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东丽 《杂交水稻》2022,(S1):116-118
<正>2021年5月22日,永远铭记的一天,我的老师袁隆平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倾尽此生贡献的水稻事业,离别了与他并肩战斗的同行后辈,也永远离别了他的亲人朋友。恩师为国之功勋,一生专著田畴,一个目标,耕耘50余载。他慈祥的笑容,乐观的性格,坚韧的追求,创新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前行。  相似文献   

2.
廖翠猛 《杂交水稻》2022,(S1):213-215
<正>2021年3月16日,突然收到袁老师病重住院的消息,我当晚就登上了前往三亚的航班,根据安排我只能到次日才能去陪护袁老师。白天,我心不在焉地走在试验田里,前所未有的焦虑使我根本无法静心工作。终于熬到晚上,进到病房看到他,老师时而清醒、时而意识模糊,模糊时分不清白天和晚上。我整晚陪护着他,清醒时喂他爱吃的苹果和蛋卷,精神比较好时还会跟他聊天。他跟我聊得最多的是他最关心的第三代杂交水稻,也聊他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  相似文献   

3.
陈丽娟 《杂交水稻》2022,(S1):119-122
<正>袁隆平先生与云南结缘,已有半个世纪之久。自20世纪70年代起,袁先生的足迹便印在了云南的山山水水之上。他不仅震撼于哈尼梯田的秀美与壮丽,更称赞说:“彩云之南有两个天堂:一个是香格里拉,另一个是种水稻的天堂——永胜涛源。”数十年间,袁先生先后多次到云南,关注云南农业大学的发展,对滇型杂交水稻育种工作的推进给予支持,与云南结下了深厚的稻之缘。岁月悠悠,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在“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之际,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他。  相似文献   

4.
青先国 《杂交水稻》2022,(S1):137-138
<正>倍受人们尊敬的袁隆平院士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崇高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巨星陨落,我一度满目悲伤。2005年,经袁隆平院士要求,湖南省委研究决定调我到他身边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当他的助手,为他服务,经常得到了他的教诲和帮助,他是我的良师益友。回忆在袁隆平院士身边工作服务的几年,倍感伟人功德无量。  相似文献   

5.
2021年5月22日,恩师袁隆平先生仙逝,我的心情无比沉重.我跟随恩师从事杂交水稻工作已有37年,桩桩往事萦绕心头,恩师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作为袁老师的学生和助手,我承蒙师恩厚重如山;作为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的带头人之一,我从恩师身上学到很多,例如,奉献、创新、务实、协作、爱国等精神,这些都使我受益终身.其中,恩师的...  相似文献   

6.
吕川根 《杂交水稻》2022,(S1):83-87
<正>享誉全球的农业科学家、共和国勋章和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2021年5月22日在长沙逝世。国士仙逝,举世追念。袁隆平先生开创了杂交水稻研究新领域,丰富和发展了水稻遗传育种理论与技术,为我国粮食安全和缓解世界粮食短缺作出了巨大贡献,为社会创造了极大财富。  相似文献   

7.
常硕其 《杂交水稻》2022,(S1):298-299
<正>第一次见到袁隆平院士是在湖南农大念本科时,袁老来学校给全校师生做了一场关于杂交水稻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通过聆听报告,我更深入地了解到袁老做科研的执着追求,见识到袁老回答问题时的机智与深邃。2001年秋季,我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二楼学术报告厅听报告,由于我到会较迟,就在报告厅倒数第三排左侧就座,当报告进行到十分钟时,木质长椅的另一头飘来一缕淡淡的香烟味,我抬眼望去,只见长椅另一头坐着一位身着浅灰色衣服,精神矍铄的老人,手指间还夹着一支香烟,眼睛紧紧地盯着报告显示屏。“天啊!这不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吗!”又一次见到袁院士,让我感到既幸运,又幸福。  相似文献   

8.
吴朝晖 《杂交水稻》2022,(S1):282-285
<正>袁老师离开我们已经半年多了,我们很想念他。他刚逝世那几天,我整个人好像被抽空了一样,心中是无穷的忧伤,坐到办公室就想哭,万分不舍袁老师的离去,现在心里还是慌慌的。袁老师的离开我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老师走得这么突然。在我的印象中,袁老师是那么康健,一直以来,袁老师展现给世人的都是身体很硬朗,其实最近一两年身体越发的不好了。2020年上半年,脚开始用不上力,只能拖着走。但就是在那样的身体状况下他还不忘工作,只要走得动,硬要去田里看水稻。到外省研发基地,下车第一件事就是去基地的稻田,不下稻田,他就心里不安。二是忽视了生老病死这一规律,以至于接到袁老师离世的消息,我惊惶失措,往医院赶,见到老师遗体,一连叩了9个头,  相似文献   

9.
邓华凤 《杂交水稻》2022,(S1):227-231
<正>袁隆平老师从1960年7月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开始,到2021年5月仙逝,从事杂交水稻研究60余年,恩师的人生历程就是一部杂交水稻发展史。杂交水稻大概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两系法和超级杂交稻,俗称杂交水稻的“三大战役”。我有幸跟随袁老师参与了第二、三大战役,从一位杂交水稻小兵成长为杂交水稻名将。回顾这段历史,再现恩师的创新故事和人格魅力,为弘扬和传承杂交水稻文化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10.
贺浩华 《杂交水稻》2022,(S1):88-89
<正>江西是我国长江中下游稻区重要的粮食产区,是我国13个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以占全国1.8%的耕地提供占全国3.8%的粮食,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为国家提供商品粮的两个省份之一,水稻播种面积和总产居全国第三,大米外销量居全国第一位。在农业资源极其丰富的赣鄱大地,在美丽的鄱阳湖西岸,诞生了一位享誉世界的巨人——袁隆平。袁隆平院士是江西九江德安县人,一直以来都十分关心家乡的发展,他把德安列为高产杂交水稻种植推广示范基地,把Y两优2号、超优千号等新研制的超级稻品种放在德安试种,每年都要委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德安实地指导。他在德安设立了隆平教育奖学金,并亲笔为德安一中、二中、三中、隆平学校等多所学校题写校名。德安的隆平广场、隆平公园、稻田广场、隆平大道,处处都体现着隆平元素。  相似文献   

11.
正第三代杂交晚稻经过专家首次测产,平均亩产超过1 040公斤。10月22日,在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兴奋地发布。10月中下旬,正是湖南稻区晚稻收割的丰收时节。10月21—22日,以袁隆平院士领衔攻关的第三代杂交稻首次接受专家测产。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等单位专家,对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湖南省衡南县云集镇、湘潭市雨湖区及长沙市芙蓉  相似文献   

12.
<正>2021年5月24日上午10点前,我们必须到达,到达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希望见到袁隆平先生最后一面,尽管再也不能与袁老师汇报交言,但一定要赶上,赶上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用行程表达心境,用行动告慰老人。武汉多倍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柏林与公司首席科学家、湖北大学二级教授蔡得田先生交换意见后,向湖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吴祖云汇报,  相似文献   

13.
张德咏 《杂交水稻》2022,(S1):234-235
<正>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与人类的繁衍生息发展密不可分。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水稻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播种面积约为全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5%,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31%为稻谷,稻米在我国人民口粮构成中的地位更是不可替代,全国65%的人口以稻米为主粮,  相似文献   

14.
《茶叶》1990,(1)
正当抗日鏖战的时期,1939年冬,经先师王寅生介绍,在重庆戴家巷2号中国茶叶公司,认识了吴老先生,当时他任贸易委员会茶叶处处长,兼中国茶叶公司协理及总技师、技术室主任,从此我和茶叶结上了缘,就在中茶公司技术室工作。公司业务扩大,专业人才短缺,1940年在吴老主持下,协助举办了中国茶叶公司中级和高级茶叶技术人员培训班。为久远之计,中茶公司与国立复  相似文献   

15.
郑劲松 《杂交水稻》2022,(S1):130-136
<正>西南大学第32教学楼前的草坪上,有一尊袁隆平塑像。自2021年5月22日以来,塑像前从来没有断过鲜花。雕塑中的袁隆平手捧一大把稻穗,眼神坚毅地望向远方,那一颗颗饱满的稻粒真像花生米那样大,在阳光中闪着金光……“他没有离去,只是一粒种子带着梦想,去了远方。”敬献的鲜花上别着这样的纸条,这是西南大学人的集体心声。是的,他没有离去,他是西南大学人永远无法忘怀的隆平学长。  相似文献   

16.
甘建华 《杂交水稻》2022,(S1):198-199
<正>转眼间就是深冬了,屈指数来,离袁隆平院士谢世又是半年,其追思会暨骨灰安葬仪式今天(按:2021年10月15日)在长沙举行。这位“毕生的追求就是要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老人,虽然肉身已经离开我们,但他牵挂的杂交水稻事业仍在赓续向前,捷讯频传。一个月前,在衡南县云集街道清竹村,由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 500公斤大关,再创水稻单产纪录。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中国大地,袁隆平团队不断探索,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了一颗定心丸。我曾有幸见过一次袁隆平院士,但对他的热爱和熟悉程度,与千千万万的“袁粉”无异。  相似文献   

17.
高菊儿 《茶叶》2013,39(2):118-119
钱时霖先生,浙江安吉人,1934年10月1日出生,茶树栽培专家,茶文化专家,著名茶诗人,高级农艺师,中共党员。因患胃癌医治无效,于2013年3月25日在余杭逝世,享年80岁。病魔缠身九月。医治无效离世时霖一生工作认真,踏实肯干,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为人诚恳,助人为乐。在家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但他平时不注意自己身体保养,日日埋头苦干,  相似文献   

18.
5坚持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观点,不断实现多类型组合配套杂交水稻推广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市场的需要,对杂交水稻组合和技术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同时,在生产实践的不断检验中,杂交水稻组合也暴露出生育期偏长、成熟期不配套~抗性不够理想、米质较差等问题,使进一步推广受到了限制。面对这一切,以袁隆平为代表的育种家们,总是再接再励,坚持不断地进行选配研究,特别是近年来选配的重点已由高产为目标转向在保证产量较高的前提下,以优质为目标,当前已基本上实现了多熟期、多抗性、米质优的多类型组合全面配套,千方百计满足国内外…  相似文献   

19.
袁隆平思路与杂交水稻的产生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30年来袁隆平先生在杂交水稻领域方面的思路,在袁的思路指引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相似文献   

20.
马国辉 《杂交水稻》2022,(S1):257-259
<正>我来自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袁隆平先生身边工作相处了34年,有幸见证了他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科研奇迹。袁隆平先生从安江农校的一名作物育种学和俄语教师,一路走来,成为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事业的国际大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研究杂交水稻,他用一粒种子改变着这个世界!为了更好地向袁隆平先生学习,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解读袁隆平先生的科技创新精神,以继承先生的遗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