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00年4月至2001年1月,使用PFU作人工基质,采集了道观河水库的周丛原生动物.结果表明,该库周丛原生动物有48属60种,其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都较为明显.春、夏、秋、冬4季的第一优势种依次为砂壳虫(Difflugia)、放射太阳虫(Actinophrys sol)、大变形虫(Amoeba proteus)和片状漫游虫(Litonotus fasiola).周丛原生动物的优势种类组成表明,该水库处于中-富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2.
小江回水区原生动物和轮虫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春、夏、秋和水华发生末期,对三峡水库小江同水区的原生动物、轮虫群落进行了调查,共监测到原生动物52种、轮虫35种;其中,原生动物秋季种类最多,有30种,轮虫夏季种类较多,有25种.水华发生末期的现存量最高,但多样性指数最低.理化参数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小江回水区水环境具有明显的时间异质性.从物种组成聚类结果来看,不同时间的原生动物和轮虫群落组成不同,且与水环境的时间异质性并不一致.浮游动物现存量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水温与浮游动物群落现存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2009年夏季三峡水库支流小江回水区局部水域爆发水华,在水华爆发期的5月29日和6月18日开展了水华原生动物采样调查,分析了群落变动特征及其与水环境、水华藻类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华均以蓝藻为主,其中5月的优势种类为水华鱼腥藻(Anabaenaaquae),6月的优势种类为微囊藻(Microcystis),其次是浮游鱼腥藻(Ana baenaplanctonica)和小环藻(Cyclotella);5月和6月的总磷、磷酸盐、叶绿素a含量、溶解氧、水温与pH等差异显著(P<0.05);5月鉴定出2种肉足虫,6月为10种肉足虫和5种纤毛虫;原生动物平均密度分别为200个/L和970个/L。冗余分析结果显示,与原生动物密度显著相关的水环境因子为总磷(TP)和溶解氧(DO),浮游植物密度因子为浮游鱼腥藻和微囊藻。  相似文献   

4.
2010年春季(5月)和秋季(9月),在大渡河河口选定15个采样点进行原生动物调查,分析其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大渡河河口共采集到原生动物118种,春季优势种以纤毛虫为主,秋季优势种以肉足虫为主;原生动物平均密度为977个/L,平均生物量为0.0312 mg/L,春季的原生动物密度和生物量明显高于秋季。春秋季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50和1.40。原生动物功能营养类群B群(食菌-碎屑者,Bactivores-detritivores)所占比例最大,在60%以上。大渡河河口寡污性指示种类为17种,占55.55%。通过对原生动物多样性指数、功能营养类群和指示种的分析,大渡河河口水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5.
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真核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生命周期短,对环境变化反应敏锐,是水生态系统微生物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重要结构和功能组成部分。青海湖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世界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为了探究青海湖流域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于2020年8月对青海湖流域的入湖河流、湖滨带、主湖区及子湖共32个样点进行水环境样品采集,共获得水体样品95份,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分子水平开展了该流域原生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共注释到176个原生动物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隶属于12门19纲43目61科72属;(2)青海湖流域原生动物多样性为入湖河流>湖滨带>子湖>主湖区,且四类水体环境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3)原生动物群落受水体酸碱度、盐度、水温、溶解性总固体、浊度、总氮、总磷等环境因子的影响;(4)原生动物与其他浮游生物共现网络从入湖河流、湖滨带、子湖到主湖区,模块性逐渐变低,生物类群间的互作网络逐渐碎片化。本文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对青海湖流域的原生动物进行了摸底调查,为将来青海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健康评估和监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上海崇明明珠湖原生动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08年1-12月对明珠湖原生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采用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方法,对原生动物进行采集、鉴定,并对明珠湖原生动物的种类分布、群落结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物种多样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年共鉴定出原生动物60种,隶属于3纲26属。优势种包括二角多甲腰鞭虫、尾眼虫、膝曲眼虫、绿急游虫、裸腰鞭虫、恩茨筒壳虫和游仆虫未定种1种;原生动物的生物密度年均值为(42075±21594)ind/L,生物量年均值为(1.531±1.384)mg/L;明珠湖原生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较低,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与水质状况密切相关;原生动物功能营养类群中,食藻者群、细菌碎屑取食者群较多,光合自养者群、食肉者群较少;影响明珠湖原生动物生态特征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水温、叶绿素a含量、总氮和总磷。目前,明珠湖水质呈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水库环境因子对原生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2016年对浙江汤浦水库进行逐月全年采样,从上游库尾至下游坝前共设6个调查站位。结果表明,汤浦水库检出原生动物37种,隶属5纲、18科、22属;群落种类数呈现双峰型,夏季最高,秋季次之,春冬季相对较低;密度年均值为1 608个/L,呈现单峰型,高峰值出现在8月,食菌功能类群在夏季占比最高,夏秋季高于春冬季。水库纵向分布呈现种类数及密度均为上游高于中下游的特点,6月空间异质性处于最高水平。优势种分析表明,食菌功能类群的旋回侠盗虫(Strobilidium gyrans)、王氏似铃壳虫(Tintinnopsis wangi)、小筒壳虫(Tintinnidium pusillum)及膜袋虫(Cyclidium sp.)优势明显。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前置选择发现,30个环境因子中,总氮、水温、藻类细胞数、总硅和浊度是影响汤浦水库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原生动物密度与藻类细胞数和水温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总氮呈显著负相关。水库的3个雨季及6月泄洪阶段,是促使夏季原生动物高峰期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营养状况差异是造成原生动物时空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2008年春、夏、秋和水华发生末期,对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的原生动物、轮虫群落进行了调查,共监测到原生动物52种、轮虫35种;其中,原生动物秋季种类最多,有30种,轮虫夏季种类较多,有25种。水华发生末期的现存量最高,但多样性指数最低。理化参数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小江回水区水环境具有明显的时间异质性。从物种组成聚类结果来看,不同时间的原生动物和轮虫群落组成不同,且与水环境的时间异质性并不一致。浮游动物现存量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水温与浮游动物群落现存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武汉南湖四季原生动物的群落结构。5个采样点共鉴定出原生动物20种,主要优势种类是放射太阳虫(Actinophrys sol)、大弹跳虫(Halteria grandinella)、急游虫(Strombidium viride)和河流筒壳虫(Titinnidium fluviatile)。原生动物季节变动明显,密度由高到低分别为:夏季最大28 867 ind./L,秋季24 667ind./L,春季24 400 ind./L,冬季最小为20 667 ind./L;生物量则依次为1.44、1.23、1.22、1.01 mg/L。5个调查站点原生动物周年平均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Ⅱ站26 250 ind./L、Ⅳ站25 750 ind./L、I站25 667 ind./L、Ⅲ站22 583 ind./L和Ⅴ站22 500 ind./L;生物量依次为1.31、1.29、1.28、1.13和1.12mg/L。  相似文献   

10.
鳜塘水质与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亚军 《水产学报》2006,30(1):69-75
通过对水体理化因子和PFU原生动物群落的监测,主要研究了鳜塘水质与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半封闭养殖模式下,鳜塘水质综合评价指数在养殖过程中逐渐升高,而PFU原生动物多样性逐渐减少。(2)PFU原生动物多样性(y)能够很好的评价鳜塘水质,其与水质综合评价指数(x)之间成负相关关系,可用公式y=2.45-2.54Inx表示,相关和回归分析均表明,水质综合评价指数与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对数函数关系十分密切,且具有极显著意义。本实验结果还表明,原生动物多样性指数与鳜疾病的发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为鳜疾病预报预测模型的建立初步筛选了一个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上游轮虫群落纵向演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2007年在长江上游通天河至重庆江段干支流设60个采样站,2003~2007年在重庆以下至三峡水库坝前水域设33个采样断面进行轮虫调查,结果在长江上游(通天河至重庆)江段共采集到138种(含亚种)轮虫,隶属于2纲、3目、22科、40属;重庆以下至三峡水库坝前共采集到167种轮虫,隶属于2纲、3目、23科、47属;三峡水库蓄水后的第1年、第2年,重庆以下至三峡水库坝前水域轮虫种类数迅速增长,到蓄水后的第3年开始下降.通过不同区域轮虫群落相似性比较,水电开发强度较大的金沙江下游与三峡库区轮虫群落相似性明显高于金沙江上中游江段,表明水电开发对金沙江下游、长江上游宜宾至重庆段轮虫群落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04年9月、2005年5月、2006年6月和2007年8月4个航次的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三峡工程截流后长江口邻近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调查水域网采浮游植物共有2门36属93种(包括7个变种和6个不确定种),硅藻门的种类数量最多,有30属76种,占总种数的81.7%;甲藻门6属17种,占总种数的18.3%.其中,硅藻六门以角毛藻属、圆筛藻属和根管藻属的种类最多,分别有23种、10种和10种;甲藻门以角藻属为主,共有10种,占甲藻总种数的58.8%.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可分为河口半咸水和近岸低盐类群、外海高盐类群和海洋广布性种类等3个类群.浮游植物的丰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末(8月)和秋季(9月)浮游植物的数量明显高于春季(5月)和夏初(6月),而且硅藻类浮游植物的数最占绝对优势.达到浮游植物总量的95%以上.优势度分析显示中肋骨条藻、尖刺菱形藻、柔弱角毛藻和洛氏角毛藻是长江口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的主要优势种,其中以中肋骨条藻和尖刺菱形藻为绝对优势种.浮游植物丰度的分布跟长江冲淡水有密切的关系,密集分布区主要分布在123.5°E以西近长江口海域,主要由优势种骨条藻等的分布决定.  相似文献   

13.
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中游溶解气体过饱和演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分析三峡工程运行后泄洪对长江中游溶解气体过饱和的影响,本文建立了长江中游溶解氧数学模型,对不同流量下长江中游的溶解氧过饱和演变进行了模拟预测。模拟结果表明,三峡和葛洲坝过坝水流的溶解氧饱和度在40000m3/s~50000m3/s和100000m3/s附近存在两个峰值,长江中游河道天然情况下溶解氧过饱和恢复速度较为缓慢,平均每100km降低5%,洞庭湖水的汇入能显著降低长江干流的溶解氧过饱和度。当三峡出库流量超过40000 m3/s时,其影响范围可达400km以上。本文讨论了溶解气体过饱和的不同指标间的关系,对气体过饱和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对长江中游鱼类目前的影响进行了阐述,认为通过三峡水库的调度减小出库高流量次数和历时是减缓下游溶解气体过饱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浮游动物是河流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截至目前,尚缺乏对长江干流宏观尺度浮游动物的全面调查。本研究于2018—2019年,在长江干流约5 000 km江段设置51个调查站位,并于每年鱼类繁殖期(3—6月)、育肥期(8—10月)和越冬期(11—1月)各开展1次调查,系统调查分析了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时空分布格局。结果显示,(1)种类:长江干流浮游动物共187种,其中原生动物56种、轮虫59种、枝角类34种、桡足类38种;三峡库区是浮游动物种类数最丰富的水域(87种),其余分别为金沙江(59种)、长江上游(68种)、长江中游(54种)、长江下游(56种)。鱼类繁殖期是浮游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季节,分别为金沙江(45种)、长江上游(56种)、三峡库区(47种)、长江中游(41种)、长江下游(32种)。(2)密度:长江干流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1.12~644.40个/L,中游、下游密度显著高于上游;密度高值一般出现在繁殖期,低值一般出现在鱼类育肥期。(3)生物量: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生物量范围为231.78×10-5~4...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月2日—2月10日,沿长江从上往下选取云南水富码头、四川泸州市合江弥陀镇、重庆江津航道处、宜昌葛洲坝下磨基山四个江段进行了6次不同天气下的水下光照度的测量。水富码头、弥陀镇以及江津航道处三个江段的4次测量,无论天气是阴雨天、阴天、大雾还是晴天,其水下照度在水面下0~1.5 m急剧衰减,在1.5 m处衰减率达到99.5%以上,以后光照度随着水深呈缓慢衰减之势,1.5 m以下至江底的照度基本维持在1.2~8.9 lx。而葛洲坝下磨基山江段的水下照度无论是大雾还是晴天,都呈逐步衰减的态势,在20 m的水底光度衰减率才达到99.9%,维持在9~20 lx。根据调查的数据,从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与野生鱼类驯养、中华鲟保护及四大家鱼等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保护三个方面进行了生态学意义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26条支流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三峡库区26条主要河流及长江干流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2010年4月至2011年6月分四次对三峡库区主要河流进行浮游甲壳类进行定量和定性采集标本。152个采样点四次采样共鉴定出浮游甲壳动物50种,其中枝角类36种,桡足类14种。浮游甲壳类主要是以常见的广温性种类为主,四次调查中发现的种类均为长江流域常见种。三峡库区浮游甲壳类动物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四月份(春夏季)的存量和种类明显高于十月份(秋冬季);也具有明显的纵向分布特征,相同支流上游的存量和种类一般低于回水区的数值。  相似文献   

17.
探究皖河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可为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主要栖息地的生境保护与动态评估提供科学依据。2017年12月、2018年4、6、9月对皖河口4个断面的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和水环境因子进行调查,运用Pearson相关性和冗余(RDA)分析,解析浮游动物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2属、47种,其中原生动物(20种)占优,轮虫(12种)和枝角类(11种)次之,桡足类(4种)较少。全年共出现优势种6种,主要为原生动物和轮虫,仅出现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一种富营养指示种。皖河口浮游动物年均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00.18个/L和0.1586 mg/L,季节性差异显著(P<0.05),生物密度以春季最高,冬季最低;生物量以秋季最高,冬季最低。皖河口浮游动物群落总体上呈小型化现象,以食藻原生动物种类群落及喜中营养化轮虫群落结构为主。Shannon-Wiener指数(H′)、Margalef指数(D)及Pielou均匀度指数(...  相似文献   

18.
鉴于长江和澜沧江源区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而浮游植物是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探究流域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可为水生态环境评价与综合整治提供科学依据。为了解长江和澜沧江源区浮游植物资源现状,通过对比分析2012—2016年长江和澜沧江源区浮游植物特征,并采用冗余分析(RDA)揭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9种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长江源区共采集到浮游植物4门、44种(属),其中蓝藻门5种(属),绿藻门9种(属),硅藻门29种(属),隐藻门1种(属),当曲和直门达2014年的浮游植物种类数最多,为18种,五道梁2012年种类数最少,仅有6种;浮游植物密度为2.53×104~94.00×104个/L,最小值出现在2015年的当曲样点,最大值为2016年的唐古拉山样点;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86~3.34、0.34~0.96、0.33~0.83,最小值为2012年的五道梁样点。澜沧江源区共采集到浮游植物4门、32种(属),其中蓝藻门5种(属),绿藻门6种(属),硅藻门20种(属),隐藻门1种(属),扎...  相似文献   

19.
2012~2015年在长江上游宜宾江段采集样品,分析研究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的个体繁殖力及其与各体征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长鳍吻鮈的绝对繁殖力(F)变动范围为16 399~40 021粒/尾,平均为(27 943±7 777)粒/尾;体长相对繁殖力(FL)变动范围为87~165粒/mm,平均为(120.9±19.8)粒/mm;体质量相对繁殖力(FW)变动范围为124~234粒/g,平均为(163.8±21.7)粒/g。繁殖力与体征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F、FL与体长、体质量、净体质量、卵巢质量以及年龄均呈正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FW仅与体质量、净体质量以及成熟系数显著相关(P0.01);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F、FL与体长、体质量、净体质量均呈二次函数相关,即繁殖力随体长、体质量增加而增长。  相似文献   

20.
为建立长江中游常见鱼类的快速鉴别方法,文献调研了7目11科50属64种鱼类名录,GenBank共获取168条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 (COⅠ)序列,分析了序列特征、不同阶元Kimura-2-paramater(K2P)遗传距离及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显示,64种鱼类的种间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084)明显大于种内(平均值为0.0079),NJ树上不同物种均能以较高支持度聚类成独立分支,以线粒体COⅠ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可准确鉴定所研究鱼类;综合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筛选物种特异性探针,最终43种鱼类可筛选出112条物种特异性探针,物种识别率为67.2%。本研究验证了DNA条形码芯片技术在长江中游鱼类物种鉴定的可行性,可为该地区鱼类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