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文帮 《杂交水稻》2022,(S1):260-261
<正>袁老师离开我们半年多了,我一直很难释怀。今天,我怀着一颗至诚至敬之心,深切缅怀袁老师,感恩袁老师的谆谆教诲。让我们一起缅怀袁老师,学习袁隆平的高贵精神品格,化悲痛为力量,继承遗志,薪火相传。一、我与袁老师的认识与相知最初对袁老师的了解来自教科书,“杂交水稻之父”的头衔如雷贯耳。大学,我选择了学农,就读于湖南农学院(今湖南农业大学)。  相似文献   

2.
谭毅挺 《杂交水稻》2022,(S1):167-171
<正>“这首歌是弘一法师李叔同写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师去世的日子里,网络上悼念袁老师的视频如雪片,不少视频的配乐是李叔同的《送别》。听到这首歌,我不禁泪水涌下,因为我曾经听敬爱的袁老师亲口唱过这首歌。1983年到安江农校采访袁老师时,跟他聊到了刚刚上映的电影《城南旧事》,我说电影中的《送别》太好听了。袁老师说:“那可是我们青少年时代的歌哟,  相似文献   

3.
黄培劲 《杂交水稻》2022,(S1):66-68
<正>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于我而言,是个最黑暗的时刻,敬爱的袁隆平老师与世长辞!每每想起老师对我的栽培、提携,我都会感激涕零,往事言犹在耳,历历在目。一、“这个成果,我亲自给你鉴定!”初次得见袁隆平老师是在1992年1月13日,袁老师正主持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国际水稻无融合生殖会议。彼时的我,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并总结出一套能够有效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方法。在此次国际会议召开的前一天,袁老师从助手冯玉秋先生处获悉,我有方法能够大幅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产量,于是让我13号来长沙汇报。当天中午一见面,袁老师就对我说,“给你半个小时,你把这个事情讲清楚”。我汇报了20分钟,袁老师听后非常高兴,“啪”的一声,用力拍了一下大腿,手上的烟灰都散落在裤子上,大声说:“这个成果,我亲自给你鉴定!”然后接着说,“今年4月份,  相似文献   

4.
邝翡婷 《杂交水稻》2022,(S1):36-37
<正>袁隆平老师在科研上的特点是会在一个目标实现之后,马上给自己安排下一个奋斗目标。当年“两系杂交水稻”刚拿到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时,袁老师就宣布了“老骥伏枥,再攀高峰”的新目标——“种三产四”“每公顷产16吨”“亩产3 000斤”等。哪怕在海南摔伤后,他还在挂念着如何用“第三代”杂交稻去实现“亩产3 000斤”的目标,并安排部署如何推动“第三代”杂交稻产业化。能参与到“第三代”项目组,是我职业生涯中最荣幸的事情。2011年初,还在读研一的我突然被导师李新奇老师叫去讨论“第三代”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安排我向袁老师汇报。虽然当时已经在湖南省农科院待了小半年,在院子里也时常遇到袁老师,但独立向袁老师作学术讨论报告,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5.
吴朝晖 《杂交水稻》2022,(S1):282-285
<正>袁老师离开我们已经半年多了,我们很想念他。他刚逝世那几天,我整个人好像被抽空了一样,心中是无穷的忧伤,坐到办公室就想哭,万分不舍袁老师的离去,现在心里还是慌慌的。袁老师的离开我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老师走得这么突然。在我的印象中,袁老师是那么康健,一直以来,袁老师展现给世人的都是身体很硬朗,其实最近一两年身体越发的不好了。2020年上半年,脚开始用不上力,只能拖着走。但就是在那样的身体状况下他还不忘工作,只要走得动,硬要去田里看水稻。到外省研发基地,下车第一件事就是去基地的稻田,不下稻田,他就心里不安。二是忽视了生老病死这一规律,以至于接到袁老师离世的消息,我惊惶失措,往医院赶,见到老师遗体,一连叩了9个头,  相似文献   

6.
夏胜平 《杂交水稻》2022,(S1):236-238
<正>2021年5月22日,我们敬爱的袁隆平老师与世长辞。袁老师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事业,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逝世,是我国和世界农业科学事业的重大损失,对此我们深感悲痛。我与袁老师交往长达35年,袁老师出生于1930年,我出生于1958年,年龄上相差一代,可谓忘年之交。但由于事业和志趣的交融,  相似文献   

7.
赵炳然 《杂交水稻》2022,(S1):317-318
<正>我叫赵炳然,1987年从四川大学毕业后,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三十多年来,一直跟随袁隆平老师开展南繁科研工作。2021年5月22日,我们最害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袁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作为身边工作人员,作为他的学生,我一直守候在灵堂前,锥心之痛无法言表。23日一大早,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家,步履蹒跚地来到灵堂前,深深鞠躬后,一下子匍匐在地上嚎啕大哭,边哭边念叨:“袁老师啊,我们舍不得您走啊。”  相似文献   

8.
李莉 《杂交水稻》2022,(S1):319-320
<正>我叫李莉,是袁老师的学生,也是袁老师的科研助手,主要从事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研究。2006年5月2日,我第一次见到袁老师,是在湖南省农科院杂优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简称,下同)的办公楼里。那时,马上就要硕士毕业的我,正在到处投简历找工作。进到杂优中心办公楼,也是想去人事处问问情况。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袁老师正好迎面走来,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在书本上、在电视上才能见到的袁隆平院士。还没有回过神来,袁老师就亲切地问我:  相似文献   

9.
柏斌 《杂交水稻》2022,(S1):304-306
<正>1960年,一株“鹤立鸡群”特异稻株的发现,开启了袁隆平先生半个多世纪的创新研究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袁隆平先生领导的杂交水稻科研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绿色神话,从提出“水稻雄性不孕性”概念,到三系法杂交水稻的成功配套,到两系法杂交稻的重大创新,再到超级稻高产攻关目标的一步步实现,每一次突破都延续着袁先生在杂交水稻领域中的创新成就和国际领先地位。任何一项成就都不是轻而易举取得的,袁院士之所以能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高尚品质。2009年,我有幸就读袁院士学生邓启云的研究生,借此机缘目睹了袁老师高超的学术造诣及其闪耀的人格魅力,我的导师根据袁院士对他多年的悉心传授、  相似文献   

10.
袁定阳 《杂交水稻》2022,(S1):314-316
<正>我是袁隆平的三儿子袁定阳。2021年5月22号下午1点07分,父亲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送别的那天下午,灵车缓缓驶出湘雅医院,途经湖南省农科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前往明阳山殡仪馆,自发前来送行的人群,挤满了道路的两边。长沙花店里的菊花全部售罄,告别厅外排队的人群,足有两公里。“袁老师,一路走好!”“袁爷爷,一路走好!”……那一声声呼喊,撕人心肺、悲痛欲绝!这几个月来,我经常处在恍惚之中,父亲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怀念父亲的日子里,我时常想到父亲的两封信。第一封是父亲写给我的信。  相似文献   

11.
钱前 《杂交水稻》2022,(S1):307-308
<正>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先生与世长辞。噩耗传来,我们心里非常悲痛。我本人在年轻时就认识了袁隆平先生,接受过袁老师的很多指点,袁先生经常鼓励我们创新,贵在创新是他的精神,也是他一辈子所做的事情。“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这种大国基石,正是袁隆平这样的前辈们努力付出的成果,使我们终于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他们的功绩将永留青史。  相似文献   

12.
李楚甲 《杂交水稻》2022,(S1):190-194
<正>2021年5月22日下午,我突然看到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辛业芸秘书发给我的信息:“袁隆平老师在长沙湘雅医院逝世。”我感到震惊,心如刀割,悲痛万分,泪如泉涌。但又想,袁老师没有逝世!他身体还很好,肯定是我年老眼花看错了信息。但是,此后连续几天,看到微信、网络、电视等媒体纷纷报道,5月22日13点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老师逝世了。数万人前往湖南省湘雅医院送别,数十万人前往长沙明阳山殡仪馆送行,  相似文献   

13.
邓华凤 《杂交水稻》2022,(S1):227-231
<正>袁隆平老师从1960年7月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开始,到2021年5月仙逝,从事杂交水稻研究60余年,恩师的人生历程就是一部杂交水稻发展史。杂交水稻大概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两系法和超级杂交稻,俗称杂交水稻的“三大战役”。我有幸跟随袁老师参与了第二、三大战役,从一位杂交水稻小兵成长为杂交水稻名将。回顾这段历史,再现恩师的创新故事和人格魅力,为弘扬和传承杂交水稻文化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14.
全永明 《杂交水稻》2022,(S1):245-247
<正>1960年,我考入安江农校农320班,袁隆平老师给我们上遗传育种专业课。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到湘西自治州永顺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受袁老师的教导,我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1976年,县里派我带队到三亚制种,开始与袁老师的杂交水稻事业有了直接联系。1984年,县里积压了4万公斤杂交水稻威优64的种子,我当时任万坪区区长,时任永顺县县长彭时来来找我帮忙解决种子积压问题。当时,杂交水稻种子要8公斤粮食指标才能买1公斤种子,我多方筹集粮食指标和购种款,  相似文献   

15.
廖翠猛 《杂交水稻》2022,(S1):213-215
<正>2021年3月16日,突然收到袁老师病重住院的消息,我当晚就登上了前往三亚的航班,根据安排我只能到次日才能去陪护袁老师。白天,我心不在焉地走在试验田里,前所未有的焦虑使我根本无法静心工作。终于熬到晚上,进到病房看到他,老师时而清醒、时而意识模糊,模糊时分不清白天和晚上。我整晚陪护着他,清醒时喂他爱吃的苹果和蛋卷,精神比较好时还会跟他聊天。他跟我聊得最多的是他最关心的第三代杂交水稻,也聊他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  相似文献   

16.
毛长青 《杂交水稻》2022,(S1):204-207
<正>2021年5月22日凌晨,中国青海、云南两省发生罕见地震。13时07分,我们敬爱的袁老师与世长辞,巨星陨落,举世同悲。他的杂交水稻事业,让我们远离饥饿;他的亲切与教诲,温暖着我们的心灵;他的精神和力量,一直激励着我们前行。一个民族,总有一群人刚毅、执着、坚定,把复兴的使命扛在自己肩上。一个时代,总有一群人担当、睿智、果敢,始终走在队伍前面义无反顾。一个社会,总有一群人心系苍生,胸怀天下,无私奉献,为了人民美好生活攻坚克难,奋然前行。一、让世界人民远离饥饿,是他一生的追求我第一次拜见袁老师,正值中信集团携手隆平高科。他对我说,中信是国家的企业,  相似文献   

17.
<正>1999年春,袁隆平院士与我初次会面于长沙,开展湘港合作研究,由此杂交水稻遍国际的心愿达至香江。值袁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翻看他91年人生旅途中,足迹香江22年的一程,重温我们集传统育种智慧及现代生物科技攻关杂交水稻的研究、两地交流、他载誉香港及我们因稻结谊,亦师亦友的难忘往事。  相似文献   

18.
陈丽娟 《杂交水稻》2022,(S1):119-122
<正>袁隆平先生与云南结缘,已有半个世纪之久。自20世纪70年代起,袁先生的足迹便印在了云南的山山水水之上。他不仅震撼于哈尼梯田的秀美与壮丽,更称赞说:“彩云之南有两个天堂:一个是香格里拉,另一个是种水稻的天堂——永胜涛源。”数十年间,袁先生先后多次到云南,关注云南农业大学的发展,对滇型杂交水稻育种工作的推进给予支持,与云南结下了深厚的稻之缘。岁月悠悠,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在“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之际,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他。  相似文献   

19.
熊穆葛 《杂交水稻》2022,(S1):164-166
<正>湘水河畔传噩耗,马坡岭上失亲人。公元2021年5月22日,世界著名农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星城长沙与世长辞。巨星陨落,人们痛心。三湘大地,哀嚎动天。芙蓉国里,泪如倾盆。人们深情呼唤:“袁院士,您别走!”“袁爷爷,我爱您!”……袁隆平走了,真的走了,永远地走了。但袁隆平的音容笑貌及其高贵品质和崇高风范永留人间。袁隆平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龙海市历来实行“稻稻麦”粮食三熟农作制,比较效益较低。1997年以来,以市场为导向,以增收为目标,大面积推广“稻薯”新农作物制。与传统农作制相比,粮食年产增加15%,经济效益提高196%,走出一条稻田增粮增收新路子。介绍了“稻稻薯”新农作制的增产效益,并分析了“稻稻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