》2022,(S1):307-308
<正>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先生与世长辞。噩耗传来,我们心里非常悲痛。我本人在年轻时就认识了袁隆平先生,接受过袁老师的很多指点,袁先生经常鼓励我们创新,贵在创新是他的精神,也是他一辈子所做的事情。“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这种大国基石,正是袁隆平这样的前辈们努力付出的成果,使我们终于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他们的功绩将永留青史。  相似文献   

19.
邢俊杰 《杂交水稻》2022,(S1):300-301
<正>我攻读福建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期间,就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开始毕业论文研究工作。硕士毕业之后,我入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正式开始了我的科研生涯,也开始了我与袁隆平院士的师徒之情。心怀崇敬,参加工作2005年硕士毕业的时候,我在人生路口的第一个重要节点,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留下来从事水稻科学研究,这对于一个来自北方(山东烟台)、从未见过水稻的人来说,可谓艰难;另外一个是回老家地方教育局,从事一份稳定的工作,我基本可以想象到自己的大概蓝图。我基于对袁老师的崇敬之心,感觉从事科研领域也应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袁定阳 《杂交水稻》2022,(S1):314-316
<正>我是袁隆平的三儿子袁定阳。2021年5月22号下午1点07分,父亲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送别的那天下午,灵车缓缓驶出湘雅医院,途经湖南省农科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前往明阳山殡仪馆,自发前来送行的人群,挤满了道路的两边。长沙花店里的菊花全部售罄,告别厅外排队的人群,足有两公里。“袁老师,一路走好!”“袁爷爷,一路走好!”……那一声声呼喊,撕人心肺、悲痛欲绝!这几个月来,我经常处在恍惚之中,父亲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怀念父亲的日子里,我时常想到父亲的两封信。第一封是父亲写给我的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