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2002年5月第4届国际杂交水稻学术研讨会在越南召开以来,杂交水稻技术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用于水稻生产。2006年全世界杂交水稻种植总面积已超过1800万公顷,其中在中国之外的国家达200多万公顷。然而,如何进一步发展杂交水稻,目前仍然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在诸如提高育种效率、增加杂种产量、改善稻米品质、提高制种产量、降低种子成本、改进大田管理和加强国家科研机构与民营种子企业合作等方面。为进一步加快杂交水稻的发展,国际水稻研究所、中国湖南省人民政府、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水稻研究所将共同主办第5届国际杂交水稻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2.
从在三亚召开的“2004年全国杂交水稻新品种展示会”上获悉,仅2003年,杂交水稻在孟加拉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菲律宾和越南等亚洲国家的种植面积就接近100万hm2。来自中国的杂交水稻目前已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1974年,中国科学家袁隆平选育出世界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产量通常比改良的常规高产纯系品种高15%~20%。经过大规模的推广,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目前已经占我国水稻面积的一半,全国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从每公顷3.5t提高到6.2t。在过去的10多年中,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水稻研究所、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和亚洲开发银行…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杂交水稻正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目前已推广至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种植面积约700万公顷。2021年4月28日,记者从湖南省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共同举办的"马达加斯加执政党高级干部网络研讨班"获悉上述信息。杂交水稻作为农业科技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开辟了粮食大幅度增产的新途径,大面积生产比常规水稻增产20%左右,为促进全球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杂交水稻在中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以来,累计种植面积已超过6亿公顷。早在1980年,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在位于马达加斯加马义奇占地40公顷的试验田里,成熟的杂交水稻正在等待收割。中国农业专家与当地农民协作,使用农用小型旋耕机进行杂交水稻栽培试验示范。初步估算,杂交水稻平均产量约为每公顷10吨,而目前该地区的平均产量为每公顷2.8吨。"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参加该项目的农民翰塔说,"栽培技巧并不难,但需要经常参与。我计划在下一季度增加试验田的面积。稻农需要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使用杂交水稻种子,因为利润非常可观。"2019年  相似文献   

5.
导言本世纪30年代育成了杂交玉米,促使其它作物包括常异交作物高粱和自花授粉谷类作物例如小麦、水稻、大麦等育种工作者利用杂种产生的原理。品种间杂交F_1比其亲本品种有更好的生产性能,这种杂种活力或称杂种优势现象是遗传控制的。当中国的水稻专家报导杂交水稻在中国首先育成并在生产中应用时,使中国以外的科学家震惊(无名1977)。那时,杂交水稻在中国的推广面积大约200万公顷。这些组  相似文献   

6.
中国杂交水稻推广历程及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杂交水稻》2016,(2):1-8
在中国杂交水稻从1976—2015年推广40 a之际,对中国杂交水稻、两系杂交水稻、杂交粳稻的推广历程与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6—2013年,中国杂交水稻累计推广5.316 2亿hm2,并于1995年达到2 089.78万hm2的历史最大面积,占当年水稻面积的67.97%,但杂交水稻面积及其占水稻面积的比例在1999年以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至2013年维持在1 617.87万hm2,占水稻面积的53.37%;1996—2013年年推广面积在0.67万hm2以上的杂交水稻主要品种数量由133个增加到532个,而单个主要品种的平均年推广面积则由11.01万hm2下降到2.36万hm2,品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突破性品种匮乏;1996—2013年两系杂交水稻占杂交水稻面积的比例由0.92%上升到33.59%,两系杂交水稻已经成为杂交水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杂交粳稻的年推广面积维持在20万~26万hm2,占杂交水稻面积的比例维持在1.1%~1.5%的极低水平,杂交粳稻在杂交水稻中的地位还极其微弱。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杂交水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1984年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达820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杂交水稻一般比普通水稻增产20%左右。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从技术上看,有三个难题。第一,要培育出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和恢复系;第二,要选出优势强的杂交组合;第三,要有能获得大量第一代杂交种子的制种技术。中国在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的研究,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获得强优势杂交组合,1975年建立较完整的制种技术,1976年开始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目前,已有早、中、迟,籼、粳等多种类型,适合在不同地区种植的杂交组合二十多个。杂交水稻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较好的农艺性状,较高的生理机能,较强的抗性和较广的话应性。杂交水稻的生产程序较复杂,特别是在繁殖和制种过程中容易串粉而引起混杂。为了保证杂交水稻种子的纯度和质量并做到有计划地供种,在中国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良种繁育体系,由各级种子公司分工负责。除育种工作外,不少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在进行遗传、生理生化和形态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绩,化学杀雄配制的杂交水稻也初步成功,并在生产上有一定的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8.
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近日在一次会议上透露,我国水稻育种将有重大突破。利用水稻亚种问强大的杂交优势培育超级杂交稻,公顷日产稻谷可达97.skg,比目前的杂交水稻高出2~3成,中等生长期公顷产谷可达1·2万kg(相当于800kg/667m2)。预计亚种问超级杂交稻将在三年内应用生产,下个世纪初发挥巨大的增产作用。水稻育种将有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2017,(5):45-50
针对赣南山区杂交水稻受麻雀危害趋重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麻雀有昼出夜伏性、杂食性、群食性、惯适性、惯食性、集群性与分群性、弹跳性、味觉灵、就近危害性等行为习性;麻雀危害杂交水稻方式,秧田期是啄食种谷的米粒;抽穗成熟期造成谷粒脱落,啄食米浆、米粒,以及造成穗轴、一次和二次枝梗折断,其中谷粒脱落是主要危害方式;危害程度与地塅种群密度、周边环境、杂交水稻抽穗成熟时期、杂交水稻品种等因素有关;驱鸟剂在秧田驱鸟效果为87.3%~100%,而在抽穗成熟期驱鸟效果不足10%;水稻抽穗成熟期和秧田期用网眼2.5 cm的防鸟网架网驱鸟效果达到100%;采用网眼2.5 cm的防鸟网在水稻抽穗成熟期驱鸟每公顷每次分摊成本240元,成本低,效果好,而且对麻雀不伤害,是目前防御麻雀危害杂交水稻最理想的技术。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于 2 0世纪 70年代初在中国研究成功并于 1976年大面积应用于生产以来 ,2 5a的时间过去了。截止目前 ,全球已有 2 0多个国家开展了杂交水稻研究 ,有少数国家已将杂交水稻成功应用于商业化生产。目前 ,在越南、印度、菲律宾、孟加拉、缅甸和美国 ,共种植杂交水稻约 70万hm2 。为促进杂交水稻技术的全球性应用与发展 ,自 1986年首届国际杂交水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长沙成功举办以来 ,每隔约 5a时间 ,都要举办一届。第 2届于 1992年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 ,第 3届于 1996年在印度的海德拉巴举行 ,第 4届即本届国际研讨会原计划 …  相似文献   

11.
杂交水稻在美国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邓小林 《杂交水稻》1998,13(4):29-30
杂交水稻在美国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ResearchonHybridRiceandItsProspectsinU.S.A邓小林(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410125)在中国杂交水稻成功的鼓舞下,70年代末80年代初,许多国家相继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其中美...  相似文献   

12.
1986年10月在长沙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提议筹办的《国际杂交水稻通讯》(下简称《通讯》)已经问世。这份英文出版物为季刊,由国际水稻研究所提供经费和负责出版。首期于1987年3月发行。 《通讯》的宗旨在于促进世界范围内有关杂交水稻方面的信息交流,报导各国杂交水稻研究和发展的情况。其内容主要包括:有关杂交水稻重要出版物的摘要;杂交水稻研究与发展新动态;世界各地杂交水稻育种家选育的新三系、新组合报导与介绍;以及其它与杂交稻有关的内容。 《通讯》编委会成员有8人。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史密斯先生任主编,费马尼博士任技术编辑。…  相似文献   

13.
第四次杂交水稻国际开发专家组会议于1990年7月11日在广西桂林召开,历时一天。会议由组长袁隆平主持,参加会议的有专家组成员6人,中国种子公司副总经理孙杨保做了重要讲话,专家组顾问、中国种子总站 副站长李梅森总结了杂交水稻技术转让过程 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会议分析了杂 交水稻在美国圆环和美国卡捷尔二个公司中 发展的可能性。会议纪要如下: 1.美国圆环公司对杂交水稻的米质要 求很高,机械化种子生产对组合的选择苛 刻,要求父母本生育期相同。三系法杂交水 稻的生产方式是很难适应的。 2.美国卡捷尔公司对稻米品质的要求没有圆…  相似文献   

14.
中国杂交稻推广特点及其传播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 ,中国发生了一件对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两位科技人员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成果奖。其中一位是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先生。中国杂交水稻的推广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 ,对中国基本实现粮食自给起到很大作用。它的推广速度之快、效益之高、影响之深远 ,可称得上是农业技术传播的典范。此前 ,在世界农业史中 ,对一个国家农业发展、乃至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首推始于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杂交玉米推广 ,而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扩散速度明显超过美国的杂交玉米推广 ,其推广面积之广也远在…  相似文献   

15.
美国水稻品种的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于17世纪开始种植水稻。近几年,全国水稻年种植面积为100万公顷,年产稻谷600万吨左右。水稻生产集中于南部的阿肯色、路易斯安娜、密西西比、德克萨斯和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另在南部的密苏里和佛罗里达州,也有小面积的水稻生产。在产稻各州中,以阿肯色面积最大,约占全美水稻生产的40%;以加州的单产最高(1986年16.2万公顷,平均单产为8.41吨/公顷),南方各州以种植籼稻为主,加利福尼亚主要种植粳稻。 根据粒型。美国将水稻品种分为三种类型,即长粒型、中粒型和短粒型(表1)。长粒型是美国水稻出口和国内市场需要的主要类型,在甫方各州约占稻…  相似文献   

16.
哥伦比亚位于南美洲北部,水稻是仅次于咖啡的第二大作物,也是仅次于肉类的第二大蛋白质来源,1991年,哥伦比亚的水稻种植面积为35.2323万公顷,其中70%为灌溉双季稻区,产量平均5.7吨/公顷,30%属旱地一季稻区,产量平均在4.6吨/公顷.近10年来,由于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而单产却未提高,种植面积有所减少,水稻总产量年平均下降1%。在过去20年中,育成了14个半矮秆改良品种,为水稻产量的提高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由于产量水平的提高,使水稻单产近年来一直徘徊不前,杂交水稻的应用可改变这种状况、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现就哥伦比亚杂交水稻研究情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杂交水稻》2004,19(5):76-77
水稻源于亚洲 ,现已在全球 113个国家和地区种植 ,稻米成为了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为了解决人类的饥饿问题 ,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科学家从 196 4年起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历经 10a的艰苦努力 ,利用“三系法”于 1973年育成了世界上第 1个杂交水稻组合。近年来 ,又在超级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 ,已育成了一批超级杂交水稻组合 ,大面积产量潜力达 12~ 15t hm2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分子技术与常规育种手段相结合的现代高效水稻育种技术创新体系 ,随着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在中国和很多稻米生产国的迅速推广 ,杂交…  相似文献   

18.
刘金涛 《杂交水稻》2022,(S1):114-115
<正>“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共和国勋章”获得者、“90后”的科学巨匠、第三代杂交水稻,每公顷18吨超高产攻关.......一个个响亮的称谓和一串串闪亮的数字,标记着一位不服老的老人——袁隆平院士。他是一位心系中国吃不饱饭的人和为了泱泱大国的粮食增产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事业,一做就是一辈子,用一生的时光为共和国书写着最美的情书的人。向袁隆平院士致敬,他这一生只为做好一件事,就是为了人类远离饥饿,他解决的不光是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操心着全世界人民的温饱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两系杂交水稻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 1973年秋湖北省沔阳县沙湖原种场石明松在一季晚粳农垦 5 8大田中发现 3株自然不育株 ,并育成农垦 5 8S ,到 1995年 8月袁隆平院士在湖南召开的“863”两系杂交水稻中试现场会议上宣布两系杂交水稻在我国基本培育成功 ,两系杂交水稻研究走过了 2 2年历程。近几年 ,两系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1991年全国两系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约 4 333hm2 ,1992年为 1.2万hm2 以上 ,1993年为 2 .67万hm2 ,1994年为 6.67万hm2 以上 ,1995年为 7.33万hm2 ,1996年将近 2 0万hm2 。同时 ,两系杂交水稻的研究已经走向世界 ,美国、日本、印…  相似文献   

20.
美国水稻栽培始于 17世纪 ,目前种植面积约2 0 0万hm2 ,主要分布在路易斯安那、阿肯色、加利福尼亚、密西西比、密苏里和得克萨斯州。其中阿肯色州占全国水稻生产面积的 4 0 %。美国用于水稻生产的地域优越 ,大部分种植水稻地区气候温暖 ,且多为粘质性土壤 ,土层深厚肥沃 ,同时这些地区很少发生水稻病虫害。美国水稻种植制度为草田轮作制 ,或与大豆轮作 ,即种稻一年后种草 1~ 3年 ,然后再种水稻。如此周而复始。美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程度高 ,水稻已实现规范化生产 ,每块稻田十几公顷至几十公顷 ,稻田面积大 ,有利于机械化作业。从田地平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