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花时调节剂与稻粒黑粉病的发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家善 《植物保护》1989,15(4):32-32
在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花时调节剂(下称花调剂)可以解决父母本花期不遇,授粉率低等问题。1983年,全地区喷施花调剂的制种田面积是9943亩,占制种田总面积的45%,平均亩产82.2公斤,到1986年施用面积达90%以上,平均亩产129.7公斤。但是,随着花调剂使用面积的增加,稻粒黑粉病有逐年扩展和加重的趋势,据统计,1985年全地区制种田稻粒黑粉病发病面积为13021.9亩,占制种田总面积的43.9%,一般  相似文献   

2.
小麦主要病虫分期混合施药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主要病虫的发生有明显的阶段性,秋苗期主要是纹枯病和地下害虫,返青拔节期主要是纹枯病和麦蜘蛛,两者皆在3月25日前后进入侵染和为害盛期;穗期主要有白粉病、叶锈病和麦蚜,有的年份条锈病流行,它们多在5月1日前后进入盛发期。播种期、返青拔节期和穗期3期,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具有良好的药效和明显的增产作用,特别是穗期。3期混合施药的最优组合是:播种期,0.08%甲基异柳磷与0.03%三唑醇混合拌种,返青拔节期,甲基硫环磷(175.5g/ha)与三唑醇(75g/ha)混合喷雾;穗期,抗蚜威(45g/ha)与三唑醇(105g/ha)混合喷雾。3期施药经济效益显著,投入产出比1: 12.7~14.1,每ha纯收益1450.5~1797.0元。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杂交水稻制种田母本稻粒黑粉病(Neovossia horrida)室内药剂筛选和田间药剂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室内供试17种药剂对稻粒黑粉病冬孢子萌发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双效灵抑制效果较好;井岗霉素、农抗120抑制效果较差;其它药剂介于这二者之间。田间供试6种药剂对杂交稻母本粒黑粉病都有显著防效,且均较石灰处理土壤的防效好。其中速保利、多菌灵防效最好,分别达85.86%和67.52%;双效灵、粉锈宁、甲基托布津次之,分别为53.02%、52.29%、44.79%;多效唑较差,仅为41.44%。  相似文献   

4.
张玉芬 《植物保护》1986,12(1):34-34
粉锈宁(也称三唑铜)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持效期长的内吸性杀菌剂,能防治40几种作物的病害,尤其对禾谷类作物的白粉病、锈病、黑粉病等防效突出。 国外粉锈宁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乳剂、粉剂和糊剂。南开大学元素所自1980年开始研制粉锈宁胶悬剂,经4年(1980—1983)在本所温室及外单位田间试验证明,粉锈宁  相似文献   

5.
大豆纹枯病菌具有典型的Rhizoctonia solani特性,其无性世代形态、培养性 状、致病性与水稻纹枯病菌及棉立枯病菌有明显的差异;不侵染辣椒、普通烟,与棉花立枯病菌、水稻纹枯病菌不发生菌丝融合现象,该菌与水稻纹枯病菌能交互侵染大豆、水稻,稻-豆轮作将加重纹枯病的发生。大豆纹枯病田间流行曲线属“S”型,在始发期连续2次施用井岗霉素(50ppm)或(40%)多菌灵(500倍),防效可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6.
 稻粒黑粉病(病原菌Neovossia horrida (TaK.)Padw. et A. Kahn)是杂交稻繁殖制种田不育系上的主要病害,流行频率高,危害损失大。普遍率和严重度的关系(I-S关系)是植病流行学观测技术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制种田杂交稻粒黑粉病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许长敏(福建省德化县植保检站362500)徐大东(福建省德化县种子公司362500)稻粒黑粉病(NesrossiahorridaTak)是我县杂交水稻制种田的主要病害。据调查:夏季制种田母本病穗率高达60~80%...  相似文献   

8.
水稻粒黑粉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稻粒黑粉病的发生日渐普遍,特别是杂交稻三系制种田的不育系受害尤为严重。本病可由种子和土壤传染。经测定,在水稻收获后田间每克表土有冬孢子1666.5—12499.8个,制种田可高达48121.2—109367.3个。菌源可在土壤中积累,致使病害逐年加重。试验表明,病菌可以从花器侵染,因而品种发病差异与品种颖壳开放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开放时间长的品种受病菌侵入的机会多,发病重。防治试验的结果表明,采用10%盐水或泥水选种,防病的效果分别可达93.24%和80.42%;在水稻开花初盛期和盛期喷布多菌灵各1次,可以得到较为明显的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水稻稻粒黑粉病在我县杂交制种基地发生严重,对制种产量、种子质量影响较大,已成为制种田的主要病害。为了明确稻粒黑粉病为害的损失,我们在县良种场等地进行了测定,现将结果整理于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现将试用粉锈宁拌种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情况报道如下 按播种量的0.015%、0.02%、0.03%粉锈宁(有效成分25%下同)拌种;按播种量的0.02%粉锈宁拌种,小麦灌浆期用25克/亩喷雾防治1次;小麦挑旗、灌浆期各用25克/亩喷雾防治1次以及清水对照6个处理。小区面积20米~2、3次重复。冬前、返青,乳  相似文献   

11.
 稻粒黑粉病(Neovossia horrida (TaK.) Padw. et A. Kahn)近年在杂交稻繁殖制种田普遍发生,严重危害.1989~1992 年对该病发生与寄主关系作了试验观察,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我县黄花菜受锈病危害严重,过去使用的敌锈钠不能控制。1984年试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试验方法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加水配成300、500、600、800、1000倍液,每亩喷150斤,3次重复,喷清水为对照。分3次施药:第一次,锈病始见期(黄花初苔期);第二次,锈病流行盛期(初蕾期);第三次,锈病流行高峰期(黄花始摘期)。每次相距10天。每次施药后3、5、8天进行药效调查,主要观察记载夏孢子堆发展情况。 实地考察证明: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是防治黄花菜锈病的理想药剂,药后8天的防效为40—85%,平均73%,药后20天的防效为73—92%,平均85%;药后30天后防  相似文献   

13.
谭荫初 《植物医生》1995,8(1):24-24
一、粉锈宁 粉锈宁(三唑酮)拌种对麦苗无不良影响。麦粒经拌种后,可使白粉病发生期推迟10~15天,甚或冬前无白粉病病株出现;即使发病,其程度也明显减轻。开春后,麦苗返青期中的病叶率也能控制在1%以下,对白粉病的防效为56~75%。在拌种的基础上,于灌浆期中再每亩用有效成分25克兑水75公斤喷雾,可提高防效达93.7%。轻发年和轻发田经拌种后在穗期可不再施用农药;对中等偏重发生年(田),亦可少施1次农药。  相似文献   

14.
玉米丝黑穗病(Corn head Smut)是由病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 Ckhu)Clinton 系统.侵染的病害.它的侵染期很长,自种子萌芽至幼苗长到7张叶片,均能发病,因此用常规杀菌剂拌种保护无效.我国自1979年之后,曾大力筛选内吸杀菌剂,如:多菌灵、托布津、萎锈灵、拌种灵、禾穗胺及三唑类内吸杀菌剂;在80年代初确认粉锈宁和羟锈宁拌种效果较好,是当时防治此病有效的措施,并于1983年建议在生产中推广每百公斤玉米拌粉锈宁有效成份80克的措施.据多年试验、示范和生产使用证明,粉锈宁拌种的效果在重病田较差;随年度、地点、  相似文献   

15.
玉米纹枯病在如皋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海霖  丁旭  马宏 《植物保护》1991,17(6):11-12
在江苏如皋地区玉米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AGl-IA群)主要发生在玉米籽粒形成至灌浆期,蔓延盛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阴雨高湿是流行的主导因子。病害发生程度与产量损失率成显著正相关。化防适期在病害发生初期(病株率2—3%)最佳药剂为井岗霉素。  相似文献   

16.
稻粒黑粉病是杂交水稻制种中的一种比较普遍病害 ,从我县近几年制种田调查 ,一般发病轻的在5%左右 ,发病严重的达 30 %以上。不仅影响着制种的产量和质量 ,尤其是影响到种子的播种品质。探讨如何防治稻粒黑粉病十分重要。1 发病原因(1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多年连续制种的田块发病重 ;而合理轮作、隔年制种和原来未进行过制种的田块发病轻。(2 )不育系的开化习性 :凡是开花时间长 ,颖壳张开角度大、柱头外露多的组合 (如金优系列组合 )不育系株发病重 ;其它组合则发病轻。(3)不良的气候影响 :不育系开花时遇长时期阴雨天气 ,田间湿度大 ,浊…  相似文献   

17.
我市为中稻区,杂交稻种植面积占50%以上,孕穗期后,纹枯病、云形病、叶尖桔病、叶黑肿病、鞘腐病、紫秆病、稻曲病、粒黑粉病等常相继发生,且早衰现象明显。1982—1983年曾用粉锈宁进行防病防衰试探性试验,发现有效。1984年组成协作组,对粉锈宁在中稻上的防病对象和效果、施用技术、防衰增产效应等开展了室内测定,和田  相似文献   

18.
玉米黑粉菌对粉锈宁抗性预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玉米黑粉菌为试验材料,首次发现该菌自然群体内存在抗粉锈宁突变菌株。突变率为1.07~2.29×10~(-6)。测出该菌抗粉锈宁菌株的最强抗性程度为212微克/毫升,此值仅为野生型菌株 ED_(100)的3倍。证实该菌抗粉锈宁菌株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无药条件下培养8个月,87%的药株尚维持抗药性。在无药 PDA 上,抗粉锈宁菌株与野生型菌株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玉米黑粉菌的4种交配类型(抗×抗、抗×敏、敏×抗、敏×敏)均存有致病力的交配组合。该菌抗粉锈宁菌株对氧环宁具交互抗性,对苯来特、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无交互抗性。试验指出应用粉锈宁防治玉米黑粉病,该菌有可能产生田间抗药性,但可能不会形成苯来特那样的严重威胁生产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19.
作者于1984年和1987年在田间进行防治稻曲病的小区试验,得出:(1)5万单位井岗霉素,每亩1 50毫升,加水60公斤,喷雾防治,累计重复12次,平均病穗率下降68.82%,病粒率下降83.67%。(2)15%粉锈宁,每亩30克,加水60公斤,喷雾,平均病穗率下降55.45%,病粒率下降69.69%。(3)40%多菌灵胶悬剂,每亩100毫升和40%甲基托布津胶悬剂,每亩100毫升,其防效分别为32.0%和27.6%。就防治适期而言,井岗霉素以始穗前4天到始穗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一些叶部真菌引起的早衰现象严重影响了杂交水稻的产量。为了明确防治杂交晚稻早衰的可行性,我们选用禾枯灵、多菌灵和粉锈宁杀菌剂作了防治对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简报如下:一、试验材料与方法1.试验设计:试验设在杂交晚稻V优64田内。共五个处理:(1)亩用40%禾枯灵可湿性粉剂75g;(2)亩用40%禾枯灵可湿性分剂50g;(3)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剂50g;(4)亩用20%粉锈宁乳剂40mL;(5)对照喷清水。试验处理分别在孕穗末期喷施第1次药液,隔15天喷施第2次药液。采用弥雾机低容量喷雾,每亩药液量25kg。每个处理小区为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