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践证明,水稻适当稀植可提高产量。 水稻是高分蘖作物,其分蘖数量因环境条件而差异很大。高密度栽培时,可能不产生分蘖;如果密度较小,每株水稻有足够的空间,再有相应的水肥条件,一般每株水稻可产生十几甚至几十个分蘖。因此,调控分蘖是水稻高产栽培重要的技术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李杰勤  王丽华  詹秋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351-6352,6378
分蘖是水稻重要农艺性状之一,又是单子叶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分枝特性,具有重要的发育生物学特性。随着水稻基因组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快速发展,水稻分蘖基因研究取得大的发展。在水稻分蘖QTL研究方面,目前已经定位了177个QTLs,水稻分蘖QTL的检测和材料、群体类型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在水稻分蘖突变体研究方面,目前已经鉴定出17种类型,并已经成功克隆了一个水稻分蘖基因。  相似文献   

3.
水稻分蘖形成的生理特性及其基因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分蘖的发生和合理利用对改善水稻产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其遗传基础对水稻分蘖的发生及有效分蘖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受环境条件的制约。本文从水稻分蘖的形成规律和水稻分蘖形成的环境调控角度概述了水稻分蘖形成的生理特性,揭示了水稻分蘖发生的基因调控及重要功能,为水稻生产和育种合理利用分蘖特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水稻株型在育种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水稻分蘖角度是创新水稻株型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水稻分蘖角度的不同分类、调控机制以及国内外对水稻分蘖角度基因的遗传分析、定位和克隆。  相似文献   

5.
分蘖是单子叶植物特殊的一种分枝,也是水稻植株生长发育过程起重要作用的农艺特性,分蘖数量直接决定水稻有效穗数量,从而影响水稻产量。随着水稻基因组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快速发展,对分蘖的研究有了较大进步。综述了国内外在水稻分蘖基因研究领域,包括其遗传分析、定位与克隆等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分蘖是水稻固有的特性。但受栽培技术影响,分蘖发生有早有晚。早期分蘖,一般是有效分蘖;晚期分蘖多是无效分蘖,有效分蘖是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促进早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是保证有足够穗数的关键。 1、影响因素。水稻分蘖与栽培技  相似文献   

7.
水稻的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4个因素构成的,其中单位面积穗数是对产量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所以水稻分蘖数量、消长动态对产量影响很大。为了进一步论证肥料对水稻分蘖及产量的影响作用,充分发挥水稻分蘖的固有特性,促进个体生长发育,获得高产稳产的理论依据,2010~2012年我们进行了肥料影响水稻分蘖消长动态及产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水稻分蘖期生理耗水量,以期更加高效地节约灌溉水资源。[方法]采用室内盆栽方法,对水稻进行控水灌溉,根据每天每试验盆重量变化分析水稻生理耗水量。[结果]水稻分蘖前期耗水量不断增加,到分蘖后期逐渐降低,水稻分蘖前期平均每株每天耗水193.75 g,水稻分蘖后期平均每株每天耗水260.92 g。每盆栽2株水稻耗水量高于每盆栽1株水稻耗水量33.4%。[结论]在水稻分蘖末期应控制灌溉水量;水稻种植越密,分蘖期生理耗水量小,其分蘖数相应减少。  相似文献   

9.
一、水稻分蘖及发生规律 分蘖是水稻固有的生理特性。稻茎上除穗颈节外,各节上均有一个腋芽。在适宜的条件下,茎节部密集而不伸长的腋芽都能萌发成新茎,这就是分蘖。水稻分蘖实质就是稻茎秆的分枝。在通常条件下,水稻的分蘖主要在靠近地表面的茎节上发生,这些发生分蘖的茎节叫分蘖节。着生分蘖的稻茎叫做分蘖的母茎,同一母茎上,分蘖最早发生的节位,称为最低分蘖节,最上一个发生分蘖的节位称为最高分蘖节,分蘖是自下而上地依次发生的。茎节数多的,可能发生的分蘖就多,反之就少。以单茎而言,最低分蘖节位和最高分蘖节位相差大的,则单株分蘖数就多。  相似文献   

10.
水稻栽培管理中,田间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确保移栽后的水稻植株能够返青成活,加速分蘖,保证分蘖数,为水稻的稳产高产打下良好基础。重点是通过对水的调控,促进水稻根系发育,使植株生长健壮,保证足够的分蘖数,以提高产量和品质。本文主要针对水稻的田间管理进行探讨,希望对水稻的生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水稻(Oryza sativa L.)低节位早发分蘖与叶片形态、碳氮代谢之间的关系,并筛选低节位分蘖多、早期分蘖发生速率快且符合理想株型叶片形态的水稻品种(系),对31个籼亚种水稻品种(系)早期低节位的分蘖特性、叶片形态及碳氮代谢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常栽培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系)第一叶位成蘖率存在广泛变异,而第二、第三叶位成蘖率达到100%;水稻低节位分蘖发生速率与秧苗前3片叶叶长呈正相关,分蘖数量与叶宽呈负相关,因此,在育种上,可以将水稻秧苗前3片叶较长且较窄作为筛选早发分蘖水稻品种的参考形态指标;水稻植株体内蔗糖含量只影响分蘖发生速率,但不影响分蘖数量;硝态氮含量既影响分蘖发生速率,也影响成蘖率,氮代谢酶谷氨酸合酶(NADH-GOGAT)和谷氨酸脱氢酶(NADH-GDH)的活性能促进水稻低节位分蘖的发生;将31份水稻品种(系)进行聚类,可分为A、B、C 3类,其中C类材料是分蘖发生较早且分蘖发生速率快、叶片形态更接近于理想株型叶片形态的优质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2.
<正>水稻分蘖数量是构成水稻产量的基础,而分蘖发生的早与晚则既影响产量又关乎品质。水稻分蘖发生早、质量好是水稻高产、稳产和优质的保证。寒地水稻移栽插入本田,由于气温低而导致的水温低和泥温低,通常需要7天左右的缓苗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秧苗要维持生命而消耗了自身较多养分,秧苗仅有的三片功能叶片,两片受影响,结果是需要其提供营养的一、二叶位分蘖因"断炊"而夭折。筛选出适应寒地水稻生产环境,促进低位分蘖分生发育的叶面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分蘖在水稻生产中的意义和重要性,重点综述了影响水稻分蘖发生的主要栽培措施和环境因素,最后总结了水稻分蘖控制的复杂性,以期为水稻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叶 《农学学报》2018,8(6):5-9
化学控制无效分蘖是水稻高产栽培的研究热点和努力方向,分蘖芽休眠与萌发转换决定了分蘖是否发生,而该过程受激素和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前人研究已明确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参与了分蘖芽休眠与萌发转换的调控,独角金内酯是最近才被发现的一种激素或前体,已被证明参与了水稻分蘖的调控,但其调控机理和信号转导途径尚不明确。本文在独角金内酯对水稻分蘖的调控作用、其合成及信号转导过程以及其调控水稻分蘖发生的作用机制等方面展开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刘朝晖  罗征  宁慧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277-17278
[目的]研究稀土多元水稻分蘖肥在水稻促返青、促分蘖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水稻返青期,按不同比例追施稀土多元水稻分蘖肥,收获后对产量、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追施尿素相比,追施稀土多元水稻分蘖肥180 kg/hm2、追施复合肥分别增产12.5%、3.1%。[结论]与追施尿素和复合肥相比,追施稀土多元水稻分蘖肥可不同程度提高水稻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16.
为减少施肥次数、节省劳动力成本,开展了分蘖肥不同施肥次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分蘖肥分2次施用比分3次施用,水稻每667 m2增产17.9 kg、增幅3.3%,说明水稻4叶期是有效分蘖发生的关键时期,适时给予水稻充足的肥料有利于促进早期大分蘖的发生,从而有助于增加分蘖数,提高有效穗数。另外,分蘖肥分2次施用比分3次施用可减少1次施肥,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7.
水稻分蘖成穗率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适当提高水稻分蘖成穗率提高水稻群体质量,从而提高水稻产量的理论依据;综述了水稻分蘖成穗率遗传及在育种上应用研究进展;对水稻分蘖成穗率在育种方面应用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水稻大棚旱育苗、钵体育苗,超稀植栽培模式,就是利用水稻分蘖的生物学特性,争取有效分蘖获得高产稳产的一项栽培技术。水稻分蘖的多少,强弱,与品种、秧苗素质,密度、温度、土壤肥力,水肥管理等,有密切关系。要提高水的有效分蘖,必须掌握水稻分蘖的规律,当水稻在长出4片完全叶时,从第一完全叶长出1个一次分蘖,接着第五个完全叶伸出时,从相对侧的第2完全叶长出一次分蘖,这样,随着叶的顺序出生,有规则的长出分蘖,而且一次分蘖长出4叶时,也同样有规则的发生分蘖(2次分蘖),所以水稻分蘖随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加。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黄筋泥田、青紫泥田、红砂田和小粉田中铅锌砷含量与水稻分蘖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土壤中铅锌砷含量在较低浓度时,分别对水稻分蘖有促进作用,并有一个峰值,在较高浓度时,则对水稻分蘖有抑制作用;②土壤中铅锌砷的单元和三元复合污染对水稻分蘖的影响有较大差别;③水稻体内铅锌砷含量与水稻分蘖也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水稻冷害 Ⅳ分蘖期低温对水稻分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水稻低温处理条件下的分蘖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低温处理对分蘖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同品种对低温的敏感度不同,3~6 d的低温处理严重影响水稻分蘖的发生,而低温处理时间低于3 d对水稻的最大分蘖数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