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丽 《杂交水稻》2022,(S1):116-118
<正>2021年5月22日,永远铭记的一天,我的老师袁隆平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倾尽此生贡献的水稻事业,离别了与他并肩战斗的同行后辈,也永远离别了他的亲人朋友。恩师为国之功勋,一生专著田畴,一个目标,耕耘50余载。他慈祥的笑容,乐观的性格,坚韧的追求,创新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前行。  相似文献   

2.
邓华凤 《杂交水稻》2022,(S1):227-231
<正>袁隆平老师从1960年7月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开始,到2021年5月仙逝,从事杂交水稻研究60余年,恩师的人生历程就是一部杂交水稻发展史。杂交水稻大概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两系法和超级杂交稻,俗称杂交水稻的“三大战役”。我有幸跟随袁老师参与了第二、三大战役,从一位杂交水稻小兵成长为杂交水稻名将。回顾这段历史,再现恩师的创新故事和人格魅力,为弘扬和传承杂交水稻文化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3.
2021年5月22日,恩师袁隆平先生仙逝,我的心情无比沉重.我跟随恩师从事杂交水稻工作已有37年,桩桩往事萦绕心头,恩师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作为袁老师的学生和助手,我承蒙师恩厚重如山;作为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的带头人之一,我从恩师身上学到很多,例如,奉献、创新、务实、协作、爱国等精神,这些都使我受益终身.其中,恩师的...  相似文献   

4.
陈弘 《杂交水稻》2022,(S1):139-141
<正>没见到袁隆平院士之前,我脑海里总是印着一帧情景:他穿着一身朴素的衣服,站在阳光洒满、金风涌起的稻浪间,专注地捧着稻穗,如同将梦想捧在手心,将天下人吃饱饭的责任,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负上他单薄的肩背。第一次见到袁隆平院士,大约是在2005年秋冬之际的一个下午。湖南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在湖南农业大学举行,我有幸与袁院士同排就座,只见老人家神采飞扬,精神抖擞,黑瘦的脸上始终带着微笑。  相似文献   

5.
谢益清 《茶叶通讯》2010,37(1):47-48
先父谢金溪老人辞世已一周年了,坐在他生前曾经笔耕不辍的书桌前,翻阅他留下来的遗作和墨宝,以及他生前与学生、友人们的往来书信,感慨颇多,想借《茶叶通讯》一角寄托我挥之难去的怀念之情。因为父亲曾是该刊的忠实读者和积极的撰稿人,并时刻关注着它,热爱着它。  相似文献   

6.
李楚甲 《杂交水稻》2022,(S1):190-194
<正>2021年5月22日下午,我突然看到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辛业芸秘书发给我的信息:“袁隆平老师在长沙湘雅医院逝世。”我感到震惊,心如刀割,悲痛万分,泪如泉涌。但又想,袁老师没有逝世!他身体还很好,肯定是我年老眼花看错了信息。但是,此后连续几天,看到微信、网络、电视等媒体纷纷报道,5月22日13点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老师逝世了。数万人前往湖南省湘雅医院送别,数十万人前往长沙明阳山殡仪馆送行,  相似文献   

7.
青先国 《杂交水稻》2022,(S1):137-138
<正>倍受人们尊敬的袁隆平院士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崇高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巨星陨落,我一度满目悲伤。2005年,经袁隆平院士要求,湖南省委研究决定调我到他身边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当他的助手,为他服务,经常得到了他的教诲和帮助,他是我的良师益友。回忆在袁隆平院士身边工作服务的几年,倍感伟人功德无量。  相似文献   

8.
熊穆葛 《杂交水稻》2022,(S1):164-166
<正>湘水河畔传噩耗,马坡岭上失亲人。公元2021年5月22日,世界著名农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星城长沙与世长辞。巨星陨落,人们痛心。三湘大地,哀嚎动天。芙蓉国里,泪如倾盆。人们深情呼唤:“袁院士,您别走!”“袁爷爷,我爱您!”……袁隆平走了,真的走了,永远地走了。但袁隆平的音容笑貌及其高贵品质和崇高风范永留人间。袁隆平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相似文献   

9.
张启发 《杂交水稻》2022,(S1):18-20
<正>2021年5月22日,我们景仰的袁隆平先生与世长辞。半个多世纪以来,袁先生作为科学精神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农业科学工作者攻坚克难,勇往直前。他的创新精神和开创的事业,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回想本人的科学生涯,体认到我与袁先生有过三次重要际遇,所受裨益终生难以忘怀。特此追忆,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10.
谢振伦,1935年11月生,广东梅县人.茶树病虫害专家,教授,硕士生导师,农工党员.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10月29日,在中山三院逝世,享年80岁.振伦性格温和,生活俭朴,为人低调,正直诚恳,与同志、亲友和睦相处,对科学严谨,对学生和善,热爱家庭,挚爱孩子,是一位好老师、好父亲!疾病缠身疼痛难忍振伦原身体很好,除高血压外,没有什么大病。2009年冬天,自感小腹痛,小便频频,小便不利,小便时疼痛并带血。  相似文献   

11.
正谢振伦,1935年11月生,广东梅县人。茶树病虫害专家,教授,硕士生导师,农工党员。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10月29日,在中山三院逝世,享年80岁。振伦性格温和,生活俭朴,为人低调,正直诚恳,与同志、亲友和睦相处,对科学严谨,对学生和善,热爱家庭,挚爱孩子,是一位好老师、好父亲!疾病缠身疼痛难忍振伦原身体很好,除高血压外,没有什么大病。2009年冬天,自感小腹痛,小便频频,小便不利,小便时疼痛并带血。到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检查,病理提示前  相似文献   

12.
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生于北京。1953年8月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育种专业,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他从玉米、高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上得到启迪,首先提出了通过培育“三系”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战略设想。同年,他在栽培稻中发现了雄蕊退化不育株。1966年,他又从栽培稻品种中找到了自然雄性不育株。后与他人协作,采用广泛测交等方法,育成了具有一定保持能力的无  相似文献   

13.
常硕其 《杂交水稻》2022,(S1):298-299
<正>第一次见到袁隆平院士是在湖南农大念本科时,袁老来学校给全校师生做了一场关于杂交水稻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通过聆听报告,我更深入地了解到袁老做科研的执着追求,见识到袁老回答问题时的机智与深邃。2001年秋季,我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二楼学术报告厅听报告,由于我到会较迟,就在报告厅倒数第三排左侧就座,当报告进行到十分钟时,木质长椅的另一头飘来一缕淡淡的香烟味,我抬眼望去,只见长椅另一头坐着一位身着浅灰色衣服,精神矍铄的老人,手指间还夹着一支香烟,眼睛紧紧地盯着报告显示屏。“天啊!这不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吗!”又一次见到袁院士,让我感到既幸运,又幸福。  相似文献   

14.
吴朝晖 《杂交水稻》2022,(S1):282-285
<正>袁老师离开我们已经半年多了,我们很想念他。他刚逝世那几天,我整个人好像被抽空了一样,心中是无穷的忧伤,坐到办公室就想哭,万分不舍袁老师的离去,现在心里还是慌慌的。袁老师的离开我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老师走得这么突然。在我的印象中,袁老师是那么康健,一直以来,袁老师展现给世人的都是身体很硬朗,其实最近一两年身体越发的不好了。2020年上半年,脚开始用不上力,只能拖着走。但就是在那样的身体状况下他还不忘工作,只要走得动,硬要去田里看水稻。到外省研发基地,下车第一件事就是去基地的稻田,不下稻田,他就心里不安。二是忽视了生老病死这一规律,以至于接到袁老师离世的消息,我惊惶失措,往医院赶,见到老师遗体,一连叩了9个头,  相似文献   

15.
<正>该书是从袁隆平院士从事杂交水稻技术研发40多年间发表的杂交水稻研究文章和在国际会议及活动的报告中选择并结集出版的中、英文论文集。全书共分3个部分:中、英对照论文及译文,英文论文及报告,部分论文英文摘要选登。共计各类文章83篇,摘要30篇。所收录的论文与报告基本上按发表的先后顺序编排,为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研发各  相似文献   

16.
17.
甘建华 《杂交水稻》2022,(S1):198-199
<正>转眼间就是深冬了,屈指数来,离袁隆平院士谢世又是半年,其追思会暨骨灰安葬仪式今天(按:2021年10月15日)在长沙举行。这位“毕生的追求就是要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老人,虽然肉身已经离开我们,但他牵挂的杂交水稻事业仍在赓续向前,捷讯频传。一个月前,在衡南县云集街道清竹村,由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 500公斤大关,再创水稻单产纪录。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中国大地,袁隆平团队不断探索,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了一颗定心丸。我曾有幸见过一次袁隆平院士,但对他的热爱和熟悉程度,与千千万万的“袁粉”无异。  相似文献   

18.
袁隆平研究员致欢迎词TheaddressofwelcomebyProf.YuanLongping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各位专家、各位来宾: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科研的机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正是在10年前的今天成立的,因此...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有记载的历史上,饥饿是一个主要问题,中国拥有世界1/4的人口,尽管执行严格的计划生育。但每年仍以1.3%的速率在增长。人均可耕地仅仅1/4英亩,而美国是中国的8倍。任何研究关于如何使世界走向丰衣足食的课题,务必考虑中国。 60年代出现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一度处于动乱之中,教育被迫中断,科学家被从实验室赶到农村去劳动,美其名曰接受再教育。称为“红卫兵”的年轻活跃分子,搞乱了城市和乡村。这个混乱时期到1969年才逐渐转向稳定。 70年代初期,中国结束了内乱和长时间对西方的仇视,实行了对美国的开放政策。1980年,美国福特基金会收…  相似文献   

20.
马国辉 《杂交水稻》2022,(S1):257-259
<正>我来自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袁隆平先生身边工作相处了34年,有幸见证了他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科研奇迹。袁隆平先生从安江农校的一名作物育种学和俄语教师,一路走来,成为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事业的国际大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研究杂交水稻,他用一粒种子改变着这个世界!为了更好地向袁隆平先生学习,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解读袁隆平先生的科技创新精神,以继承先生的遗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