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邮市卸甲镇是蚕桑生产的老镇,栽桑养桑有悠久的历史,农民户户种桑,家家养蚕。多年来小蚕共育一直是以村或组集中建共育室,产量和经济效益一直上不去,春季张单产在37.5kg左右,秋季不足35kg。蚕桑站在本镇一平村西塘组进行联户共育试点,该组共有桑园86亩,全组28个户人家,由懂技术责任心强的村民牵头,利用自家保温性能较好房屋,自建地火龙,每3~6户组成联户共育小蚕小组,  相似文献   

2.
周晓舟 《广西蚕业》1998,35(3):34-36
陈武强是容县容城镇河南村上荣队的小蚕共育户户主,自1985年初成立共育室以来,已不间断地为蚕农共育小蚕12年,为农户增收、为该对蚕桑生产稳步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小蚕共育是蚕桑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小蚕专业化共育有助于提高养蚕质量、降低养蚕成本、推进蚕桑规模化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海安县小蚕专业化共育的现状及意义,提出了小蚕专业化共育的发展前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雪楠 《四川蚕业》2008,36(4):55-56
<正>近几年来,随着我县蚕桑业的发展,小蚕共育在我县的蚕桑生产较发达或蚕桑生产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已被普遍采用。但在生产中也暴露了一些弊端。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共育  相似文献   

5.
“小蚕共育化、大蚕省力化”是我省结合多年发展蚕桑产业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经验,既是发展途径,也是发展方向,更是推动现代蚕业发展的有力保证.实践证明,小蚕共育利于发育整齐,提升蚕茧质量;利于节省劳力,提高劳动效率;利于节省桑叶,降低养蚕投入;利于合理利用物资,提高规模效应.近年来,“涪城模式”作为蚕桑产业发展的典范,走出了一条“公司+共育户+农户”的路子,为全省蚕桑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共育户作为这一模式的核心与纽带,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总结并推广小蚕共育的做法与经验对蚕桑产业提质增效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为推动海安县蚕桑专业化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县蚕桑站经过广泛调查,从众多小蚕共育室中选择了责任心强、桑园面积和共育规模较大、共育水平高、在蚕农中有威信的顾维才共育室作为全县2011年小蚕专业化共育室建设的示范点。一年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成品蚕共育标准,落实小蚕共育技术措施,建立健全多种管理制度,强化技术培训指导,加强媒体宣传报道,维才小蚕专业化共育示范点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该共育室共育出来的小蚕平均张产茧比全村平均水平高7%。蚕农一致反映"维才共育室共育的小蚕不仅质量好,而且产量高,我们放心"。  相似文献   

7.
郁志华 《蚕桑通报》2012,43(3):46-47
海宁市是蚕桑重点产区。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海宁市"新市镇新社区"建设的开展,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其他行业。小蚕共育解决了一些农户在小蚕饲养阶段过程中缺设备、缺技术、缺劳力的矛盾和困难,在保障蚕桑安全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蚕茧产质量、稳定蚕桑生产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此,共育蚕种受到大家的欢迎。下面介绍斜桥镇一小蚕共育户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8.
<正>荣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蚕桑生产已具有一定规模,蚕桑产业已成为该县基地乡镇农民增收的重点支主产业。截止2013年,全县桑园面积达2866.7hm2,养蚕3.5万张,其中小蚕共育2.6万张,产茧1225t,平均单产达到35kg/张,蚕农茧款收入5075万元。2013年,该县承担了省级蚕桑产业发展项目,基地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县现有蚕桑基地乡镇8个,养蚕农户5700户,桑园面积  相似文献   

9.
李仕亚  赵义 《四川蚕业》2003,31(3):39-40
“养好小蚕一半收” ,而小蚕共育是养好小蚕的先决条件。搞好小蚕共育不仅有利于蚕儿生长发育 ,同时能够省工、省本、省叶。但是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变更 ,小蚕饲养模式由过去的集中共育过渡到今天的小蚕分户饲养。由于分散经营 ,户与户之间差距大 ,技术指导困难 ,养蚕设施跟不上 ,消毒防病不彻底 ,不加温补湿 ,不精选良桑 ,饲养粗放 ,从而导致小蚕发育不齐 ,发病率高 ,严重影响我县蚕桑生产。为了适应新形势 ,认真贯彻县丝绸公司提出的创建蚕桑专业村的号召 ,在 2 0 0 2年春 ,在经过前几年试点摸索的基础上 ,在姚集镇青年村全面推广小蚕联…  相似文献   

10.
唐瑞忠 《四川蚕业》2005,33(3):36-38
蚕桑生产作为我县支柱产业,受到各级领导广泛重视,特别是近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政策的执行,涌现出大批典型共育户和养蚕大户.而小蚕共育是当前农村养蚕生产中提高单产和质量,增加社会、经济效益,增加蚕农收入的一种先进养蚕技术.过去的2004年全县参与共育小蚕的户有1048户,共育小蚕70632张,产茧53860担(1担=50kg,下同),平均单产38kg.总体上来看成绩是好的,但还存在着很多差距,与邻近的宁南县相比仍然有一定的距离.就本县而言,单产最高的49.8kg,最低的21.1kg,相差近30kg.  相似文献   

11.
全程自动化测控高密度蚕种催青技术研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蚕种催青是养蚕生产的第一关,蚕种催青质量的好差,直接关系到蚕桑生产的成败。随着蚕桑科技普及,基层小蚕共育室和广大蚕农对蚕种催青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生产发展和蚕桑科技进步的要求,改变原来蚕种催青室仅靠人工控制的落后局面,启东市蚕桑指导站自2002年8月起实施  相似文献   

12.
《江苏蚕业》2013,(2):17
<正>随着江苏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蚕桑生产技术制约了蚕桑产业的稳定与提高,人工饲料育养蚕技术可以实现蚕桑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和高产、高效。如东县蚕桑站在国内率先开展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实用化研究与应用工作,人工饲料共育小蚕累计超过了7000张,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持制订了《稚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规程》,2012年省农委将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作为蚕桑主推技术。为了总结如东县推广小蚕人  相似文献   

13.
养蚕设施标准化建设与蚕桑产业稳定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启东市通过推广小蚕共育标准化设施建设,通过全面推广纸板方格蔟具,在全省率先达到两个100%,促进了蚕桑生产的稳定和发展,提高了蚕茧单产和蚕茧质量。尝试了现代蚕桑设施的推广应用,取得了初步成效,建议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在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中,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投入,为努力保持蚕桑产业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四川蚕业》2005,33(1):49-49
为加强与农户间的紧密联合,确保养蚕单产和蚕茧的全额收购,最终达到公司、蚕农“双赢”的目的,公司根据本县蚕桑生产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行了“共育户联农户”的技术服务体系,并取得了很好成效。  相似文献   

15.
曾平 《蚕学通讯》2004,24(4):35-35,45
小蚕共育是根据小蚕生长特点而推广运用的一项重大技术措施.目前我区已全部实现了小蚕专业化共育,但由于共育户的思想素质和技术水平等参差不齐,在一些地方小蚕共育的优势得不到发挥,达不到共育目的.为此,我们于2002年对全区小蚕共育作了一些改进,以加强共育户的责任心,提高共育技术水平和共育质量为目的,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谢忠良 《四川蚕业》2009,37(2):59-60
<正>2009年5月11-12日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组织成都、德阳、内江市蚕业站及宁南、珙县、高县、乐至、南部、嘉陵、武胜等优势特色蚕桑基地县和邛崃、金堂、荣县、井研等蚕桑生产重点县(市、区)代表60多人,在邛崃市召开了全省小蚕共育暨蚕桑  相似文献   

17.
金杏丽 《蚕桑通报》2012,43(3):35+37-35,37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蚕桑生产比较效益和产业风险等要素制约越来越明显。德清县近几年蚕桑生产逐步萎缩,2011年饲养蚕种7.6万张,蚕农茧款收入1.4亿。我县中东部蚕区目前在没有更好的经济作物替代蚕桑产业的情况下,有3.4万户蚕农养蚕,桑园面积4200hm2,蚕桑生产仍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传统饲养模式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只有转变蚕桑生产方式,推行小蚕规模饲养模式,在重点蚕区建立一定规模的小蚕共育基地,缩短农民生产时间,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比较效益,才能实现我县蚕桑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8.
如东县是江苏省蚕桑生产重点县,桑田面积7.5万亩,年发种量近20万张,产茧7100吨左右,多年来本县一直实行小蚕集中共育。全县现有1130座小蚕共育室,参与共育人员10000人以上,拥有一套比较全面的小蚕共育技术,承担着全县1~3龄蚕的共育任务,通过小蚕共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减少了广大蚕农饲育小蚕的麻烦,省工节本,尤其给小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饲育微环境,为生产优质高产的蚕茧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如东的蚕桑事业的稳步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聚阳乡推行小蚕联户共育的效果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聚阳乡是启东市发展蚕桑生产最早的乡镇之一.自1978年以来,该乡以通启河沿岸4个村为重点,着力发展蚕桑规模生产基地,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聚阳、南塘2村建成了桑园基础,养蚕设备、共育和养蚕水平均为全市一流的蚕桑专业村.聚阳乡在抓好蚕桑生产中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一贯注重小蚕共育这个基础.1996年,在经过前3  相似文献   

20.
文章报告了近年来掘港镇小蚕共育体系中出现的共育室及设施老化、共育人员短缺、业务素质不齐,共育风险大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小蚕共育质量下降,共育体系难以维持。笔者认为小蚕共育是当前及今后稳定蚕桑生产的一个重要措施,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资金、技术扶持,确保小蚕共育体系的稳定,充分发挥小蚕共育在蚕桑生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