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鱼类消化道菌群与碳水化合物代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碳水化合物氧化分解是鱼类能量的重要来源。由于碳水化合物来源广泛、价格相对低廉,饲料中添加适量碳水化合物,不仅可以降低饲料成本,而且可以节约蛋白原料,减少氨氮排放。然而以往研究表明,鱼类摄入超量碳水化合物时会出现抗病力受损、生长迟缓、脂肪肝、死亡率升高等问题。鱼类消化道微生物参与宿主的糖、脂类和蛋白质等代谢过程,对动物营养代谢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提高鱼类对饲料的利用率,对鱼类增产、渔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综述了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以鱼类消化道微生物为出发点,阐述了鱼类消化道微生物调控碳水化合物代谢的方式与可能机制,旨在为鱼类高效利用碳水化合物以及节约饲料中蛋白质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乳酸菌是鱼消化道固有菌群的组成部分,能定植于鱼类消化道,拮抗革兰氏阴性致病菌,维持肠道正常的微生态平衡.鱼消化道中比较常见的乳酸菌种类有肉杆菌、乳酸杆菌等.综述了乳酸菌在不同生长阶段鱼消化道的分布、鱼类消化道乳酸菌分布的影响因素和鱼类消化道乳酸菌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刘洁珠 《畜禽业》2003,(1):37-37
EM是EffectiveMicroorganisms的英文缩写,即“有效微生物菌群”。它是日本琉球大学比嘉照夫教授发明的复合微生物制剂,是由光合菌,乳酸菌,酵母菌和放线菌等5科10属80多种微生物复合培养而成的有效微生物群。其主要特点是:组成复杂,结构稳定,功能广泛。由于EM菌剂在促进畜禽生长,增加畜禽抗病能力,去除粪便恶臭,改善生态环境方面都表现出了良好的作用,已为很多国家和地区推广和应用。1EM菌剂在畜禽业中的应用1.1提高饲料利用率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EM菌后,使体内的微生态平衡发生变化,不同功能的微生物在体内生长代…  相似文献   

4.
王岩 《水产学报》2024,316(4):049607-1-049607-19

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借鉴对人类和畜、禽营养研究的经验建立了研究范式。在过去70年中,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遵循已有的范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推动了水产配合饲料技术的进步,为水产饲料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做出了贡献。然而,随着全球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水产养殖产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增加,对水产饲料也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养殖生产实践表明,根据一些肉食性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结果设计配方生产的饲料不能取得预期的应用效果,这意味着遵循已有研究范式所得到的结果难以完全满足现代鱼类养殖生产的需要。本文总结了两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肉食性鱼类(大口黑鲈和大黄鱼)配合饲料在养殖生产中应用的曲折历程,指出早期研究明显低估了饲料蛋白水平是导致配合饲料长期无法在养殖生产中成功应用的主要原因。早期研究报道大口黑鲈的饲料蛋白需求为400~440 g/kg,大黄鱼的饲料蛋白需求为450~470 g/kg,但投喂配合饲料的鱼的生长明显比投喂冰鲜鱼的鱼慢。重新评估发现大口黑鲈和大黄鱼饲料蛋白需求分别为480~510 g/kg和490~520 g/kg,投喂含适量蛋白的配合饲料时鱼生长与投喂冰鲜鱼时接近。对大口黑鲈和大黄鱼饲料蛋白需求的明显低估反映出已有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范式中存在不足,其表现为:①强调食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但忽视了鱼类遗传背景和食物外的其他环境条件对鱼类生长和摄食的作用;②强调鱼类个体生长可反映其营养需求和饲料质量,但忽视了鱼类个体生长并不能完全反映养殖产量和效益;③强调生长和饲料利用效率在评价水产养殖效益方面的重要性,但忽视了投饵养殖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限制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瓶颈;④基础饲料配方对评价营养需求或饲料质量的影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因基础饲料组成不合理导致一些研究结果缺乏实际意义。针对上述问题,作者建议对已有范式的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做如下改进:①重视鱼类遗传背景和食物以外的其它环境条件对鱼类生长的影响,明确鱼类生长潜力决定营养需求,而食物营养是实现生长潜力的条件;②重视食物中各种营养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明确不同饲料原料在配方的营养平衡中发挥不同的作用;③进行饲养实验时重视实验鱼种质和种群结构,重视对照组和处理组个体生长的差异幅度在判断处理效应方面的指示意义,重视饲料配方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等制约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的影响。改进后的研究范式更符合现代水产养殖生产实际,遵循其开展研究获得的结果能够更好地指导饲料配方设计,所生产的配合饲料也能更好地应用于水产养殖生产。

  相似文献   

5.
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始于70年前并借鉴陆生动物营养研究经验形成了研究范式。在过去70年中,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推动了水产配合饲料技术的进步,为水产饲料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做出了贡献。然而,随着全球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水产养殖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增加,对水产饲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表明,根据一些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成果所配方的饲料在养殖生产实践中往往不能取得预期的应用效果,这意味着在已有范式下取得的研究成果有时难以很好地满足现代鱼类养殖产业的需要。本文叙述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两种肉食性鱼类大口黑鲈和大黄鱼配合饲料研发与应用的历程,指出对饲料蛋白需求的低估是限制配合饲料长期未能在大口黑鲈和大黄鱼养殖生产中应用的主要原因。早期研究报道大口黑鲈的饲料蛋白需求为400-440 g/kg,大黄鱼的饲料蛋白需求为450-470 g/kg。经过重新评估后将大口黑鲈和大黄鱼的最适饲料蛋白水平分别提高到480-510 g/kg和490-520 g/kg。在适宜的饲料蛋白水平下,投喂配合饲料的大口黑鲈和大黄鱼生长与投喂冰鲜鱼时相当。作者认为对饲料蛋白需求的低估与已有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范式存在的不足有关,其表现为:(1)强调食物对鱼类生长的作用,但忽视了实验鱼遗传背景和食物以外的环境条件对生长和摄食的影响;(2)强调鱼类个体生长对评价营养需求和饲料质量的重要性,但忽视了鱼类个体生长差异并不能完全反映养殖产量和效益的事实;(3)强调生长和饲料利用效率作为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但忽视了养殖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负面影响是限制水产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4)没有足够重视基础饲料配方在评价营养需求或饲料质量方面的影响,一些研究因基础饲料组成不当而产生没有实际意义的评价结果。针对上述问题,作者建议从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对已有的范式做如下修改:(1)重视鱼类遗传背景和食物以外的环境条件对鱼类生长的影响,明确鱼类营养需求取决于其生长需求;(2)重视食物中各种营养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明确不同饲料原料在实现配方的营养平衡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3)重视对实验鱼种质和种群结构的选择,重视对照组和处理组个体生长差异的幅度对判断饲料处理效应的指示作用,重视饲料配方对渔业资源和环境等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内容的影响。经过修改后的研究范式更符合养殖生产实际,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所获得的成果也能够更好地指导配合饲料生产,为鱼类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了鱼类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的作用,综述了抗菌药物、益生菌、饲料组成及食物充盈度等对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群数量和组成影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胡明德 《畜禽业》2004,(12):51-51
EM为一类由光合菌群、乳酸菌群、酵母菌群等多种微生物复合而成的有益微生物制剂。用于饲料中可通过产生大量生物活性物质和内分泌激素等物质,调整和提高动物机体各器官的功能,从而促进畜禽生长,增强机体抗病力,提高饲料报酬和消除粪尿恶臭等。为探讨EM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合理应用性,特进行本试验。  相似文献   

8.
正一、乳酸菌添加于虾料中的作用乳酸菌指发酵糖类主要产物为乳酸的一类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的总称。乳酸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厌氧或兼性厌氧,繁殖时能产生特有的乳酸菌素。乳酸菌是一种重要的益生菌,常作为饲料添加剂,通过定植于动物体胃肠道等部位后大量繁育,可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产生维生素和促进生长因子等物质,增加机体对饲料的消化和吸收,提高养殖动物生长与成活率。虾饲料添加乳酸菌可以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肠上皮细  相似文献   

9.
明晶 《科学养鱼》2007,(10):76-76
乳酸菌类(Lacticacidbacteria)是一种可以分解糖类产生乳酸的革兰氏阳性菌,可以厌氧、兼性厌氧生长。乳酸菌在饲料添加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美国FDA公布的40多种饲用微生物中有近30种是乳酸菌。乳酸菌耐酸,在pH为3.0~4.5时仍可生长,适应于胃肠的酸性环境,是鱼肠道的正常菌群,在鱼体肠系统定植,在体内通过生物拮抗,拮抗革兰氏阴性致病菌,维持肠  相似文献   

10.
王东 《淡水渔业》1987,(4):12-15,4
本文旨在介绍线性规划在养殖鱼类饲料配方中的应用。该方法对于寻求既能满足某种养殖鱼类营养和生长要求,又能充分利用当地饲料原料,使成本最低的饲料配方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水产养殖业中,微生态制剂作为绿色饲料添加剂、水质改良剂以及对鱼类健康、预防疾病、促进生长和品质改善所起的显著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并以其无毒副作用,无耐药性,无残留污染,效果显著等特点逐渐得到广大水产养殖者的认可。近年来,微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利用微生物制剂进行水产健康养殖,实现无公害养殖,已成为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饲料脂肪水平对鱼类生长及脂肪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脂肪能为鱼类的生长提供能量、必需脂肪酸,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1],还具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减少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等[2]。饲料脂肪水平影响鱼类肌肉等组织的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因此,查明并掌握鱼类脂肪需求量及代谢规律有利于指导鱼类饲料生产,达到节约蛋白质的目的。笔者主要从生长、组织形态、消化和吸收、脂肪酸组成及基因表达等方面分析综述了饲料脂肪水平对鱼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鱼类消化道微生物区系调控技朮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鱼类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的作用,综述了抗菌药物、益生菌、饲料组成及食物充盈度等对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群数量和组成影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正饲料是鱼类正常生活和生长的物质基础,饲料所占成本占养殖生产总成本的50%~70%,降低饲料方面的成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养殖生产经济效益。同时,饲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鱼类的生长状况、健康状况和鱼品的质量,所以,在养殖生产过程中使用价廉物美的饲料对于鱼类养殖生产至关重要。一、植物性鲜活饲料植物性鲜活饲料又称青饲料。草食性鱼类在野生环境中就是以青饲料为主食,所以在传统的养殖方式中,养殖草食性鱼类就是利用青饲料。青饲料,草食性鱼类喜食,生长快,疾病少,这是自然界的生物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水产养殖业中,微生态制剂作为绿色饲料添加剂、水质改良剂以及对鱼类健康、预防疾病、促进生长和品质改善所起的显著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并以其无毒副作用,无耐药性,无残留污染,效果显著等特点逐渐得到广大水产养殖业者的认可,不少地方把目光注视在微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的应用上来,利用微生物制剂的辅助作用建立水产健康养殖模式,实现无公害化养殖。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饲料中添加乳酸菌对方斑东风螺稚螺生长、肌肉组成与免疫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三个不同浓度(1.2×10~7 CFU/100g、1.2×10~8 CFU/100g和1.2×10~9 CFU/100g)的乳酸菌,养殖初始体重为0.62g的方斑东风螺10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乳酸菌对方斑东风螺稚螺的生长性能和肌肉组分均没有显著影响。饲料中添加1.2×10~7 CFU/100g乳酸菌能够显著提高方斑东风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但在添加量为1.2×10~8 CFU/100g和1.2×10~9 CFU/100g时SOD活性反而受到抑制;添加1.2×10~9 CFU/100g乳酸菌抑制酸性磷酸酶(ACP)活性;饲料中添加乳酸菌对过氧化氢酶(CAT)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没有显著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乳酸菌不影响方斑东风螺稚螺的生长性能和肌肉成分,添加量为1.2×10~7 CFU/100g时可一定程度上提高抗氧化活力,但较高的添加量对免疫功能会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青贮饲料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共生体系,主要包括乳酸菌、酵母菌、芽孢杆菌、乙酸菌、梭状芽饱杆菌等,其中以乳酸菌的数量和种类最多,也是在青贮饲料发酵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着重介绍了乳酸菌微生物青贮剂的种类、选作微生物青贮剂的乳酸菌需符合的条件,阐述了乳酸菌微生物青贮剂的作用机制、添加效果以及影响因素,并对乳酸菌微生物青贮剂近年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指出了乳酸菌微生物青贮剂的未来发展趋势将由单一型向复合型方向发展,同时需将现代基因工程、遗传工程技术引入乳酸菌微生物青贮剂,以开发新型制剂。  相似文献   

18.
鱼用饲料中促生长剂的研究和应用概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养鱼业的发展,现在已经从过去的粗放养殖转变为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对鱼类配合饲料的需求量越来越高,人们对鱼类的生长速度也越来越关注。因此对鱼类促生长剂的研究和应用日趋受到重视和普及。  相似文献   

19.
被视作有益于健康的口服微生物益生菌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中的疾病控制,尤其是抵御细菌性疾病。与在陆生动物养殖中使用乳酸菌占压倒性多数形成对比的是,在水产养殖中对包括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细菌在内的多种微生物用作益生菌都有过考虑。这些细菌的源头往往是宿主动物的消化道。其作用模式包括竞争性排斥和免疫调节。益生菌还可增进食欲从而提高生长及获得更好的饲料转化。  相似文献   

20.
简述了乳酸菌可分为乳杆菌属、片球菌属、肠球菌属和乳球菌属等,其通过清除自由基、螯合金属离子、增加抗氧化酶水平和调节微生物群来发挥抗氧化作用;介绍了乳酸菌作为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现状。指出,随着我国绿色水产养殖的发展,乳酸菌在水产养殖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乳酸菌的有效性、特异性和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应筛选特异性功能菌株,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不断增强乳酸菌产品的功能,有针对性地使用乳酸菌产品,建立可持续、稳定、安全的水产养殖微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